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图:刚觉得能够在台上应付自如|兰韵书院004讲 现场
本周六我们的兰韵书院系列讲座第四讲,继续邀请著名演员李宏图先生来与观众分享京剧的话题,也依然采取访谈的形式,现场问答看似轻松随意,但深入的思考和阐释无处不在。
(李宏图)
总有种声音说京剧没人看,观众面窄,但今天来的观众都看过戏,京剧有观众基础。我不断的在了解市场,京剧在形成的历史过程中,一直培养观众,走到全国各地都有喜欢戏的人。我们说京剧是国粹国宝,这个“粹”和“宝”体现在哪?就体现在京剧的影响力大,出了一代代艺术家,创造出传世之作,这是可喜之处。现在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将民族艺术和现代审美结合起来,这也是我们的困惑。希望观众给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京剧走到今天,存在哪些问题?我讲了我的观点,我们这辈人在不懈努力,但我们确实技不如人;比起师傅叶少兰先生差得很多,跟师爷比更没有可比性,但现在又站在这个舞台上,怎么办?我们不敢怠慢加倍小心,争取每场演出都让观众满意。我们知道自己有多大能耐,我们在传承京剧,演绎我们学习的故事;我们的技术技巧从小训练,是为了刻画人物用的。但有的演员玩命卖力气,用的技术技巧太多了,观众觉得满,其实前辈艺术家的有些传统戏只有一两段经典唱段,就脍炙人口。
(苍玮)
我们刚推送了您演的《连升三级》的品戏文,谈谈您的这部有意思的新编戏。
(李宏图)
《连升三级》是前几年排的剧目,原是上下本,浓缩为一本,很多人听过刘宝瑞的单口相声,对这个故事不陌生。我们排戏遇到的问题就是用小生演绎这个人物有什么办法,没有什么借鉴,我把自己所学的东西糅进这个人物。这是个土豪,每天吃喝玩乐,花钱捐了个举人,老婆再给鼓劲,让赶考去,算命先生说能得中,过去人迷信,进京玩一把,误打误撞中状元。这人物不是正人,没有社会地位,不学无术还不拘小节,而小生一向给人感觉是美,我若把动作太规范化,人们就觉得不像张四海。这是一个讽刺的故事,舞台的呈现还是不错的。我也渴望观众能了解戏曲人的创作过程,过程很苦,因为老找不出原本是杜撰的人物的属性,不知道他该是什么形象,只有你演成功了,人们才认为你是“活周瑜”、“活曹操”。可喜我每次演出尤其新戏都由我的师傅从艺术品质、唱腔动作各方面把关,有的还亲自给创造程式。有新的角色出来必须有新的呈现,新编历史剧不应是话剧加唱,我们用新的理念刻画新人物,也必须用京剧手段完成这个人物。
(苍玮)
之前去扬州瘦西湖,看到扎堆唱戏的都是唱京戏,一想也对,梅先生的祖籍都在这左近。京剧在中国民间包括南方有深厚的土壤,但需要我们深耕细作,事物盛衰有规律,复兴京剧之路总会见到成果,但必须付出努力。您言谈中总觉得技不如前人,我想每个人有历史局限性,也有自己的时代机遇,有同时代的伙伴和观众;无论何时,为往圣继绝学都是艰苦的过程,必须不停鞭策自己才能继续下去。
(李宏图)
演员离开观众什么不是,你们就是我们的大夫,现在观众为什么不爱看戏了?病根在哪?这个时代我们的平台环境土壤不一样了,但可喜的是也享受到时代的进步发展,想学什么一点击就可以做到,而在过去学习需要投师访友,有的老师根本不教。任何时代,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想有大成就,都耐得常人不能忍受的寂寞;京剧人不能受训练的苦,不能学习充实自己,又怎能在舞台上勃发?我觉得京剧艺术是一门科学,用科学态度研究可能就有新的东西出现。比如我们到国家大剧院演戏,你们说一桌二椅好呢,还是用多一些色彩布景吸引眼球更好?
