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比小课堂 | 父母这样吓孩子,究竟对不对?
“请不要告诉你的孩子,如果他们调皮我们会把他们抓走。我们希望他们在感到害怕的时候会跑向我们,而不是被我们吓跑。谢谢!”
这张图片是源自英国杜伦当地警方推出的一张宣传海报,上传到Facebook上仅一周就达到了350万次点击量。
经常能在父母那里听到的“恐吓”就是:
“不听话,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不吃饭,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不写作业,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从警人员反映,在平时孩子走失的案例中,极少有孩子会主动向警察求助的。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孩子过于惊慌来不及反应,而另一方面,恐怕和家长长期对孩子的误导脱不了关系。父母的长期言语灌输,会导致孩子对警察蜀黍有一种恐惧心理,导致在他们的观念中警察是一个“抓人的大坏蛋“的角色,因此在遇到困难和危险时不会去向警察求助。
言语恐吓在家庭中很常见▼
“不听话我们就不要你了!”
“你再不走就丢下你不管了哦!”
“不听话的孩子长不高!”
“晚睡会被狼外婆抓走的!”
……….
以上这些都是家长们惯用的“恐吓语句”, 这种话语,或许能够一时奏效,让孩子顺从自己,但是,长此以往,容易给孩子造成心里阴影。
首先从育儿思维层面说,粑粑麻麻们在教育孩子方面都存在一个误区:不调皮,听从父母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这也导致很多孩子习惯于去“讨好”父母,把父母的话当成金科玉律。长大后,很多人也会沿用不健康的生存姿态,用类似的方式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生活在他人的眼光和评价当中,变得唯唯诺诺没有主见。
另外,孩子年龄尚小,对很多事情都没有一个评判标准,父母那些无心的“恐吓语句”,孩子很容易当真。
今年春节期间,江西就有这么一则新闻:
小孙女贪玩,没有听到爷爷的呼唤,爷爷一起之下就吓唬她“喊你你不理我,改天我就会把你捆起来”,没想到孩子不懂事,当真了,晚上越想越害怕,结果就离家出走了。
虽然后来孩子平安回来了,但是这则新闻也给父母一个警醒。从发展心理学来看,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导,抽象思维还未真正发展起来。当他们听到警察或大灰狼要来抓人,那就是可怕的情形,无疑会产生恐惧情绪,内心强烈的不安全感,会导致孩子产生胆怯、怕黑、自卑等负面情绪。而稍大一些的孩子,就会想象警察是冷酷无情的,甚至像大灰狼一样是凶残的,是个可怕的角色,对警察形象产生错误的理解。
恐吓式教育的危害▼
1、丧失作为父母的威信。恐吓的话语一时奏效了,但是事后孩子发现即使不听话,自己也没有被警察叔叔抓走,他们就会觉得粑粑麻麻在欺骗自己,久而久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就没有信任度了。
2、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家长恐吓多了,孩子会总是担心“粑粑麻麻要丢掉自己了”、“自己是不是要被抓走了”,长期存在这种顾虑,会然给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
3、产生嫉妒心。这种情况是针对诸如“你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我去当XXX的妈妈去”,这样会导致孩子对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产生无谓的敌意,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
4、各种无法预估的严重后果。江西小女孩的出走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用理解代替恐吓▼
1、沟通。当孩子出现“不听话”行为时,父母要首先考虑是不是自己给孩子的陪伴少了,积极和孩子去沟通 ,弄清楚孩子调皮背后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去制止。
2、惩罚不是施暴。家长对孩子的惩罚要自然,比如孩子撕坏别人的书本时,可以罚他们以后都只能看破旧的书;孩子抢别人的零食时,可以罚他们把自己的零食全部贡献出去;孩子乱扔垃圾时,可以罚他们承包当天的打扫任务.......这些方法对抑制严重任性的行为比较有效
3、宽容。孩子年纪还小,犯错误是必然的,父母要对孩子的错误有足够的包容和耐心,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尊重他们不同的需求。只要对幼儿有好处就设法去满足。同时也要站在教育的角度去发现孩子任性行为中表现出的兴趣、需求,以此去开发新的教育生长点。
小魔比观点
拒绝恐吓式教育!保护宝宝的幼小心灵!
