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途径系列之二 解脱之道】 读书笔记
执着
你的执着是无所不在的,你企图用你喜欢的东西来填满自己,虽然这些东西你一向不缺。你会执着于任何一个给你带来安全感或快乐的东西,表面上你觉得你只是想要一个人或东西,但如果看进内心的活动,你会发现你渴望的其实是跟那个人或那个东西融合,并希望这样的状态永不改变。比如你想买一辆车,你很难想象你渴望的其实是跟那辆车合一,想从那辆车得到一份美好的感觉,也许你想让人赞美你或者把你看成富有的人,你渴望快乐和赞美,因为快乐和赞美会让你感到和谐。所有的执着都是对这个状态的依恋,我们所执着的对象都是对这个状态的情感转移。执着本身是想达到合一的企图,任何一个可以被客体化的事物都可以变成你执着的对象,正因为执着必须有一个对象,反而是合一境界的丧失。在感觉上执着并不是渴望和欲望的感受,因为我们只注意到执着的对象,如果觉察到了执着本身,我们就会开始从执着的感觉里解脱出来。
只要你执着于某个东西,你就会因为害怕失去它而感到痛苦或者因为无法拥有它而感到挫败,这其中不可能有宁静或祥和。我们最深的执着之一就是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所认为的自己,想成为的状态,想拥有的事物,以及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和别人看待我们的方式。我们所执着的自我形象多半是肤浅的,但是我们通常会认同这些自我形象,不断的为自我形象的实践而奋斗,想让这个形象永恒不变。内在工作就是要消解掉这些自我形象,消解掉身份认同。认清你不是你的自我形象,在你的自我形象上所创造出来的生活模式也不是你。你只要去了解心中的真相是什么,同时又没有任何渴望或不渴望的反应,单纯的觉察能带来终极解脱的一份了知。觉知这个工具本身就是终极解脱,一种客观的觉察和理解。
排斥与当下的真相
不论你想变得更富有,更美丽,更解脱,更快乐,更勇敢,你都是在跟自己作对,只要你渴望的那个东西不是眼前的真相,你的心中就会出现争战和分裂。重点不在于你想要什么,问题出在那些抗拒和渴求的心理活动。人格的基本结构就是拒绝眼前存在的东西,希望得到更好的东西,发展出趋乐避苦的态度,恐惧和期望的心理活动就是这么形成的。我们想在自己的心地上下功夫是为了去除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追求快乐和内在发展其实只是想要改善自己,得到赞许和青睐。动机是去除苦恼,去除不被爱的痛苦,得不到赞许的痛苦或是孤独的痛苦。你抱着排斥的观点在进行内在工作,去除我的人格和痛苦,重拾令我感觉美好的本体,进退两难之局就是这么开始的。其实你什么也不能做,越是能及早发现事情是没有希望的,越对你有利。不喜欢某件事而排斥它,你就是在加深问题的严重性。了知整个情况本身就是解脱。不论你喜不喜欢,你眼前的真相就是真相。对另一个东西的期待并不会使眼前的真相消失,你也许想压抑它,否定它,但这只会制造出不和谐和痛苦。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无条件接纳眼前的真相,觉察眼前的真相,这才是我们的希望所在,但是在感觉上它并不是一种希望,因为这其中没有目标。如果你检视自己的内在活动,你会发现你的情绪不断的生灭。你生气是因为眼前发生的事不合你意,某人做了你不喜欢的举动,你哀伤是因为失去了某样东西或事情没有按照你所期望的方式发生又或者你想要的东西没有出现,愤怒和哀伤都是奠基于对眼前真相的排斥。一旦认清情绪上的活动都是在排斥眼前的真相,渴求另一个东西,想象某个状态会比现在更好之类的活动,你就会发现那些感觉和想法自然停下来,这种境界只能通过理解或认清真相而发生,任何对真相的排斥都是痛苦的,即使这排斥的倾向是为了解脱和开悟,重点是如实见到眼前的真相。接纳真相意味着彻底而完整的觉察眼前的真相,这是一种对事情如何运作的洞察。你既不想得到任何东西,也不想达到任何目的,只是抱着诚恳的态度去探索自己,你会发现真理一点儿也不神秘,就是你眼前的经验,它跟过去和未来都无关。真理只是当下这一刻,你的人生也只有当下这一刻。你的心可能会朝着过去和未来思考,但真相永远属于现在。
努力是奠基于欲望之上的,我们起先排斥眼前的真相,然后生起对另一个东西的欲望,欲望又带来意志力,然后人格就会利用这份意志力来达成它的欲望,替人格服务的意志力就是一种努力的态度。你既不能停止努力,也不能制止自己的欲望,你只能做一件事,就是去理解努力活动是怎么一回事。这种无动机的对真相的兴趣就是解放感。我们小的时候处在这种状态里,我们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罢了,那便是一种自然状态,一种天真无邪的状态。我们自我或人格的基本活动就是渴求另一个不同的东西,而这份渴求又会促使我们想尽办法去满足它。这种期望,欲求以及努力的态度,都是对眼前真相的一种排斥。排斥一定会制造出内心的冲突,抗拒和自我防卫。我们的内心永远有一场战争在进行着。表面上我们也许是排斥某个人或境遇,其实排斥的是自己的一部分,排斥自己的真相。
我们觉察到某些事在感觉上是痛苦的,然后会拿美好的感觉跟它们对比产生挫败感,无法消除痛苦和挫败感就会体验到对生存的恐惧,把天真无邪的本性转变成恐惧和不信赖,对痛苦的排斥又会形成对他人的认同,进而演变成我们的超我。超我的排斥态度和自我贬低的羞愧感就好像是在表达:你恶心死了,不应该是这幅德行。孩子时期我们只能压抑自己的感受,因为没有别的方法可以释放痛苦和负面感受,天真无邪的信赖感以及自信心也跟着丧失了,我们会依赖外在事物释放我们的紧张,强化超我的排斥态度。“如果我变得乖一点,母亲就会更爱我。”我们会不断的渴望爱和支持,变得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给自己这些东西。我们会把母亲投射到别人身上,企图得到他们的赞许,爱和帮助。观察你的行为和生活,你会发现你需要爱和企图得到爱的方式,你会发现自己的坑洞,内在的匮乏感,你会发现对爱的需求就是从匮乏感中产生的,它永远想从外面得到满足。如果你能认清事件和感觉之间的关系,事情是怎么运作的,这份认知会变成你的存在和行为的一部分。了解你的感觉是怎么一回事儿以及他们带来的到底是快乐或痛苦,你会逐渐了解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偏好,这些才是问题所在。当你不再有想要某个东西而不想要另一个东西的问题了,你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就能依照当下的真相而进行。