(苍玮)
之前去扬州瘦西湖,看到扎堆唱戏的都是唱京戏,一想也对,梅先生的祖籍都在这左近。京剧在中国民间包括南方有深厚的土壤,但需要我们深耕细作,事物盛衰有规律,复兴京剧之路总会见到成果,但必须付出努力。您言谈中总觉得技不如前人,我想每个人有历史局限性,也有自己的时代机遇,有同时代的伙伴和观众;无论何时,为往圣继绝学都是艰苦的过程,必须不停鞭策自己才能继续下去。
(李宏图)
演员离开观众什么不是,你们就是我们的大夫,现在观众为什么不爱看戏了?病根在哪?这个时代我们的平台环境土壤不一样了,但可喜的是也享受到时代的进步发展,想学什么一点击就可以做到,而在过去学习需要投师访友,有的老师根本不教。任何时代,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想有大成就,都耐得常人不能忍受的寂寞;京剧人不能受训练的苦,不能学习充实自己,又怎能在舞台上勃发?我觉得京剧艺术是一门科学,用科学态度研究可能就有新的东西出现。比如我们到国家大剧院演戏,你们说一桌二椅好呢,还是用多一些色彩布景吸引眼球更好?
(观众)
我也去过扬州的公园,不止扬州,全国各地的公园都唱京剧,京剧没有衰落到那种令人悲哀的地步。您说这辈人很努力,为什么不能超越前人?一代有一代之圣,比如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无法超越了。现在为什么出不来大师?麦克风唱衰了嗓音,对现代的东西依赖性强了,就不去钻研基本的功底了。为什么我喜欢一桌二椅?越简洁的背景越能看出真功夫。
(观众)
我接着刚才的观众说,有人提到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民国的京剧”,单提出京剧是民国的一个代表性的艺术。民国动荡,但创作了现代的文化还引进外来的东西,大师都是成批涌现的。黄金时期过去了,过去吃苦能挣大钱,现在吃苦挣不了大钱,您说得对,凭什么京剧演员就含辛茹苦?我喜欢一桌二椅,能给演员更多展示空间,但民国时候的海派也重视道具布景。“炫”能吸引人,比如花雅之争花部胜出。另外我觉得京剧的门槛高,我4岁听戏,看过张君秋的《望江亭》,4块一张票真不便宜,爸爸在旁边给我讲,京剧真博大精深,我不敢说我懂,没有人指点我体会不到。京剧还要有财力推广,十多年前看白先勇北师大推广昆曲,现在北大上课,昆曲观众比京剧观众年轻,可见在校园中推动是很重要的。
(苍玮)
这位观众说得对,青春版《牡丹亭》在校园里演出十年,台上台下都青春,现在看戏的也成为了社会上的骨干,就有能力参与对昆曲的推广,我想李老师也曾经走入校园。
(李宏图)
观众的包容性其实挺强的,喜欢一桌二椅的,可能也要看看花哨的做一比较。比如《白蛇传》的仙境,《龙凤呈祥》的皇家气派,寒酸的《打侄上坟》就花哨不起来。《吕布与貂蝉》,开场就表现董卓的淫威,高高在上,吕布的骄横,虎视眈眈,一桌二椅气氛就有所不足。过去私人戏班,剧场也小,梅兰芳“海岛冰轮”一上场,灯光闪亮显眼生动。前几年我们排了《赤壁》,有老观众有骂声,说“你们和群英会比如何如何”,我说没有可比性,一个新故事一个老故事,《赤壁》以《三国志》来写人物,更贴近历史面目。声光电布景也很不相同,比如“草船借箭”,老戏的这一段是经典之作,有优美的唱腔斗智斗勇;今天我们一大一小两只船,就把赤壁对垒的状况表现出来。这戏演50多场都爆满,我特意问了观众,有个银行职员看了6次,为什么看这么多遍?他回答好看啊,从第二遍开始就请朋友来看,吸引了新观众。我们不管用什么手段,把您请来欣赏京剧艺术是第一步,分出好坏分出上乘之作,那是每个观众心里有标准起作用。通过我们不断说和做,让更多人尊重京剧尊重京剧人,这是我几十年一直渴望的。从事这个艺术,我们怎能可怜成这样?事业的进步需要政府投入,观众传播,京剧人艰辛劳动。观众在舞台上看到演员,下面的创作看不到,比如我十五六岁才练功,没有幼功,就更得每天吃苦。一个僵尸动作,我摔得好才能符合观众的要求,也不能摔坏自己,所以没有玩意就不唱戏,不要糟蹋老先生留下的东西。我尽最大努力去演,我碰见知音了,知我了,我就忘我创作,台上演戏,台下观众不懂戏,这种感觉有点悲哀。
