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女神也许不妩媚,但却坚定——《德意志之魂》
作者——
作者1 特亚·多恩:1970年生于黑森州的奥芬巴赫,德国作家兼电视节目主持人。她曾在法兰克福、维也纳和柏林学习哲学和戏剧学,继《少女杀手:一部爱情小说》后,特亚·多恩出版了杂文集《啊,和谐》。2004年起,她为西南广播电台主持读书节目《文学入门》。
特亚·多恩的父母分别生于1933年、1932年,正是希特勒“崛起”的时候。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德国”、“德意志”这些大词。到1945年“二战”结束,父母十分高兴,因为他们终于能摆脱“德国”这个概念。
因此,德国人从此有了一种挥之不去的“羞耻感”。自然而然,时代环境影响了多恩,她对德意志这个概念几无了解。在课堂上,老师们尽管会谈论“二战”历史,对德国历史却语焉不详,甚至德国的文化、艺术都被淡忘了。集体记忆被主动遮蔽、无视,在战后初期的一段时间里,这被认为是历史对德国的“惩罚”。
作者2 里夏德·瓦格纳:1952年出生于罗马尼亚的巴纳特,他生命中的前35年是在那里度过的,作为天主教徒和受迫害的德裔少数民族。里夏德·瓦格纳的主要作品有小说《家当》和杂文集《德意志地平线》。
--------------------------------------------------------------------------------------------------------------------------------------------
书摘——
恐惧应写诗,焦虑应歌唱。各种恐惧可能会让人轰轰烈烈地走上街头,去寻找该为造成恐惧负责的人,或是能消除恐惧的人。真正的恐惧是无声的。它知道,它与什么都无关。谁眼前的一片漆黑根本不想消失,他就会去教堂,在牧师所张开的黑色翅膀下寻求安慰。——《德国式焦虑》篇
如果说英国人的自由概念是言论自由,法国人的自由概念是走上街头,美国人的自由概念是要枪而不要医疗保险的话,那么,只要没人阻止德国人在高速路上开足马力一路狂飙,他就心花怒放满意知足了。——《驾驶的乐趣》篇
日耳曼女神也许不妩媚,但却坚定。——《基本法》篇
圣诞市场是个真正的迷宫,我自言自语。人们转来转去,却总在原地打转。本来他们想去瑞士滑雪的,结果到底还是留了下来。在家就是在家,圣诞节在家最惬意。人在脑海中想象壁炉中的火焰,转眼间却听到隔着几个售货亭有人在喊自的名字,因为其他人,家里的其他人已经走远了。可刚才是谁在喊我的名字呢?难道那不是童年所熟悉的嗓音吗?那已然消失的神秘声音?——《圣诞市场》篇
不管香肠小铺开在哪里,那里很快就成为熙来攘往的中心。它是特有的德国式中心。在这里人们互相谦让,在这儿人人受到欢迎,只要不大声吵闹或者带着世界新闻来到这里。这些会令人扫兴,有损生意。——《香肠》篇
------------------------------------------------------------------------------------------------------------------------------------------
作品——
面对汹涌而来的叙利亚难民潮,当欧盟其他国家选择紧闭大门,甚至追捕、驱赶这些难民时,德国却敞开大门。曾经,在八个月的时间里,有超过41万难民在这个国家找到了庇护所。当满载着难民的火车抵达慕尼黑车站时,数千名德国市民挥舞着手中的玩具和糖果欢迎他们的到来。这温馨一幕,被称为“夏日的童话”。
德国人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一个简明的答案是:德意志的民族灵魂。在德国作家特亚·多恩看来,写一本书来“求解”“德意志之魂”的想法是如此不可思议,因为一个民族的精髓总是被视为抽象和深奥的,因此当她付诸行动时,自然想起了自己的朋友里夏德·瓦格纳。
多恩和瓦格纳一拍即合,两人想出一个办法,用“关键词”的写作来呈现德国文化。这些概念包括“简便晚餐”、“深渊”、“战争与和平”、“内心撕裂”、“足球”、“浮士德”、“下班之后”、“音乐”、“女人”、“圣诞市场”、“香肠”、“莱茵河”等。他们“觉得这些词能让德意志之魂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通过65个关键词,构成65篇深深浅浅的小论文,有的相对浅显,有的略感深奥。但是总归可以让一个外族人基本了解相对全面的德国文化精髓。
-------------------------------------------------------------------------------------------------------------------------------------------
分享——
过去,只要一提到“文化”、“灵魂”总是免不了以宏观的视角去解读或领略我们自己的民族内涵。然而本书让我看见了一种以小见大的解读方式,全面、真实、不浮夸。文化的传承,总归是要靠一代代生命的延续去传递,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很多时候,当我们被问及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什么?总是会靠仅有的那一点点老师喂养的墨水,底气不足的发声:儒释道?然而我们是否真的思考过——中华文明千万年的绵延不绝,支撑它经久不息的内在养分和精髓到底是什么?