人格一开始就是由排斥形成的,就是为了掩盖真实的经验,逃避挫折和痛苦。我们一开始所排斥的是痛苦,不久你的想法就变成,我不想要这种感觉,我想要的是另一个东西,我要改善自己,我要成功。我们甚至认为排斥是一种友善对待自己的方式。不论你想要的是什么,成功,有爱心,开悟等,只要你还想改变自己,你就是在排斥自己。我们只能做一件事,就是去观察我们如何在排斥自己。我们只能觉察,留意,跟痛苦共处,感觉你当下的经验而不排斥它。我们排斥的就是当下的真相,排斥的就是自己。观察排斥对我们造成的影响,我们会发现心中的痛苦,悲悯就会出现,你越能洞察这份排斥倾向,就越有能力爱自己。比如你的膝盖有一种感觉,不论是好是坏,你对它都没有批判,接纳的态度会让你有一种如沐甘霖的温柔感。内在工作就是要学会如何臣服于当下的真相,不把某件事和另一件事作比较,允许自己去觉察排斥的活动,并且让理解充分呈现,排斥的活动会自然消失,接纳的状态也会出现,然后我们就能重拾我们这个有机体的信心和信赖,觉察和理解能够带给我们这份发展。如果你彻底的认清了你的排斥,期望和欲求,觉察到你所排斥就是你每个当下的真相,只要你能接纳自己的真相,解放和自由就会随之而至,一旦能毫无疑问的信任我们这个有机体,快乐就会源源不断的涌现。只要能彻底接纳,信心自然会出现在我们的内心。
改变
内在工作就是要帮助你认识你自己,觉察自己的感受,态度和思想。观察你对当下所发生的现象有什么反应,看看你对自己,对别人以及对当下的情况抱有什么态度。你要对这些事保持警觉,并且要在当下这一刻就觉察到。你会发现有一部分的你希望事情能有所改变,想把事情改变成你所要的模样。人们做内在工作通常会说想要改变现状,改变自己,让人生变得不同,但是我们只能按照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去采取行动,所以一般人所说的改变只是取长补短的修正而已,在实质上没有变化。真正会发生的事往往是你所不知道的,而它只可能在一种情况下发生,那就是你必须认清想要改变事情的那份欲望,停止渴望,让自己保持开放并让事情自然发生。改变的自然活动就是一种揭露的过程,这不是你可以左右的事情。问题不是出在你想改变而无法改变,而是出在你不允许改变真正的发生,因为你要它按照你的方式发生。你知道的只是从过去的经验中所学会的事,你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确的,而且一直在按照这些想法生活,这些态度阻碍了你的开放性,排斥了现状,因而局限了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渴望快乐是很自然的事,快乐就是我们本然的状态,如果不快乐,你就会觉得失去了什么东西,所以我们才渴望发生改变。问题不在于我们渴望快乐,而是出在我们追求的方式。我们只能停止我们的排斥,批判和不耐烦,当然只有当我们彻底认清了它们所造成的伤害才能停止这样的模式,然后真正的解脱和改变才能出现。如果你试图做出任何有别于当下真相的理解,你就会造成抗拒和干预。成长和意识扩张都是很自然的事,是生命的一部分,你无法预测它往哪个方向发展,但是生命最自然的活动,永远是朝着越来越丰富的方向发展的。
学会宽容,理解和接纳眼前的真相,并不意味着你应该听天由命,你只是完全允许自己去体验它,让事情自然会产生变化。最好的方法就是探索真相是什么,尽量觉察它,留意和理解正在发生的事。你必须看到自己如何干预它,你必须理解你的干预如何制造了心中的痛苦和冲突,一旦认清这一点,你就会停止干预了。你无法通过计划和努力来发现你的本体,真实的人生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揭露过程,它会带给你接二连三的惊奇。我们总想保持现状而留住安全感,对安全感的需求正是我们会重复做同样的事的原因,虽然我们感到痛苦,不断抱怨,可是仍会继续下去,我们的自我身份可以通过这些事得以延续下去。当截然不同的事情发生时,你可能会觉得快要失控了。真正的解脱就是让事情自然发生,如果你干预它,那份干预就是痛苦。希望意味着你想要事情以特定的方式呈现出来,意味着你正在排斥眼前的情况,期待另一个东西,如果你放下期望,自然会停止干预。每当我们企图让某件事发生时,就是在对自然秩序的怀疑,对当下的排斥,你不相信本体会依循它需要的方式呈现出来。你必须完全相信,你当下的经验所产生的结果正好是你所需要的,你根本不必思考那个结果会是什么。怀着这份信心去觉察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你就会明白你的有机体已经在竭尽所能的运作了。但是你的心智不允许你安住于当下,因为你不明白你与生俱来的智慧,你永远都想指挥它,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意志力。真正的意志力就是对当下经验的彻底臣服,心甘情愿的与经验共处,包括你的所有情绪反应,不论它们是愉悦的还是挫败的。
不满足,痛苦和冲突并不是我们自然状态的一部分。认清当下的真相并理解它,这个过程能释放掉心中这些虚假的情绪,一旦能看见它们,它们就会消失不见,剩下的就是我们的真相。彻底感觉自己的不满足就会发现你不满意的其实是自己,会揭露出心中的某个坑洞。如果能安住于真相上,我们会发现我们这个有机体完全能够提供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当我们不再需要填补坑洞时,生命自然会展现出你心中的圆满,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与其不断的从外界追求圆满,快乐和爱,不如对自己产生根本的信赖,那么我们的所作所为都会自然呈现出圆满和爱的品质。真正的人生就是从我们的本体涌现出自发的活动,这里面完全不需要用到费神的意志力,真正的意志力会让你做出必须做的事情。这其中有一种无有疑惑的自信,深信与当下经验共处是一件正确的事,是对自己的信赖。让真相显现出来是不需要费力的,因为真相就是眼前的事实,你只要停止你那逃避和排斥真相的习惯就够了。如果我们能了解并接受事情发生的方式就是它应该发生的方式,那么每件事都会顺利起来,事实上它会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完美的运作。对人生抱有全然的信心和信赖,知道事情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并不是说人生不能有任何行动和偏好,真正的意志力一旦运作起来,各种活动和爱好都会源自于本体,它们会自然的展现出你的真我。你只是存在着,觉察着,洞见自然会浮现出来,这份开放度和自由度就是我们内在工作的成果,真正的意志力会以一种了知的形式呈现出来,你很清楚的了知我们这个有机体会以最佳的方式来做它必须做的事情,这是对自己的真正的信任,你的心是完全祥和的,绝不会把自己分成两半儿,认为有一半不够好,要改善它。
自我
你和你所认识的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有一个“我”,而这个我有自己的需求,欲望,计划和偏好。你认为这个我需要被支持,被满足和被慰劳,你认为必须为这个我谋取一些东西。完成自我的梦想,欲望和计划便是人生最主要的目的。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的参考点都是自我。你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之间,不论是战争还是友谊,都是以你的观点为主的,看你能从他人的自我那里得到什么,或者不能得到什么,你喜不喜欢它,它能带给你什么感觉,以及你对它的意见是什么。每当我们想到别人的时候,我们考量的不外是对他们的一些好恶,他们身上有些东西是我们不想要的,有些东西是我们想要的。你想取悦别人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永远是从自己的观点,基于自己的理由而去取悦他们的。不论你所处的情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你的心都不会安宁,我现在舒不舒服?有没有做对事情?他喜不喜欢我?是否做了最佳选择?你无法如实的客观的看待任何事物或人,你看到的多半是反映出的你。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同样的情况,这就是你一贯的运作模式,也是所有人的运作模式。
