我所理解的《皮囊》
我所理解的《皮囊》
文/牛棚有
我始终认为,咱们搞文艺的,既要能高逼格,又要可坦荡荡。前些天,当别人问我如何看待自己眼里的文学,我是这么回答的。
一个作家,他的写作源泉,通常来自于现实与梦幻之间的纠结之中。可能某一篇文章的思路导火线只是曾经经历过的某一件事、因为某一个人、听了某一首歌、甚至可能是在哪里看到过的某一句话。进而,一发不可收拾地完成了一部作品。写作是一门特别的工作,没有一副框框架架绑着你,只能怎么写,而不能怎么写,写的好与不好,在于作者自己的心境,因为国家也不会颁布一部法律专门约束作家,写作要求是什么,题材是什么,体裁是什么,字数限定是多少,文章中不能出现你是哪个学校哪个班级,更不能够透露出自己的个人信息。
出了学校的写作是自由的。
我始终以自己的内心需要而写作,从不马虎,也并不理智,就好比一个醉汉,嘴馋的时候,一壶浊酒,亦能秀一套太极武当。
曾经有一句话深深的烙在我的心里,说,一个作家,你到底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许多个人读上一边,还是希望被一个人读上许多遍?我想,这无疑是一根鞭笞作家提高境界的“快马加”鞭。
好的书籍,她的育人方式,不是像中国的学堂教育那样,把世间的大道理生硬的搬到你的眼前,然后一句“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将你抛弃。愿者上钩,能者方能消化。她是通过一段普通的文字,讲述一个平凡的故事。而道理的有无与深浅,则在于读者的大脑与心的推敲。毕竟,一千的读者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崇达的《皮囊》,我想,正好巧妙的做到了这一点。
和《皮囊》的初次见面是在“媒婆”——one的介绍下(one是一个供文艺爱好者“吃喝嫖赌”的APP,吃别人的(菜)文章,喝(听)别人的嗓音(民谣),嫖别人拍摄的美照,每次投稿不都像是在赌博吗?全看手气,输多赢少,甚至只亏不赚)之后,睡前就下载了一本电子书,不料免费试读只能够试读前面两篇文章,读后,一个大写的赞送给崇达。第二天就去当当买了本《皮囊》。
虚构的故事给人更多的是享受,相比之下,真实的故事,是满满的感动。《皮囊》里的故事,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
令我产生共鸣的敏感部位有两处,一个是他不瘟不火的清淡的叙事文笔却给我以七分饱的感觉,肚子有略微的拱形,嘴里还在滴着口水。一个是是他的经历,这本书讲述了他人生前三十年认识的人与经历的事,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他从身边人的身上吸取了向上生长的经验,当时的他,也就是现在的我这么大。一个人,要用笔尖,一笔一划的叙述曾经的艰难,犹如一个临床大夫操着镊子小刀在自己的心脏上面动手术。如李敬泽所说,这时,他只是一个历经沧桑的少年。
之后,我问自己,为什么要在风华正茂的年龄甘于被奢靡吞噬自己生命的活力?
