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一声吼,地球抖一抖
http://weibo.com/p/1001603859809714735459?mod=zwenzhang
关于鄙人对“新媒体”各方各面的理解与感悟,我想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在这里我就浅谈一下新媒体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和我们应对新媒体的正确态度。到底其影响力有多大,我想用这句话来表述再合适不过了----“新媒体”一声吼,地球抖一抖!
新媒体一词已经进入目前我国社会的理论和实践之中,学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有关新媒体的文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多地谈论新媒体的话题。然而对于新媒体的概念与内涵,不同专家学者各执一词,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观念自然也有所不同。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华纳兄弟总裁施瓦茨威格:新媒体就是非线性播出的媒体。而我所理解的新媒体,是有别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的“第五媒体”,这是一种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数字杂志、移动电视、门户网站、手机短信、网络、触摸媒体等等。论年龄,论辈分,新媒体当是最小的一个,但是在今天,论成就、论影响,它当是最为卓越的一个。
一、新媒体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影响
《变幻的年代》说:人生的每一段旅程,都伴随着一条条挥之不去的信息,也许是一条短信,一个留言,一条微博,把他们连接起来,也许就是一个人的命运。这是一部由知名手机品牌三星赞助的中国首部“挖掘互动网络电影”,也是一部典型的探究新媒体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的电影短片,其略带夸张的剧情童话般地表述出新媒体之于大众未来的影响到底会有多大。下载一个手机APP,就可以打开时光胶囊回到过去,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怎么选择?这样一部短片对新媒体未来的发展来了一次大胆的预测,一部手机,可以上网听歌发短信,还能穿越时空,未来这么远谁知道呢?显然,学者们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新媒体的未来,大众亦对新媒体亲睐有加。作为回报,创新不断的新媒体技术与形态,正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和惊喜,也正是这种奇迹和惊喜的传播,反过来又一步一步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新媒体改变大众生活方式。互联网的出现是新媒体兴起的重要标志,当计算机与互联网相结合,全世界便连在了一起,“地球村”就这样诞生!互联网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网络,自80年代以来,互联网应用已经从军事、科研与学术领域进入商业、传播和娱乐等领域,并于90年代成为发展最快的传播媒介。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得到了一个迅速而又便捷获取信息的渠道,无论是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都为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利益。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互联网电视、上网手机、网络社交媒体等等。互联网电视让人们不再被动接受电视节目和固定台,而是可以自主选择喜爱的类型(包括电影、电视、音乐、戏剧小品等等都和互联网相连接);不再因为错过喜爱的节目而遗憾不已,可以随心所欲回放快进播放过的节目;不再需要花费时间出门购物,而可以选择电视购物足不出户送货上门。利用上网手机,人类通过短信、电话、手机APP等相互沟通交流,信息共享,改变了传统的书信、电报等繁琐的信息传达方式,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解决了距离远、代价高、时间长等各种麻烦。在这一来一往间,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形态正悄然发生着改变。极具代表性的社交媒体如社交网站、微博、qq、微信、论坛等,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包括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等,甚至取代电话成为现代人交往的主要方式。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炫目的能量,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进而吸引传统媒体争相跟进。
新媒体改变社会结构。新媒体推进了科学事业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新媒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比较成熟,这是新媒体发展的先决条件,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计算机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中心环节,互联网成为基本载体,光电传导、电子纸也日趋成熟。在新闻出版总署进行的阅读调查中,阅读传统出版物的人数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而阅读新媒体的人数则以30%的速度在增长,在年轻人和知识分子人群表现尤为明显,而他们正是我们出版物市场未来消费的最大主力。事实说明新媒体已经被读者、观众和听众广泛接受,人们的阅读、学习习惯已经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发生很大转变。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的技术支持下,任何一部智能手机都可以成为照相机、摄像机、小小的新闻媒体。每个人都可以记录下发身在身边的大事小事,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分享到网络的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每个人都被赋予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表达渠道和形态无限扩展。有网友说:如果你的粉丝数量有几百人,那么你可以替代广播;如果粉丝数量有数千人,你就可以超越一本发行量较高的杂志期刊;如果你的粉丝数量达到十万人以上,你已经可以被称之为“媒体”。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参与者。
