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大師簡史
西方哲學大師簡史
1.蘇格拉底
(Socrates)
西元前469年~西元前399年 -哲學之父
蘇格拉底教學法(蘇格拉底反詰法):蘇格拉底對於西方思想最重要的貢獻或許應該是他的質問辩证法(一種哲學質詢的形式:用一個問題回答一個問題)來提出問題,這被稱為蘇格拉底教學法或詰問法,蘇格拉底將其運用於探討如神和正義等許多重要的道德議題上。這最早的記載是出自於柏拉圖的蘇格拉底對話錄上,蘇格拉底通常被視為是西方政治哲學和倫理學或道德哲學的奠基之父,也是西方哲學的主要思想根源之一。在這種方法下,蘇格拉底會運用一系列的問題協助一個人或一群人來判斷他們的信仰,例如神或正義是否存在的問題,並從他們的回答中尋找漏洞加以擊破,藉此增長他們的知識。這種方法是屬於假說消除的被動方法,隨著受測者承認更進一步的假說,在消除之前的假說的過程中必然產生矛盾。這種方法是用於逼使一個人檢視他自己的信仰和這種信仰的真實性。(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蘇格拉底)
2.柏拉圖
(Plato)
西元前427年~西元前347年 -烏托邦創始人
1.理念論:柏拉圖認為,我們對那些變換的、流動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認識,我們對它們只有意見或看法,我們唯一能夠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們能夠運用我們的理智來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圖認為,知識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錯誤的知識。但是意見是有可能錯誤的。
2.理想國:柏拉圖的《理想國》向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的烏托邦的畫面,柏拉圖認為,國家應當由哲學家來統治。理想國中的公民劃分為衛國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個階級。衛國者是少部分管理國家的精英。衛國者的任務是監督法典的制定和執行情況。每一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滿足社會的整體需要。女人和男人有著同樣的權利,存在著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為了公眾利益時撒謊。每一個人應該去做自己份內的事而不應該打擾到別人。柏拉圖描繪的理想國是一個可怕的極權主義國家。但是「理想國其實是用正確的方式管理國家的科學家的觀點」。
3.影響:影響後世哲學家和基督教神學深遠。有些哲學史家認為,直到近代,西方哲學才逐漸擺脫了柏拉圖思想的控制。
4.著作:《理想國》、《法律篇》等24篇對話錄和4封書信。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柏拉圖)
3.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西元前384年~西元前322年-科學之父
1.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在科學上,亞里斯多德研究了解剖學、天文學、經濟學、胚胎學、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物理學、和動物學。在哲學上亞里斯多德則研究了美學、倫理學、政治、政府、形上學、心理學、以及神學。亞里斯多德也研究教育、文學、以及詩歌。亞里斯多德的生平著作加起來幾乎就成了一部希臘人知識的百科全書。一些人還認為亞里斯多德可能是在那個時代裡最後一個精通所有學科和既有智慧的人了。
2.科學方法論:亞里斯多德擺脫柏拉圖的「理念論」,把自然當作科學研究的客觀對象,並進行科學分類,使得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逐漸演變成為許多獨立的學科。在科學的方法論上,他開創了邏輯學,提出四個公理:同一性定律、矛盾率、排他律、充分理由定律,並確定了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形式。他最先提出歸納和演繹兩種方法,強調以數學體系與邏輯推裡來證明科學的原理。促進了往後科學的發展,在他的影響下,出現了歐幾里德的名著《幾何原理》。亞里斯多德許多專有名詞,至今仍被教科書所使用。
3.亞里斯多德名言:「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
4.著作:《工具論》、《生滅論》、《天象論》、《政治學》、《修辭學》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亞里斯多德)
4.法蘭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西元1561年~西元1626年 -歸納法-古典經驗論始祖
1.大法官:英國科學家、散文作家、哲學家、政治家。
2.歸納法: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
對科學方法作出極其重要的貢獻。培根的科學方法觀是以實驗定性和歸納
為主。
3.語錄:
(1).知識就是力量。亦作:知識就是權力。
(2).閱讀使人充實,談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確。——《論學問》
(3).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
學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論學問》
(4).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認識事物原理。為挑剔辯駁去讀書是無聊。但也不可
過於迷信書本。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