当年上艺校,老师问我想不想学小生,我觉得不男不女的不爱学,我的启蒙先生祁荣文老师说你能不能跟我先学半年。当年我的嗓子好到胡琴的调门多高我都能唱,汇报演出,上台就有叫好,这么一鼓励就增强我学小生的信心了。后来通过看书加深认识,最早听叶盛兰先生的唱盘,都转得没音了。我的老师教我的时候年龄大了,还用大嗓教我用小嗓,再让我翻8度,还要喊出叶先生剧中那种人困马乏的感觉。(此时一句“嘚,马来!)我的师傅叶少兰先生是一个学者型艺术家,我们希望拜真正有舞台实践的好老师,能告诉你怎么表达准确。
我在不同场合聊这些,就是想让可爱的观众认识我们,关于京剧票价,我们做公益不要钱,请您走进剧场,以后成为京剧观众了,花多少钱看京剧您觉得合适?我们和歌星笑星影星没法比,也总要有个心理平衡,我不是只要演员耐得住清贫寂寞,国家很支持我们,我们要发展还是靠市场。您希望我们总卖30的票,你喜欢的角儿可能就不会出现了,所以我觉得京剧是个奢侈品,其实也不奢侈,现在人们热衷于名牌名包,对它有认知多少钱都买。我觉得票价300就够了。另外我想我们宝贵的演出可以定在下午场,有些中年戏迷晚上不愿意出来,3点开戏,6点散戏正好。还有,小孩子学钢琴学小提琴等乐器这么火爆,因为升学可以加分,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反而没有这种待遇,我想学戏的孩子也应该可以加分,现在终于有的开始实行了。我们当然也走进校园普及京剧,相信不远的未来,会有一些大中小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已经接触京剧了,兴趣爱好会影响他周围的人,那会儿京剧可能有一个崭新的局面出现。
(苍玮)
京剧人对于年轻观众的培养一直是不遗余力的,希望我们这些观众也一同努力,用京剧出去交朋友,又向朋友推广京剧。
(李宏图)
以前丁部长问过,演员能不能不要麦克风,陪着他坐在5排看戏,看了一半说还是把麦克风戴上吧。过去没有麦克风,声音都得练,现在一个几百块的麦克风,传出的声音把演员本来的声音破坏了,另外戴麦还影响我们做动作。观众给我们的宝贵意见我们都会消化,我们都希望把完美的一面给观众。我4点半到剧场准备,演完了到家至少12点。当年刚毕业,没有空调,夏天蟒袍脱了浑身痱子,真是很艰辛,可我们爱这行。上台一嗓子观众给一个热烈的掌声,这是京剧人最大的享受,这就是这群人的可爱和可敬,没有这群人在不停追求最高境界,观众就看不到京剧的魅力。今天这些人在自己的行当中还在努力,如果有传世之作,也是他们对后人的交代,这也是我的梦想。
(苍玮)
说到麦克有个好玩的桥段,本周我们90后的小编筱听芳写了一篇文章,说您和张克、谭孝曾两位先生演出的一场《群借华》里“对火字”,张克的麦没声了,有一段7分钟视频正是这段,特别好看。视频里可以看到张克不停地调麦,后来干脆诸葛亮走到周瑜身边借麦,第一次看到周瑜孔明那么团结,你们在台上都说什么了?
(李宏图)
这确实是考验一个演员的时候,我们一使眼色,椅子戏就变成都站起来了。
(苍玮)
观众有兴趣可以看那一段,李老师艺品人品都可见,观众看得欢乐得不行,比平常演出效果更好。
(李宏图)
我们现场弥补了这个不足,有经验的音响师可以在借麦的时候把声音调大。这么多年听惯了小麦克,忽然没有了确实不惯了,我们探讨过,能不能联合起来,找一个剧场不用麦克,和音乐厅一样,在建筑结构上加强音效。干一行弘扬一行,我们都想不断的尝试。
(此时李宏图为观众现场表演,罗成的“勒马停蹄站城道”,青年女琴师操琴,更有李宏图的妻子杨笑玲伴奏,琴瑟和鸣的感觉出来啦!)