新媒体打破时空界限、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让不可能成为有可能。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时间和地域限制,空间的极度压缩,使每个人所处的现实位置已经无关紧要,远程教育、远程会议、全球直播等方面的应用便是最好的例证。社交线性模式被打破,在快速的社会节奏下,人们零碎时间被最大限度整合。社会交往也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网络颠覆了主体的确定性身份,承担了美国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所说的“无知之幕”的功能,使得参与者可以躲在幕后摆脱原有身份的束缚。
科学研究、大众消费促进新媒体不断发展。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新媒体的发展和大众之间便存在着这样一种无形的神秘力量。新媒体的市场逐年扩大,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光是智能手机的产量每年就是3亿以上,一些通讯公司自行或委托创意公司正逐渐转向新闻媒体内容产生,如开发手机报、手机刊物等,大城市的创意园区、文化园区,也正为新媒体提荣内容软件。国家方面亦正在着力搭建新媒体重要的平台,组织实施重大工程推动广播、电视、出版、数字出版等新媒体平台的建设。
二、新媒体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分析
然而新媒体为何能对当今大众的社会生活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呢?究其本质是由新媒体自身的特点所决定。新媒体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边界等等。最近3年以来,许多国家政府纷纷投身社交网络,借此发布政策、吸纳民意,甚至国家领导人也开始热衷此道。一份24日出炉的报告显示,全球77.7%的国家领导人都拥有社交媒体账号。虽然大部分账号并非本人打理,但国家领导人也可@,有效地拉近了国家最高领导人与民众的距离,也逐渐成为很多国家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平台。新媒体还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特征。随着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高端媒体技术的产生也是大趋势,人们精神需求已经越来越得不到满足,这就决定了新媒体壮大的必然性。新媒体拉动了各行各业革命,创造了无数传奇,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开始涌入新媒体的开发与生产中来。新媒体非常贴合群众的思想,普通大众所具有的表达欲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支持,这使得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加强。加之新媒体创造的价值,其具备的原创性与效应,以及顽强的生命了,都为自身生长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新媒体为媒体行业带来无数新的理念和模式,为人际交流带来新鲜血液,新媒体的影响又反之决定了其不可替代性。
三、如何对待新媒体所产生的影响
老子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我们在充分享受高科技文明成果的同时,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谨慎对待新媒体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新媒体无可阻挡,却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媒体。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在世界媒体峰会分组讨论中说道:“新媒体是对传统媒体的补充和完善,两者就像是一个人的两只臂膀,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结合好了就能形成完整、有机的架构,共同发展,实现共赢。”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为传统媒体带来不小的冲击,但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认识,合理应对新媒体。新媒体的信息虽然更新快、装量大,但传统媒体更加符合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新闻出版行业亟需分析利弊,看清新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媒体的紧迫感,做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齐头并进。
合理利用新媒体,关注现实人际沟通。新媒体传播具有中介化人际沟通的功能,然而网络交流同时具有非个人化和超人际的特点。网络交流的超人际化特征在塑造人际关系和交往形态时,具有把传者理想化的特点,因此较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所塑造的直观印象,更有欺骗性。在新媒体作为中介的传播过程中,传者可以更好地、更有控制性地表现自己,把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弱化或者隐藏掉,这就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许多年轻网友沉迷于网络社交和虚拟世界,丧失了与人面对面交流、表达自己的能力,生活重心也随之转移,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我们必须加强自律性,提高警惕,注重现实人际沟通,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困难,向身边的朋友长辈求助,话语或情感,向身边的人积极诉说表达,我们可以第一时间得到最真实、最诚恳的反应,毕竟我们生活的周边才是我们生活的重心,传统人际交往的优越性任何时候都无法替代。
遵纪守法,共同营造健康的互联网环境。网络社交媒体,是一个人们用来创作、分享、交流意见、观点以及经验的虚拟社区和网络平台,它不同于大众媒体最显著的地方是,让用户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和编辑能力,自行集合成某种阅听社群。这种通过不断的交互和提炼的信息能够有效对某个主题达成共识,其影响速度、广度和深度将是任何其他媒体都不能比拟的,而且代价极小。肥沃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细菌滋生。有人利用互联网传播不健康信息,有甚者涉及社会重大事件的造谣诽谤等,这将带来不可估略的负面作用。
加强适应新媒体需要的内容产业建设,提出人才培养计划。渠道的多元与内容的短缺、信息相对过剩与真正优秀资源的稀缺,成为目前的新问题。内容是新闻出版业的灵魂,人才与教育是科技发展的根本。首先,国家重点规划新媒体,相应部门或企业加快制定有关新媒体发展和管理的重大政策,以投入、项目、技术、管理四个方面的重大举措,推动新媒体的大发展。大众则积极响应与实践,投身新媒体事业,注重学习,妥善抉择和处理好可能出现的矛盾。
我想如果当前社会是一栋房子,那么新媒体当是钢筋水泥,新媒体已经融入了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最坚固的力量支持。用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的一句话来结尾:新媒体将改变现行体制,改变世界的未来!