理,啟迪智慧。
4.著作:《學術的進展》、《新工具論》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弗蘭西斯培根)
5.史賓諾莎
(Spinoza)
西元1632年~西元1677年-理性主義-泛神論
1.理性主義者:出生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猶太人。克服了笛卡兒二元論的缺
點,把唯理論與唯物主義和泛神論結合起來。為西方近代哲學史重要的理
性主義者,與笛卡爾和萊布尼茨齊名。
2.一元論、泛神論(Pantheism):否認有人格神、超自然神的存在,集中批判
了神學目的論、擬人觀和天意說,要求從自然界本身來說明自然,他認為
構成萬物存在和統一基礎的實體是自然界,也就是神。史賓諾莎將自然界
與神等同起來,強調自然界至高無上。神存在於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並
沒有另外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
3.倫理學:一個人只要受制於外在的影響,就是處於奴役狀態,而只要和上
帝達成一致,就不再受制於這種影響,而能獲得相對的自由,也因此擺脫
恐懼。無知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4.著作:(1)《倫理學》:該書是以歐幾里得的幾何學方式來書寫的,一開始
就給出一組公理以及各種公式,從中產生命題、證明、推論以及解釋。
(2).《神學政治論》:用理性主義觀點和歷史的方法系統地批判《聖經》的
歷史,考察了宗教的起源、本質和歷史作用,建立了近代西方無神論史上
一個較早和較系統的體系。(3).《政治論》:談政治理論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斯賓諾莎)
6.伏爾泰(Voltaire)
西元1694年~西元1778年-法蘭西思想之父
1.法蘭西思想之父:法國啟蒙時代思想家、哲學家、作家,被稱為「法蘭西思想之父」。他不僅在哲學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衛公民自由,特別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聞名。儘管在他所處的時代審查制度十分嚴厲,伏爾泰仍然公開支持社會改革。他的論說以諷刺見長,常常抨擊基督教會的教條和當時的法國教育制度。
2.反對君主制度、批判天主教會、提倡自然神論、主張言論自由。
3.語錄:
(1).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2).不經巨大的困難,不會有偉大的事業。
(3).熱愛真理;原諒錯誤。
4.著作:伏爾泰的著作和思想與托馬斯•霍布斯及約翰•洛克一道,對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主要思想家都有影響。《哲學辭典》、《論寬容》、《老實人》等。(資料來源:維基百科-伏爾泰)
7.伊曼諾爾 康德
(Immanuel Kant)西元1724年~西元1804年-三大批判
1.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德國哲學家,對現代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啟蒙運動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
2.三大批判:康德的一生可以以1770年為標誌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學,後期則主要研究哲學。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發表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其中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在後期從1781年開始的9年裡,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領域廣闊、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給當時的哲學思想帶來了一場革命,它們包括《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斷力批判》(1790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標志著康德哲學體系的完成。三大批判分別探討了認識論、倫理學以及美學。
3.語錄:(1).自由即自律。(2).教育的目的就在於使人成為人。
4.著作:《伊曼努爾•康德全部論著》、《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康德)
8.黑格爾
(Hegel)西元1770年~西元1831年-正反合辯證三階段
1.唯心主義:德國哲學家。象徵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黑格爾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兩者之要義,對於那些因看到自由主義在承認個人需求、體現人的基本價值方面的無能為力,而覺得自由主義正面臨挑戰的人來說,他的哲學無疑是為自由主義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
2.辯證法:黑格爾的辯證法分為三個階段,「正題」(例如在法國歷史上的大革命)、「反題」(大革命隨後的恐怖階段)和「合題」(自由公民的憲法保障狀態)。這種分法並不是黑格爾自己提出的,最早見於費希爾的對個人和全體之間聯繫的一個模擬描述。黑格爾運用這種辯證法體系解釋哲學、科學、藝術、政治和宗教的歷史,但是現代評論家指出黑格爾經常修飾歷史的真實以適應他的辯證法模式。
3.著作:《精神現象學》、《哲學全書》、《邏輯學》、《法哲學原理》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黑格爾)
