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游记(上)
从小看六小龄童演的电视剧,崇拜那个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孙行者,觉得唐僧虽然软弱了一些但也有我等企及不了的慈悲为怀,八戒虽然贪吃爱睡但就好像一个孩子一样也倒惹人喜爱,沙僧作为一个白开水一样的角色是不应该有任何的喜怒哀乐的。这些年关于西游记的改编影视剧(其中不乏佳作),更是看到了大圣的自由与浪漫,唐三藏的佛性,以及八戒的憨厚。可是,今日找来吴承恩的原著,发现以往都说改编剧毁原著毁原著,现在还真的是改编剧无限美化了原著啊。
西游记最让人神往的无外乎前期会,那个时候,天地还是自然的,人世间就一个美猴王,称王称霸,大闹天宫,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天兵天将,能奈我何?《大圣归来》将这一画面演绎到了极致,那种傲视天地的孤傲感,在大圣这里走到极端,古往今来,无人能及。前七回,字里行间是浓浓的自然风光的味道,没有人情世故的纠葛,没有纲常名教的束缚,像是以道家思想入笔,跟着文字遨游的是庄子的游神。然而到了后面,便不堪入眼起来,大圣威风不再,一心一意跟着三藏西天取经,他在这茫茫天地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一份责任,自愿背负着,像落到了凡间成了肉胎,从此魑魅魍魉个个都能挡他的道,个个都能打得他向天求助,他付出了真心的御弟,竟是个世间第一大俗人。不禁要问,这一路,到底是谁渡了谁?固有的印象,是三藏制伏了大圣的顽劣,使其一心向佛,看了原著,方明白是紧箍咒不过是个辅助,悟空其实一直在自渡。七回一过,人间之事便开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我汹涌过来,人情的纠缠,俗世的庸常,善恶有报的恶俗的世界观,儒家那一套支撑起了整个脉络,隔纸仍能问道那股子酸臭的迂腐气,唐僧与八戒一次次地挑战我的底线。悟空成了凡人,从此不愿与天齐平,一心一意,守护一场徒劳。
猴王拜师时说:“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其实,他何时不恼,何时不嗔,心里不高兴就举个棒子砸上去了。彼时,他还是一只猴子,对于自身的探寻让他渴望人世的情感,一直被压在五行山下,他都无性,直到遇见唐僧。只是忍不住想,无性之人,该是天地初创时候的人,是脱离了矫饰的纯粹的人,大圣有过这样,在前七回里。
猴王修成神功,大闹天地,玉帝无法,让他上天庭担任弼马温一职,编在体制队伍之内,古往今来,执政者处理反叛者,多是用的这样的办法,“招安”是反叛者最大的悲剧,足见政治用心之险恶。到了大圣这里,则是彻底的反抗,知道自己的处境之后,猴王大怒,这一次,惊动了如来,从此五行山下,一过就是五百年。
第九回,开始将三藏西行之前的事,从天上到地下,从宏大惊险的神妖厮杀到凡俗男女的恩怨痴缠。唐僧贵为御弟,本就与权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哪是修行佛法,佛道皆谈不上,唐僧也非圣僧,乃是大唐的儒士。“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祁保我王江山永固。”真是个忠心的臣子。
遇到悟空,开始上路。唐僧是这样的:“像你这有本事的,讨得茶吃,像我这去不得的,只管在此忍饿,你也过意不去啊。”“三藏见他带上帽子,就不吃干粮,却默默地念那紧箍咒一遍”“三藏怕他捎断了,口中又念起来。”“慌得长老口中又念了两三遍。”从一开始,就是唐僧骗悟空将紧箍咒带上的。出家人不打诳语,唐僧在一开始就犯了禁,他们的联系,竟是靠着脑袋上的害人玩物。从此处到后面,我看到的都是充斥在师徒之间的浓厚的不信任。这一不信任在“三打”那里发展到顶峰,唐僧抛弃孙悟空,并非过于慈悲,原因就是不信任。
