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火的第三封信 “怀旧羊汤馆”
肥肠:
你好!现在我在午后三点昏暗的卧室给你回信。或许因为清明,虽然无雨可突然的降温让人措手不及,套上松垮的深棕棒针毛衣,可似乎也没有带来多少温暖。
乍暖还寒的春天里,我彻底的变成了棉服的捍卫者。由于卧房并不朝阳,暖气停掉后,哪怕是艳阳天的中午,房里还是有丝丝凉气,虽然街上有很多小姑娘已经换上了靓丽轻薄的春装,我还是活在一个人的冬天里。
看到信里你提到桂花羊肉,其实桂花羊肉其实是用羊肉来炒鸡蛋,金灿灿的蛋液裹着嫩红的羊肉,配着顶辣的小米椒和孜然粉,远远看去像桂花散落于盘中。这道桂花羊肉,肉嫩蛋却微焦,并没有多少腥膻之气,配着带着谷香的单饼,真的是下饭的好菜。越往北的地界越爱吃羊,我在西安读大学时,陕北的同学告诉我,每次过年,她们一个四口之家几乎要买一只整羊。虽然这对我而言是很难想象的,可对我所在的这个城市的爷儿们而言,羊肉是很特别的存在。夏天的人民路,白天或许由于躁热的天气,马路还静悄悄,可一旦入夜,一整条街都弥漫着孜然于肉经过果木熏烤后所散发的动人的味道。男人们很爱去那里吃烧烤,泛着油腻的原色木桌散乱的铺满了路两旁的人行道,佐羊肉的从来都是冰镇的生啤,他们举杯畅饮,谈天说地,山东的大老爷们可从来不觉得啤酒和炸鸡更配。在繁重的工作后,在地摊儿上与哥儿们喝喝小酒,吹吹牛皮,一阵带着香味和热气的夏风吹过,酒酣耳热时,他们干脆扯掉衣服,光着膀子与伙伴们比划,哑了嗓子红了脸都毫不在意。生活嘛,就是要够劲儿!
肉串并不是羊肉的全部,更神奇的是羊肉汤。喝羊汤的习俗各有不同,西北那边是天气越冷越喝,冒着热气的羊汤可以取暖。可我们这儿的羊汤馆反而是在三伏天最热闹,这段时间可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可越是这样羊汤馆反而越人声鼎沸。大中午的冒着酷暑跑到街上羊汤馆儿,家庭经营的饭馆儿,简单到连装修都不带,水泥地板小矮桌,后院里支个顶篷便可做大厅了,空调更是没有的。可你到了得逮着一张小桌就坐,食客汹涌,可能连凳子都抢不到,最后只得在店里到处转寻几个简陋的马扎。而且在正宗的老羊汤馆里吃饭可不是按顺序的,你在柜台那儿给老板娘点菜,可心急的吃货们早就在后厨边儿上守候了,羊汤馆儿老三样,羊汤、羊肉、羊杂,谁抢到就是谁的。在这种馆子吃饭,除了出色的饭菜让人回味无穷,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怀。
在步伐如此矫健的快消费时代,新的事物像雨后春笋般冒出,老街里的梧桐树依然浓郁苍劲,可人气却几近没落。随着高楼崛起,老街里大厦更迭,商铺易主,我们已经很难找到小时候那繁盛的景象了。可开在那老街里几十年如一日的羊汤馆儿,仿佛冻结了时间,每到饭点,食客们依然纷至沓来,只不过交通工具由永久自行车便成了快捷的小轿车。虽然菜价随着物价再涨,可利润很薄,羊汤依然是属于平民的美食。经营者并不追求精致的装潢与门面,反而把所有的精力与心思都集中在了那碗汤中,鲜汤配老碗,那碗的每一个豁口都不是做作的,它记录了几代人的兴衰与来往之间。
我很少去主打怀旧的主题餐厅,故作姿态的瓷缸、课桌和小黑板,乏善可陈的饭菜,并不让人感到真诚。更喜欢老街里默默开了十几年,牌匾或许都已落寞的老店,菜肴可能并不精致,可拿是一个忙碌在后厨的家族,几代人对于食物味道的传承与坚守,更是作为食客的我而言对于过去的时光与自我成长的一种礼遇。