9.叔本華
(Schopenhauer) 西元1788年~西元1860年-悲觀主義
1.極端悲觀主義和禁慾主義:德國哲學家。認為世界本質就是某種無法滿足的欲求,從邏輯上說,它永不可能被滿足。如果不能滿足的欲求是某種痛苦,那麼世界就無法擺脫其痛苦的本質。人們永遠試圖使自己的欲求滿足,但這種滿足卻更加證明和顯現了意志本身,這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所以無論一個人是樂天派還是悲觀派,都不能擺脫根本上的痛苦,樂天派只是對現實的躲避,是自我欺騙所造成的假象。意志的支配最終只能導致虛無和痛苦。只能以禁欲主義來找到希望的可能。
2.《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充足理由律是指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
的理由,沒有一個無法被解釋的事物。充足理由律的四種不同表現形式,
為四重根,分別是:因果律、邏輯推論、數學證明、行為動機。
(1).因果律:一切表象間都受到因果律影響,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其先前
的一個原因。
(2).邏輯推論:邏輯真理的成立必然存在一個先驗的、在它之前的真理。
(3).數學證明:時空中的表象是數學證明的前提而不是它可證明的依據。
(4).行為動機:人的每個行為必有其動機上的原因,並從動機上得到解釋。
3.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叔本華)
10.赫伯特 史賓賽
(Herbert Spencer)西元1820年~西元1903年-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父
1.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父、適者生存:英國哲學家。提出一套學說把進化理論適者生存應用在社會學上尤其是教育及階級鬥爭。
2.第一項原則:演變是不斷延續的過程,事物不斷改進為複雜連貫的形式。
3.平等自由定律:自由意志論的基本的原則。在不侵犯別人的權利下,每個個體可以根據自己的選擇而做事。很多美國高等法庭的裁判官面對政府勞資慣例出現限制的時候都根據這個原則來下定論。
4.詳盡的史賓賽:他對各個科學有興趣,從未專注在一個領域內的研究,很少參加科學實驗或調查。擁有豐富學識及很少專攻一科。這使他的觀點及著作容易理解並受到歡迎。他在「X會所」裡被稱呼為「詳盡的史賓賽」,是因為他對課題鑽研的深度。但是他常常轉移項目,使他的影響力無遠弗屆。
5.以「有機體」觀解釋社會文化、以「進步觀」說明社會學發展過程、
以「生活預備說」提出以成人為中心五種的課程。
6.著作:《社會靜態論》、《人口理論》、《第一項原則》、《教育》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赫伯特 史賓賽)
11.弗里德里希
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西元1844年~西元1900年-超人說
1.孤獨的哲學家:德國哲學家。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影響後來之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
2.上帝已死:主張「真相」永遠具有既定觀點。
3.主人-奴隸道德說:最基本的道德形態有兩種—「主人道德」和「奴隸道德」。主人道德把行為放進「好」與「壞」的標準之中;奴隸道德即是把行為放進「善」與「邪惡」的標準中。主人道德的主要特徵是:自我肯定、驕傲、主動。奴隸道德則是:自我否定、謙卑、反動、憐憫。一個人是被哪種道德主宰不是由他的身分地位決定的,而是由他的行為中蘊含的心態。
4.超人:超人是尼采所提出的著名理論,這是他對人的理想典範。指一種有最高成就類型的名稱。尼采認為人類歷史還未曾有過超人。其實超人並非徒具蠻力的勇夫,或殘忍的暴君,而是勇於作自我超克及價值重估的人。一般人對超人的最大的誤解即是認為超人是尼采另造的新神,這是他對未來人類的期許。
5.著作:《悲劇的誕生》、《善惡的彼岸》、《道德譜系學》、《瞧!這個人》、《權力意志》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12.威廉 詹姆士
(William James)西元1842年~西元1910年-超心理學
1.實用主義:美國哲學家與心理學家。他和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一起建立了實用主義。他是一個非常寬容的哲學家。雖然他認為實踐是生活之路,但他不相信通過實踐人可以獲得客觀的真理。雖然每個人都是從生活的實踐中獲得他對世界的看法的,但詹姆士認為,每個人從生活的實踐中獲得的看法是不同的,這是理所當然的。在這一點上他與約翰•杜威的看法不同。
2.超心理學:他是「美國心靈學研究會」(1885年成立)的主要創立者,終其一生都在探討超個人的心理現象與超心理學,認為人的精神生活有不能以生物學概念加以解釋的地方,可透過某些現象來領會某種「超越性價值」;並強調人有巨大的潛能尚待開發,人的意識只有很少一部分為人所利用。他曾參與類似禪坐的靜坐活動,表示靜坐是一種喚起深度意志力的方法,可以增加個人的活力與生命力,也做靈媒的實證研究。
3.對超意識的自動書寫:透過催眠,自動書寫有時能解開罪犯的犯罪癥結。
4.著作:《心理學原理》、《宗教經驗之種種》、《一些哲學問題:哲學導論的起點》等。(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威廉 詹姆士)
13.亨利 柏格森
(Henri Bergson)西元1859年~西元1941年-創化論
1.反抗唯物主義:法國哲學家,文筆優美,思想富於吸引力,曾獲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他認為人的生命是意識之綿延或意識之流,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成因果關係的小單位。他對道德與宗教的看法,亦主張超越僵化的形式與教條,走向主體的生命活力與普遍之愛。
