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岁月
某个春日的一个下午,我站在窗前,听见楼下小孩子放肆的笑声,便从三楼往下看,几个六岁左右的小孩,有男生有女生,玩着一种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游戏,无非就是追来追去,跑来跑去,像我们小时候玩的“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警察”追得很开心,“小偷”逃得更开心,回想起来,也不很明白我们当初在开心些什么,反正对于幼年的孩子,总是边跑边笑的。
在那个不知iPad为何物,不懂什么是大数据博弈论厚黑学的年代,大概对于一帮扎着羊角辫穿着开裆裤的熊孩子来说,人生的头等大事莫过于每天下午4:30围坐在邻居L的小房间里看着奥特曼,恐龙战队,魔方大厦,邋遢大王之类,猜着下集会演啥,然后当飘来的阵阵烟火气中夹杂着饭菜香便到点了,每家的妈妈会在楼道里扯着嗓子挨个喊我们回家吃饭,于是各自回家,约好明天再见。不看电视的时候,我们会在北京新村后面那个假山上玩游戏,一种类似角色扮演的游戏,由某个猴王指派角色,哪几个是奥特曼,哪几个是怪兽,被分到是奥特曼角色的小皮猴特别神气,然后被分到是怪兽的熊孩子却有些闷闷不乐,总是会缠着奥特曼说着:“下次我们换一下好不好?”那个时候就是疯跑一阵都觉得无比的有意思,也许满心满眼向长天大地释放自己的渴望大概是与生俱来的吧……
上了小学,玩伴似乎就多起来了,那个时候各种游戏总是伴随着顺口溜,比如教你如何画丁老头的游戏“一个丁老头,欠我两个蛋,我说三天还,他说四天还,不还就完蛋。”现在想想这段顺口溜,简直尴尬癌都要犯了。某年某日的某一天我在家里翻到一个盒子,打开看里面竟是很多圆圆的卡片,嘴角开始上扬,似乎闻到了一种久远的味道,那时候男孩子们喜欢玩一种叫“拍画”的游戏,那时是中国干脆面市场的黄金期,一块钱一包的小浣熊干脆面那时绝对风靡全国各大中小学,真正让干脆面流行起来的是它的赠品,最早用这种促销方法的是小虎队干脆面,里面有圆形旋风卡,三国人物,水浒卡,还有就是世界杯球星卡,扔一个在地上,另一个人也拿出自己的一个用力拍下去,靠产生的风或适当的角度把地上的铲翻个面,对方的这张就归你了,否则你的就归对方了。那时为了集齐108将,可谓煞费苦心,从小在男孩子堆里长大的我,对于这种游戏却不是很热衷,但却爱上了吃干脆面,无意中却也集了不少,有时候也靠送他们卡片收买人心,大概小时候已把这辈子的智商都用尽透支了。
一二年级的时候,折纸游戏开始流行起来了,男孩子们折各种纸飞机,看谁飞得远,女孩子们则喜欢折风车,千纸鹤,爱心之类的,而我自小手拙,女红方面是完全不在行的,所以每次去找邻居L玩的时候,都很佩服她可以折出那么漂亮的纸鹤、爱心还有玫瑰花,现在想来纸鹤还是勉强可以长得像只鹤,其他大概折好也无法辨认其形状,最拿手的应该是小星星,还曾特地买过一沓细细长长的纸条,折了满满一罐的星星,而现在大概只记得星星是怎么折的吧。说起折纸,便不得不说一说曾经很流行的东南西北游戏,剪裁好正方形的纸,把纸的四个角往里折,再反过来重复一下,前后左右压两下。手指伸进纸下面撑开,一翻写上惩罚或者奖励,说着例如“东,十六下”之类的看到什么就惩罚或奖励,乐此不疲。
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女孩子的包里总是会揣着长长的皮筋,我的包里亦是如此不过会多揣一根短的线绳,每次一到下课钟响起的时候,大家便找到各自的队伍,在操场上跳起了皮筋,难度系数逐渐升级,而且花样繁多,什么小马过河,小板凳,大板凳,马兰花之类的,往往配着童谣如“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而我往往到腰部那级必跳不过去,久而久之,自己都有些颓了,我记得我当时问我的同桌Z,为啥我就跳不过去呢,Z眨着她的大眼睛,回答我,“我也跳不过去,因为我们没有她们高。”所以,腿短是硬伤啊!从那次对话后,我觉得Z是个有大智慧的人,是个智者,而且是个美貌的智者,于是我逐渐就和Z混在一起,下课的时候我们会叫上J和X,一起跳皮筋,踢毽子,一起去小卖部买无花果口红糖还有五毛钱一袋的冰水一饱口腹之欲,现在我已逐渐记不起Z的脸,但她的麻花辫在阳光下一甩一甩的场景却定格在记忆中。而当我们下了课只想呆在座位上的时候我们也不会闲着,那根短的线绳就派上了用场,我们开始玩一种叫翻花绳的游戏:一人以手指将绳圈编成一种花样,另一人用手指接过来,翻成不同的花样,相互交替,直到一方不能再翻下去为止。那个时候觉得绳子在自己手中能变幻出好多图案特别神奇,Z总是佩服我无论怎么翻最后都会把复杂图案翻成两根直线,也算是一项特殊技能了。
