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里的星光
从来没有想过,有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感动。看到哈罗德,就像看到我自己,看到我身边的人,看到千千万万个跋涉在人生路上,摸爬滚打,遍体鳞伤,却不愿放弃也无法放弃的,平凡生命。 哈罗德的一生,粗粗看去,只能用二个字来总结——失败。他是一个失败的男人,作为平庸的酒厂推销员,在同一家酒厂干到退休也无人注目;他是一个失败的朋友,让同事奎妮为自己顶罪接受处罚;最糟糕的是,他还是一个失败的父亲。面临儿子戴维的各种人生危机,他除了远远看着毫无办法,直到他的儿子万念俱灰亲手勒死了自己。这件事造成了他与妻子罗琳之间永远的鸿沟,两个人在不同的房间,几乎以陌生人的方式一起生活了二十年,直到那封信的来临,那封宣告奎妮在遥远的镇上,得了重病濒临死亡的信。终于,哈罗德做了自己一辈子最勇决的一个决定,他没有鞋,没有装备,没有地图,却要步行去远方镇上的修道院,用信念来拯救患了晚期癌症的朋友奎妮。朝圣之旅就此开始。 可是,这不是一个俗滥的励志传奇,不会有欢喜的结局来验证努力和信仰必然会成功的道理。作者乔伊斯用虚构的故事描画的,是一段真实而残酷的人生剪影。八十七天的艰辛旅程,他却什么都没有做到。奎妮和戴维一样,注定失去的生命无法挽回,已经做错的选择无法重来,人生的遗憾无法弥补,可是这八十七天,并不是白费。 哈罗德一生的失败,都在于恐惧。因为恐惧,所以无为。因为没有被好好爱过,所以恐惧。他悲惨的童年经验中,有抛弃他的母亲,酗酒的父亲,和父亲找来的一个又一个陌生的阿姨。在漠视和嘲笑中长大的哈罗德没有能力去承担和改变,甚至对着儿子戴维,他也只是像个局外人一样静静地看着一切发生,看着他害怕,看着他酗酒吸毒,看着他找不到工作颓废度日,最后,看着他死去。他选择了踏上朝圣之路,一定是不仅仅是因为奎妮,而是潜意识里意识到自己必须做点什么,挣脱长久以来的退缩麻木,生平第一次去面对,去改变,去塑造。他没能救奎妮的性命,可他确实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这八十七天的步行之旅中,哈罗德碰到了许多人。生活在社会高层的绅士,著名演员,旅行者,貌合神离的夫妻,永远在等待男朋友的女人……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他听取他们的苦恼,看到他们人生中的破碎,被他们嘲笑,也被他们鼓励,从他们那里获取帮助,也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他也看到了许多风景,认识了许多动植物,学会了在野外寻找食物和睡觉。他上过报纸,有过轰轰烈烈的追随者,可最终繁华散尽,还是孑然一身。他有过迷茫挣扎,也有过坚定信心,有时在痛苦中走了无数的错路原地打转,可有时候也能平和安定地看着万家灯火,对前路无畏无惧。光明与黑暗,痛苦和欢乐,迷茫与坚定反复交替,直到终点的来临。 漫漫长途,他最常做的事情,还是回忆。大部分是黑暗的经历:他不幸的童年,他和戴维的相处,他凶狠的老板,戴维的死……可也有那些美好的,初初结婚时的甜蜜,他和奎妮的往事,甚至戴维的小时候……他将那些自己曾经回避遗忘的片段再度一一检点,让自己淹没沉浸在滔天的痛苦遗憾中,再任由它们消退无踪。他终于开始与过去的一切经历和解,与自己和解。所有那些,伤害过他的人,被他伤害过的人,都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不会再伤害,只会沉淀,积累和丰富。 我无比地热爱书中的结局。哈罗德再一次需要面对残酷的终结时,他的身边,有了罗琳的支持和陪伴。罗琳说“我爱你,这都是你的功劳”。哈罗德无法挽救戴维和奎妮,无法弥补生活的残缺,可是在最后的最后,他救了自己和妻子满目疮痍的灵魂,他们终于又可以看着对方的眼睛笑出声来。在老去的时候,在共同经历了丧子之痛和互不搭理的二十年后,他们又想起了那一刻的初识:舞会里,两个灵魂的共鸣,生命力为彼此绽放的快乐。 人生如此不能圆满,可有了这点滴爱意和快乐,亦觉值得。几十年后,它终于突破了层层的压抑和束缚,奇迹般地被重新养育,破土,发芽……就像是浓重黑暗里的一星亮光,铺天盖地悲伤里的一丝欢喜,遍地荒芜中的一痕绿意…… 虽然细微,却如斯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