酒足饭饱的由火
你好!现在我在午后三点昏暗的卧室给你回信。或许因为清明,虽然无雨可突然的降温让人措手不及,套上松垮的深棕棒针毛衣,可似乎也没有带来多少温暖。
乍暖还寒的春天里,我彻底的变成了棉服的捍卫者。由于卧房并不朝阳,暖气停掉后,哪怕是艳阳天的中午,房里还是有丝丝凉气,虽然街上有很多小姑娘已经换上了靓丽轻薄的春装,我还是活在一个人的冬天里。
看到信里你提到桂花羊肉,其实桂花羊肉其实是用羊肉来炒鸡蛋,金灿灿的蛋液裹着嫩红的羊肉,配着顶辣的小米椒和孜然粉,远远看去像桂花散落于盘中。这道桂花羊肉,肉嫩蛋却微焦,并没有多少腥膻之气,配着带着谷香的单饼,真的是下饭的好菜。越往北的地界越爱吃羊,我在西安读大学时,陕北的同学告诉我,每次过年,她们一个四口之家几乎要买一只整羊。虽然这对我而言是很难想象的,可对我所在的这个城市的爷儿们而言,羊肉是很特别的存在。夏天的人民路,白天或许由于躁热的天气,马路还静悄悄,可一旦入夜,一整条街都弥漫着孜然于肉经过果木熏烤后所散发的动人的味道。男人们很爱去那里吃烧烤,泛着油腻的原色木桌散乱的铺满了路两旁的人行道,佐羊肉的从来都是冰镇的生啤,他们举杯畅饮,谈天说地,山东的大老爷们可从来不觉得啤酒和炸鸡更配。在繁重的工作后,在地摊儿上与哥儿们喝喝小酒,吹吹牛皮,一阵带着香味和热气的夏风吹过,酒酣耳热时,他们干脆扯掉衣服,光着膀子与伙伴们比划,哑了嗓子红了脸都毫不在意。生活嘛,就是要够劲儿!
肉串并不是羊肉的全部,更神奇的是羊肉汤。喝羊汤的习俗各有不同,西北那边是天气越冷越喝,冒着热气的羊汤可以取暖。可我们这儿的羊汤馆反而是在三伏天最热闹,这段时间可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可越是这样羊汤馆反而越人声鼎沸。大中午的冒着酷暑跑到街上羊汤馆儿,家庭经营的饭馆儿,简单到连装修都不带,水泥地板小矮桌,后院里支个顶篷便可做大厅了,空调更是没有的。可你到了得逮着一张小桌就坐,食客汹涌,可能连凳子都抢不到,最后只得在店里到处转寻几个简陋的马扎。而且在正宗的老羊汤馆里吃饭可不是按顺序的,你在柜台那儿给老板娘点菜,可心急的吃货们早就在后厨边儿上守候了,羊汤馆儿老三样,羊汤、羊肉、羊杂,谁抢到就是谁的。在这种馆子吃饭,除了出色的饭菜让人回味无穷,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怀。
在步伐如此矫健的快消费时代,新的事物像雨后春笋般冒出,老街里的梧桐树依然浓郁苍劲,可人气却几近没落。随着高楼崛起,老街里大厦更迭,商铺易主,我们已经很难找到小时候那繁盛的景象了。可开在那老街里几十年如一日的羊汤馆儿,仿佛冻结了时间,每到饭点,食客们依然纷至沓来,只不过交通工具由永久自行车便成了快捷的小轿车。虽然菜价随着物价再涨,可利润很薄,羊汤依然是属于平民的美食。经营者并不追求精致的装潢与门面,反而把所有的精力与心思都集中在了那碗汤中,鲜汤配老碗,那碗的每一个豁口都不是做作的,它记录了几代人的兴衰与来往之间。
我很少去主打怀旧的主题餐厅,故作姿态的瓷缸、课桌和小黑板,乏善可陈的饭菜,并不让人感到真诚。更喜欢老街里默默开了十几年,牌匾或许都已落寞的老店,菜肴可能并不精致,可拿是一个忙碌在后厨的家族,几代人对于食物味道的传承与坚守,更是作为食客的我而言对于过去的时光与自我成长的一种礼遇。
酒足饭饱的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