大概我九岁的时候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红白机,算是哥哥的生日礼物后来被转赠于我,于是我知道了超级玛丽,魂斗罗……魂斗罗有三条命而我永远打不过第二关,念兹在兹,日思夜想,盘算每一个关节,还是过不去,终是在挫败中放弃了红白机,现在想来后来的仙剑四我至今被困女萝岩大概就是小时候的梦魇重播。后来我只爱玩俄罗斯方块以及大富翁,玩大富翁时特别喜欢自己买地盖楼盖银行盖医院时的感觉,果然当大亨的感觉真不错。
后来的后来,L全家搬离了小城,我和Z也考上了不同的初中,于是就逐渐断了联系,上了初中大家开始忙着交新朋友,应付着更多的作业,而游戏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不过初二时电子宠物的游戏倒是风靡过一阵子,我还记得我那个同桌K,天天捧着个鸡蛋大小的钥匙扣玩,不过那时的我已经没有了小时候玩红白机的心境,匆匆扫过一眼,继续想的是:这俩怎么就全等了?
游戏总是越玩人越少,最初是最好的伙伴一起玩,后来是半生不熟的人勉强一起玩,最后就是一个人玩。小时候我们在游戏里,只有能力扮演一种角色,于是需要很多人,才能得到不同的角色。逐渐的,我们开始有能力一人分饰多个角色,于是似乎不需要那么多人了,开始自己照顾自己,陪伴自己,发现这样甚至更自由。在人生这场游戏中,注定了每个人都孤独地玩到终点,不管多少泪水挽留,你也只能一个人走,所以啊要珍惜那个和你一直游戏的人,能走这么远都不容易。
好像生活的顺序大概就是这样:先遇到一些人,然后发生一些事;接着离开一些人,却留下了一些事。如此循环。回忆是最扎人的东西,抛不掉,舍不下,让人不得安宁。开始想念原来一起玩游戏的朋友,都不在身边,最后变成了一个人打发时间。
《死者田园祭》中说:如果谁不从自己的记忆里解放出来,那他就不能算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听着朴宝蓝的《惠化洞》,轻轻道一声:你好,旧时光,然后好好向那个玩着游戏的野丫头告别……
在那个不知iPad为何物,不懂什么是大数据博弈论厚黑学的年代,大概对于一帮扎着羊角辫穿着开裆裤的熊孩子来说,人生的头等大事莫过于每天下午4:30围坐在邻居L的小房间里看着奥特曼,恐龙战队,魔方大厦,邋遢大王之类,猜着下集会演啥,然后当飘来的阵阵烟火气中夹杂着饭菜香便到点了,每家的妈妈会在楼道里扯着嗓子挨个喊我们回家吃饭,于是各自回家,约好明天再见。不看电视的时候,我们会在北京新村后面那个假山上玩游戏,一种类似角色扮演的游戏,由某个猴王指派角色,哪几个是奥特曼,哪几个是怪兽,被分到是奥特曼角色的小皮猴特别神气,然后被分到是怪兽的熊孩子却有些闷闷不乐,总是会缠着奥特曼说着:“下次我们换一下好不好?”那个时候就是疯跑一阵都觉得无比的有意思,也许满心满眼向长天大地释放自己的渴望大概是与生俱来的吧……
上了小学,玩伴似乎就多起来了,那个时候各种游戏总是伴随着顺口溜,比如教你如何画丁老头的游戏“一个丁老头,欠我两个蛋,我说三天还,他说四天还,不还就完蛋。”现在想想这段顺口溜,简直尴尬癌都要犯了。某年某日的某一天我在家里翻到一个盒子,打开看里面竟是很多圆圆的卡片,嘴角开始上扬,似乎闻到了一种久远的味道,那时候男孩子们喜欢玩一种叫“拍画”的游戏,那时是中国干脆面市场的黄金期,一块钱一包的小浣熊干脆面那时绝对风靡全国各大中小学,真正让干脆面流行起来的是它的赠品,最早用这种促销方法的是小虎队干脆面,里面有圆形旋风卡,三国人物,水浒卡,还有就是世界杯球星卡,扔一个在地上,另一个人也拿出自己的一个用力拍下去,靠产生的风或适当的角度把地上的铲翻个面,对方的这张就归你了,否则你的就归对方了。那时为了集齐108将,可谓煞费苦心,从小在男孩子堆里长大的我,对于这种游戏却不是很热衷,但却爱上了吃干脆面,无意中却也集了不少,有时候也靠送他们卡片收买人心,大概小时候已把这辈子的智商都用尽透支了。