2.創化論(創造進化論):創造與進化並不相斥,因為宇宙是一個「生命衝力」在運作,一切都是有活力的。反對科學上的機械論,心理學上的決定論與理想主義。
3.著作:《時間與自由意志》、《物質與記憶》、《創造性進化》等。
(資料來源:1.維基百科-亨利柏格森 2.威爾杜蘭特,哲學的「故事」, 2002 , 台中,好書出版)
14.約翰• 杜威(John Dewey)
西元1859年~西元1952年-從做中學
1.實用主義: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與皮爾士、詹姆士一起被認為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反對傳統的灌輸和機械訓練、強調從實踐中學習。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口號。其教育理論強調個人的發展、對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過實驗獲得知識,影響很大。
2.教育哲學:
(1).無目的論:教育的自身並沒有什麼目的。只有人,父母,教師才有目的。
不要因為養成社會效率而抹殺兒童青年的天性和當前生活。
(2).良好教育目的論: .須建基於個人固有活動與需要 .須能翻成實行的方法,與受教育的人的活動,共同合作 .須防備所謂普通的與終極的目的。
(3).從做中學:灌輸式教育方法不是真正的教育。因為「教育即成長」,是充滿能動性和潛能的,不是一味灌輸能使之充分發展的。「教育即改造」,培養出學習者自習能力、增加指揮後來經驗的能力、應緊扣學習者為中心的前提,從早期階段的教育「更多地是社會學和心理學意義上的工作」,後期再慢慢再轉向「系統的、技術的知識」。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約翰• 杜威)
15.喬治 桑塔亞那
(GeorgeSantayana)西元1863年~西元1952年-世界公民
1.世界主義:西班牙裔美國哲學家和詩人,曾任哈佛大學哲學系教授,20世紀上半葉西方理想主義─自然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憂鬱熱情的自然主義者,完全看淡人世間的爭鬥,“認為愛和忠誠是拒絕理性化束縛的神聖的執著”。這個世界上怕是找不出幾個比桑塔亞那更博愛的人了,他幾乎熱愛世界上每一種有悠久歷史的文明,被稱為世界公民。
2.理性的生活:《理性的生活》(The Life of Reason,1905─1906)是桑塔亞納的成名作,早期代表作,集中體現了桑塔亞納哲學的基本精髓,他以後的許多重要觀點都是對該書思想的揚棄派生。全書共分五卷,分別是︰《常識中的理性》、《社會中的理性》、《宗教中的理性》、《藝術中的理性》、《科學中的理性》。《常識中的理性》內容包括全書導論。桑塔亞納認為,自然是理想的完美花園,而情感則是詩歌、神話與思辨的永恆沃土。人生即處于運動中的理性;理性的生活指稱人生中感知並追求理想的那個部分;就人類進步而言,理性的生活不是單純的手段或一個偶發性事件,而是進步本身的全體呈現。
3.語錄:「不從歷史中記取教訓的人,註定會重蹈覆轍」。
4.著作:《理性的生活》、《懷疑主義和動物信念》、《存在的領域》等。
(資料來源:http://www.waterlike.com.tw/ & http://magazine.sina.com/)
16.貝奈德托 克羅齊
(Benedetto Croce)西元1866年~西元1952年
1.義大利歷史學家、哲學家。
2.名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3.著作:《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
(資料來源:威爾杜蘭特, 「哲學的故事」, 2002 , 台中,好書出版)
17.伯特蘭 羅素
(Bertrand Russell)西元1872年~西元1970年-羅素悖論
1.20世紀先知:英國哲學家。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之一,同時也是活躍的政治活動家,並致力於哲學的大眾化、普及化。無數人將羅素視為這個時代的先知。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表彰其「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
2.羅素悖論:羅素在1900年便認識到,數學是邏輯學的一部分,提出了羅素悖論。1910年,他和他的老師阿弗烈•諾夫•懷海德一起發表了三卷本的《數學原理》,在其中對這一概念做了初步的系統整理。
3.分析哲學:羅素認為通過將哲學問題轉化為邏輯符號,哲學家們就能夠更容易地推導出結果,而不會被不夠嚴謹的語言所誤導。哲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的不同只是在於其研究的方向(哲學研究更廣泛的內容),但他們的研究方法應該是相同的。哲學和數學一樣,通過應用邏輯學的方法就可以獲得確定的答案,哲學家工作就是發現一種能夠解釋世界本質的一種理想邏輯語言。但是羅素的努力被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證明是徒勞的。
4.和平運動:羅素是和平主義者。認為核武器裁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並從此致力於核裁軍運動。
5.不可知論者:宗教上羅素是一個不可知論者,相信上帝是否存在是無法證明的。
6.民主社會主義:政治上羅素的立場接近於民主社會主義。他支持政府為窮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反對共產政權的極權統治。
7.著作:《哲學問題》、《西方哲學史》、《中國問題》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伯特蘭 羅素)
參考文獻
1.威爾杜蘭特,哲學的「故事」, 2002 , 台中,好書出版。
2.維基百科。
3. http://www.waterlike.com.tw/。
4. http://magazine.sina.com/。
