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坟》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山
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还没出生,现在他死了,我倒有些怀念他。 1、 小时候读书,我最怕两件事,一是背书,二是学鲁迅的课文。 背书是硬指标,本不想谈,可若不谈,憋着难受,若谈,不免有些目无师长。我生来是受不得委屈的人,所以在此只好得罪下师长。 背书对别人来说或许不难,对我便难如登天。加之打小读书运气不好,从小学到中学,老师十分严格,课本上只要是有「必备」字样,一课不能落下。 从小到大我都是没脑子的人,背书留堂的次数稳居全班第一,为此我恨透老师,恨透背书。只因这规定,浪费我不少玩耍时光。 在我妈看来,背书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用心就能背好。可我偏不是用心的人,我是三心二意的闹腾性子。一堂40分钟的课,前20分钟,每隔10分钟会动一动,后20分钟,则在游离状态,老师所的话语,一句也没听进去。 这性子在我读书时吃了不少苦,尤其是放学,看着别的同学高高兴兴回家去,我只能眼巴巴的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咬牙与书上的字儿做斗争。 这事儿我妈知道后,就很不解,因为在她看来,为什么别人都能背,我就不能背不了,是天生猪脑子吗?为这还给我买过许多补脑的药,这药从小学吃到中学,之后发现不是药的问题,真是脑子不行,便放弃了。 2、 背书是件苦差事,但比背书还苦的,是学鲁迅的课文。鲁迅的课文对我来说就是双重伤害,一是要背,二是学的过程会直冒冷汗,产生幻觉,我想过最惨的情况,是老师在台上舌灿如花的讲着课文,我在课堂上听着听着会大小便失禁。鲁迅给我的脑袋戴了个紧箍咒,念咒的人是老师,每次学他的课文,学完后我都要吃三包辣条,用辣条的热气驱走满脑瘴气。 除去背鲁迅的课文,学鲁迅的文章,还有个最严重的问题便是他写过一篇名为《秋夜》的文章,什么时间学的我是不记得了。只记得老师刚叫我翻开那篇文章,我便懵了,书上开头这么写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那时候我年纪小,胆子也小,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一株枣树,还有一株枣树,这不废话吗?老师也是个糊涂蛋,在讲的过程中,没说鲁迅为什么这么写,只是严肃的对全班学生说,鲁迅可以这样用,但是你们不行。我心想,凭什么鲁迅能这样写,我们不能。这股子怨气也是到不久才明白,鲁迅先生写的,不是散文,而是一首诗,至于为什么诗能这么用。我还是不明白,只能将其理解为成写诗就与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每到副歌部分,就那两三句轮换着唱,估摸着是起强调作用吧,诗人和歌手,都是鸡贼的家伙。 再后来零零散散的学,什么《记念刘和珍君》、《阿Q正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药》等等,每学期课本里都会出现这个「瘟神」。只要是「瘟神」的文章,老师会一句一句,一段段的分析,每位老师都这样,他们如手术医生般,用一把把锋利的手术刀,肢解鲁迅的文章,肢解完后,再一点点的将其拼凑回去,只是这拼凑的心、肝、脾、肺、肾、头盖骨、四肢等等,到最后总会多出些玩意儿,我不知道多出些是什么,只晓得自己的书爬满密密麻麻,歪七扭八的笔记。 这王八蛋写一句话,怎么会延伸出这么多想法。我在老师肢解和拼凑中边记边想,顺便还恶毒的咒骂他。只是每次想到他人已死,骂也只能是给自己添堵,没啥用。 从小学到中学,我被鲁迅折腾得体无完肤,并且心中出现了「晕鲁症」,至此以后,但凡谁提「鲁迅」二字,我便眼冒金星,口吐白沫,泗涕横流,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治理。 3、 人生就如此悲催,若你真怕些什么,便要来什么。 重新读鲁迅的书也不是没来由,不过是听了一位大记者的话,他说,这世界上没什么文字是学不会的,就比如写杂文,把鲁迅的文章都读一遍,自然而然会写了。若要写食评,就去读读汪曾祺。写游记,多看看三毛。现在这些人的文字,跳不过他们。 要知道我是个投机取巧,喜欢走捷径的人,每次看见谁推荐书给我看,会两眼放光。听了这位大记者的话后,我脑门一拍,毫不犹豫的在kindle上扒拉了一套《鲁迅全集》,从他的第一本《坟》开始读走。这一读,我傻眼了,每读一篇杂文,心里就嘀咕,这篇写的好,当初怎么没收录进课本;这篇绝,可这是在骂人还是在夸人?等到把第一本书读完,我才知道,原来鲁迅是个可爱、幽默、风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人,全不似中小学课本里老师塑造的严肃刻板。他的行文风格也有趣,许多文章,如《论睁了眼看》、《论照相之类》、《寡妇主义》等等,到现在看来,都有非常绵长的生命力,更甚者,在批评谁之前,会在名字后加上「先生」,不似现在,全乱了规矩。 读着读着,我不禁会想,一个人虽被其生活的时代所困,但思想是不会被禁锢住的。远如孔子,近如鲁迅。他们说的话,写的文章到现在还异常非常深刻,倒是现在这云云混沌之人,他们的思想观念反倒不如古人。 4、 我现在记得最清楚的一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如何做父亲的杂文,我读后颇有感触,这倒不是说我知道如何做父亲,只是从一个儿子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我和父亲会有诸多观念上的差距。有一段是这么写的: 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结旧账,一面开辟新路。就是开首所说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我是时常与父亲拌嘴的不孝子,深知两代人之间有着无法弥补的鸿沟,可总想不明白为何。现今看来,倒不是我之错,也不是父亲之错,只因许多观念,无法达成一致,他选择幸福的度日,我选择合理的做人。 这道理,我父亲至今仍不明白,我算是明白了,也无多大用处。 5、 前些年看网上新闻,说中小学课改,有新闻报道,鲁迅的文章会被大幅删减,这消息在我看来自然是大快人心。现在想来,这观念仍未改变,因为我不想他在泉下再多几个不理解他,满怀憎恨的人。 有人曾说:书读多了,容易反动。若说反动,或许没人比鲁迅更反动,所以鲁迅的文章,奉劝各位,还是少读、不读为妙,做个幸福的人就好,多想想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事儿足以。 (完) 豆瓣是你的精神角落,这里可能是你的精神家园,欢迎打开微信关注: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