自我观念是一种局限,但你根本无法离开它,你无法想象离开它会是什么情况。自我观念暗示着你和他人是分开的,如果你是个独岛,你不需要保护它吗?你永远害怕不好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你需要保护它,你投注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在国防上,当你没有在防卫它时,你也忙着为自己的岛屿添置东西。你的人生只有两个主题,保护和获取。如果你不认为有一个自我需要被保护和被支持,你还会恼火吗?只有当你觉得受伤,被羞辱或者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才会恼火。你制造出了特定的自我形象,这个自我形象若是遭到了挫败,伤害或羞辱,愤怒就出现了。假如并没有一个自我在那里制造出一些对自己的看法,愤怒还会出现吗?观察一下你的痛苦,嫉妒,愤怒,憎恨,恐惧,是不是都源自于自我受了伤,蒙了羞或受了辱之类的感觉,挫败感是不是意味着自我没有得到它想要的东西。你担忧自己不够完美,就像你应该达到完美标准似的,然而你根据的是谁的标准?通常都是你自己的。只要我们仍把自己的经验和自我相连,即使这个经验是正向的,我们仍会有痛苦和挫折,这意味着当你拥有愉悦的经验时,你会害怕失去它或是想重复体验它,如果你的经验是痛苦的,你就会排斥它。然后你又问该怎么办,你觉得你必须做些什么,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以为真的有座岛屿需要被支持和改善。只要你还想改变自己,就是在抱有自我观念。自我观念永远来自于匮乏感,是你痛苦的主因,你必须去觉察它,它深埋在我们心底,要想摆脱它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其实你并不想摆脱它,因为你不知道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爱
我们必须认清企图获得爱是徒劳无益的事,只要你还以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仍想获得什么,以及保护自己,你就会屏障住爱。一旦停止想要获取和自我防卫的活动,真实的爱就会出现,开放的心胸和从其中所涌出的爱,将会使每一件事都以最佳的方式发生。你不会有想要获得或给予的想法,里面没有自我和他人之分,除了展现出那份爱之外,你什么也不是。你会看见你不是孤立的个体,会体认到我们都是同一个东西的个别展现,万事万物都是一体的。你真正该保护的是你的开放性,理解以及觉知。如果我们的觉知完整而彻底,就没有任何东西需要防卫了。我们通常以为去爱就会丧失自己,其实丧失的只是自我的疆界罢了,爱意味着你不再认为自己跟别人有差别。没有任何定见并不意味着你对周遭的事情漠不关心,或对周遭发生的事情采取消极态度。如果你的心真的打开了,那么自发性和积极的行动自然就会出现。
一般人的所谓的爱总是跟亲密关系相连,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爱是存在于关系之中的,是一种你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感觉。另一个常见的假设是爱有特定对象,你觉得爱是独特的,只能给特定的人。你觉得爱自己的孩子是没问题的,可是你无法想象你可以爱每一个人,在你的心中你爱的人才是重要的,别人都无足轻重。所以你能够爱的对象很有限,就因为他们能带给你特殊的感觉,你才爱他们。这意味着你感受爱的时间很少,只有当你跟某些特定的人相处或想到他们的时候,你才会感受到爱。进一步对爱的假设是只有当某人符合你的要求时你才能感觉到对他的爱。你对这个人的行为设定了某些条件,如果这些条件没有被满足,你的爱就消失了,可惜真相就是那个人很少能满足你的条件。我们对爱所定下的假设还有就是,爱像哀伤,愤怒或嫉妒一样,是对某人或某件事的感觉,是一种情绪。我们不但关心自己是否爱对方,也关心对方是否爱我们。我们一直都在担忧爱是否能得到回报或者回报得够不够。我们的爱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条件,而且关心的是如何得到爱而不是如何去爱。
当人们说我爱你的时候,通常经验到的是自己的强烈的需求罢了,在感觉上却是一份强烈的爱。当人们谈恋爱时,通常会感受到一些爱,至少一开始会把心打开,但之后又落入到情绪,反应,梦想和理念之中。人格和自我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爱,人格是缺爱的产物,只知道如何满足需求,而情绪来自于自我,所以爱不可能是一种情绪。若想认识爱必须认识你的存在,而不是你的标签和自我形象。真正的你跟你的感觉,思想,对自己的意见以及别人对你的意见无关,你的存在单纯而完美,它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永远活在当下。一旦认识了我们的本质,就会看见爱就是我们的存在,它不是你对另一个人的感觉,不是你的思想,情绪,行动或概念。你无法拥有爱,因为你就是爱,爱会借由你的身体,思想,表情以及行动而展现出来,认清爱是一种存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只能去经验它,变成它。
第一种爱是初恋的感觉,你会感觉它是一种甜美的轻盈的柔软的,然后自我的执着和需求就会随之而生,开始影响到你的爱。第二种爱称为融合之爱,你会经验到你跟他人或环境之间的合一感,这会带来一种满足和放松。当人们渴求与另一个人接近时就会产生这种爱,梦想两个人可以永远在一起,合为一体。第三种爱是热情有力的,强烈而充满着狂喜的,你觉得整个人都像着了火一般充满着热情和快乐,这称之为狂喜之爱。这股爱不再有特定对象,它就是真正的热情,是强烈的生命力。你只是生命的存在,你只是充满热情的去欣赏你的生命,去爱它,去爱每一个人,去爱每一样东西,你感觉每一件事情都是美好的,你就是本体展现出来的美,你的心充满着勇气和力量,不再怀疑这个人会不会喜欢我,你的心是那么圆满,里面没有空间可以容纳任何怀疑和恐惧。你彻底而完整的接纳了所有的生命,你觉得自己是完全投入于生活的,活着的滋味实在太好了。你或许会以为除非碰到了对的身体,否则不会有热情的感觉,可是所谓的对的身体永远也不会出现,当你真的体验到热情时,你会发现你看见的并不是另一个人的身体,而是你自己的圆满和富足。你热切的爱上了自己的品质,却以为那是身外之物,你所渴望的那个身体就是你自己。认清了这一点你会完全爱上自己的热情。有了这层体悟,你自然会热情的对待每一个人和每一样事物。你的爱不再有特定对象,也不再需要符合任何条件了。眼前的情况需要什么你就会以正确的方式将它展现出来。这种和谐状态就是爱,你变成了爱的管道,爱的示范,你觉得你跟所有的事物都是一体的,而且能够彻底做自己。