1.蘇格拉底
(Socrates)
西元前469年~西元前399年 -哲學之父
蘇格拉底教學法(蘇格拉底反詰法):蘇格拉底對於西方思想最重要的貢獻或許應該是他的質問辩证法(一種哲學質詢的形式:用一個問題回答一個問題)來提出問題,這被稱為蘇格拉底教學法或詰問法,蘇格拉底將其運用於探討如神和正義等許多重要的道德議題上。這最早的記載是出自於柏拉圖的蘇格拉底對話錄上,蘇格拉底通常被視為是西方政治哲學和倫理學或道德哲學的奠基之父,也是西方哲學的主要思想根源之一。在這種方法下,蘇格拉底會運用一系列的問題協助一個人或一群人來判斷他們的信仰,例如神或正義是否存在的問題,並從他們的回答中尋找漏洞加以擊破,藉此增長他們的知識。這種方法是屬於假說消除的被動方法,隨著受測者承認更進一步的假說,在消除之前的假說的過程中必然產生矛盾。這種方法是用於逼使一個人檢視他自己的信仰和這種信仰的真實性。(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蘇格拉底)
2.柏拉圖
(Plato)
西元前427年~西元前347年 -烏托邦創始人
1.理念論:柏拉圖認為,我們對那些變換的、流動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認識,我們對它們只有意見或看法,我們唯一能夠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們能夠運用我們的理智來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圖認為,知識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錯誤的知識。但是意見是有可能錯誤的。
2.理想國:柏拉圖的《理想國》向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的烏托邦的畫面,柏拉圖認為,國家應當由哲學家來統治。理想國中的公民劃分為衛國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個階級。衛國者是少部分管理國家的精英。衛國者的任務是監督法典的制定和執行情況。每一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滿足社會的整體需要。女人和男人有著同樣的權利,存在著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為了公眾利益時撒謊。每一個人應該去做自己份內的事而不應該打擾到別人。柏拉圖描繪的理想國是一個可怕的極權主義國家。但是「理想國其實是用正確的方式管理國家的科學家的觀點」。
3.影響:影響後世哲學家和基督教神學深遠。有些哲學史家認為,直到近代,西方哲學才逐漸擺脫了柏拉圖思想的控制。
4.著作:《理想國》、《法律篇》等24篇對話錄和4封書信。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柏拉圖)
3.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西元前384年~西元前322年-科學之父
1.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在科學上,亞里斯多德研究了解剖學、天文學、經濟學、胚胎學、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物理學、和動物學。在哲學上亞里斯多德則研究了美學、倫理學、政治、政府、形上學、心理學、以及神學。亞里斯多德也研究教育、文學、以及詩歌。亞里斯多德的生平著作加起來幾乎就成了一部希臘人知識的百科全書。一些人還認為亞里斯多德可能是在那個時代裡最後一個精通所有學科和既有智慧的人了。
2.科學方法論:亞里斯多德擺脫柏拉圖的「理念論」,把自然當作科學研究的客觀對象,並進行科學分類,使得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逐漸演變成為許多獨立的學科。在科學的方法論上,他開創了邏輯學,提出四個公理:同一性定律、矛盾率、排他律、充分理由定律,並確定了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形式。他最先提出歸納和演繹兩種方法,強調以數學體系與邏輯推裡來證明科學的原理。促進了往後科學的發展,在他的影響下,出現了歐幾里德的名著《幾何原理》。亞里斯多德許多專有名詞,至今仍被教科書所使用。
3.亞里斯多德名言:「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
4.著作:《工具論》、《生滅論》、《天象論》、《政治學》、《修辭學》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亞里斯多德)
4.法蘭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西元1561年~西元1626年 -歸納法-古典經驗論始祖
1.大法官:英國科學家、散文作家、哲學家、政治家。
2.歸納法: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
對科學方法作出極其重要的貢獻。培根的科學方法觀是以實驗定性和歸納
為主。
3.語錄:
(1).知識就是力量。亦作:知識就是權力。
(2).閱讀使人充實,談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確。——《論學問》
(3).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
學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論學問》
(4).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認識事物原理。為挑剔辯駁去讀書是無聊。但也不可
過於迷信書本。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
理,啟迪智慧。
4.著作:《學術的進展》、《新工具論》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弗蘭西斯培根)