关于鄙人对“新媒体”各方各面的理解与感悟,我想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在这里我就浅谈一下新媒体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和我们应对新媒体的正确态度。到底其影响力有多大,我想用这句话来表述再合适不过了----“新媒体”一声吼,地球抖一抖!
新媒体一词已经进入目前我国社会的理论和实践之中,学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有关新媒体的文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多地谈论新媒体的话题。然而对于新媒体的概念与内涵,不同专家学者各执一词,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观念自然也有所不同。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华纳兄弟总裁施瓦茨威格:新媒体就是非线性播出的媒体。而我所理解的新媒体,是有别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的“第五媒体”,这是一种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数字杂志、移动电视、门户网站、手机短信、网络、触摸媒体等等。论年龄,论辈分,新媒体当是最小的一个,但是在今天,论成就、论影响,它当是最为卓越的一个。
一、新媒体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影响
《变幻的年代》说:人生的每一段旅程,都伴随着一条条挥之不去的信息,也许是一条短信,一个留言,一条微博,把他们连接起来,也许就是一个人的命运。这是一部由知名手机品牌三星赞助的中国首部“挖掘互动网络电影”,也是一部典型的探究新媒体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的电影短片,其略带夸张的剧情童话般地表述出新媒体之于大众未来的影响到底会有多大。下载一个手机APP,就可以打开时光胶囊回到过去,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怎么选择?这样一部短片对新媒体未来的发展来了一次大胆的预测,一部手机,可以上网听歌发短信,还能穿越时空,未来这么远谁知道呢?显然,学者们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新媒体的未来,大众亦对新媒体亲睐有加。作为回报,创新不断的新媒体技术与形态,正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和惊喜,也正是这种奇迹和惊喜的传播,反过来又一步一步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新媒体改变大众生活方式。互联网的出现是新媒体兴起的重要标志,当计算机与互联网相结合,全世界便连在了一起,“地球村”就这样诞生!互联网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网络,自80年代以来,互联网应用已经从军事、科研与学术领域进入商业、传播和娱乐等领域,并于90年代成为发展最快的传播媒介。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得到了一个迅速而又便捷获取信息的渠道,无论是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都为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利益。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互联网电视、上网手机、网络社交媒体等等。互联网电视让人们不再被动接受电视节目和固定台,而是可以自主选择喜爱的类型(包括电影、电视、音乐、戏剧小品等等都和互联网相连接);不再因为错过喜爱的节目而遗憾不已,可以随心所欲回放快进播放过的节目;不再需要花费时间出门购物,而可以选择电视购物足不出户送货上门。利用上网手机,人类通过短信、电话、手机APP等相互沟通交流,信息共享,改变了传统的书信、电报等繁琐的信息传达方式,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解决了距离远、代价高、时间长等各种麻烦。在这一来一往间,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形态正悄然发生着改变。极具代表性的社交媒体如社交网站、微博、qq、微信、论坛等,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包括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等,甚至取代电话成为现代人交往的主要方式。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炫目的能量,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进而吸引传统媒体争相跟进。
新媒体改变社会结构。新媒体推进了科学事业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新媒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比较成熟,这是新媒体发展的先决条件,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计算机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中心环节,互联网成为基本载体,光电传导、电子纸也日趋成熟。在新闻出版总署进行的阅读调查中,阅读传统出版物的人数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而阅读新媒体的人数则以30%的速度在增长,在年轻人和知识分子人群表现尤为明显,而他们正是我们出版物市场未来消费的最大主力。事实说明新媒体已经被读者、观众和听众广泛接受,人们的阅读、学习习惯已经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发生很大转变。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的技术支持下,任何一部智能手机都可以成为照相机、摄像机、小小的新闻媒体。每个人都可以记录下发身在身边的大事小事,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分享到网络的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每个人都被赋予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表达渠道和形态无限扩展。有网友说:如果你的粉丝数量有几百人,那么你可以替代广播;如果粉丝数量有数千人,你就可以超越一本发行量较高的杂志期刊;如果你的粉丝数量达到十万人以上,你已经可以被称之为“媒体”。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参与者。
新媒体打破时空界限、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让不可能成为有可能。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时间和地域限制,空间的极度压缩,使每个人所处的现实位置已经无关紧要,远程教育、远程会议、全球直播等方面的应用便是最好的例证。社交线性模式被打破,在快速的社会节奏下,人们零碎时间被最大限度整合。社会交往也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网络颠覆了主体的确定性身份,承担了美国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所说的“无知之幕”的功能,使得参与者可以躲在幕后摆脱原有身份的束缚。