朋友
我们一般都认为朋友是花时间与我们聊天的人,会赞同你,在你感觉糟糕的时候让你感觉好一些的人。朋友有时也被视为能帮助你度过艰难时期的人,但朋友最主要的作用是不让你感觉孤独。跟朋友闲聊的时候,你所关心的通常不是事情的真相,刚好相反,你只想通过闲聊来分散注意力,不想去面对真相,也不想产生对真相的理解。真实的沟通所关注的是真相和理解,能让你觉察自己,并发展出新的理解,开拓你的心胸。真的朋友不会给你建议,而是会帮你洞察事情的真相,你自然会知道什么才是最妥当的行动。真朋友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协助你而不求回报。真朋友愿意协助你做你自己,越能做自己就越快乐,越有能力爱自己。真朋友对你没有任何成见,批判或论断,只是如实的看着你所有的优点和缺点你。你最好的朋友其实就是你的内心,永远伴随你,真朋友只是我们内心一部分的外在代表,我们想从朋友身上得到的东西,都可以从内心获得。拥有外在的朋友是很美好的事,它能提醒你并且反应出你的那个部分,如果你想成为别人的朋友,就必须拿出那个部分和别人相处。
爱人
在亲密关系里,我们的掌控性比较高,冲突也比较大,一旦你与某个朋友发生了亲密关系,这个朋友就不再是朋友了,亲密伴侣的合一感是通过肉体接触而产生的,我们跟朋友不会有这种合一感,因为没有肉体上的接触。你跟爱人在一起时,你经验到的自己比较属于情感面向。你可能会失去自己,失去头脑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放弃自己,牺牲自己,而是你整个人都融化掉了,你不想谈论什么,只想和他一起消失不见,因为你们已经合一了,在爱的次元里是没有界分的。在真正的爱之中,没有任何想要保护自己的企图,也没有任何保留,只有甜美,爱和相互激赏。你的爱人就在你之内,在一份爱的关系里,我们寻找的就是自己心中的那个爱人。真正的爱人是为了存在而欢庆的人,不仅爱你的爱人,你的人生,也爱他人,真理以及你的体悟等所有的东西。真正的爱人永远都在爱之中,却没有一个特定对象,随时在跟各种事物谈恋爱,当你仰头看着一朵白云,不禁为之目眩,当天空落雨时,你完全被它迷住,所经验到的是没有保留,没有怀疑,没有屏障,没有隔阂的境界。爱人就是彻底涉入存在,不在企图达成什么,真正的爱人是一个每分每秒都在享受人生的人。
做自己
不能整合心灵修炼和个人生活,即使再神圣的体悟,生命都会缺乏欢庆,我们可以过着神圣和平凡并蓄的生活,享受富足的个人生活。你如何能不被自我和人格所掌控的同时做自己,这才是问题所在。什么是做自己?表达愤怒是不是在做自己?任由自己处在哀伤中是不是在做自己?为所欲为是不是在做自己?人们认为达成自己所渴望的事就是在做自己,表达一种感觉,概念或行动就是在做自己。你所认为的做自己,只是意味着当你想爱的时候去爱,当你想要不正经的时候就随心所欲,其实是跟随人格的冲动,自由的表达你的人格,你的心并不知道你既可以做自己又可以没有人格的干预。检视一下你的冲动和梦想,你会发现它们都是被过往的经验所操控的,它们都是一些受制的反应,并不是真正的你。做自己意味着不受制于他人,不受制于环境,不变成过去的延伸,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若想学会做自己,就要认清内在发展的所有过程,并且理解真相是什么,必须保持不断的探索,越是能思考和探索的人,就越能做自己,这个过程都是充满着惊喜和欢庆的。做自己就在于真的体认到什么是存在,做自己指的就是存在。你应该以对待皇后的态度来对待你自己,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这份尊严和自由。如果我们能学会做自己而不产生旧有历史的反应,觉察到整个情况的真相,这样的存在是新鲜的,就是生命本身。我就是我,我的心智,情感和身体只是一种外在展现,真正的我即是存在本身,只有体认到这一点,我们的思想,行动和感觉才会有原创性,每一个当下都在创造一个崭新的你。一旦你能做自己,就有能力以人的方式对待他人,他人就不再是你对立的客体了,你会跟别人产生真正的联结。但若不能做自己,你的人格就会变成你和别人之间的阻碍。也许你愿意呈现出自己的神圣面来包容他们,以开放的心胸来对待他们,但你仍然无法触及别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无论你有多么爱那个人,不论你对他有多慈悲或多想帮助他,只要你无法以人性的面向来跟他接触,他就不可能和你产生真正的联结。因为人格需要一种界分感,充其量能做到身体的接触,两个身体对彼此开放时,人格得到了暂时的放松和消融。当你做自己的时候,你是丰富而完整的,生气勃勃的,你的存在是奇妙的,愉悦的,充满感觉的。你的存在就像你在热恋时那种感觉,存在状态本身就是一种喜悦,做自己便是真正的喜悦,一种单纯的存在状态,所有的欢庆和价值都是从属于这存在的。
我们都渴望能够确知自己是谁,只要你还在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只要你还想符合别人的想法或经验,只要你还在通过别人的洞见来认识自己,就无法确知自己是谁。外在的压力和影响一直都存在着,你必须以内在的体悟来回应这些东西,而不是从既有的模式去产生反应。你必须借由自己当下的即刻经验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体悟。从这种绝对亲密的真正忠于自己的状态出发,我们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跟别人产生真正的联结。我们在日常生活里的所作所为,我们所选择的工作,我们的生活方式,都是存在的外在展示。你就是你,是不受其他人影响的。彻底做自己就是要保持内心的独立,你的心没有任何冲动和拉扯,这样的你自然会绽放出温暖,善意,仁慈和爱。你必须看到跟你当下这一刻有关的真相是什么,对每一个当下的真相进行探索,别人的话也许有道理,但跟你当下的经验可能并不想干。你当下所经验到的永远是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体验,和自己的感觉,你必须亲自去了解这一切。如果能毫无偏见的安住于当下这一刻,并且探索其中的真相,那么真相最后一定会彻底展现给你看。所有的自我打击都是对本体的误解,所有的负面状态都是真实东西的扭曲,每件事发生都有理由和意义,在每个念头,每个意象之中都可以找到真相。念头只是一种反应,追踪到念头的源头,就能看到真相。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借由理解来清除掉阻碍住本体的心理议题,消除了自我形象之后,你就变成了存在本身。当你需要本体的时候,它的某种品质自然就会出现。
