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功夫》是周星驰电影的高峰?
春节期间《美人鱼》上映时,我在朋友圈谈了下感受,有位朋友请我再说一下《功夫》和《长江七号》,他说身边好多人都觉得这两部片子很烂,看不懂。后来忙,就把这事搁下了,今天有点空就再写几句。
对于周星驰的电影,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他的电影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我基本都是在昏暗的录像厅和模糊的VCD上看的。许多与我同龄的人所怀念的与其说是周星驰的表演,还不如说是自己的青春年华。随着年龄的增长,客观的观影体验和主观的知识结构由此不同,这就导致了评价的分裂。简单地说,《喜剧之王》是第一个阶段的结束,《少林足球》是第二个阶段的开始。周星驰在第一个阶段所运用的喜剧语言主要就是“无厘头”的表演方式。影迷们很喜欢这种神经质的表演,浮夸浅薄,容易理解。电影公司和拍摄制作人员也很喜欢,这种喜剧对制作要求不高,成本低,复制快。但显然,周星驰并不满足于做这样一个演员,之后种种沸沸扬扬的纠纷的关键点就在这里。
《喜剧之王》已经是这种模式所能达到的顶峰。一方面,角色内涵具备空前的深度,气质上悲欣交加;另一方面,但凡以所从事的职业为灵感往往意味着创作力的最后宣泄(作家写作家,画家画画家皆同理)。周星驰意识到需要寻找新的道路,但在当时的制片环境下,他很难转变。所以只能走上自导、自编、自演的道路,这也是为什么同行们说他在片场要掌控一切,不满足于只担负演员这一角色。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周星驰不这么做就拍不出他想要的电影。为什么不用之前的合作班底,也是这个道理。周星驰要跳脱出旧模式,其他人却不一定这么想。
《少林足球》是新的开始。在这部电影里,周星驰尝试了以数字特效为主的喜剧语言,虽然还有些青涩,但打开了一扇窗。数字特效不仅更适应大屏幕,更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周星驰以往脑子里的那些Idea。这个时候,周星驰还未放弃自己的表演,但方式已有不同。“笑弹”更多地来自于剧情、调度和画面视效,比如陈国坤、田启文、林子聪这些配角似乎只要戳在那儿就很搞笑,而之前的吴孟达、罗家英等非得拼命运用肢体语言和表情才行。在之后的《功夫》里,兼具前后两个阶段特征的“数字特效+周星驰”的模式取得了最大的成功。这部电影在搞笑桥段和视听效果上都充满新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把《功夫》看作是周星驰电影的高峰。
可能有朋友要问,为什么就不能这么无厘头地演下去呢?因为周星驰还是想拍电影嘛!他运用的是电影的语言,周星驰喜剧是属于电影的,不是电视的,也不是小品的,也不是剧场的。如果他当年还那么演下去的话,我们现在可能就不是在大屏幕,而是在“欢乐喜剧人”上看到他了,输给辽宁民间艺术团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但在《功夫》之后,周星驰决心放弃自己的表演。(原因未知。可能是身兼编导,精力不济;也可能年龄关系,不适宜出演某些角色)但他本人一不参演,主角人物就可能立不起来。他做了各种尝试调整,《长江七号》用的是特效虚拟人物,《西游降魔篇》用的是模仿周星驰本人风格的文章,《美人鱼》用的是按照自己路数出演的邓超。这三部电影的人物塑造效果,《长江七号》是最不成功的,《美人鱼》是最成功的。
对于周星驰的电影,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他的电影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我基本都是在昏暗的录像厅和模糊的VCD上看的。许多与我同龄的人所怀念的与其说是周星驰的表演,还不如说是自己的青春年华。随着年龄的增长,客观的观影体验和主观的知识结构由此不同,这就导致了评价的分裂。简单地说,《喜剧之王》是第一个阶段的结束,《少林足球》是第二个阶段的开始。周星驰在第一个阶段所运用的喜剧语言主要就是“无厘头”的表演方式。影迷们很喜欢这种神经质的表演,浮夸浅薄,容易理解。电影公司和拍摄制作人员也很喜欢,这种喜剧对制作要求不高,成本低,复制快。但显然,周星驰并不满足于做这样一个演员,之后种种沸沸扬扬的纠纷的关键点就在这里。
![]() |
《喜剧之王》已经是这种模式所能达到的顶峰。一方面,角色内涵具备空前的深度,气质上悲欣交加;另一方面,但凡以所从事的职业为灵感往往意味着创作力的最后宣泄(作家写作家,画家画画家皆同理)。周星驰意识到需要寻找新的道路,但在当时的制片环境下,他很难转变。所以只能走上自导、自编、自演的道路,这也是为什么同行们说他在片场要掌控一切,不满足于只担负演员这一角色。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周星驰不这么做就拍不出他想要的电影。为什么不用之前的合作班底,也是这个道理。周星驰要跳脱出旧模式,其他人却不一定这么想。
《少林足球》是新的开始。在这部电影里,周星驰尝试了以数字特效为主的喜剧语言,虽然还有些青涩,但打开了一扇窗。数字特效不仅更适应大屏幕,更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周星驰以往脑子里的那些Idea。这个时候,周星驰还未放弃自己的表演,但方式已有不同。“笑弹”更多地来自于剧情、调度和画面视效,比如陈国坤、田启文、林子聪这些配角似乎只要戳在那儿就很搞笑,而之前的吴孟达、罗家英等非得拼命运用肢体语言和表情才行。在之后的《功夫》里,兼具前后两个阶段特征的“数字特效+周星驰”的模式取得了最大的成功。这部电影在搞笑桥段和视听效果上都充满新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把《功夫》看作是周星驰电影的高峰。
![]() |
可能有朋友要问,为什么就不能这么无厘头地演下去呢?因为周星驰还是想拍电影嘛!他运用的是电影的语言,周星驰喜剧是属于电影的,不是电视的,也不是小品的,也不是剧场的。如果他当年还那么演下去的话,我们现在可能就不是在大屏幕,而是在“欢乐喜剧人”上看到他了,输给辽宁民间艺术团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但在《功夫》之后,周星驰决心放弃自己的表演。(原因未知。可能是身兼编导,精力不济;也可能年龄关系,不适宜出演某些角色)但他本人一不参演,主角人物就可能立不起来。他做了各种尝试调整,《长江七号》用的是特效虚拟人物,《西游降魔篇》用的是模仿周星驰本人风格的文章,《美人鱼》用的是按照自己路数出演的邓超。这三部电影的人物塑造效果,《长江七号》是最不成功的,《美人鱼》是最成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