5.史賓諾莎
(Spinoza)
西元1632年~西元1677年-理性主義-泛神論
1.理性主義者:出生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猶太人。克服了笛卡兒二元論的缺
點,把唯理論與唯物主義和泛神論結合起來。為西方近代哲學史重要的理
性主義者,與笛卡爾和萊布尼茨齊名。
2.一元論、泛神論(Pantheism):否認有人格神、超自然神的存在,集中批判
了神學目的論、擬人觀和天意說,要求從自然界本身來說明自然,他認為
構成萬物存在和統一基礎的實體是自然界,也就是神。史賓諾莎將自然界
與神等同起來,強調自然界至高無上。神存在於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並
沒有另外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
3.倫理學:一個人只要受制於外在的影響,就是處於奴役狀態,而只要和上
帝達成一致,就不再受制於這種影響,而能獲得相對的自由,也因此擺脫
恐懼。無知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4.著作:(1)《倫理學》:該書是以歐幾里得的幾何學方式來書寫的,一開始
就給出一組公理以及各種公式,從中產生命題、證明、推論以及解釋。
(2).《神學政治論》:用理性主義觀點和歷史的方法系統地批判《聖經》的
歷史,考察了宗教的起源、本質和歷史作用,建立了近代西方無神論史上
一個較早和較系統的體系。(3).《政治論》:談政治理論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斯賓諾莎)
6.伏爾泰(Voltaire)
西元1694年~西元1778年-法蘭西思想之父
1.法蘭西思想之父:法國啟蒙時代思想家、哲學家、作家,被稱為「法蘭西思想之父」。他不僅在哲學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衛公民自由,特別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聞名。儘管在他所處的時代審查制度十分嚴厲,伏爾泰仍然公開支持社會改革。他的論說以諷刺見長,常常抨擊基督教會的教條和當時的法國教育制度。
2.反對君主制度、批判天主教會、提倡自然神論、主張言論自由。
3.語錄:
(1).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2).不經巨大的困難,不會有偉大的事業。
(3).熱愛真理;原諒錯誤。
4.著作:伏爾泰的著作和思想與托馬斯•霍布斯及約翰•洛克一道,對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主要思想家都有影響。《哲學辭典》、《論寬容》、《老實人》等。(資料來源:維基百科-伏爾泰)
7.伊曼諾爾 康德
(Immanuel Kant)西元1724年~西元1804年-三大批判
1.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德國哲學家,對現代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啟蒙運動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
2.三大批判:康德的一生可以以1770年為標誌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學,後期則主要研究哲學。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發表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其中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在後期從1781年開始的9年裡,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領域廣闊、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給當時的哲學思想帶來了一場革命,它們包括《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斷力批判》(1790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標志著康德哲學體系的完成。三大批判分別探討了認識論、倫理學以及美學。
3.語錄:(1).自由即自律。(2).教育的目的就在於使人成為人。
4.著作:《伊曼努爾•康德全部論著》、《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康德)
8.黑格爾
(Hegel)西元1770年~西元1831年-正反合辯證三階段
1.唯心主義:德國哲學家。象徵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黑格爾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兩者之要義,對於那些因看到自由主義在承認個人需求、體現人的基本價值方面的無能為力,而覺得自由主義正面臨挑戰的人來說,他的哲學無疑是為自由主義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
2.辯證法:黑格爾的辯證法分為三個階段,「正題」(例如在法國歷史上的大革命)、「反題」(大革命隨後的恐怖階段)和「合題」(自由公民的憲法保障狀態)。這種分法並不是黑格爾自己提出的,最早見於費希爾的對個人和全體之間聯繫的一個模擬描述。黑格爾運用這種辯證法體系解釋哲學、科學、藝術、政治和宗教的歷史,但是現代評論家指出黑格爾經常修飾歷史的真實以適應他的辯證法模式。
3.著作:《精神現象學》、《哲學全書》、《邏輯學》、《法哲學原理》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黑格爾)
9.叔本華
(Schopenhauer) 西元1788年~西元1860年-悲觀主義