我所理解的享受,不是劳累疲倦时有一双柔软的手在与你按摩;不是夏日酷暑时嘴里的冰淇淋,或者严寒冬日里餐桌上的火锅与麻辣烫带给你舌尖上的酸爽;不是我衣柜里一件件连城的袈裟;不是与女友睡前的相拥和热吻。那些都只能够堪称是幸福。真正的享受,是在活着的时候,有能够让自己身体力行竭尽全力的追求。正如阿太所言,“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活动着,以至皮囊不至于锈坏。
自从父亲残疾病瘫之后,刚刚成年的崇达直接被母亲扶持登基为一家之主。不像是中国家庭的普遍现象——这个成年之后的七尺男儿终究是个孩子,只是一家之主的继承人。
崇达的母亲,多么倔强的一个人。在他们那个年代,还不懂什么叫恋爱,什么叫浪漫,或许,走在大街上,压根就看不到有手牵手一起走的男男女女。母亲嫁给父亲之后,始终支持父亲的每一个抉择。她只有唯一的观点——他是我的男人,我支持他。父亲去参加海军,父亲离开稳定的工作岗位回家开酒店,父亲病瘫之后的无理取闹,父亲决定康复病情而制定的苛刻的时间计划表等等,母亲都是二话不说的支持。直至父亲瘫痪之后,母亲的观点一直未变。她认定,照顾父亲是她的使命。多么浪漫的婚姻?虽然没有过多的美好时光,但这唯一的观众——生活,她从来就不是一个善解人意的观看者。父亲瘫痪之后。母亲的房子,两次修建,为的都是父亲的脸面,她想让父亲建立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她想让瘫痪坐在门口的父亲有值得和路人炫耀的资本,她想让父亲能够骄傲的活下去。父亲是她的男人,一辈子的男人。即使第二次修建房子的时候,政府已经下了通知,马上会对此地区的房屋进行拆迁。但母亲还是不理会三伯的极力反对,让我带着她去银行取钱,建一座马上要被拆除的房屋。母亲没读过什么书,她知道的道理却是实实在在的硬道理,她总说,“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你比什么都值得。”这句话,是母亲一辈子的信念。山穷水尽的那一点点尊严,不就是骨子里的志气吗?母亲小的时候,就以强悍要求自己,前往最危险的地方捕获最丰厚的回报。在岛礁的那个傍晚,那种被吞噬的滋味,母亲一直记得。我能够感受到母亲摆脱乱流的咬牙切齿的少年狂气。包括后来母亲管理加油站,奔跑于父亲与加油站之间,不曾道一句抱怨。母亲不怕死,也有过一死了之的想法。当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到一个矮个子身上时,恶魔的爪牙总会指出一条错误的道路出来。在母亲的房间,放着一包老鼠药,医治母亲疲倦的身心,更医治这个因残疾因贫穷而充满怨气和怒气的家庭。母亲终究没有吞之下肚的勇气,她的使命感告诉她,照顾父亲是她的使命。我想,治愈这些伤痕的,正是对生活的不将就,对命运的不妥协。不顺从,是一种态度。母亲对生活的诉说者是神灵。信佛的人,常常把生活中的难处向神灵倾诉与请教,而答案,则在于信徒自己的猜想。这,便是神灵的神通广大。
从小到大,一直以来都是家长说要怎么做老师说该怎么做。其实,最好的教授不就是以身作则吗?
自从父亲瘫痪之后,对自己身体都难以掌控的父亲渐渐的越发的像个小孩。常常无理取闹般滥发脾气。感动我的,是父亲的两个动作,一个是瘫痪在家的父亲,对崇达的思念,全部寄托在他床头的崇达的照片。照片上那一块手印大小的褪色的痕迹是,全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思念。我想,那时候的父亲一定很恨自己,恨不能像别人家孩子的父亲那样,从经济上和能力上和思想上扶持自己刚刚成年,正要踏入社会的儿子。那个还是水手身份的自己,多么矫健啊。另一个是台风天气里仍然坚持出门锻炼的瘫痪的可爱的父亲。风夹着雨铺天盖地,父亲杵着拐杖与暴风雨挣扎着,手脚并用往前挪。谁的帮助都果断拒绝,就自己杵着拐杖,折腾了三次。我知道,那是瘫痪的父亲,想给儿子崇达上的最后一节课。
记得重症病房里同是疾病的孩子的那个阿伯和在医院给父亲放烟花看的同龄人。他们和崇达都是被疾病系在一根绳上的蚂蚱,这种与疾病与死亡作斗争的战友关系,很特别。或许天涯沦落人之间最好的安慰就是保持沉默。因为,彼此之间都是明白人。不愿向同类分享着彼此之间的痛处与感伤,伴随着种种坏情绪。不愿撸起袖子摊开伤口博得同情,这一道道伤疤,不是战场上胜利后象征性的勋功章,没有什么好炫耀的。
张美丽是小镇开天辟地的叛逆者。封建传统思想深深地扎根于小镇,人们固然难以接受。即使在她想回报生养她的小镇的时候也如此。从小到大,我们身边总会有自己非常崇拜或羡慕的几个叛逆小子,或许在学校,或许在父母面前,亦或许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撮向自由生长的火苗。只是,那些个叛逆小子,既是我们所崇拜的“英雄”,也是我们行为规范的禁止令。我们扮演的是猴,他们的角色是鸡。
这个世界,不能够没有暴风雨。她的存在,得以让人们在安逸的时候,不至于遗失掉危机感和使命感,让人们在雨季里,记得带伞,或买伞,或拼命的向前奔跑。除非你想做那只被屋檐下的人们嘲笑讽刺的落汤鸡。
