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笑,晴,少】
今晚,是离开英国的前一个月。
关键词:容器 病毒
我不太清楚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说出来的话会觉得有些害臊,但作为一个已经21岁的男性,心里憋屈不堪的勇气终究还是迸发了自己应有的色彩,将这个想法染上属于自己的颜色。
每到新的地方,感觉自己被扔入了一个巨大的容器里边,而当自己将要脱离时,就会感到依依不舍,终究是自己创造的,还是它给我的的呢?
这是个新容器。
我到过其他地方,做过许多的事情,体验不同的风情。现在就要离开英国这个容器了,作为一名留学生,我感到呆过的地方,总有说不清的“残留数据”在脑中回响。
同学,老师,见过面的陌生人,开过的汽车,吃过的食物,每一种东西都带着自己的数据,当你与他们发生交互时,你就会被感染,从而形成一种类似怀念的病。这病说起来熟悉,但要放大一倍的话,可不就是闹着玩的了。想想因为失去的恋情而产生的内疚,那些逝去的荣誉,走过的尴尬,甚至是私藏起来的滔天罪行所产生的后遗症。我们被感染的东西太多太多,以至于自身的抗体都不能对其进行阻拦,以防失控。
我不是英国本地人,自然被感染的程度没有在中国那么深,因此所怀的情感也是不同。但有时候,相同的“病毒”会重复变异,修复自身,就像在英国的街上触摸到童年时的光景一般,熟悉得要死。大脑中渐渐没有了国际的概念,单词也开始模糊,一切都在浓缩成新的概念,古怪的体验。电脑是媒介,宿舍是维生系统,教室是知识的复制场,图书馆为意识与思想的建设工地。而整座城市不过静息状态的细胞,在你不注意的时候突然激活,这是你才感到你正在被它牵着走,而不感到害臊与禁锢的自由。
《失控》中说,自然界,是一名古怪的盖亚,一个活系统的集合体,一个意识界的天堂。
《空间的诗学》讲述存在与非存在的重大价值,是一场豪华的思维辩论会。
《原易》更是将世界融合成试管中的条条杠杠,组合学的最高境界之一。
它们如同代码,相互复制于人脑之中,顽皮的结构,乖巧的梦魇。
也许是跟我学习室内设计有关,当世界成为天空为天花板,高楼为墙壁,大地为瓷砖的时候,人们会不会感到窒息是多么痛苦,以至于呼吸的空气重都带着自己儿时的呼吸与味道?这其实也是病毒的一种变体,一种“器”,容积不同罢了。看过一些哲学的书籍,不算太多,但每每读完发觉哲学不是哲学,是思考的狂暴形态,变了形的时间。
人与人的孤独,不可见的墙壁,等价的法则,无时不刻侵扰病毒的基因,使之发生一些列有趣的化合反应。万物皆可为病号,躺进五彩床单之后,等待着别人来中和,是不是一种别样的高尚情趣?我觉得当然不是。即便你给了别人机会作为医生,也不能让自己的病毒被扒光衣服,赤裸呈现,世人面前。但就算这样,它自己也会呈现,倒不如说自己本身就有着这样的癖好。所以,我的答案可能是徒劳的。
隈研吾是我欣赏的建筑师,单纯的因为他的哲学建筑观。喜欢一个人需要理由吗?理由多得很,所以不用说,只当是对方的愚昧与嫉妒,或者宿命论的借口。他的观点感染了我,我成了一个深度病号,打着点滴,却还是翻来覆去将书本读了几遍才勉强停下,吸毒的量要适度,这我在清楚不过了。
这就是我的小小想法,可能已经毫无新鲜之感,却是我感受到的“不可见之物”。想起小鸟游六花的台词,心里不住的叹息:这哪里是不可视境界线,只是人们给它取了别的名字而已。当然,形式是没有错的,她说的东西自然有她的道理。
道理简直是廉价的东西,一文不值。道理与道理交叠在一起,便是理由的一个小方面。病毒也是这样,它有理由感染你的中枢神经,让你变得不自然,害羞,胆大,狂妄。抗体虽然有效,但总甘拜下风。
写到这里,勇气也开始萎缩,新的病毒仍在运作,生生不息的熵值,最好的表现欲,都在人的身上得到了诠释。我想起这些年来在学校度过的时光,其目的在明确不过——弄懂世界,以及怎样称呼它。
这一切的目的都在病毒与病毒的交融中形成,一点都不滑稽,一点都不搞笑,虽然我很想写得中二一些。
但不论怎样,那段时间也开始远去,机票定好之后,就该是时候整理一下自己身体里有多少病毒了。
关键词:容器 病毒
我不太清楚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说出来的话会觉得有些害臊,但作为一个已经21岁的男性,心里憋屈不堪的勇气终究还是迸发了自己应有的色彩,将这个想法染上属于自己的颜色。
每到新的地方,感觉自己被扔入了一个巨大的容器里边,而当自己将要脱离时,就会感到依依不舍,终究是自己创造的,还是它给我的的呢?
