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读书微笔记(补记)
时间已经过去,但读过的书还记得。2016年的1-2月,业余时间都在忙论文的事情,所以当时没有写过一篇长的读书笔记。现在补记,有的是当时微博里记录的内容,有的是经过时间的甄选,记忆深刻的点。
整体回看1-2月读书还是偏散文随笔居多,偶尔读些诗歌,小说读了几本,其中有一本《浮生梦》很喜欢,想要写一篇长笔记来分享,所以这里不再赘述。
①《大地上的事情》苇岸
自然系书籍。苇岸本是位诗人,因为受《瓦尔登湖》的影响,由诗歌转向散文的创作。只可惜,苇岸身体不好,39岁英年早逝,生前留下的文字很少。我收录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度出版的新版,书中首度收入苇岸历时一年拍摄的二十四节气照片(后来病重,还在坚持),书中除了苇岸的创作的散文,还有部分日记编写。
引用梭罗的话来回应像苇岸这样的生命。
“让我们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地生活一天吧,别因为有坚果外壳或者蚊子翅膀在铁轨上翻了车。让我们该起床时就赶紧起床,该休息时就安心休息,保持安宁而没有烦恼的心态;身边的人要来就让他来,要去就上他去,让钟声回荡,让孩子哭喊——下定决心好好地过一天。”
②《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乔一
自诩为不是作家,是平淡生活的记录者的乔一,讲述了一个自己的恋爱成长故事。有点霸道学长爱上我的感觉。但是语言还是很有风格,贵在真实吧。可还是不得不承认是被书面设计和装帧设计,还有就是被豆瓣的评分给忽悠了,但还算有点小特点,温暖,读完心里很温暖,比较适合充当睡前读物。很久了,不爱看少女心的青春恋爱小说,可是这本还算是该类型里的特别之作。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偶尔读读,不要麻木,保有一颗年轻的心脏吧。
③《有如走路的速度》是枝裕和
这本书是我近年来比较喜爱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随笔集。是因为导演电影里满满的善意,对人情的体察,对生活细枝末节的品味,这才发觉我也有了看慢电影的潜质,原来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都可以静静坐下、细细品味。
忘记谁说过随笔是作家最直白显露自己内心给别人看的一种方式,胜过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导演的电影《步履不停》是献给自己母亲的作品,但这也是读过随笔才知道。随笔尽管内容篇幅都不大,但布满了导演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儿时的家庭记忆,合作过的工作伙伴,每一场经历和感悟都能看见导演形成的轨迹。
“不疾不徐,有如走路的速度,走的波澜不惊,走得温暖踏实,一直走到心都出其不意地静下来”
④《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宁远
是因为这本书,才知道了这样一位女子,才知道了世间有这样一群忠实自我内心活着的女子。
宁远,成都人,曾经是当地的“最美女主播”,后来辞去了工作,自创品牌“远远的阳光房”,建了一个手作工厂,开了一家同名淘宝店,当一个踏踏实实、简简单单的手艺人,理想是做有故事有温度的衣衫。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和生活方式的书,当然没有说教,说的只是自己的故事,对生活摆出喜悦姿态的生活故事。
除了宁远还知道好几位这样成都的美好女子。几年前看一位成都女作家洁尘的随笔,她提到了自己的朋友熊英在成都远郊经营着一家叫“樱园”的餐厅,有一个树树花花的大院子,美食+美景+心境,感觉特别美好的样子,然后关注了“熊英的樱园”这个微博,又知道了一位叫yoli尤琳的女画家,一边开课一边过着自己清淡的小日子。年初读了宁远的这本书,关注了“远远的阳光房”才知道这几位女子不仅彼此认识还是朋友,就在前几天还举行了一个“女朋友们”的分享会。
真好!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美好,简单快乐,做自己想做的事。
⑤《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吴晓波
这本书完全是标题党,倒不是说这本书写的不好,只是内容基本和书名无关。吴晓波是一位经济学家,这本书是一本和经济有关的散文随笔集。尽管吴先生是在写对生活的感悟,但是总是脱离不了经济的视角,回忆录里写的一些人也是与经济有关的人,如:张五常、王石、褚时健、罗振宇、秦朔、何志毅....
“原来生命从头到尾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
“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节制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提升效率。”
“所谓的商业之美,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对自然与物质的一种敬畏,并在这一敬畏之上,以自己的匠心为供奉之上,以自己的匠心为供奉,投注一生。”
⑥《至味在人间》陈晓卿
和美食有关的文章我爱读。汪曾祺先生的《食事》、《老味道》、《故乡的事物》;蔡澜先生的《寻味》、《暖食》;梁实秋先生的《人间有味是清欢》......