(李宏图)
叶盛兰先生“十指连心痛煞了人”当年北京城都在唱,没什么传播工具,就是口口相传,可见他塑造的人物已经深入人心,从前在训练的过程中找不到声音感觉的时候,我就越发敬仰前辈的大家。
(再唱一段《周仁献嫂》二黄原板“劝娘子休把我如此毁谤”)
(苍玮)
感谢李老师杨老师,刚才谈话中一句“马来”已经奇峰突起,这一唱,更坐实了是金石之声。今天张君秋大师的公子张学浩也来到现场,坐在观众席中,有请张先生。
(张学浩)
上网看到宏图讲座,约了张志高(剧作家,京剧《蝶海情》改编者)一起来,来的都是知音,戏曲的忠实观众,也向大家表示感谢。宏图和观众的互动都是当今京剧面临的实际问题,他这些年一面做团长,另一方面也没放下舞台表演,看出他对京剧发展、剧团工作和如何贴近观众是很动脑筋的。我们是来认真听讲的,像他这样的人越多越好。
(苍玮)
感谢两位张先生,可见同行前辈的先生也喜欢您。再请一位观众提问。
(观众)
我是一个刚看了四五年戏的年轻观众,我接着一桌二椅的话题说,费瑟斯通说过一个“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现在所有的产品都是繁复包装,正因生活趋向了审美化,艺术还要趋向生活化,中国古典审美中提倡的留白就显得重要了,年轻人喜欢无印良品的原因可能就在此。另外我关注目连戏,您能不能谈谈京剧有这类的戏吗?小生怎么塑造僧人?
(李宏图)
我赞同你的美学观点,舞台大幕拉开,吸引你的是什么?京剧的美方方面面,比如人工用很长时间绣出来的东西,用什么花什么颜色都很讲究,有些师傅故去了,年轻人没有传承,就没有了。我们除了一桌二椅,还有屏风,守旧,与剧情结合,才能成为完美的艺术品;舞台上的美术,例如《白蛇传》用写意国画隐约衬托演员表演,不能给舞台表演帮倒忙。培养舞美人才不容易,现在相关专业研究生都有了,会慢慢达到观众要求。
京剧曾经有4000剧目,慢慢成了1000多,现在上演的不过百十出,有人说我们不演更多的戏,有好戏我们为什么不演?一是创始人把玩意儿带走了,安排的东西太多了,太难了;二是剧本结构不符合今天的要求;三是很多经典剧目都是折子戏,很多演出邀约不要折子戏,不要武戏,除非高级的武戏艺术家,就要本戏。我在经营剧团时面临这样的困惑,我喜欢武戏,认为应该文武并重,但中国传统文化都是把文放在前边,市场不接受把武搁前头。我在《蝶海情》中演一位真如大师,僧人的形象京剧中不多,一般观众对光头的扮相不接受,写佛教的剧本也很难下笔。大部分僧人由小生演,让小生和老旦老生一块唱,没有相当条件活真是活受罪,总觉得舞台呈现不完美,所以这种戏慢慢少了。不过既然有观众喜欢,我们就好好挖掘一下,要找有矛盾冲突有可看点的戏做。
(苍玮)
年轻人的思考果然有新东西,对美学也有见地。说到目连戏我去年在上海刚看过,是绍剧《目连五折》,男吊女吊确实有心惊肉跳的观感。京剧现在是华夏正声,表现的题材有所收敛,但其实中国很多地方戏演京剧不常演的内容,也更火爆,比如浙江婺剧,绍剧。
李老师的《蝶海情》讲的就是晚唐太子成为一位僧人的绮丽故事,还没看过,很期待。您从艺40年的个人专场将在12月举行,我觉得现在的年龄正在京剧演员的韶华。
(李宏图)
朱强杨赤我们几个都到这个年龄段,聊天时候也觉得挺悲伤的,20几岁身体状况好,艺术积累不够,刚在台上游刃有余了,年龄身体状况又达不到了,京剧吃青春饭,一个真正好的演员不易,就更加崇拜前辈艺术家的经典传世之作。
(苍玮)
只能用不懈的努力抻长舞台艺术青春,作为观众,我们也真的要珍惜同时代的艺术家。12月份有7场李老师个人专场,随时关注,感谢李老师和我们进行了这么好的交流。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微信:339410986
文:苍玮 图:苍玮、小蝶
好文分享
不管您在哪里读到戏曲相关有价值的好文章,或者自己原创的佳作,请记得随手发给我们。
投稿邮箱:aixi_ren@163.com
投稿烦请您准确核实文章原作者姓名及文章出处,并请尽量提供作者联系方式,协助我们与作者取得联系。谢谢!