其实,我们一直都是在迷茫中摸索着前进的道路,谁又不是如此呢?每个人前进的方向固然不一,或许你拼命想要向往的天堂,在某些人眼里,只不过是早就厌其烦的日复一日习以为常而已。
这张叫做命运的试卷,题目是自己出的,生活只不过是其中的标点符号,而答案,也是自己决定的。答案是否仅供参考?考试是否合格?当然,也全然在于自己这个出题人和解题人。文展是个懂事的天才。他的人生规划里少了一份风险估测表。我们难以掌控未知的世界,只能在这个时空里努力,努力让之后的每一个砸在我头上的别人眼里的不可能,不仅仅是个意外,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预谋,那效果则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与其跟着计划按部就班,我们更需要的是灵活变通的本领。
“人到十二三岁就会特别喜欢使用‘人生’、‘梦想’这类词。”在常常发呆憧憬世界的年龄,谁都是这样。可就怕你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把“如果”二字当做饭来享用 ,常常脑补一些莫须有的完美画面来欺骗自个儿,甚至还不讲理地扯上身边的人。书中有一句话讲的特别好,说“任何不合时宜的想象都是不需要的,因为现实的世界只有一个。”记住,无论哪个时代,水平的高度与能力的较量,这两点永远是公平的。
每个人的青春,都曾有弥漫着幻想。明知道不可能,却依旧抬头昂胸,Not everything is problem!一场不切实际的梦,与之邂逅,不过是大家聚在一起,向青春撒了个娇,得亏不是撒野。
“累死累活地奔波,就是为了体面地回家。”这是我们的传统。古时候我们习惯叫衣锦还乡,或叫光宗耀祖。
我想,人活一辈子,到底每一点灯光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又有多少故事,能够在细听之时,潸然泪下,或者是贻笑待之。
文/牛棚有
我始终认为,咱们搞文艺的,既要能高逼格,又要可坦荡荡。前些天,当别人问我如何看待自己眼里的文学,我是这么回答的。
一个作家,他的写作源泉,通常来自于现实与梦幻之间的纠结之中。可能某一篇文章的思路导火线只是曾经经历过的某一件事、因为某一个人、听了某一首歌、甚至可能是在哪里看到过的某一句话。进而,一发不可收拾地完成了一部作品。写作是一门特别的工作,没有一副框框架架绑着你,只能怎么写,而不能怎么写,写的好与不好,在于作者自己的心境,因为国家也不会颁布一部法律专门约束作家,写作要求是什么,题材是什么,体裁是什么,字数限定是多少,文章中不能出现你是哪个学校哪个班级,更不能够透露出自己的个人信息。
出了学校的写作是自由的。
我始终以自己的内心需要而写作,从不马虎,也并不理智,就好比一个醉汉,嘴馋的时候,一壶浊酒,亦能秀一套太极武当。
曾经有一句话深深的烙在我的心里,说,一个作家,你到底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许多个人读上一边,还是希望被一个人读上许多遍?我想,这无疑是一根鞭笞作家提高境界的“快马加”鞭。
好的书籍,她的育人方式,不是像中国的学堂教育那样,把世间的大道理生硬的搬到你的眼前,然后一句“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将你抛弃。愿者上钩,能者方能消化。她是通过一段普通的文字,讲述一个平凡的故事。而道理的有无与深浅,则在于读者的大脑与心的推敲。毕竟,一千的读者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崇达的《皮囊》,我想,正好巧妙的做到了这一点。
和《皮囊》的初次见面是在“媒婆”——one的介绍下(one是一个供文艺爱好者“吃喝嫖赌”的APP,吃别人的(菜)文章,喝(听)别人的嗓音(民谣),嫖别人拍摄的美照,每次投稿不都像是在赌博吗?全看手气,输多赢少,甚至只亏不赚)之后,睡前就下载了一本电子书,不料免费试读只能够试读前面两篇文章,读后,一个大写的赞送给崇达。第二天就去当当买了本《皮囊》。
虚构的故事给人更多的是享受,相比之下,真实的故事,是满满的感动。《皮囊》里的故事,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
令我产生共鸣的敏感部位有两处,一个是他不瘟不火的清淡的叙事文笔却给我以七分饱的感觉,肚子有略微的拱形,嘴里还在滴着口水。一个是是他的经历,这本书讲述了他人生前三十年认识的人与经历的事,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他从身边人的身上吸取了向上生长的经验,当时的他,也就是现在的我这么大。一个人,要用笔尖,一笔一划的叙述曾经的艰难,犹如一个临床大夫操着镊子小刀在自己的心脏上面动手术。如李敬泽所说,这时,他只是一个历经沧桑的少年。
之后,我问自己,为什么要在风华正茂的年龄甘于被奢靡吞噬自己生命的活力?