一路艰辛,唐僧也不知落了多少回泪,倒像个林姑娘,只是全无林姑娘的美感,悟空也忍不住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吧!”看唐僧见到菩萨时的情况:“三藏滚鞍下马,望空礼拜道,弟子肉眼凡胎,不识尊神尊面,望乞赎罪,烦转达菩萨,深萌恩佑。”沙门与菩萨的关系,倒像是平民与官老爷的关系。
偶遇一寺庙,庙中和尚见他袈裟可贵,顿起私心,想要据为己有。看宝贝时,唐僧说:可怜,我那东土,无甚宝贝,就有时,路程遥远,也不得带的……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而悟空是,师父,我前日在包袱里,曾见那领袈裟,不是件宝贝,拿与他看看如何?悟空放火,唐僧说的是,袈裟何在,敢莫是烧坏了也?我不管你,但是有些伤损,我只把那活儿念动念动,你就是死了。1:唐僧虽早入沙门,但对人情世故的了解十分之深。2:唐僧的物欲与占有欲都十分强。3:菩萨给唐僧的紧箍咒是用来栓住悟空逃走的心的,现在变成了唐僧奴役与威胁悟空的手段。
行者去请菩萨,三藏等他久久不来,心甚疑惑:不知是请菩萨不至,不知是行者托故而逃。
而后收了八戒,沙僧。文中多次将八戒唤作“呆子”,好像一个呆子,就能把他犯得大大小小的错都掩盖过去一样。如果是恶人是因为品性不端而犯错,而八戒就是因为太过呆痴无知而犯错。他是一个性格上有很多缺点的人,很多人喜欢他是因为他就好像我们身边一个呆呆傻傻的人,充满的人的味道。他身上的弱点,在行文之中得到了丰富的展现。呆子说:假若师父死了,各人好寻头干事,若是未死,我们好竭力尽心。行者道,莫乱谈。二人心境的不同,由此可知。
行路住宿,三藏:徒弟,如今天色又晚,却往哪里安歇。行者:师父说话差了,出家人餐风宿水,卧月眠霜,随处是家,又问哪里安歇,何也?固然行者是猴子,哪里都睡得,单是从思想上来说,唐僧终脱不去这凡俗的肉体,达到他心目中的至佛。
长老这样骂悟空:你这泼猴,他把马儿惊了,早是我还骑得住哩。行者赔笑。我不知道这里的不嗔不怒是因为“无性”还是因为对唐僧无怨尤的态度。
八戒途中又痴迷于美色,“扫除爱欲自归真”
五庄观偷人参果,悟空因为偷果与拔树师徒四人被锁在观中,唐僧又扬言要念紧箍咒,悟空的回答是:师父,你莫念,我决不负你,管情大家一起出去。猴王真像是涉世未深的孩子一般,遇到一个人便对他死心踏地,只是唐僧没有足够的性情去领会,他说的永远是:这个猴头弄杀我也,你因为嘴,带累我一夜无眠;你等闯出祸来,却带累我在此受罪,这是怎的起。或许在他心里,这四个人从来就不是一个整体,他想的永远是自己。而行者说的永远是:不要扎我师父,还来扎我吧。真是徒劳,令人难受的徒劳。
悟空请求寿星去和师父说情,唐僧对他的回答是:不敢念不敢念。真真是心口不一。
三藏因为没有吃的,没处歇息没有少骂悟空,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只是言语之无耻,实在是每次读到,都让我大吃一惊。更为吃惊的是三藏对妖怪假扮的女施主说的话:怎么自己在山行走,又没个侍儿随从,这个是不遵妇道了。……假如我和尚吃了你的饭,你丈夫晓得,骂你,却不罪坐贫僧也?想起那个和尚背女子过河的故事,一个和尚放下,另一个放不下,佛家要求戒欲,唐僧却满脑子虚伪的仁义道德。这里有个有趣的细节,行者说:师父,我知道你,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几棵树来,沙僧寻些草来,我做木匠,就在这里搭个窝铺,你与他圆房成事,我们大家散伙,却不是件事业,何必又跋涉,取甚经去?现在看来,可能真的有那几分意思在里面。
悟空三打尸魔那里,八戒一直在旁唆嘴,我所不明白的是,他为何要这样做?悟空走了,与他有何好处,难道只是想看师兄头疼的样子?这般无耻又无知?猪一样的队友,想必起源便是他。唐僧怕悟空乱打人,闯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说到底,还是为他自己。悟空离开师父,回到花果山,“一见了,又响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一个是重情重义的徒弟,一个是只顾自己的师父,这样的组合,竟也能走那么长的路。