报道申请/开通专栏/商务与赞助/其他
如果您所在院团/机构组织了戏曲相关重要活动,需要我们安排报道;
如果您是演员/专家/摄影师/戏评人/志愿者等戏曲达人、原创高手,欢迎入驻中华戏曲,开通个人品牌专栏;
其他合作需求、版权问题等,请联系:
![]() |
(李宏图)
总有种声音说京剧没人看,观众面窄,但今天来的观众都看过戏,京剧有观众基础。我不断的在了解市场,京剧在形成的历史过程中,一直培养观众,走到全国各地都有喜欢戏的人。我们说京剧是国粹国宝,这个“粹”和“宝”体现在哪?就体现在京剧的影响力大,出了一代代艺术家,创造出传世之作,这是可喜之处。现在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将民族艺术和现代审美结合起来,这也是我们的困惑。希望观众给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京剧走到今天,存在哪些问题?我讲了我的观点,我们这辈人在不懈努力,但我们确实技不如人;比起师傅叶少兰先生差得很多,跟师爷比更没有可比性,但现在又站在这个舞台上,怎么办?我们不敢怠慢加倍小心,争取每场演出都让观众满意。我们知道自己有多大能耐,我们在传承京剧,演绎我们学习的故事;我们的技术技巧从小训练,是为了刻画人物用的。但有的演员玩命卖力气,用的技术技巧太多了,观众觉得满,其实前辈艺术家的有些传统戏只有一两段经典唱段,就脍炙人口。
![]() |
(苍玮)
我们刚推送了您演的《连升三级》的品戏文,谈谈您的这部有意思的新编戏。
(李宏图)
《连升三级》是前几年排的剧目,原是上下本,浓缩为一本,很多人听过刘宝瑞的单口相声,对这个故事不陌生。我们排戏遇到的问题就是用小生演绎这个人物有什么办法,没有什么借鉴,我把自己所学的东西糅进这个人物。这是个土豪,每天吃喝玩乐,花钱捐了个举人,老婆再给鼓劲,让赶考去,算命先生说能得中,过去人迷信,进京玩一把,误打误撞中状元。这人物不是正人,没有社会地位,不学无术还不拘小节,而小生一向给人感觉是美,我若把动作太规范化,人们就觉得不像张四海。这是一个讽刺的故事,舞台的呈现还是不错的。我也渴望观众能了解戏曲人的创作过程,过程很苦,因为老找不出原本是杜撰的人物的属性,不知道他该是什么形象,只有你演成功了,人们才认为你是“活周瑜”、“活曹操”。可喜我每次演出尤其新戏都由我的师傅从艺术品质、唱腔动作各方面把关,有的还亲自给创造程式。有新的角色出来必须有新的呈现,新编历史剧不应是话剧加唱,我们用新的理念刻画新人物,也必须用京剧手段完成这个人物。
![]() |
(苍玮)
之前去扬州瘦西湖,看到扎堆唱戏的都是唱京戏,一想也对,梅先生的祖籍都在这左近。京剧在中国民间包括南方有深厚的土壤,但需要我们深耕细作,事物盛衰有规律,复兴京剧之路总会见到成果,但必须付出努力。您言谈中总觉得技不如前人,我想每个人有历史局限性,也有自己的时代机遇,有同时代的伙伴和观众;无论何时,为往圣继绝学都是艰苦的过程,必须不停鞭策自己才能继续下去。
(李宏图)
演员离开观众什么不是,你们就是我们的大夫,现在观众为什么不爱看戏了?病根在哪?这个时代我们的平台环境土壤不一样了,但可喜的是也享受到时代的进步发展,想学什么一点击就可以做到,而在过去学习需要投师访友,有的老师根本不教。任何时代,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想有大成就,都耐得常人不能忍受的寂寞;京剧人不能受训练的苦,不能学习充实自己,又怎能在舞台上勃发?我觉得京剧艺术是一门科学,用科学态度研究可能就有新的东西出现。比如我们到国家大剧院演戏,你们说一桌二椅好呢,还是用多一些色彩布景吸引眼球更好?
(苍玮)
之前去扬州瘦西湖,看到扎堆唱戏的都是唱京戏,一想也对,梅先生的祖籍都在这左近。京剧在中国民间包括南方有深厚的土壤,但需要我们深耕细作,事物盛衰有规律,复兴京剧之路总会见到成果,但必须付出努力。您言谈中总觉得技不如前人,我想每个人有历史局限性,也有自己的时代机遇,有同时代的伙伴和观众;无论何时,为往圣继绝学都是艰苦的过程,必须不停鞭策自己才能继续下去。
(李宏图)
演员离开观众什么不是,你们就是我们的大夫,现在观众为什么不爱看戏了?病根在哪?这个时代我们的平台环境土壤不一样了,但可喜的是也享受到时代的进步发展,想学什么一点击就可以做到,而在过去学习需要投师访友,有的老师根本不教。任何时代,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想有大成就,都耐得常人不能忍受的寂寞;京剧人不能受训练的苦,不能学习充实自己,又怎能在舞台上勃发?我觉得京剧艺术是一门科学,用科学态度研究可能就有新的东西出现。比如我们到国家大剧院演戏,你们说一桌二椅好呢,还是用多一些色彩布景吸引眼球更好?