我所理解的享受,不是劳累疲倦时有一双柔软的手在与你按摩;不是夏日酷暑时嘴里的冰淇淋,或者严寒冬日里餐桌上的火锅与麻辣烫带给你舌尖上的酸爽;不是我衣柜里一件件连城的袈裟;不是与女友睡前的相拥和热吻。那些都只能够堪称是幸福。真正的享受,是在活着的时候,有能够让自己身体力行竭尽全力的追求。正如阿太所言,“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活动着,以至皮囊不至于锈坏。
自从父亲残疾病瘫之后,刚刚成年的崇达直接被母亲扶持登基为一家之主。不像是中国家庭的普遍现象——这个成年之后的七尺男儿终究是个孩子,只是一家之主的继承人。
崇达的母亲,多么倔强的一个人。在他们那个年代,还不懂什么叫恋爱,什么叫浪漫,或许,走在大街上,压根就看不到有手牵手一起走的男男女女。母亲嫁给父亲之后,始终支持父亲的每一个抉择。她只有唯一的观点——他是我的男人,我支持他。父亲去参加海军,父亲离开稳定的工作岗位回家开酒店,父亲病瘫之后的无理取闹,父亲决定康复病情而制定的苛刻的时间计划表等等,母亲都是二话不说的支持。直至父亲瘫痪之后,母亲的观点一直未变。她认定,照顾父亲是她的使命。多么浪漫的婚姻?虽然没有过多的美好时光,但这唯一的观众——生活,她从来就不是一个善解人意的观看者。父亲瘫痪之后。母亲的房子,两次修建,为的都是父亲的脸面,她想让父亲建立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她想让瘫痪坐在门口的父亲有值得和路人炫耀的资本,她想让父亲能够骄傲的活下去。父亲是她的男人,一辈子的男人。即使第二次修建房子的时候,政府已经下了通知,马上会对此地区的房屋进行拆迁。但母亲还是不理会三伯的极力反对,让我带着她去银行取钱,建一座马上要被拆除的房屋。母亲没读过什么书,她知道的道理却是实实在在的硬道理,她总说,“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你比什么都值得。”这句话,是母亲一辈子的信念。山穷水尽的那一点点尊严,不就是骨子里的志气吗?母亲小的时候,就以强悍要求自己,前往最危险的地方捕获最丰厚的回报。在岛礁的那个傍晚,那种被吞噬的滋味,母亲一直记得。我能够感受到母亲摆脱乱流的咬牙切齿的少年狂气。包括后来母亲管理加油站,奔跑于父亲与加油站之间,不曾道一句抱怨。母亲不怕死,也有过一死了之的想法。当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到一个矮个子身上时,恶魔的爪牙总会指出一条错误的道路出来。在母亲的房间,放着一包老鼠药,医治母亲疲倦的身心,更医治这个因残疾因贫穷而充满怨气和怒气的家庭。母亲终究没有吞之下肚的勇气,她的使命感告诉她,照顾父亲是她的使命。我想,治愈这些伤痕的,正是对生活的不将就,对命运的不妥协。不顺从,是一种态度。母亲对生活的诉说者是神灵。信佛的人,常常把生活中的难处向神灵倾诉与请教,而答案,则在于信徒自己的猜想。这,便是神灵的神通广大。
从小到大,一直以来都是家长说要怎么做老师说该怎么做。其实,最好的教授不就是以身作则吗?