你的执着是无所不在的,你企图用你喜欢的东西来填满自己,虽然这些东西你一向不缺。你会执着于任何一个给你带来安全感或快乐的东西,表面上你觉得你只是想要一个人或东西,但如果看进内心的活动,你会发现你渴望的其实是跟那个人或那个东西融合,并希望这样的状态永不改变。比如你想买一辆车,你很难想象你渴望的其实是跟那辆车合一,想从那辆车得到一份美好的感觉,也许你想让人赞美你或者把你看成富有的人,你渴望快乐和赞美,因为快乐和赞美会让你感到和谐。所有的执着都是对这个状态的依恋,我们所执着的对象都是对这个状态的情感转移。执着本身是想达到合一的企图,任何一个可以被客体化的事物都可以变成你执着的对象,正因为执着必须有一个对象,反而是合一境界的丧失。在感觉上执着并不是渴望和欲望的感受,因为我们只注意到执着的对象,如果觉察到了执着本身,我们就会开始从执着的感觉里解脱出来。
只要你执着于某个东西,你就会因为害怕失去它而感到痛苦或者因为无法拥有它而感到挫败,这其中不可能有宁静或祥和。我们最深的执着之一就是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所认为的自己,想成为的状态,想拥有的事物,以及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和别人看待我们的方式。我们所执着的自我形象多半是肤浅的,但是我们通常会认同这些自我形象,不断的为自我形象的实践而奋斗,想让这个形象永恒不变。内在工作就是要消解掉这些自我形象,消解掉身份认同。认清你不是你的自我形象,在你的自我形象上所创造出来的生活模式也不是你。你只要去了解心中的真相是什么,同时又没有任何渴望或不渴望的反应,单纯的觉察能带来终极解脱的一份了知。觉知这个工具本身就是终极解脱,一种客观的觉察和理解。
排斥与当下的真相
不论你想变得更富有,更美丽,更解脱,更快乐,更勇敢,你都是在跟自己作对,只要你渴望的那个东西不是眼前的真相,你的心中就会出现争战和分裂。重点不在于你想要什么,问题出在那些抗拒和渴求的心理活动。人格的基本结构就是拒绝眼前存在的东西,希望得到更好的东西,发展出趋乐避苦的态度,恐惧和期望的心理活动就是这么形成的。我们想在自己的心地上下功夫是为了去除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追求快乐和内在发展其实只是想要改善自己,得到赞许和青睐。动机是去除苦恼,去除不被爱的痛苦,得不到赞许的痛苦或是孤独的痛苦。你抱着排斥的观点在进行内在工作,去除我的人格和痛苦,重拾令我感觉美好的本体,进退两难之局就是这么开始的。其实你什么也不能做,越是能及早发现事情是没有希望的,越对你有利。不喜欢某件事而排斥它,你就是在加深问题的严重性。了知整个情况本身就是解脱。不论你喜不喜欢,你眼前的真相就是真相。对另一个东西的期待并不会使眼前的真相消失,你也许想压抑它,否定它,但这只会制造出不和谐和痛苦。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无条件接纳眼前的真相,觉察眼前的真相,这才是我们的希望所在,但是在感觉上它并不是一种希望,因为这其中没有目标。如果你检视自己的内在活动,你会发现你的情绪不断的生灭。你生气是因为眼前发生的事不合你意,某人做了你不喜欢的举动,你哀伤是因为失去了某样东西或事情没有按照你所期望的方式发生又或者你想要的东西没有出现,愤怒和哀伤都是奠基于对眼前真相的排斥。一旦认清情绪上的活动都是在排斥眼前的真相,渴求另一个东西,想象某个状态会比现在更好之类的活动,你就会发现那些感觉和想法自然停下来,这种境界只能通过理解或认清真相而发生,任何对真相的排斥都是痛苦的,即使这排斥的倾向是为了解脱和开悟,重点是如实见到眼前的真相。接纳真相意味着彻底而完整的觉察眼前的真相,这是一种对事情如何运作的洞察。你既不想得到任何东西,也不想达到任何目的,只是抱着诚恳的态度去探索自己,你会发现真理一点儿也不神秘,就是你眼前的经验,它跟过去和未来都无关。真理只是当下这一刻,你的人生也只有当下这一刻。你的心可能会朝着过去和未来思考,但真相永远属于现在。
努力是奠基于欲望之上的,我们起先排斥眼前的真相,然后生起对另一个东西的欲望,欲望又带来意志力,然后人格就会利用这份意志力来达成它的欲望,替人格服务的意志力就是一种努力的态度。你既不能停止努力,也不能制止自己的欲望,你只能做一件事,就是去理解努力活动是怎么一回事。这种无动机的对真相的兴趣就是解放感。我们小的时候处在这种状态里,我们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罢了,那便是一种自然状态,一种天真无邪的状态。我们自我或人格的基本活动就是渴求另一个不同的东西,而这份渴求又会促使我们想尽办法去满足它。这种期望,欲求以及努力的态度,都是对眼前真相的一种排斥。排斥一定会制造出内心的冲突,抗拒和自我防卫。我们的内心永远有一场战争在进行着。表面上我们也许是排斥某个人或境遇,其实排斥的是自己的一部分,排斥自己的真相。
我们觉察到某些事在感觉上是痛苦的,然后会拿美好的感觉跟它们对比产生挫败感,无法消除痛苦和挫败感就会体验到对生存的恐惧,把天真无邪的本性转变成恐惧和不信赖,对痛苦的排斥又会形成对他人的认同,进而演变成我们的超我。超我的排斥态度和自我贬低的羞愧感就好像是在表达:你恶心死了,不应该是这幅德行。孩子时期我们只能压抑自己的感受,因为没有别的方法可以释放痛苦和负面感受,天真无邪的信赖感以及自信心也跟着丧失了,我们会依赖外在事物释放我们的紧张,强化超我的排斥态度。“如果我变得乖一点,母亲就会更爱我。”我们会不断的渴望爱和支持,变得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给自己这些东西。我们会把母亲投射到别人身上,企图得到他们的赞许,爱和帮助。观察你的行为和生活,你会发现你需要爱和企图得到爱的方式,你会发现自己的坑洞,内在的匮乏感,你会发现对爱的需求就是从匮乏感中产生的,它永远想从外面得到满足。如果你能认清事件和感觉之间的关系,事情是怎么运作的,这份认知会变成你的存在和行为的一部分。了解你的感觉是怎么一回事儿以及他们带来的到底是快乐或痛苦,你会逐渐了解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偏好,这些才是问题所在。当你不再有想要某个东西而不想要另一个东西的问题了,你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就能依照当下的真相而进行。
人格一开始就是由排斥形成的,就是为了掩盖真实的经验,逃避挫折和痛苦。我们一开始所排斥的是痛苦,不久你的想法就变成,我不想要这种感觉,我想要的是另一个东西,我要改善自己,我要成功。我们甚至认为排斥是一种友善对待自己的方式。不论你想要的是什么,成功,有爱心,开悟等,只要你还想改变自己,你就是在排斥自己。我们只能做一件事,就是去观察我们如何在排斥自己。我们只能觉察,留意,跟痛苦共处,感觉你当下的经验而不排斥它。我们排斥的就是当下的真相,排斥的就是自己。观察排斥对我们造成的影响,我们会发现心中的痛苦,悲悯就会出现,你越能洞察这份排斥倾向,就越有能力爱自己。比如你的膝盖有一种感觉,不论是好是坏,你对它都没有批判,接纳的态度会让你有一种如沐甘霖的温柔感。内在工作就是要学会如何臣服于当下的真相,不把某件事和另一件事作比较,允许自己去觉察排斥的活动,并且让理解充分呈现,排斥的活动会自然消失,接纳的状态也会出现,然后我们就能重拾我们这个有机体的信心和信赖,觉察和理解能够带给我们这份发展。如果你彻底的认清了你的排斥,期望和欲求,觉察到你所排斥就是你每个当下的真相,只要你能接纳自己的真相,解放和自由就会随之而至,一旦能毫无疑问的信任我们这个有机体,快乐就会源源不断的涌现。只要能彻底接纳,信心自然会出现在我们的内心。