![]() |
(观众)
我也去过扬州的公园,不止扬州,全国各地的公园都唱京剧,京剧没有衰落到那种令人悲哀的地步。您说这辈人很努力,为什么不能超越前人?一代有一代之圣,比如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无法超越了。现在为什么出不来大师?麦克风唱衰了嗓音,对现代的东西依赖性强了,就不去钻研基本的功底了。为什么我喜欢一桌二椅?越简洁的背景越能看出真功夫。
![]() |
(观众)
我接着刚才的观众说,有人提到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民国的京剧”,单提出京剧是民国的一个代表性的艺术。民国动荡,但创作了现代的文化还引进外来的东西,大师都是成批涌现的。黄金时期过去了,过去吃苦能挣大钱,现在吃苦挣不了大钱,您说得对,凭什么京剧演员就含辛茹苦?我喜欢一桌二椅,能给演员更多展示空间,但民国时候的海派也重视道具布景。“炫”能吸引人,比如花雅之争花部胜出。另外我觉得京剧的门槛高,我4岁听戏,看过张君秋的《望江亭》,4块一张票真不便宜,爸爸在旁边给我讲,京剧真博大精深,我不敢说我懂,没有人指点我体会不到。京剧还要有财力推广,十多年前看白先勇北师大推广昆曲,现在北大上课,昆曲观众比京剧观众年轻,可见在校园中推动是很重要的。
(苍玮)
这位观众说得对,青春版《牡丹亭》在校园里演出十年,台上台下都青春,现在看戏的也成为了社会上的骨干,就有能力参与对昆曲的推广,我想李老师也曾经走入校园。
![]() |
(李宏图)
观众的包容性其实挺强的,喜欢一桌二椅的,可能也要看看花哨的做一比较。比如《白蛇传》的仙境,《龙凤呈祥》的皇家气派,寒酸的《打侄上坟》就花哨不起来。《吕布与貂蝉》,开场就表现董卓的淫威,高高在上,吕布的骄横,虎视眈眈,一桌二椅气氛就有所不足。过去私人戏班,剧场也小,梅兰芳“海岛冰轮”一上场,灯光闪亮显眼生动。前几年我们排了《赤壁》,有老观众有骂声,说“你们和群英会比如何如何”,我说没有可比性,一个新故事一个老故事,《赤壁》以《三国志》来写人物,更贴近历史面目。声光电布景也很不相同,比如“草船借箭”,老戏的这一段是经典之作,有优美的唱腔斗智斗勇;今天我们一大一小两只船,就把赤壁对垒的状况表现出来。这戏演50多场都爆满,我特意问了观众,有个银行职员看了6次,为什么看这么多遍?他回答好看啊,从第二遍开始就请朋友来看,吸引了新观众。我们不管用什么手段,把您请来欣赏京剧艺术是第一步,分出好坏分出上乘之作,那是每个观众心里有标准起作用。通过我们不断说和做,让更多人尊重京剧尊重京剧人,这是我几十年一直渴望的。从事这个艺术,我们怎能可怜成这样?事业的进步需要政府投入,观众传播,京剧人艰辛劳动。观众在舞台上看到演员,下面的创作看不到,比如我十五六岁才练功,没有幼功,就更得每天吃苦。一个僵尸动作,我摔得好才能符合观众的要求,也不能摔坏自己,所以没有玩意就不唱戏,不要糟蹋老先生留下的东西。我尽最大努力去演,我碰见知音了,知我了,我就忘我创作,台上演戏,台下观众不懂戏,这种感觉有点悲哀。
![]() |