1.極端悲觀主義和禁慾主義:德國哲學家。認為世界本質就是某種無法滿足的欲求,從邏輯上說,它永不可能被滿足。如果不能滿足的欲求是某種痛苦,那麼世界就無法擺脫其痛苦的本質。人們永遠試圖使自己的欲求滿足,但這種滿足卻更加證明和顯現了意志本身,這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所以無論一個人是樂天派還是悲觀派,都不能擺脫根本上的痛苦,樂天派只是對現實的躲避,是自我欺騙所造成的假象。意志的支配最終只能導致虛無和痛苦。只能以禁欲主義來找到希望的可能。
2.《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充足理由律是指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
的理由,沒有一個無法被解釋的事物。充足理由律的四種不同表現形式,
為四重根,分別是:因果律、邏輯推論、數學證明、行為動機。
(1).因果律:一切表象間都受到因果律影響,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其先前
的一個原因。
(2).邏輯推論:邏輯真理的成立必然存在一個先驗的、在它之前的真理。
(3).數學證明:時空中的表象是數學證明的前提而不是它可證明的依據。
(4).行為動機:人的每個行為必有其動機上的原因,並從動機上得到解釋。
3.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叔本華)
10.赫伯特 史賓賽
(Herbert Spencer)西元1820年~西元1903年-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父
1.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父、適者生存:英國哲學家。提出一套學說把進化理論適者生存應用在社會學上尤其是教育及階級鬥爭。
2.第一項原則:演變是不斷延續的過程,事物不斷改進為複雜連貫的形式。
3.平等自由定律:自由意志論的基本的原則。在不侵犯別人的權利下,每個個體可以根據自己的選擇而做事。很多美國高等法庭的裁判官面對政府勞資慣例出現限制的時候都根據這個原則來下定論。
4.詳盡的史賓賽:他對各個科學有興趣,從未專注在一個領域內的研究,很少參加科學實驗或調查。擁有豐富學識及很少專攻一科。這使他的觀點及著作容易理解並受到歡迎。他在「X會所」裡被稱呼為「詳盡的史賓賽」,是因為他對課題鑽研的深度。但是他常常轉移項目,使他的影響力無遠弗屆。
5.以「有機體」觀解釋社會文化、以「進步觀」說明社會學發展過程、
以「生活預備說」提出以成人為中心五種的課程。
6.著作:《社會靜態論》、《人口理論》、《第一項原則》、《教育》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赫伯特 史賓賽)
11.弗里德里希
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西元1844年~西元1900年-超人說
1.孤獨的哲學家:德國哲學家。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影響後來之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
2.上帝已死:主張「真相」永遠具有既定觀點。
3.主人-奴隸道德說:最基本的道德形態有兩種—「主人道德」和「奴隸道德」。主人道德把行為放進「好」與「壞」的標準之中;奴隸道德即是把行為放進「善」與「邪惡」的標準中。主人道德的主要特徵是:自我肯定、驕傲、主動。奴隸道德則是:自我否定、謙卑、反動、憐憫。一個人是被哪種道德主宰不是由他的身分地位決定的,而是由他的行為中蘊含的心態。
4.超人:超人是尼采所提出的著名理論,這是他對人的理想典範。指一種有最高成就類型的名稱。尼采認為人類歷史還未曾有過超人。其實超人並非徒具蠻力的勇夫,或殘忍的暴君,而是勇於作自我超克及價值重估的人。一般人對超人的最大的誤解即是認為超人是尼采另造的新神,這是他對未來人類的期許。
5.著作:《悲劇的誕生》、《善惡的彼岸》、《道德譜系學》、《瞧!這個人》、《權力意志》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12.威廉 詹姆士
(William James)西元1842年~西元1910年-超心理學
1.實用主義:美國哲學家與心理學家。他和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一起建立了實用主義。他是一個非常寬容的哲學家。雖然他認為實踐是生活之路,但他不相信通過實踐人可以獲得客觀的真理。雖然每個人都是從生活的實踐中獲得他對世界的看法的,但詹姆士認為,每個人從生活的實踐中獲得的看法是不同的,這是理所當然的。在這一點上他與約翰•杜威的看法不同。
2.超心理學:他是「美國心靈學研究會」(1885年成立)的主要創立者,終其一生都在探討超個人的心理現象與超心理學,認為人的精神生活有不能以生物學概念加以解釋的地方,可透過某些現象來領會某種「超越性價值」;並強調人有巨大的潛能尚待開發,人的意識只有很少一部分為人所利用。他曾參與類似禪坐的靜坐活動,表示靜坐是一種喚起深度意志力的方法,可以增加個人的活力與生命力,也做靈媒的實證研究。
3.對超意識的自動書寫:透過催眠,自動書寫有時能解開罪犯的犯罪癥結。
4.著作:《心理學原理》、《宗教經驗之種種》、《一些哲學問題:哲學導論的起點》等。(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威廉 詹姆士)
13.亨利 柏格森
(Henri Bergson)西元1859年~西元1941年-創化論
1.反抗唯物主義:法國哲學家,文筆優美,思想富於吸引力,曾獲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他認為人的生命是意識之綿延或意識之流,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成因果關係的小單位。他對道德與宗教的看法,亦主張超越僵化的形式與教條,走向主體的生命活力與普遍之愛。