八戒去化斋或者寻路的时候永远在偷懒,像扶不上墙的烂泥。
唐僧是骂自己的土地,礼待施主,对着达官贵人,便是不住地跪下磕头了。
沙僧为数不多的台词之一:想老沙跟我师父一场,也没寸功报效,今日已此被缚,就将此性命与师父报了恩吧。
八戒对于自己幸灾乐祸地解释是:我也只当耍子。可笑,可笑。
悟空去救唐僧,一个感人的小细节,悟空要洗澡,理由是:我自从回来,这几日弄的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八戒于此始识得行者是片真心,更无他意。或许也可以窥得,八戒的那些挑唆,一部分原因是他也不相信悟空是真心诚意地保护唐僧取经。
打妖怪时,他们拿着妖怪的孩子做诱饵:八戒沙僧把两个孩子拿到宝象国中,往那白玉阶碎下,可怜都掼做个肉饼相似,鲜血迸流,骨骸粉碎。原来以佛教为主要背景的西游记并非每时每刻弘扬着唐僧口中的慈悲为怀,出家人对于这无辜的孩子也能下得了如此狠手,原来佛真的只是外衣之外的伪装,吴承恩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可是不足之处太多太多了。
悟空救得唐僧,唐僧说:贤徒,亏了你也!这一去,早诣西方,径回东土,奏唐王,你的功劳第一。行者说:莫说!莫说!但不念那话儿,足感爱厚之情也。二人差距,窥此可见一斑。悟空的境界还体现在: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我甚至怀疑,佛祖或许一开始就看出孙悟空悟性之高,让三藏收他为徒,不过是为了提供让他向佛的一个契机而已。
八戒一路说要散伙的言语也太多了,在此亦不赘述。
悟空变换成妖怪潜入妖怪府上的时候,八戒总是会说出来,说是呆子真是高估了他。
又一细节,唐僧举步出门小解,叫“徒弟”,行者,八戒,沙僧,都出来侍立。真是想想都觉得好笑。
唐僧的势力又有一明证,当他看到乌鸡国国王时,印象是“面如东岳长生帝,形似文昌开化君”反应是“大惊失色,急躬身厉声高叫道,是那一朝陛下,请坐,用手忙搀,扑了个虚空。
表现悟空悟性的地方很多,八戒唆使唐僧念紧箍咒的情节很多,都不赘述。
又一可爱的细节,“行者摸着他的光头,乱摇道,师父怎睡着了?唐僧怒道,这个顽皮,这早晚还不睡,吆喝甚么?
悟空不止一次说到唐僧护短,特别听八戒的话,八戒犯了错好像也不怎么责怪。我的理解,唐僧和八戒一样,都是人格上有很多缺点的人,唐僧为什么对孙悟空要求颇多,是因为他做不到悟空那样对佛有透彻的理解和深刻的体悟,悟空多活了他那么多年,经历过大风大浪,对于时间最好的东西拥有过,也失去过,可是唐僧呢,修行几年?脑袋里只装了那些无用的人情世故,他和悟空怎么比?两个人根本就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可怜的是,悟空的自我认知是“奴”,皇上要拜谢唐僧而唐僧推辞的时候,悟空说,师父说哪里话?常言道,家无二主,你受他一拜不亏。
悟空:老孙若是要肯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皇帝,都做遍了,只是我们做惯了和尚,是这般懒散。何等潇洒,何等自在,孙悟空原是个道家的闲人。
再一血腥的细节,红孩儿被菩萨困在莲花台上时,我记得电视上是盘着脚起不来,原文是,那妖精,穿通两腿刀尖出,血注如倾皮肉开……那天罡刀都变作刀须勾儿,狼牙一般,莫能褪得。
孙悟空与羊力斗法时,佯装被油锅烫死,国王以为自己的国师赢了,要捉拿剩下几人,唐僧的表现终于有了让人满意之处,“陛下,赦贫僧一时,我那个徒弟,自从归教,历历有功……只望宽恩,赐我半盏凉浆水饭,三张纸马,烧此一陌纸,也表我师徒一年,那时再领罪也。”第一次,唐僧会为自己的徒弟着想。也不知道悟空有没有听到,若听到,他又是何感受?