![]() |
这张图片是源自英国杜伦当地警方推出的一张宣传海报,上传到Facebook上仅一周就达到了350万次点击量。
经常能在父母那里听到的“恐吓”就是:
“不听话,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不吃饭,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不写作业,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从警人员反映,在平时孩子走失的案例中,极少有孩子会主动向警察求助的。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孩子过于惊慌来不及反应,而另一方面,恐怕和家长长期对孩子的误导脱不了关系。父母的长期言语灌输,会导致孩子对警察蜀黍有一种恐惧心理,导致在他们的观念中警察是一个“抓人的大坏蛋“的角色,因此在遇到困难和危险时不会去向警察求助。
言语恐吓在家庭中很常见▼
“不听话我们就不要你了!”
“你再不走就丢下你不管了哦!”
“不听话的孩子长不高!”
“晚睡会被狼外婆抓走的!”
……….
![]() |
以上这些都是家长们惯用的“恐吓语句”, 这种话语,或许能够一时奏效,让孩子顺从自己,但是,长此以往,容易给孩子造成心里阴影。
首先从育儿思维层面说,粑粑麻麻们在教育孩子方面都存在一个误区:不调皮,听从父母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这也导致很多孩子习惯于去“讨好”父母,把父母的话当成金科玉律。长大后,很多人也会沿用不健康的生存姿态,用类似的方式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生活在他人的眼光和评价当中,变得唯唯诺诺没有主见。
另外,孩子年龄尚小,对很多事情都没有一个评判标准,父母那些无心的“恐吓语句”,孩子很容易当真。
今年春节期间,江西就有这么一则新闻:
小孙女贪玩,没有听到爷爷的呼唤,爷爷一起之下就吓唬她“喊你你不理我,改天我就会把你捆起来”,没想到孩子不懂事,当真了,晚上越想越害怕,结果就离家出走了。
虽然后来孩子平安回来了,但是这则新闻也给父母一个警醒。从发展心理学来看,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导,抽象思维还未真正发展起来。当他们听到警察或大灰狼要来抓人,那就是可怕的情形,无疑会产生恐惧情绪,内心强烈的不安全感,会导致孩子产生胆怯、怕黑、自卑等负面情绪。而稍大一些的孩子,就会想象警察是冷酷无情的,甚至像大灰狼一样是凶残的,是个可怕的角色,对警察形象产生错误的理解。
恐吓式教育的危害▼
![]() |
1、丧失作为父母的威信。恐吓的话语一时奏效了,但是事后孩子发现即使不听话,自己也没有被警察叔叔抓走,他们就会觉得粑粑麻麻在欺骗自己,久而久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就没有信任度了。
2、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家长恐吓多了,孩子会总是担心“粑粑麻麻要丢掉自己了”、“自己是不是要被抓走了”,长期存在这种顾虑,会然给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
3、产生嫉妒心。这种情况是针对诸如“你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我去当XXX的妈妈去”,这样会导致孩子对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产生无谓的敌意,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
4、各种无法预估的严重后果。江西小女孩的出走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用理解代替恐吓▼
![]() |
1、沟通。当孩子出现“不听话”行为时,父母要首先考虑是不是自己给孩子的陪伴少了,积极和孩子去沟通 ,弄清楚孩子调皮背后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去制止。
2、惩罚不是施暴。家长对孩子的惩罚要自然,比如孩子撕坏别人的书本时,可以罚他们以后都只能看破旧的书;孩子抢别人的零食时,可以罚他们把自己的零食全部贡献出去;孩子乱扔垃圾时,可以罚他们承包当天的打扫任务.......这些方法对抑制严重任性的行为比较有效
3、宽容。孩子年纪还小,犯错误是必然的,父母要对孩子的错误有足够的包容和耐心,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尊重他们不同的需求。只要对幼儿有好处就设法去满足。同时也要站在教育的角度去发现孩子任性行为中表现出的兴趣、需求,以此去开发新的教育生长点。
小魔比观点
拒绝恐吓式教育!保护宝宝的幼小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