2.創化論(創造進化論):創造與進化並不相斥,因為宇宙是一個「生命衝力」在運作,一切都是有活力的。反對科學上的機械論,心理學上的決定論與理想主義。
3.著作:《時間與自由意志》、《物質與記憶》、《創造性進化》等。
(資料來源:1.維基百科-亨利柏格森 2.威爾杜蘭特,哲學的「故事」, 2002 , 台中,好書出版)
14.約翰• 杜威(John Dewey)
西元1859年~西元1952年-從做中學
1.實用主義: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與皮爾士、詹姆士一起被認為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反對傳統的灌輸和機械訓練、強調從實踐中學習。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口號。其教育理論強調個人的發展、對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過實驗獲得知識,影響很大。
2.教育哲學:
(1).無目的論:教育的自身並沒有什麼目的。只有人,父母,教師才有目的。
不要因為養成社會效率而抹殺兒童青年的天性和當前生活。
(2).良好教育目的論: .須建基於個人固有活動與需要 .須能翻成實行的方法,與受教育的人的活動,共同合作 .須防備所謂普通的與終極的目的。
(3).從做中學:灌輸式教育方法不是真正的教育。因為「教育即成長」,是充滿能動性和潛能的,不是一味灌輸能使之充分發展的。「教育即改造」,培養出學習者自習能力、增加指揮後來經驗的能力、應緊扣學習者為中心的前提,從早期階段的教育「更多地是社會學和心理學意義上的工作」,後期再慢慢再轉向「系統的、技術的知識」。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約翰• 杜威)
15.喬治 桑塔亞那
(GeorgeSantayana)西元1863年~西元1952年-世界公民
1.世界主義:西班牙裔美國哲學家和詩人,曾任哈佛大學哲學系教授,20世紀上半葉西方理想主義─自然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憂鬱熱情的自然主義者,完全看淡人世間的爭鬥,“認為愛和忠誠是拒絕理性化束縛的神聖的執著”。這個世界上怕是找不出幾個比桑塔亞那更博愛的人了,他幾乎熱愛世界上每一種有悠久歷史的文明,被稱為世界公民。
2.理性的生活:《理性的生活》(The Life of Reason,1905─1906)是桑塔亞納的成名作,早期代表作,集中體現了桑塔亞納哲學的基本精髓,他以後的許多重要觀點都是對該書思想的揚棄派生。全書共分五卷,分別是︰《常識中的理性》、《社會中的理性》、《宗教中的理性》、《藝術中的理性》、《科學中的理性》。《常識中的理性》內容包括全書導論。桑塔亞納認為,自然是理想的完美花園,而情感則是詩歌、神話與思辨的永恆沃土。人生即處于運動中的理性;理性的生活指稱人生中感知並追求理想的那個部分;就人類進步而言,理性的生活不是單純的手段或一個偶發性事件,而是進步本身的全體呈現。
3.語錄:「不從歷史中記取教訓的人,註定會重蹈覆轍」。
4.著作:《理性的生活》、《懷疑主義和動物信念》、《存在的領域》等。
(資料來源:http://www.waterlike.com.tw/ & http://magazine.sina.com/)
16.貝奈德托 克羅齊
(Benedetto Croce)西元1866年~西元1952年
1.義大利歷史學家、哲學家。
2.名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3.著作:《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
(資料來源:威爾杜蘭特, 「哲學的故事」, 2002 , 台中,好書出版)
17.伯特蘭 羅素
(Bertrand Russell)西元1872年~西元1970年-羅素悖論
1.20世紀先知:英國哲學家。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之一,同時也是活躍的政治活動家,並致力於哲學的大眾化、普及化。無數人將羅素視為這個時代的先知。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表彰其「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
2.羅素悖論:羅素在1900年便認識到,數學是邏輯學的一部分,提出了羅素悖論。1910年,他和他的老師阿弗烈•諾夫•懷海德一起發表了三卷本的《數學原理》,在其中對這一概念做了初步的系統整理。
3.分析哲學:羅素認為通過將哲學問題轉化為邏輯符號,哲學家們就能夠更容易地推導出結果,而不會被不夠嚴謹的語言所誤導。哲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的不同只是在於其研究的方向(哲學研究更廣泛的內容),但他們的研究方法應該是相同的。哲學和數學一樣,通過應用邏輯學的方法就可以獲得確定的答案,哲學家工作就是發現一種能夠解釋世界本質的一種理想邏輯語言。但是羅素的努力被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證明是徒勞的。
4.和平運動:羅素是和平主義者。認為核武器裁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並從此致力於核裁軍運動。
5.不可知論者:宗教上羅素是一個不可知論者,相信上帝是否存在是無法證明的。
6.民主社會主義:政治上羅素的立場接近於民主社會主義。他支持政府為窮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反對共產政權的極權統治。
7.著作:《哲學問題》、《西方哲學史》、《中國問題》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伯特蘭 羅素)
參考文獻
1.威爾杜蘭特,哲學的「故事」, 2002 , 台中,好書出版。
2.維基百科。
3. http://www.waterlike.com.tw/。
4. http://magazine.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