三藏又一言论:世间事唯名利最重。似他为利的,舍生忘死;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这是唐僧对于这一行人的自我评价,不管正不正确,真不像是一个圣僧嘴里说出来的话。他自己承认是为名,或许也是如此,可是就孙悟空而言,一开始是头上的紧箍,后来是对唐僧的付出,有何为名之说?悟空自己也说过,如果想要,那有什么是他得不到的。如果是为名,那么解释便是悟空不愿意要那名不正言不顺的自己抢来的东西,他最后也被封佛,是对体制的妥协,整部小说的浪漫主义消失殆尽。
过通天河时,八戒也聪明了一次,过冰面的时候水平拿着一个横担之物,这样就算落水也不至于完全沉下去。
【我只看到第四十九回,待明天去图书馆借来下册】
西游记最让人神往的无外乎前期会,那个时候,天地还是自然的,人世间就一个美猴王,称王称霸,大闹天宫,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天兵天将,能奈我何?《大圣归来》将这一画面演绎到了极致,那种傲视天地的孤傲感,在大圣这里走到极端,古往今来,无人能及。前七回,字里行间是浓浓的自然风光的味道,没有人情世故的纠葛,没有纲常名教的束缚,像是以道家思想入笔,跟着文字遨游的是庄子的游神。然而到了后面,便不堪入眼起来,大圣威风不再,一心一意跟着三藏西天取经,他在这茫茫天地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一份责任,自愿背负着,像落到了凡间成了肉胎,从此魑魅魍魉个个都能挡他的道,个个都能打得他向天求助,他付出了真心的御弟,竟是个世间第一大俗人。不禁要问,这一路,到底是谁渡了谁?固有的印象,是三藏制伏了大圣的顽劣,使其一心向佛,看了原著,方明白是紧箍咒不过是个辅助,悟空其实一直在自渡。七回一过,人间之事便开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我汹涌过来,人情的纠缠,俗世的庸常,善恶有报的恶俗的世界观,儒家那一套支撑起了整个脉络,隔纸仍能问道那股子酸臭的迂腐气,唐僧与八戒一次次地挑战我的底线。悟空成了凡人,从此不愿与天齐平,一心一意,守护一场徒劳。
猴王拜师时说:“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其实,他何时不恼,何时不嗔,心里不高兴就举个棒子砸上去了。彼时,他还是一只猴子,对于自身的探寻让他渴望人世的情感,一直被压在五行山下,他都无性,直到遇见唐僧。只是忍不住想,无性之人,该是天地初创时候的人,是脱离了矫饰的纯粹的人,大圣有过这样,在前七回里。
猴王修成神功,大闹天地,玉帝无法,让他上天庭担任弼马温一职,编在体制队伍之内,古往今来,执政者处理反叛者,多是用的这样的办法,“招安”是反叛者最大的悲剧,足见政治用心之险恶。到了大圣这里,则是彻底的反抗,知道自己的处境之后,猴王大怒,这一次,惊动了如来,从此五行山下,一过就是五百年。
第九回,开始将三藏西行之前的事,从天上到地下,从宏大惊险的神妖厮杀到凡俗男女的恩怨痴缠。唐僧贵为御弟,本就与权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哪是修行佛法,佛道皆谈不上,唐僧也非圣僧,乃是大唐的儒士。“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祁保我王江山永固。”真是个忠心的臣子。
遇到悟空,开始上路。唐僧是这样的:“像你这有本事的,讨得茶吃,像我这去不得的,只管在此忍饿,你也过意不去啊。”“三藏见他带上帽子,就不吃干粮,却默默地念那紧箍咒一遍”“三藏怕他捎断了,口中又念起来。”“慌得长老口中又念了两三遍。”从一开始,就是唐僧骗悟空将紧箍咒带上的。出家人不打诳语,唐僧在一开始就犯了禁,他们的联系,竟是靠着脑袋上的害人玩物。从此处到后面,我看到的都是充斥在师徒之间的浓厚的不信任。这一不信任在“三打”那里发展到顶峰,唐僧抛弃孙悟空,并非过于慈悲,原因就是不信任。
一路艰辛,唐僧也不知落了多少回泪,倒像个林姑娘,只是全无林姑娘的美感,悟空也忍不住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吧!”看唐僧见到菩萨时的情况:“三藏滚鞍下马,望空礼拜道,弟子肉眼凡胎,不识尊神尊面,望乞赎罪,烦转达菩萨,深萌恩佑。”沙门与菩萨的关系,倒像是平民与官老爷的关系。