一二年级的时候,折纸游戏开始流行起来了,男孩子们折各种纸飞机,看谁飞得远,女孩子们则喜欢折风车,千纸鹤,爱心之类的,而我自小手拙,女红方面是完全不在行的,所以每次去找邻居L玩的时候,都很佩服她可以折出那么漂亮的纸鹤、爱心还有玫瑰花,现在想来纸鹤还是勉强可以长得像只鹤,其他大概折好也无法辨认其形状,最拿手的应该是小星星,还曾特地买过一沓细细长长的纸条,折了满满一罐的星星,而现在大概只记得星星是怎么折的吧。说起折纸,便不得不说一说曾经很流行的东南西北游戏,剪裁好正方形的纸,把纸的四个角往里折,再反过来重复一下,前后左右压两下。手指伸进纸下面撑开,一翻写上惩罚或者奖励,说着例如“东,十六下”之类的看到什么就惩罚或奖励,乐此不疲。
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女孩子的包里总是会揣着长长的皮筋,我的包里亦是如此不过会多揣一根短的线绳,每次一到下课钟响起的时候,大家便找到各自的队伍,在操场上跳起了皮筋,难度系数逐渐升级,而且花样繁多,什么小马过河,小板凳,大板凳,马兰花之类的,往往配着童谣如“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而我往往到腰部那级必跳不过去,久而久之,自己都有些颓了,我记得我当时问我的同桌Z,为啥我就跳不过去呢,Z眨着她的大眼睛,回答我,“我也跳不过去,因为我们没有她们高。”所以,腿短是硬伤啊!从那次对话后,我觉得Z是个有大智慧的人,是个智者,而且是个美貌的智者,于是我逐渐就和Z混在一起,下课的时候我们会叫上J和X,一起跳皮筋,踢毽子,一起去小卖部买无花果口红糖还有五毛钱一袋的冰水一饱口腹之欲,现在我已逐渐记不起Z的脸,但她的麻花辫在阳光下一甩一甩的场景却定格在记忆中。而当我们下了课只想呆在座位上的时候我们也不会闲着,那根短的线绳就派上了用场,我们开始玩一种叫翻花绳的游戏:一人以手指将绳圈编成一种花样,另一人用手指接过来,翻成不同的花样,相互交替,直到一方不能再翻下去为止。那个时候觉得绳子在自己手中能变幻出好多图案特别神奇,Z总是佩服我无论怎么翻最后都会把复杂图案翻成两根直线,也算是一项特殊技能了。
大概我九岁的时候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红白机,算是哥哥的生日礼物后来被转赠于我,于是我知道了超级玛丽,魂斗罗……魂斗罗有三条命而我永远打不过第二关,念兹在兹,日思夜想,盘算每一个关节,还是过不去,终是在挫败中放弃了红白机,现在想来后来的仙剑四我至今被困女萝岩大概就是小时候的梦魇重播。后来我只爱玩俄罗斯方块以及大富翁,玩大富翁时特别喜欢自己买地盖楼盖银行盖医院时的感觉,果然当大亨的感觉真不错。
后来的后来,L全家搬离了小城,我和Z也考上了不同的初中,于是就逐渐断了联系,上了初中大家开始忙着交新朋友,应付着更多的作业,而游戏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不过初二时电子宠物的游戏倒是风靡过一阵子,我还记得我那个同桌K,天天捧着个鸡蛋大小的钥匙扣玩,不过那时的我已经没有了小时候玩红白机的心境,匆匆扫过一眼,继续想的是:这俩怎么就全等了?
游戏总是越玩人越少,最初是最好的伙伴一起玩,后来是半生不熟的人勉强一起玩,最后就是一个人玩。小时候我们在游戏里,只有能力扮演一种角色,于是需要很多人,才能得到不同的角色。逐渐的,我们开始有能力一人分饰多个角色,于是似乎不需要那么多人了,开始自己照顾自己,陪伴自己,发现这样甚至更自由。在人生这场游戏中,注定了每个人都孤独地玩到终点,不管多少泪水挽留,你也只能一个人走,所以啊要珍惜那个和你一直游戏的人,能走这么远都不容易。
好像生活的顺序大概就是这样:先遇到一些人,然后发生一些事;接着离开一些人,却留下了一些事。如此循环。回忆是最扎人的东西,抛不掉,舍不下,让人不得安宁。开始想念原来一起玩游戏的朋友,都不在身边,最后变成了一个人打发时间。
《死者田园祭》中说:如果谁不从自己的记忆里解放出来,那他就不能算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听着朴宝蓝的《惠化洞》,轻轻道一声:你好,旧时光,然后好好向那个玩着游戏的野丫头告别……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