当年上艺校,老师问我想不想学小生,我觉得不男不女的不爱学,我的启蒙先生祁荣文老师说你能不能跟我先学半年。当年我的嗓子好到胡琴的调门多高我都能唱,汇报演出,上台就有叫好,这么一鼓励就增强我学小生的信心了。后来通过看书加深认识,最早听叶盛兰先生的唱盘,都转得没音了。我的老师教我的时候年龄大了,还用大嗓教我用小嗓,再让我翻8度,还要喊出叶先生剧中那种人困马乏的感觉。(此时一句“嘚,马来!)我的师傅叶少兰先生是一个学者型艺术家,我们希望拜真正有舞台实践的好老师,能告诉你怎么表达准确。
我在不同场合聊这些,就是想让可爱的观众认识我们,关于京剧票价,我们做公益不要钱,请您走进剧场,以后成为京剧观众了,花多少钱看京剧您觉得合适?我们和歌星笑星影星没法比,也总要有个心理平衡,我不是只要演员耐得住清贫寂寞,国家很支持我们,我们要发展还是靠市场。您希望我们总卖30的票,你喜欢的角儿可能就不会出现了,所以我觉得京剧是个奢侈品,其实也不奢侈,现在人们热衷于名牌名包,对它有认知多少钱都买。我觉得票价300就够了。另外我想我们宝贵的演出可以定在下午场,有些中年戏迷晚上不愿意出来,3点开戏,6点散戏正好。还有,小孩子学钢琴学小提琴等乐器这么火爆,因为升学可以加分,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反而没有这种待遇,我想学戏的孩子也应该可以加分,现在终于有的开始实行了。我们当然也走进校园普及京剧,相信不远的未来,会有一些大中小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已经接触京剧了,兴趣爱好会影响他周围的人,那会儿京剧可能有一个崭新的局面出现。
(苍玮)
京剧人对于年轻观众的培养一直是不遗余力的,希望我们这些观众也一同努力,用京剧出去交朋友,又向朋友推广京剧。
![]() |
(李宏图)
以前丁部长问过,演员能不能不要麦克风,陪着他坐在5排看戏,看了一半说还是把麦克风戴上吧。过去没有麦克风,声音都得练,现在一个几百块的麦克风,传出的声音把演员本来的声音破坏了,另外戴麦还影响我们做动作。观众给我们的宝贵意见我们都会消化,我们都希望把完美的一面给观众。我4点半到剧场准备,演完了到家至少12点。当年刚毕业,没有空调,夏天蟒袍脱了浑身痱子,真是很艰辛,可我们爱这行。上台一嗓子观众给一个热烈的掌声,这是京剧人最大的享受,这就是这群人的可爱和可敬,没有这群人在不停追求最高境界,观众就看不到京剧的魅力。今天这些人在自己的行当中还在努力,如果有传世之作,也是他们对后人的交代,这也是我的梦想。
(苍玮)
说到麦克有个好玩的桥段,本周我们90后的小编筱听芳写了一篇文章,说您和张克、谭孝曾两位先生演出的一场《群借华》里“对火字”,张克的麦没声了,有一段7分钟视频正是这段,特别好看。视频里可以看到张克不停地调麦,后来干脆诸葛亮走到周瑜身边借麦,第一次看到周瑜孔明那么团结,你们在台上都说什么了?
(李宏图)
这确实是考验一个演员的时候,我们一使眼色,椅子戏就变成都站起来了。
(苍玮)
观众有兴趣可以看那一段,李老师艺品人品都可见,观众看得欢乐得不行,比平常演出效果更好。
(李宏图)
我们现场弥补了这个不足,有经验的音响师可以在借麦的时候把声音调大。这么多年听惯了小麦克,忽然没有了确实不惯了,我们探讨过,能不能联合起来,找一个剧场不用麦克,和音乐厅一样,在建筑结构上加强音效。干一行弘扬一行,我们都想不断的尝试。
![]() |
(此时李宏图为观众现场表演,罗成的“勒马停蹄站城道”,青年女琴师操琴,更有李宏图的妻子杨笑玲伴奏,琴瑟和鸣的感觉出来啦!)