这是个新容器。
我到过其他地方,做过许多的事情,体验不同的风情。现在就要离开英国这个容器了,作为一名留学生,我感到呆过的地方,总有说不清的“残留数据”在脑中回响。
同学,老师,见过面的陌生人,开过的汽车,吃过的食物,每一种东西都带着自己的数据,当你与他们发生交互时,你就会被感染,从而形成一种类似怀念的病。这病说起来熟悉,但要放大一倍的话,可不就是闹着玩的了。想想因为失去的恋情而产生的内疚,那些逝去的荣誉,走过的尴尬,甚至是私藏起来的滔天罪行所产生的后遗症。我们被感染的东西太多太多,以至于自身的抗体都不能对其进行阻拦,以防失控。
我不是英国本地人,自然被感染的程度没有在中国那么深,因此所怀的情感也是不同。但有时候,相同的“病毒”会重复变异,修复自身,就像在英国的街上触摸到童年时的光景一般,熟悉得要死。大脑中渐渐没有了国际的概念,单词也开始模糊,一切都在浓缩成新的概念,古怪的体验。电脑是媒介,宿舍是维生系统,教室是知识的复制场,图书馆为意识与思想的建设工地。而整座城市不过静息状态的细胞,在你不注意的时候突然激活,这是你才感到你正在被它牵着走,而不感到害臊与禁锢的自由。
《失控》中说,自然界,是一名古怪的盖亚,一个活系统的集合体,一个意识界的天堂。
《空间的诗学》讲述存在与非存在的重大价值,是一场豪华的思维辩论会。
《原易》更是将世界融合成试管中的条条杠杠,组合学的最高境界之一。
它们如同代码,相互复制于人脑之中,顽皮的结构,乖巧的梦魇。
也许是跟我学习室内设计有关,当世界成为天空为天花板,高楼为墙壁,大地为瓷砖的时候,人们会不会感到窒息是多么痛苦,以至于呼吸的空气重都带着自己儿时的呼吸与味道?这其实也是病毒的一种变体,一种“器”,容积不同罢了。看过一些哲学的书籍,不算太多,但每每读完发觉哲学不是哲学,是思考的狂暴形态,变了形的时间。
人与人的孤独,不可见的墙壁,等价的法则,无时不刻侵扰病毒的基因,使之发生一些列有趣的化合反应。万物皆可为病号,躺进五彩床单之后,等待着别人来中和,是不是一种别样的高尚情趣?我觉得当然不是。即便你给了别人机会作为医生,也不能让自己的病毒被扒光衣服,赤裸呈现,世人面前。但就算这样,它自己也会呈现,倒不如说自己本身就有着这样的癖好。所以,我的答案可能是徒劳的。
隈研吾是我欣赏的建筑师,单纯的因为他的哲学建筑观。喜欢一个人需要理由吗?理由多得很,所以不用说,只当是对方的愚昧与嫉妒,或者宿命论的借口。他的观点感染了我,我成了一个深度病号,打着点滴,却还是翻来覆去将书本读了几遍才勉强停下,吸毒的量要适度,这我在清楚不过了。
这就是我的小小想法,可能已经毫无新鲜之感,却是我感受到的“不可见之物”。想起小鸟游六花的台词,心里不住的叹息:这哪里是不可视境界线,只是人们给它取了别的名字而已。当然,形式是没有错的,她说的东西自然有她的道理。
道理简直是廉价的东西,一文不值。道理与道理交叠在一起,便是理由的一个小方面。病毒也是这样,它有理由感染你的中枢神经,让你变得不自然,害羞,胆大,狂妄。抗体虽然有效,但总甘拜下风。
写到这里,勇气也开始萎缩,新的病毒仍在运作,生生不息的熵值,最好的表现欲,都在人的身上得到了诠释。我想起这些年来在学校度过的时光,其目的在明确不过——弄懂世界,以及怎样称呼它。
这一切的目的都在病毒与病毒的交融中形成,一点都不滑稽,一点都不搞笑,虽然我很想写得中二一些。
但不论怎样,那段时间也开始远去,机票定好之后,就该是时候整理一下自己身体里有多少病毒了。
![]() |
今天为小说做的封面,随便处理了一下,很无聊的举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