偶遇一寺庙,庙中和尚见他袈裟可贵,顿起私心,想要据为己有。看宝贝时,唐僧说:可怜,我那东土,无甚宝贝,就有时,路程遥远,也不得带的……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而悟空是,师父,我前日在包袱里,曾见那领袈裟,不是件宝贝,拿与他看看如何?悟空放火,唐僧说的是,袈裟何在,敢莫是烧坏了也?我不管你,但是有些伤损,我只把那活儿念动念动,你就是死了。1:唐僧虽早入沙门,但对人情世故的了解十分之深。2:唐僧的物欲与占有欲都十分强。3:菩萨给唐僧的紧箍咒是用来栓住悟空逃走的心的,现在变成了唐僧奴役与威胁悟空的手段。
行者去请菩萨,三藏等他久久不来,心甚疑惑:不知是请菩萨不至,不知是行者托故而逃。
而后收了八戒,沙僧。文中多次将八戒唤作“呆子”,好像一个呆子,就能把他犯得大大小小的错都掩盖过去一样。如果是恶人是因为品性不端而犯错,而八戒就是因为太过呆痴无知而犯错。他是一个性格上有很多缺点的人,很多人喜欢他是因为他就好像我们身边一个呆呆傻傻的人,充满的人的味道。他身上的弱点,在行文之中得到了丰富的展现。呆子说:假若师父死了,各人好寻头干事,若是未死,我们好竭力尽心。行者道,莫乱谈。二人心境的不同,由此可知。
行路住宿,三藏:徒弟,如今天色又晚,却往哪里安歇。行者:师父说话差了,出家人餐风宿水,卧月眠霜,随处是家,又问哪里安歇,何也?固然行者是猴子,哪里都睡得,单是从思想上来说,唐僧终脱不去这凡俗的肉体,达到他心目中的至佛。
长老这样骂悟空:你这泼猴,他把马儿惊了,早是我还骑得住哩。行者赔笑。我不知道这里的不嗔不怒是因为“无性”还是因为对唐僧无怨尤的态度。
八戒途中又痴迷于美色,“扫除爱欲自归真”
五庄观偷人参果,悟空因为偷果与拔树师徒四人被锁在观中,唐僧又扬言要念紧箍咒,悟空的回答是:师父,你莫念,我决不负你,管情大家一起出去。猴王真像是涉世未深的孩子一般,遇到一个人便对他死心踏地,只是唐僧没有足够的性情去领会,他说的永远是:这个猴头弄杀我也,你因为嘴,带累我一夜无眠;你等闯出祸来,却带累我在此受罪,这是怎的起。或许在他心里,这四个人从来就不是一个整体,他想的永远是自己。而行者说的永远是:不要扎我师父,还来扎我吧。真是徒劳,令人难受的徒劳。
悟空请求寿星去和师父说情,唐僧对他的回答是:不敢念不敢念。真真是心口不一。
三藏因为没有吃的,没处歇息没有少骂悟空,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只是言语之无耻,实在是每次读到,都让我大吃一惊。更为吃惊的是三藏对妖怪假扮的女施主说的话:怎么自己在山行走,又没个侍儿随从,这个是不遵妇道了。……假如我和尚吃了你的饭,你丈夫晓得,骂你,却不罪坐贫僧也?想起那个和尚背女子过河的故事,一个和尚放下,另一个放不下,佛家要求戒欲,唐僧却满脑子虚伪的仁义道德。这里有个有趣的细节,行者说:师父,我知道你,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几棵树来,沙僧寻些草来,我做木匠,就在这里搭个窝铺,你与他圆房成事,我们大家散伙,却不是件事业,何必又跋涉,取甚经去?现在看来,可能真的有那几分意思在里面。
悟空三打尸魔那里,八戒一直在旁唆嘴,我所不明白的是,他为何要这样做?悟空走了,与他有何好处,难道只是想看师兄头疼的样子?这般无耻又无知?猪一样的队友,想必起源便是他。唐僧怕悟空乱打人,闯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说到底,还是为他自己。悟空离开师父,回到花果山,“一见了,又响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一个是重情重义的徒弟,一个是只顾自己的师父,这样的组合,竟也能走那么长的路。
八戒去化斋或者寻路的时候永远在偷懒,像扶不上墙的烂泥。
唐僧是骂自己的土地,礼待施主,对着达官贵人,便是不住地跪下磕头了。
沙僧为数不多的台词之一:想老沙跟我师父一场,也没寸功报效,今日已此被缚,就将此性命与师父报了恩吧。
八戒对于自己幸灾乐祸地解释是:我也只当耍子。可笑,可笑。