(李宏图)
叶盛兰先生“十指连心痛煞了人”当年北京城都在唱,没什么传播工具,就是口口相传,可见他塑造的人物已经深入人心,从前在训练的过程中找不到声音感觉的时候,我就越发敬仰前辈的大家。
(再唱一段《周仁献嫂》二黄原板“劝娘子休把我如此毁谤”)
(苍玮)
感谢李老师杨老师,刚才谈话中一句“马来”已经奇峰突起,这一唱,更坐实了是金石之声。今天张君秋大师的公子张学浩也来到现场,坐在观众席中,有请张先生。
![]() |
(张学浩)
上网看到宏图讲座,约了张志高(剧作家,京剧《蝶海情》改编者)一起来,来的都是知音,戏曲的忠实观众,也向大家表示感谢。宏图和观众的互动都是当今京剧面临的实际问题,他这些年一面做团长,另一方面也没放下舞台表演,看出他对京剧发展、剧团工作和如何贴近观众是很动脑筋的。我们是来认真听讲的,像他这样的人越多越好。
(苍玮)
感谢两位张先生,可见同行前辈的先生也喜欢您。再请一位观众提问。
(观众)
我是一个刚看了四五年戏的年轻观众,我接着一桌二椅的话题说,费瑟斯通说过一个“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现在所有的产品都是繁复包装,正因生活趋向了审美化,艺术还要趋向生活化,中国古典审美中提倡的留白就显得重要了,年轻人喜欢无印良品的原因可能就在此。另外我关注目连戏,您能不能谈谈京剧有这类的戏吗?小生怎么塑造僧人?
![]() |
(李宏图)
我赞同你的美学观点,舞台大幕拉开,吸引你的是什么?京剧的美方方面面,比如人工用很长时间绣出来的东西,用什么花什么颜色都很讲究,有些师傅故去了,年轻人没有传承,就没有了。我们除了一桌二椅,还有屏风,守旧,与剧情结合,才能成为完美的艺术品;舞台上的美术,例如《白蛇传》用写意国画隐约衬托演员表演,不能给舞台表演帮倒忙。培养舞美人才不容易,现在相关专业研究生都有了,会慢慢达到观众要求。
京剧曾经有4000剧目,慢慢成了1000多,现在上演的不过百十出,有人说我们不演更多的戏,有好戏我们为什么不演?一是创始人把玩意儿带走了,安排的东西太多了,太难了;二是剧本结构不符合今天的要求;三是很多经典剧目都是折子戏,很多演出邀约不要折子戏,不要武戏,除非高级的武戏艺术家,就要本戏。我在经营剧团时面临这样的困惑,我喜欢武戏,认为应该文武并重,但中国传统文化都是把文放在前边,市场不接受把武搁前头。我在《蝶海情》中演一位真如大师,僧人的形象京剧中不多,一般观众对光头的扮相不接受,写佛教的剧本也很难下笔。大部分僧人由小生演,让小生和老旦老生一块唱,没有相当条件活真是活受罪,总觉得舞台呈现不完美,所以这种戏慢慢少了。不过既然有观众喜欢,我们就好好挖掘一下,要找有矛盾冲突有可看点的戏做。
(苍玮)
年轻人的思考果然有新东西,对美学也有见地。说到目连戏我去年在上海刚看过,是绍剧《目连五折》,男吊女吊确实有心惊肉跳的观感。京剧现在是华夏正声,表现的题材有所收敛,但其实中国很多地方戏演京剧不常演的内容,也更火爆,比如浙江婺剧,绍剧。
李老师的《蝶海情》讲的就是晚唐太子成为一位僧人的绮丽故事,还没看过,很期待。您从艺40年的个人专场将在12月举行,我觉得现在的年龄正在京剧演员的韶华。
(李宏图)
朱强杨赤我们几个都到这个年龄段,聊天时候也觉得挺悲伤的,20几岁身体状况好,艺术积累不够,刚在台上游刃有余了,年龄身体状况又达不到了,京剧吃青春饭,一个真正好的演员不易,就更加崇拜前辈艺术家的经典传世之作。
(苍玮)
只能用不懈的努力抻长舞台艺术青春,作为观众,我们也真的要珍惜同时代的艺术家。12月份有7场李老师个人专场,随时关注,感谢李老师和我们进行了这么好的交流。
![]() |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微信:339410986
文:苍玮 图:苍玮、小蝶
好文分享
不管您在哪里读到戏曲相关有价值的好文章,或者自己原创的佳作,请记得随手发给我们。
投稿邮箱:aixi_ren@163.com
投稿烦请您准确核实文章原作者姓名及文章出处,并请尽量提供作者联系方式,协助我们与作者取得联系。谢谢!
报道申请/开通专栏/商务与赞助/其他
如果您所在院团/机构组织了戏曲相关重要活动,需要我们安排报道;
如果您是演员/专家/摄影师/戏评人/志愿者等戏曲达人、原创高手,欢迎入驻中华戏曲,开通个人品牌专栏;
其他合作需求、版权问题等,请联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