对此,我无解。
我相信,也赞同,特力·多恩女士和里夏德·瓦格纳先生对德国精髓的解读方式。
我们生活在一个具象的世界,文化和灵魂理所当然应该是具体的、生动的、鲜活的,甚至是可以触摸的。我们的行为是文化、我们的表达是文化、我们的饮食是文化、我们的情感是文化,我们的选择也是文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民族灵魂也确实是深奥的,甚至是抽象的,至少自古至今它的传承从来没有间断过,它的恒久是任何一个民族都为之敬仰的。
我希望我们可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一天,我们也可以更加浅显的解读自己的民族,和灵魂深处的传承。
至此,有感而发,与君共赏。
-------END-------------
作者1 特亚·多恩:1970年生于黑森州的奥芬巴赫,德国作家兼电视节目主持人。她曾在法兰克福、维也纳和柏林学习哲学和戏剧学,继《少女杀手:一部爱情小说》后,特亚·多恩出版了杂文集《啊,和谐》。2004年起,她为西南广播电台主持读书节目《文学入门》。
特亚·多恩的父母分别生于1933年、1932年,正是希特勒“崛起”的时候。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德国”、“德意志”这些大词。到1945年“二战”结束,父母十分高兴,因为他们终于能摆脱“德国”这个概念。
因此,德国人从此有了一种挥之不去的“羞耻感”。自然而然,时代环境影响了多恩,她对德意志这个概念几无了解。在课堂上,老师们尽管会谈论“二战”历史,对德国历史却语焉不详,甚至德国的文化、艺术都被淡忘了。集体记忆被主动遮蔽、无视,在战后初期的一段时间里,这被认为是历史对德国的“惩罚”。
作者2 里夏德·瓦格纳:1952年出生于罗马尼亚的巴纳特,他生命中的前35年是在那里度过的,作为天主教徒和受迫害的德裔少数民族。里夏德·瓦格纳的主要作品有小说《家当》和杂文集《德意志地平线》。
--------------------------------------------------------------------------------------------------------------------------------------------
书摘——
恐惧应写诗,焦虑应歌唱。各种恐惧可能会让人轰轰烈烈地走上街头,去寻找该为造成恐惧负责的人,或是能消除恐惧的人。真正的恐惧是无声的。它知道,它与什么都无关。谁眼前的一片漆黑根本不想消失,他就会去教堂,在牧师所张开的黑色翅膀下寻求安慰。——《德国式焦虑》篇
如果说英国人的自由概念是言论自由,法国人的自由概念是走上街头,美国人的自由概念是要枪而不要医疗保险的话,那么,只要没人阻止德国人在高速路上开足马力一路狂飙,他就心花怒放满意知足了。——《驾驶的乐趣》篇
日耳曼女神也许不妩媚,但却坚定。——《基本法》篇
圣诞市场是个真正的迷宫,我自言自语。人们转来转去,却总在原地打转。本来他们想去瑞士滑雪的,结果到底还是留了下来。在家就是在家,圣诞节在家最惬意。人在脑海中想象壁炉中的火焰,转眼间却听到隔着几个售货亭有人在喊自的名字,因为其他人,家里的其他人已经走远了。可刚才是谁在喊我的名字呢?难道那不是童年所熟悉的嗓音吗?那已然消失的神秘声音?——《圣诞市场》篇
不管香肠小铺开在哪里,那里很快就成为熙来攘往的中心。它是特有的德国式中心。在这里人们互相谦让,在这儿人人受到欢迎,只要不大声吵闹或者带着世界新闻来到这里。这些会令人扫兴,有损生意。——《香肠》篇
------------------------------------------------------------------------------------------------------------------------------------------
作品——
面对汹涌而来的叙利亚难民潮,当欧盟其他国家选择紧闭大门,甚至追捕、驱赶这些难民时,德国却敞开大门。曾经,在八个月的时间里,有超过41万难民在这个国家找到了庇护所。当满载着难民的火车抵达慕尼黑车站时,数千名德国市民挥舞着手中的玩具和糖果欢迎他们的到来。这温馨一幕,被称为“夏日的童话”。
德国人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一个简明的答案是:德意志的民族灵魂。在德国作家特亚·多恩看来,写一本书来“求解”“德意志之魂”的想法是如此不可思议,因为一个民族的精髓总是被视为抽象和深奥的,因此当她付诸行动时,自然想起了自己的朋友里夏德·瓦格纳。
多恩和瓦格纳一拍即合,两人想出一个办法,用“关键词”的写作来呈现德国文化。这些概念包括“简便晚餐”、“深渊”、“战争与和平”、“内心撕裂”、“足球”、“浮士德”、“下班之后”、“音乐”、“女人”、“圣诞市场”、“香肠”、“莱茵河”等。他们“觉得这些词能让德意志之魂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通过65个关键词,构成65篇深深浅浅的小论文,有的相对浅显,有的略感深奥。但是总归可以让一个外族人基本了解相对全面的德国文化精髓。
-------------------------------------------------------------------------------------------------------------------------------------------
分享——
过去,只要一提到“文化”、“灵魂”总是免不了以宏观的视角去解读或领略我们自己的民族内涵。然而本书让我看见了一种以小见大的解读方式,全面、真实、不浮夸。文化的传承,总归是要靠一代代生命的延续去传递,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很多时候,当我们被问及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什么?总是会靠仅有的那一点点老师喂养的墨水,底气不足的发声:儒释道?然而我们是否真的思考过——中华文明千万年的绵延不绝,支撑它经久不息的内在养分和精髓到底是什么?
对此,我无解。
我相信,也赞同,特力·多恩女士和里夏德·瓦格纳先生对德国精髓的解读方式。
我们生活在一个具象的世界,文化和灵魂理所当然应该是具体的、生动的、鲜活的,甚至是可以触摸的。我们的行为是文化、我们的表达是文化、我们的饮食是文化、我们的情感是文化,我们的选择也是文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民族灵魂也确实是深奥的,甚至是抽象的,至少自古至今它的传承从来没有间断过,它的恒久是任何一个民族都为之敬仰的。
我希望我们可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一天,我们也可以更加浅显的解读自己的民族,和灵魂深处的传承。
至此,有感而发,与君共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