改变
内在工作就是要帮助你认识你自己,觉察自己的感受,态度和思想。观察你对当下所发生的现象有什么反应,看看你对自己,对别人以及对当下的情况抱有什么态度。你要对这些事保持警觉,并且要在当下这一刻就觉察到。你会发现有一部分的你希望事情能有所改变,想把事情改变成你所要的模样。人们做内在工作通常会说想要改变现状,改变自己,让人生变得不同,但是我们只能按照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去采取行动,所以一般人所说的改变只是取长补短的修正而已,在实质上没有变化。真正会发生的事往往是你所不知道的,而它只可能在一种情况下发生,那就是你必须认清想要改变事情的那份欲望,停止渴望,让自己保持开放并让事情自然发生。改变的自然活动就是一种揭露的过程,这不是你可以左右的事情。问题不是出在你想改变而无法改变,而是出在你不允许改变真正的发生,因为你要它按照你的方式发生。你知道的只是从过去的经验中所学会的事,你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确的,而且一直在按照这些想法生活,这些态度阻碍了你的开放性,排斥了现状,因而局限了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渴望快乐是很自然的事,快乐就是我们本然的状态,如果不快乐,你就会觉得失去了什么东西,所以我们才渴望发生改变。问题不在于我们渴望快乐,而是出在我们追求的方式。我们只能停止我们的排斥,批判和不耐烦,当然只有当我们彻底认清了它们所造成的伤害才能停止这样的模式,然后真正的解脱和改变才能出现。如果你试图做出任何有别于当下真相的理解,你就会造成抗拒和干预。成长和意识扩张都是很自然的事,是生命的一部分,你无法预测它往哪个方向发展,但是生命最自然的活动,永远是朝着越来越丰富的方向发展的。
学会宽容,理解和接纳眼前的真相,并不意味着你应该听天由命,你只是完全允许自己去体验它,让事情自然会产生变化。最好的方法就是探索真相是什么,尽量觉察它,留意和理解正在发生的事。你必须看到自己如何干预它,你必须理解你的干预如何制造了心中的痛苦和冲突,一旦认清这一点,你就会停止干预了。你无法通过计划和努力来发现你的本体,真实的人生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揭露过程,它会带给你接二连三的惊奇。我们总想保持现状而留住安全感,对安全感的需求正是我们会重复做同样的事的原因,虽然我们感到痛苦,不断抱怨,可是仍会继续下去,我们的自我身份可以通过这些事得以延续下去。当截然不同的事情发生时,你可能会觉得快要失控了。真正的解脱就是让事情自然发生,如果你干预它,那份干预就是痛苦。希望意味着你想要事情以特定的方式呈现出来,意味着你正在排斥眼前的情况,期待另一个东西,如果你放下期望,自然会停止干预。每当我们企图让某件事发生时,就是在对自然秩序的怀疑,对当下的排斥,你不相信本体会依循它需要的方式呈现出来。你必须完全相信,你当下的经验所产生的结果正好是你所需要的,你根本不必思考那个结果会是什么。怀着这份信心去觉察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你就会明白你的有机体已经在竭尽所能的运作了。但是你的心智不允许你安住于当下,因为你不明白你与生俱来的智慧,你永远都想指挥它,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意志力。真正的意志力就是对当下经验的彻底臣服,心甘情愿的与经验共处,包括你的所有情绪反应,不论它们是愉悦的还是挫败的。
不满足,痛苦和冲突并不是我们自然状态的一部分。认清当下的真相并理解它,这个过程能释放掉心中这些虚假的情绪,一旦能看见它们,它们就会消失不见,剩下的就是我们的真相。彻底感觉自己的不满足就会发现你不满意的其实是自己,会揭露出心中的某个坑洞。如果能安住于真相上,我们会发现我们这个有机体完全能够提供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当我们不再需要填补坑洞时,生命自然会展现出你心中的圆满,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与其不断的从外界追求圆满,快乐和爱,不如对自己产生根本的信赖,那么我们的所作所为都会自然呈现出圆满和爱的品质。真正的人生就是从我们的本体涌现出自发的活动,这里面完全不需要用到费神的意志力,真正的意志力会让你做出必须做的事情。这其中有一种无有疑惑的自信,深信与当下经验共处是一件正确的事,是对自己的信赖。让真相显现出来是不需要费力的,因为真相就是眼前的事实,你只要停止你那逃避和排斥真相的习惯就够了。如果我们能了解并接受事情发生的方式就是它应该发生的方式,那么每件事都会顺利起来,事实上它会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完美的运作。对人生抱有全然的信心和信赖,知道事情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并不是说人生不能有任何行动和偏好,真正的意志力一旦运作起来,各种活动和爱好都会源自于本体,它们会自然的展现出你的真我。你只是存在着,觉察着,洞见自然会浮现出来,这份开放度和自由度就是我们内在工作的成果,真正的意志力会以一种了知的形式呈现出来,你很清楚的了知我们这个有机体会以最佳的方式来做它必须做的事情,这是对自己的真正的信任,你的心是完全祥和的,绝不会把自己分成两半儿,认为有一半不够好,要改善它。
自我
你和你所认识的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有一个“我”,而这个我有自己的需求,欲望,计划和偏好。你认为这个我需要被支持,被满足和被慰劳,你认为必须为这个我谋取一些东西。完成自我的梦想,欲望和计划便是人生最主要的目的。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的参考点都是自我。你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之间,不论是战争还是友谊,都是以你的观点为主的,看你能从他人的自我那里得到什么,或者不能得到什么,你喜不喜欢它,它能带给你什么感觉,以及你对它的意见是什么。每当我们想到别人的时候,我们考量的不外是对他们的一些好恶,他们身上有些东西是我们不想要的,有些东西是我们想要的。你想取悦别人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永远是从自己的观点,基于自己的理由而去取悦他们的。不论你所处的情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你的心都不会安宁,我现在舒不舒服?有没有做对事情?他喜不喜欢我?是否做了最佳选择?你无法如实的客观的看待任何事物或人,你看到的多半是反映出的你。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同样的情况,这就是你一贯的运作模式,也是所有人的运作模式。