科学研究、大众消费促进新媒体不断发展。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新媒体的发展和大众之间便存在着这样一种无形的神秘力量。新媒体的市场逐年扩大,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光是智能手机的产量每年就是3亿以上,一些通讯公司自行或委托创意公司正逐渐转向新闻媒体内容产生,如开发手机报、手机刊物等,大城市的创意园区、文化园区,也正为新媒体提荣内容软件。国家方面亦正在着力搭建新媒体重要的平台,组织实施重大工程推动广播、电视、出版、数字出版等新媒体平台的建设。
二、新媒体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分析
然而新媒体为何能对当今大众的社会生活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呢?究其本质是由新媒体自身的特点所决定。新媒体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边界等等。最近3年以来,许多国家政府纷纷投身社交网络,借此发布政策、吸纳民意,甚至国家领导人也开始热衷此道。一份24日出炉的报告显示,全球77.7%的国家领导人都拥有社交媒体账号。虽然大部分账号并非本人打理,但国家领导人也可@,有效地拉近了国家最高领导人与民众的距离,也逐渐成为很多国家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平台。新媒体还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特征。随着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高端媒体技术的产生也是大趋势,人们精神需求已经越来越得不到满足,这就决定了新媒体壮大的必然性。新媒体拉动了各行各业革命,创造了无数传奇,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开始涌入新媒体的开发与生产中来。新媒体非常贴合群众的思想,普通大众所具有的表达欲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支持,这使得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加强。加之新媒体创造的价值,其具备的原创性与效应,以及顽强的生命了,都为自身生长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新媒体为媒体行业带来无数新的理念和模式,为人际交流带来新鲜血液,新媒体的影响又反之决定了其不可替代性。
三、如何对待新媒体所产生的影响
老子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我们在充分享受高科技文明成果的同时,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谨慎对待新媒体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新媒体无可阻挡,却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媒体。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在世界媒体峰会分组讨论中说道:“新媒体是对传统媒体的补充和完善,两者就像是一个人的两只臂膀,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结合好了就能形成完整、有机的架构,共同发展,实现共赢。”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为传统媒体带来不小的冲击,但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认识,合理应对新媒体。新媒体的信息虽然更新快、装量大,但传统媒体更加符合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新闻出版行业亟需分析利弊,看清新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媒体的紧迫感,做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齐头并进。
合理利用新媒体,关注现实人际沟通。新媒体传播具有中介化人际沟通的功能,然而网络交流同时具有非个人化和超人际的特点。网络交流的超人际化特征在塑造人际关系和交往形态时,具有把传者理想化的特点,因此较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所塑造的直观印象,更有欺骗性。在新媒体作为中介的传播过程中,传者可以更好地、更有控制性地表现自己,把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弱化或者隐藏掉,这就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许多年轻网友沉迷于网络社交和虚拟世界,丧失了与人面对面交流、表达自己的能力,生活重心也随之转移,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我们必须加强自律性,提高警惕,注重现实人际沟通,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困难,向身边的朋友长辈求助,话语或情感,向身边的人积极诉说表达,我们可以第一时间得到最真实、最诚恳的反应,毕竟我们生活的周边才是我们生活的重心,传统人际交往的优越性任何时候都无法替代。
遵纪守法,共同营造健康的互联网环境。网络社交媒体,是一个人们用来创作、分享、交流意见、观点以及经验的虚拟社区和网络平台,它不同于大众媒体最显著的地方是,让用户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和编辑能力,自行集合成某种阅听社群。这种通过不断的交互和提炼的信息能够有效对某个主题达成共识,其影响速度、广度和深度将是任何其他媒体都不能比拟的,而且代价极小。肥沃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细菌滋生。有人利用互联网传播不健康信息,有甚者涉及社会重大事件的造谣诽谤等,这将带来不可估略的负面作用。
加强适应新媒体需要的内容产业建设,提出人才培养计划。渠道的多元与内容的短缺、信息相对过剩与真正优秀资源的稀缺,成为目前的新问题。内容是新闻出版业的灵魂,人才与教育是科技发展的根本。首先,国家重点规划新媒体,相应部门或企业加快制定有关新媒体发展和管理的重大政策,以投入、项目、技术、管理四个方面的重大举措,推动新媒体的大发展。大众则积极响应与实践,投身新媒体事业,注重学习,妥善抉择和处理好可能出现的矛盾。
我想如果当前社会是一栋房子,那么新媒体当是钢筋水泥,新媒体已经融入了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最坚固的力量支持。用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的一句话来结尾:新媒体将改变现行体制,改变世界的未来!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