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路的心酸与感悟
自从确定要找工作后,我的状态是,永远慢人一步,焦虑却没有方向。
虽然看了很多求职经验帖,虽然和老师同学谈过无数次人生,但真正行动起来才发现,我长期宅在宿舍养成的拖延症导致我总在DDL之前急匆匆地申报。我一直安慰自己只要在DDL之前报了就行,有的也确实在招聘信息刚发布的时候就报了,但我的简历总是石沉大海。
我反省过很多次,反复检查简历,对照那些屌炸天的简历修改我的措辞和叙述方式。事实证明,没什么卵用。经常打过电话来的都是些社会招聘,在51或大街上看到我的简历,要求立刻上岗的。如果我没什么课倒还好,可语言大学就是这么神奇,大四还有4门课。
我一直对新闻传媒行业有种莫名的向往,尤其是上了新闻辅修课后,深深被这个行业的理想情怀所吸引。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柴静的《看见》,或许是平时总爱看英语新闻,又或许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个理想主义到不现实的人。我大一的时候梦想着进国台做一个小编辑,凭着小语种专业的优势,我本以为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后来我的野心变大了,想要做战地记者,想要像电视中那些端着相机的人一样在枪林弹雨中穿梭,我自以为是很炫酷的事业,而且又充满情怀,把普通人甩出几条街。于是我开始向往新华社,国内的通讯社老大。我也知道要进这地方不容易,于是平时看了很多新闻专业的书,同时加强英语,因为凭我那小小小语种是不可能进去的,只能试试以英语考进去。
终于大四的秋天,媒体陆续开始校招,我先后投了搜狐、爱奇艺等网络媒体,后又报了央广、新华社和上海报业等大型新闻机构。
全都没过。我连初试的电话都没接到。
我在对人生绝望的同时,发现一些专业对口的单位也快截止申报了。于是才抓紧时间报名,这时候已经晚了。我过于专注在新闻传媒行业,连一些需要我们这种熊猫专业的宣讲会都没去听。可是,有什么用呢?都是些国家单位,像安全厅、海警什么的,连外企都没有。
为什么有目标还会这么难呢?为什么有规划还这么迷茫呢?
于是我知道了,专业不对口。悔当初放弃保研,天真地以为总有留爷处。现在想想,还是应该跨专业读个研,然后再来实现我的新闻理想。不过读研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现在就业率最高的还是专科呢。这样想想心里也就稍微平衡了些。
新华社没报成,我愤愤不平了许久,难过了许久。后来发现新华社通知去笔试的大部分都是男生,包括同等条件的,于是我体会到第一件无能为力的事情,女生在就业时总是存在这样的劣势,这是社会使然,自从出生就无法改变。
我连续几个星期除了上课就在宿舍里看日剧,一边看一边哭得稀里哗啦的,代入感特强。萎靡了一阵,我又和朋友出去参加一个招聘会,其实也就跟社会招聘差不多。我本意是投中国日报,虽然没有要我这个专业的,但是想靠英语碰碰运气。可是,投了的简历就跟废纸一样,并没有带来任何好消息。当时没想到的是,我随便投的一个传媒公司后来打电话来让我去面试。也恰恰是这“无心插柳”给了我想要的工作。
当时我还很乐观,因为我想着总有国台做保底。在那儿实习过后,我和办公室的师兄师姐们都认识,他们也很肯定我的专业水平,我也自信比专业的话我不会输给其他人。日常翻译新闻什么的,课上都练过,我和国台的外国专家也处得不错,语音什么的应该是可以达到播音水准的。对此我自信满满,蛮以为国台不会傻到不要我。
世上没有绝对的事。这是我体会到的第二个道理。
我在实习和写论文的过程中,等着国台的消息。当听说他们最后决定要一个云南民大的女生时,我整个人都不好了。我不服气,因为我的学校应该是这个专业最好的,我是这个专业里学得算好的,起码相比其他报了国台的人,我应该是能够代表我的学校的。如此说来,我又何必不远万里、跨越长江黄河、穿过大半个中国来北京上学?我在家乡的大学呆着就好了,离家那么近,省时省力省钱。后来老师专门打电话来安慰我,她说我的笔试成绩是最好的,可是国台要和云南民大合作云云,加上那个女孩比较活泼上镜等等,于是国台选择她而不要我。我能想到的理由只有两个,要么那个女生有背景,要么就是我确实不善于表现。也可能两个都是。
家庭背景不是我能改变的。像我这样出生于西南边境穷苦人家的,不可能会在事业单位的竞争中赢得了官二代或富二代。于是我就这么想着,给妈妈打电话倒苦水。打完电话才发现,妈妈比我更难受,她觉得这都是她的错,没有给我雄厚的家庭背景,导致在外吃亏。于是,我明白这或许只是个借口,我这么想只是想把责任推给家庭。其实是我本身就不如人呢?我不会怀疑我的专业水平,只是反省我自己一直把新闻传媒挂在嘴上,真正实践的成分有多少?我没有投过稿,不爱在社交媒体上发东西,不会及时掌握舆论民情。我表现出来的能让别人看到的新闻属性有多少?