自我观念是一种局限,但你根本无法离开它,你无法想象离开它会是什么情况。自我观念暗示着你和他人是分开的,如果你是个独岛,你不需要保护它吗?你永远害怕不好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你需要保护它,你投注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在国防上,当你没有在防卫它时,你也忙着为自己的岛屿添置东西。你的人生只有两个主题,保护和获取。如果你不认为有一个自我需要被保护和被支持,你还会恼火吗?只有当你觉得受伤,被羞辱或者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才会恼火。你制造出了特定的自我形象,这个自我形象若是遭到了挫败,伤害或羞辱,愤怒就出现了。假如并没有一个自我在那里制造出一些对自己的看法,愤怒还会出现吗?观察一下你的痛苦,嫉妒,愤怒,憎恨,恐惧,是不是都源自于自我受了伤,蒙了羞或受了辱之类的感觉,挫败感是不是意味着自我没有得到它想要的东西。你担忧自己不够完美,就像你应该达到完美标准似的,然而你根据的是谁的标准?通常都是你自己的。只要我们仍把自己的经验和自我相连,即使这个经验是正向的,我们仍会有痛苦和挫折,这意味着当你拥有愉悦的经验时,你会害怕失去它或是想重复体验它,如果你的经验是痛苦的,你就会排斥它。然后你又问该怎么办,你觉得你必须做些什么,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以为真的有座岛屿需要被支持和改善。只要你还想改变自己,就是在抱有自我观念。自我观念永远来自于匮乏感,是你痛苦的主因,你必须去觉察它,它深埋在我们心底,要想摆脱它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其实你并不想摆脱它,因为你不知道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爱
我们必须认清企图获得爱是徒劳无益的事,只要你还以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仍想获得什么,以及保护自己,你就会屏障住爱。一旦停止想要获取和自我防卫的活动,真实的爱就会出现,开放的心胸和从其中所涌出的爱,将会使每一件事都以最佳的方式发生。你不会有想要获得或给予的想法,里面没有自我和他人之分,除了展现出那份爱之外,你什么也不是。你会看见你不是孤立的个体,会体认到我们都是同一个东西的个别展现,万事万物都是一体的。你真正该保护的是你的开放性,理解以及觉知。如果我们的觉知完整而彻底,就没有任何东西需要防卫了。我们通常以为去爱就会丧失自己,其实丧失的只是自我的疆界罢了,爱意味着你不再认为自己跟别人有差别。没有任何定见并不意味着你对周遭的事情漠不关心,或对周遭发生的事情采取消极态度。如果你的心真的打开了,那么自发性和积极的行动自然就会出现。
一般人的所谓的爱总是跟亲密关系相连,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爱是存在于关系之中的,是一种你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感觉。另一个常见的假设是爱有特定对象,你觉得爱是独特的,只能给特定的人。你觉得爱自己的孩子是没问题的,可是你无法想象你可以爱每一个人,在你的心中你爱的人才是重要的,别人都无足轻重。所以你能够爱的对象很有限,就因为他们能带给你特殊的感觉,你才爱他们。这意味着你感受爱的时间很少,只有当你跟某些特定的人相处或想到他们的时候,你才会感受到爱。进一步对爱的假设是只有当某人符合你的要求时你才能感觉到对他的爱。你对这个人的行为设定了某些条件,如果这些条件没有被满足,你的爱就消失了,可惜真相就是那个人很少能满足你的条件。我们对爱所定下的假设还有就是,爱像哀伤,愤怒或嫉妒一样,是对某人或某件事的感觉,是一种情绪。我们不但关心自己是否爱对方,也关心对方是否爱我们。我们一直都在担忧爱是否能得到回报或者回报得够不够。我们的爱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条件,而且关心的是如何得到爱而不是如何去爱。
当人们说我爱你的时候,通常经验到的是自己的强烈的需求罢了,在感觉上却是一份强烈的爱。当人们谈恋爱时,通常会感受到一些爱,至少一开始会把心打开,但之后又落入到情绪,反应,梦想和理念之中。人格和自我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爱,人格是缺爱的产物,只知道如何满足需求,而情绪来自于自我,所以爱不可能是一种情绪。若想认识爱必须认识你的存在,而不是你的标签和自我形象。真正的你跟你的感觉,思想,对自己的意见以及别人对你的意见无关,你的存在单纯而完美,它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永远活在当下。一旦认识了我们的本质,就会看见爱就是我们的存在,它不是你对另一个人的感觉,不是你的思想,情绪,行动或概念。你无法拥有爱,因为你就是爱,爱会借由你的身体,思想,表情以及行动而展现出来,认清爱是一种存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只能去经验它,变成它。
第一种爱是初恋的感觉,你会感觉它是一种甜美的轻盈的柔软的,然后自我的执着和需求就会随之而生,开始影响到你的爱。第二种爱称为融合之爱,你会经验到你跟他人或环境之间的合一感,这会带来一种满足和放松。当人们渴求与另一个人接近时就会产生这种爱,梦想两个人可以永远在一起,合为一体。第三种爱是热情有力的,强烈而充满着狂喜的,你觉得整个人都像着了火一般充满着热情和快乐,这称之为狂喜之爱。这股爱不再有特定对象,它就是真正的热情,是强烈的生命力。你只是生命的存在,你只是充满热情的去欣赏你的生命,去爱它,去爱每一个人,去爱每一样东西,你感觉每一件事情都是美好的,你就是本体展现出来的美,你的心充满着勇气和力量,不再怀疑这个人会不会喜欢我,你的心是那么圆满,里面没有空间可以容纳任何怀疑和恐惧。你彻底而完整的接纳了所有的生命,你觉得自己是完全投入于生活的,活着的滋味实在太好了。你或许会以为除非碰到了对的身体,否则不会有热情的感觉,可是所谓的对的身体永远也不会出现,当你真的体验到热情时,你会发现你看见的并不是另一个人的身体,而是你自己的圆满和富足。你热切的爱上了自己的品质,却以为那是身外之物,你所渴望的那个身体就是你自己。认清了这一点你会完全爱上自己的热情。有了这层体悟,你自然会热情的对待每一个人和每一样事物。你的爱不再有特定对象,也不再需要符合任何条件了。眼前的情况需要什么你就会以正确的方式将它展现出来。这种和谐状态就是爱,你变成了爱的管道,爱的示范,你觉得你跟所有的事物都是一体的,而且能够彻底做自己。