悟空去救唐僧,一个感人的小细节,悟空要洗澡,理由是:我自从回来,这几日弄的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八戒于此始识得行者是片真心,更无他意。或许也可以窥得,八戒的那些挑唆,一部分原因是他也不相信悟空是真心诚意地保护唐僧取经。
打妖怪时,他们拿着妖怪的孩子做诱饵:八戒沙僧把两个孩子拿到宝象国中,往那白玉阶碎下,可怜都掼做个肉饼相似,鲜血迸流,骨骸粉碎。原来以佛教为主要背景的西游记并非每时每刻弘扬着唐僧口中的慈悲为怀,出家人对于这无辜的孩子也能下得了如此狠手,原来佛真的只是外衣之外的伪装,吴承恩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可是不足之处太多太多了。
悟空救得唐僧,唐僧说:贤徒,亏了你也!这一去,早诣西方,径回东土,奏唐王,你的功劳第一。行者说:莫说!莫说!但不念那话儿,足感爱厚之情也。二人差距,窥此可见一斑。悟空的境界还体现在: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我甚至怀疑,佛祖或许一开始就看出孙悟空悟性之高,让三藏收他为徒,不过是为了提供让他向佛的一个契机而已。
八戒一路说要散伙的言语也太多了,在此亦不赘述。
悟空变换成妖怪潜入妖怪府上的时候,八戒总是会说出来,说是呆子真是高估了他。
又一细节,唐僧举步出门小解,叫“徒弟”,行者,八戒,沙僧,都出来侍立。真是想想都觉得好笑。
唐僧的势力又有一明证,当他看到乌鸡国国王时,印象是“面如东岳长生帝,形似文昌开化君”反应是“大惊失色,急躬身厉声高叫道,是那一朝陛下,请坐,用手忙搀,扑了个虚空。
表现悟空悟性的地方很多,八戒唆使唐僧念紧箍咒的情节很多,都不赘述。
又一可爱的细节,“行者摸着他的光头,乱摇道,师父怎睡着了?唐僧怒道,这个顽皮,这早晚还不睡,吆喝甚么?
悟空不止一次说到唐僧护短,特别听八戒的话,八戒犯了错好像也不怎么责怪。我的理解,唐僧和八戒一样,都是人格上有很多缺点的人,唐僧为什么对孙悟空要求颇多,是因为他做不到悟空那样对佛有透彻的理解和深刻的体悟,悟空多活了他那么多年,经历过大风大浪,对于时间最好的东西拥有过,也失去过,可是唐僧呢,修行几年?脑袋里只装了那些无用的人情世故,他和悟空怎么比?两个人根本就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可怜的是,悟空的自我认知是“奴”,皇上要拜谢唐僧而唐僧推辞的时候,悟空说,师父说哪里话?常言道,家无二主,你受他一拜不亏。
悟空:老孙若是要肯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皇帝,都做遍了,只是我们做惯了和尚,是这般懒散。何等潇洒,何等自在,孙悟空原是个道家的闲人。
再一血腥的细节,红孩儿被菩萨困在莲花台上时,我记得电视上是盘着脚起不来,原文是,那妖精,穿通两腿刀尖出,血注如倾皮肉开……那天罡刀都变作刀须勾儿,狼牙一般,莫能褪得。
孙悟空与羊力斗法时,佯装被油锅烫死,国王以为自己的国师赢了,要捉拿剩下几人,唐僧的表现终于有了让人满意之处,“陛下,赦贫僧一时,我那个徒弟,自从归教,历历有功……只望宽恩,赐我半盏凉浆水饭,三张纸马,烧此一陌纸,也表我师徒一年,那时再领罪也。”第一次,唐僧会为自己的徒弟着想。也不知道悟空有没有听到,若听到,他又是何感受?
三藏又一言论:世间事唯名利最重。似他为利的,舍生忘死;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这是唐僧对于这一行人的自我评价,不管正不正确,真不像是一个圣僧嘴里说出来的话。他自己承认是为名,或许也是如此,可是就孙悟空而言,一开始是头上的紧箍,后来是对唐僧的付出,有何为名之说?悟空自己也说过,如果想要,那有什么是他得不到的。如果是为名,那么解释便是悟空不愿意要那名不正言不顺的自己抢来的东西,他最后也被封佛,是对体制的妥协,整部小说的浪漫主义消失殆尽。
过通天河时,八戒也聪明了一次,过冰面的时候水平拿着一个横担之物,这样就算落水也不至于完全沉下去。
【我只看到第四十九回,待明天去图书馆借来下册】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