或许我确实已经努力了,但面对一些社会现实,我只能选择接受。天生没有自带的BUFF,只能慢慢去攒能力和经验。这是我体会到的第三件无能为力的事。
不管怎样,这件事让我明白,现在的我还是能力不足。如果有一天我的能力大于一切不利条件,那就是真的成长,那我也可以在回顾时不屑地说,没要我是他们的损失。现在我还没说这话的资格,可以后就不一定了。根据人品守恒定律,我也该转运了。
现在专注于该做的事情上,未来还是在一步步摸索中走出来的。
虽然看了很多求职经验帖,虽然和老师同学谈过无数次人生,但真正行动起来才发现,我长期宅在宿舍养成的拖延症导致我总在DDL之前急匆匆地申报。我一直安慰自己只要在DDL之前报了就行,有的也确实在招聘信息刚发布的时候就报了,但我的简历总是石沉大海。
我反省过很多次,反复检查简历,对照那些屌炸天的简历修改我的措辞和叙述方式。事实证明,没什么卵用。经常打过电话来的都是些社会招聘,在51或大街上看到我的简历,要求立刻上岗的。如果我没什么课倒还好,可语言大学就是这么神奇,大四还有4门课。
我一直对新闻传媒行业有种莫名的向往,尤其是上了新闻辅修课后,深深被这个行业的理想情怀所吸引。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柴静的《看见》,或许是平时总爱看英语新闻,又或许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个理想主义到不现实的人。我大一的时候梦想着进国台做一个小编辑,凭着小语种专业的优势,我本以为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后来我的野心变大了,想要做战地记者,想要像电视中那些端着相机的人一样在枪林弹雨中穿梭,我自以为是很炫酷的事业,而且又充满情怀,把普通人甩出几条街。于是我开始向往新华社,国内的通讯社老大。我也知道要进这地方不容易,于是平时看了很多新闻专业的书,同时加强英语,因为凭我那小小小语种是不可能进去的,只能试试以英语考进去。
终于大四的秋天,媒体陆续开始校招,我先后投了搜狐、爱奇艺等网络媒体,后又报了央广、新华社和上海报业等大型新闻机构。
全都没过。我连初试的电话都没接到。
我在对人生绝望的同时,发现一些专业对口的单位也快截止申报了。于是才抓紧时间报名,这时候已经晚了。我过于专注在新闻传媒行业,连一些需要我们这种熊猫专业的宣讲会都没去听。可是,有什么用呢?都是些国家单位,像安全厅、海警什么的,连外企都没有。
为什么有目标还会这么难呢?为什么有规划还这么迷茫呢?
于是我知道了,专业不对口。悔当初放弃保研,天真地以为总有留爷处。现在想想,还是应该跨专业读个研,然后再来实现我的新闻理想。不过读研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现在就业率最高的还是专科呢。这样想想心里也就稍微平衡了些。
新华社没报成,我愤愤不平了许久,难过了许久。后来发现新华社通知去笔试的大部分都是男生,包括同等条件的,于是我体会到第一件无能为力的事情,女生在就业时总是存在这样的劣势,这是社会使然,自从出生就无法改变。
我连续几个星期除了上课就在宿舍里看日剧,一边看一边哭得稀里哗啦的,代入感特强。萎靡了一阵,我又和朋友出去参加一个招聘会,其实也就跟社会招聘差不多。我本意是投中国日报,虽然没有要我这个专业的,但是想靠英语碰碰运气。可是,投了的简历就跟废纸一样,并没有带来任何好消息。当时没想到的是,我随便投的一个传媒公司后来打电话来让我去面试。也恰恰是这“无心插柳”给了我想要的工作。
当时我还很乐观,因为我想着总有国台做保底。在那儿实习过后,我和办公室的师兄师姐们都认识,他们也很肯定我的专业水平,我也自信比专业的话我不会输给其他人。日常翻译新闻什么的,课上都练过,我和国台的外国专家也处得不错,语音什么的应该是可以达到播音水准的。对此我自信满满,蛮以为国台不会傻到不要我。
世上没有绝对的事。这是我体会到的第二个道理。
我在实习和写论文的过程中,等着国台的消息。当听说他们最后决定要一个云南民大的女生时,我整个人都不好了。我不服气,因为我的学校应该是这个专业最好的,我是这个专业里学得算好的,起码相比其他报了国台的人,我应该是能够代表我的学校的。如此说来,我又何必不远万里、跨越长江黄河、穿过大半个中国来北京上学?我在家乡的大学呆着就好了,离家那么近,省时省力省钱。后来老师专门打电话来安慰我,她说我的笔试成绩是最好的,可是国台要和云南民大合作云云,加上那个女孩比较活泼上镜等等,于是国台选择她而不要我。我能想到的理由只有两个,要么那个女生有背景,要么就是我确实不善于表现。也可能两个都是。
家庭背景不是我能改变的。像我这样出生于西南边境穷苦人家的,不可能会在事业单位的竞争中赢得了官二代或富二代。于是我就这么想着,给妈妈打电话倒苦水。打完电话才发现,妈妈比我更难受,她觉得这都是她的错,没有给我雄厚的家庭背景,导致在外吃亏。于是,我明白这或许只是个借口,我这么想只是想把责任推给家庭。其实是我本身就不如人呢?我不会怀疑我的专业水平,只是反省我自己一直把新闻传媒挂在嘴上,真正实践的成分有多少?我没有投过稿,不爱在社交媒体上发东西,不会及时掌握舆论民情。我表现出来的能让别人看到的新闻属性有多少?
或许我确实已经努力了,但面对一些社会现实,我只能选择接受。天生没有自带的BUFF,只能慢慢去攒能力和经验。这是我体会到的第三件无能为力的事。
不管怎样,这件事让我明白,现在的我还是能力不足。如果有一天我的能力大于一切不利条件,那就是真的成长,那我也可以在回顾时不屑地说,没要我是他们的损失。现在我还没说这话的资格,可以后就不一定了。根据人品守恒定律,我也该转运了。
现在专注于该做的事情上,未来还是在一步步摸索中走出来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