朋友
我们一般都认为朋友是花时间与我们聊天的人,会赞同你,在你感觉糟糕的时候让你感觉好一些的人。朋友有时也被视为能帮助你度过艰难时期的人,但朋友最主要的作用是不让你感觉孤独。跟朋友闲聊的时候,你所关心的通常不是事情的真相,刚好相反,你只想通过闲聊来分散注意力,不想去面对真相,也不想产生对真相的理解。真实的沟通所关注的是真相和理解,能让你觉察自己,并发展出新的理解,开拓你的心胸。真的朋友不会给你建议,而是会帮你洞察事情的真相,你自然会知道什么才是最妥当的行动。真朋友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协助你而不求回报。真朋友愿意协助你做你自己,越能做自己就越快乐,越有能力爱自己。真朋友对你没有任何成见,批判或论断,只是如实的看着你所有的优点和缺点你。你最好的朋友其实就是你的内心,永远伴随你,真朋友只是我们内心一部分的外在代表,我们想从朋友身上得到的东西,都可以从内心获得。拥有外在的朋友是很美好的事,它能提醒你并且反应出你的那个部分,如果你想成为别人的朋友,就必须拿出那个部分和别人相处。
爱人
在亲密关系里,我们的掌控性比较高,冲突也比较大,一旦你与某个朋友发生了亲密关系,这个朋友就不再是朋友了,亲密伴侣的合一感是通过肉体接触而产生的,我们跟朋友不会有这种合一感,因为没有肉体上的接触。你跟爱人在一起时,你经验到的自己比较属于情感面向。你可能会失去自己,失去头脑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放弃自己,牺牲自己,而是你整个人都融化掉了,你不想谈论什么,只想和他一起消失不见,因为你们已经合一了,在爱的次元里是没有界分的。在真正的爱之中,没有任何想要保护自己的企图,也没有任何保留,只有甜美,爱和相互激赏。你的爱人就在你之内,在一份爱的关系里,我们寻找的就是自己心中的那个爱人。真正的爱人是为了存在而欢庆的人,不仅爱你的爱人,你的人生,也爱他人,真理以及你的体悟等所有的东西。真正的爱人永远都在爱之中,却没有一个特定对象,随时在跟各种事物谈恋爱,当你仰头看着一朵白云,不禁为之目眩,当天空落雨时,你完全被它迷住,所经验到的是没有保留,没有怀疑,没有屏障,没有隔阂的境界。爱人就是彻底涉入存在,不在企图达成什么,真正的爱人是一个每分每秒都在享受人生的人。
做自己
不能整合心灵修炼和个人生活,即使再神圣的体悟,生命都会缺乏欢庆,我们可以过着神圣和平凡并蓄的生活,享受富足的个人生活。你如何能不被自我和人格所掌控的同时做自己,这才是问题所在。什么是做自己?表达愤怒是不是在做自己?任由自己处在哀伤中是不是在做自己?为所欲为是不是在做自己?人们认为达成自己所渴望的事就是在做自己,表达一种感觉,概念或行动就是在做自己。你所认为的做自己,只是意味着当你想爱的时候去爱,当你想要不正经的时候就随心所欲,其实是跟随人格的冲动,自由的表达你的人格,你的心并不知道你既可以做自己又可以没有人格的干预。检视一下你的冲动和梦想,你会发现它们都是被过往的经验所操控的,它们都是一些受制的反应,并不是真正的你。做自己意味着不受制于他人,不受制于环境,不变成过去的延伸,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若想学会做自己,就要认清内在发展的所有过程,并且理解真相是什么,必须保持不断的探索,越是能思考和探索的人,就越能做自己,这个过程都是充满着惊喜和欢庆的。做自己就在于真的体认到什么是存在,做自己指的就是存在。你应该以对待皇后的态度来对待你自己,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这份尊严和自由。如果我们能学会做自己而不产生旧有历史的反应,觉察到整个情况的真相,这样的存在是新鲜的,就是生命本身。我就是我,我的心智,情感和身体只是一种外在展现,真正的我即是存在本身,只有体认到这一点,我们的思想,行动和感觉才会有原创性,每一个当下都在创造一个崭新的你。一旦你能做自己,就有能力以人的方式对待他人,他人就不再是你对立的客体了,你会跟别人产生真正的联结。但若不能做自己,你的人格就会变成你和别人之间的阻碍。也许你愿意呈现出自己的神圣面来包容他们,以开放的心胸来对待他们,但你仍然无法触及别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无论你有多么爱那个人,不论你对他有多慈悲或多想帮助他,只要你无法以人性的面向来跟他接触,他就不可能和你产生真正的联结。因为人格需要一种界分感,充其量能做到身体的接触,两个身体对彼此开放时,人格得到了暂时的放松和消融。当你做自己的时候,你是丰富而完整的,生气勃勃的,你的存在是奇妙的,愉悦的,充满感觉的。你的存在就像你在热恋时那种感觉,存在状态本身就是一种喜悦,做自己便是真正的喜悦,一种单纯的存在状态,所有的欢庆和价值都是从属于这存在的。
我们都渴望能够确知自己是谁,只要你还在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只要你还想符合别人的想法或经验,只要你还在通过别人的洞见来认识自己,就无法确知自己是谁。外在的压力和影响一直都存在着,你必须以内在的体悟来回应这些东西,而不是从既有的模式去产生反应。你必须借由自己当下的即刻经验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体悟。从这种绝对亲密的真正忠于自己的状态出发,我们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跟别人产生真正的联结。我们在日常生活里的所作所为,我们所选择的工作,我们的生活方式,都是存在的外在展示。你就是你,是不受其他人影响的。彻底做自己就是要保持内心的独立,你的心没有任何冲动和拉扯,这样的你自然会绽放出温暖,善意,仁慈和爱。你必须看到跟你当下这一刻有关的真相是什么,对每一个当下的真相进行探索,别人的话也许有道理,但跟你当下的经验可能并不想干。你当下所经验到的永远是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体验,和自己的感觉,你必须亲自去了解这一切。如果能毫无偏见的安住于当下这一刻,并且探索其中的真相,那么真相最后一定会彻底展现给你看。所有的自我打击都是对本体的误解,所有的负面状态都是真实东西的扭曲,每件事发生都有理由和意义,在每个念头,每个意象之中都可以找到真相。念头只是一种反应,追踪到念头的源头,就能看到真相。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借由理解来清除掉阻碍住本体的心理议题,消除了自我形象之后,你就变成了存在本身。当你需要本体的时候,它的某种品质自然就会出现。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