自从父亲瘫痪之后,对自己身体都难以掌控的父亲渐渐的越发的像个小孩。常常无理取闹般滥发脾气。感动我的,是父亲的两个动作,一个是瘫痪在家的父亲,对崇达的思念,全部寄托在他床头的崇达的照片。照片上那一块手印大小的褪色的痕迹是,全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思念。我想,那时候的父亲一定很恨自己,恨不能像别人家孩子的父亲那样,从经济上和能力上和思想上扶持自己刚刚成年,正要踏入社会的儿子。那个还是水手身份的自己,多么矫健啊。另一个是台风天气里仍然坚持出门锻炼的瘫痪的可爱的父亲。风夹着雨铺天盖地,父亲杵着拐杖与暴风雨挣扎着,手脚并用往前挪。谁的帮助都果断拒绝,就自己杵着拐杖,折腾了三次。我知道,那是瘫痪的父亲,想给儿子崇达上的最后一节课。
记得重症病房里同是疾病的孩子的那个阿伯和在医院给父亲放烟花看的同龄人。他们和崇达都是被疾病系在一根绳上的蚂蚱,这种与疾病与死亡作斗争的战友关系,很特别。或许天涯沦落人之间最好的安慰就是保持沉默。因为,彼此之间都是明白人。不愿向同类分享着彼此之间的痛处与感伤,伴随着种种坏情绪。不愿撸起袖子摊开伤口博得同情,这一道道伤疤,不是战场上胜利后象征性的勋功章,没有什么好炫耀的。
张美丽是小镇开天辟地的叛逆者。封建传统思想深深地扎根于小镇,人们固然难以接受。即使在她想回报生养她的小镇的时候也如此。从小到大,我们身边总会有自己非常崇拜或羡慕的几个叛逆小子,或许在学校,或许在父母面前,亦或许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撮向自由生长的火苗。只是,那些个叛逆小子,既是我们所崇拜的“英雄”,也是我们行为规范的禁止令。我们扮演的是猴,他们的角色是鸡。
这个世界,不能够没有暴风雨。她的存在,得以让人们在安逸的时候,不至于遗失掉危机感和使命感,让人们在雨季里,记得带伞,或买伞,或拼命的向前奔跑。除非你想做那只被屋檐下的人们嘲笑讽刺的落汤鸡。
其实,我们一直都是在迷茫中摸索着前进的道路,谁又不是如此呢?每个人前进的方向固然不一,或许你拼命想要向往的天堂,在某些人眼里,只不过是早就厌其烦的日复一日习以为常而已。
这张叫做命运的试卷,题目是自己出的,生活只不过是其中的标点符号,而答案,也是自己决定的。答案是否仅供参考?考试是否合格?当然,也全然在于自己这个出题人和解题人。文展是个懂事的天才。他的人生规划里少了一份风险估测表。我们难以掌控未知的世界,只能在这个时空里努力,努力让之后的每一个砸在我头上的别人眼里的不可能,不仅仅是个意外,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预谋,那效果则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与其跟着计划按部就班,我们更需要的是灵活变通的本领。
“人到十二三岁就会特别喜欢使用‘人生’、‘梦想’这类词。”在常常发呆憧憬世界的年龄,谁都是这样。可就怕你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把“如果”二字当做饭来享用 ,常常脑补一些莫须有的完美画面来欺骗自个儿,甚至还不讲理地扯上身边的人。书中有一句话讲的特别好,说“任何不合时宜的想象都是不需要的,因为现实的世界只有一个。”记住,无论哪个时代,水平的高度与能力的较量,这两点永远是公平的。
每个人的青春,都曾有弥漫着幻想。明知道不可能,却依旧抬头昂胸,Not everything is problem!一场不切实际的梦,与之邂逅,不过是大家聚在一起,向青春撒了个娇,得亏不是撒野。
“累死累活地奔波,就是为了体面地回家。”这是我们的传统。古时候我们习惯叫衣锦还乡,或叫光宗耀祖。
我想,人活一辈子,到底每一点灯光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又有多少故事,能够在细听之时,潸然泪下,或者是贻笑待之。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