“爱吃,是一种态度;能吃,是一种乐趣;懂吃,是一种享受;会吃,是一种学问。真正的生活者,源于对食物的无比热爱。美食给人身体上的愉悦,爱给人心灵上的满足,当美食遇到爱,便幻化出了人世间的美好。”
这本书是《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的十年随笔合集。导演笃信““越是平民的美食,越接近食物的真谛”
“陈晓卿的敌人,不是人,是城市,人造的城市。敌意之深浅,与城市体量及其距离乡村之远近,成正比。接下来,你会像我一样发现,凡是大城市里的饮食,在他的笔下一般都显得虚头巴脑,感觉五脊六兽,就连标点符号,一个两个瞅着也都没精打采的;一旦脱离了中心城区,越往城外走,文字就越是精神,越是来劲。及至流窜到荒郊野岭,田问地头,胸臆便完全打开,双目就彻底放光,好言好语一发喷薄而出,令人目不暇接”。
又是一本回归生活真味的书。
⑦《给孩子读诗》
每一个成人都应该像孩子一样读诗,抛开世俗的世界,就像第一次来到这世界一样,好好感受文字里的温度和风景。我们都忘了这个世界原来有多么美好……给孩子读诗,其实也是给自己读诗。
制作精美,价格小贵的一本好读诗集。
天真的预言
一粒沙中见世界
一朵花中见天国
把无限存在你的手掌中
一刹那便是永恒
⑧《冯唐诗百首》冯唐
欣赏不了的《冯唐诗百首》,我去寻找美和感动,找到了胆量和新,总有所获,希望后续有机会复读……
冯唐自诩,自己写的最好的是诗歌,其次是小说,最次是杂文。结果卖的最好是杂文。在我读来也觉得最喜欢冯唐杂文里的文字犀利、坦荡有味道。这个诗歌读过发现还是欣赏不了。小说的意境也不喜欢。
冯唐也算是个牛人,北京人,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妇科肿瘤专业,临床医学博士。后学商,曾就职于美国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曾为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2015年还是中信资本公司一高级董事。跨界,医学界,商界,文艺界。
去年因为翻译泰戈尔的《飞鸟集》饱受争议,有几首诗的译文还因为大量网友的声讨被删除了。详情,问度娘吧,不只这几首还能搜到不了。
冯唐翻译的
世界用他的痛
亲吻我的魂魄
让我还他以歌
我还是喜欢旧版: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
整体回看1-2月读书还是偏散文随笔居多,偶尔读些诗歌,小说读了几本,其中有一本《浮生梦》很喜欢,想要写一篇长笔记来分享,所以这里不再赘述。
①《大地上的事情》苇岸
自然系书籍。苇岸本是位诗人,因为受《瓦尔登湖》的影响,由诗歌转向散文的创作。只可惜,苇岸身体不好,39岁英年早逝,生前留下的文字很少。我收录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度出版的新版,书中首度收入苇岸历时一年拍摄的二十四节气照片(后来病重,还在坚持),书中除了苇岸的创作的散文,还有部分日记编写。
引用梭罗的话来回应像苇岸这样的生命。
“让我们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地生活一天吧,别因为有坚果外壳或者蚊子翅膀在铁轨上翻了车。让我们该起床时就赶紧起床,该休息时就安心休息,保持安宁而没有烦恼的心态;身边的人要来就让他来,要去就上他去,让钟声回荡,让孩子哭喊——下定决心好好地过一天。”
②《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乔一
自诩为不是作家,是平淡生活的记录者的乔一,讲述了一个自己的恋爱成长故事。有点霸道学长爱上我的感觉。但是语言还是很有风格,贵在真实吧。可还是不得不承认是被书面设计和装帧设计,还有就是被豆瓣的评分给忽悠了,但还算有点小特点,温暖,读完心里很温暖,比较适合充当睡前读物。很久了,不爱看少女心的青春恋爱小说,可是这本还算是该类型里的特别之作。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偶尔读读,不要麻木,保有一颗年轻的心脏吧。
③《有如走路的速度》是枝裕和
这本书是我近年来比较喜爱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随笔集。是因为导演电影里满满的善意,对人情的体察,对生活细枝末节的品味,这才发觉我也有了看慢电影的潜质,原来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都可以静静坐下、细细品味。
忘记谁说过随笔是作家最直白显露自己内心给别人看的一种方式,胜过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导演的电影《步履不停》是献给自己母亲的作品,但这也是读过随笔才知道。随笔尽管内容篇幅都不大,但布满了导演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儿时的家庭记忆,合作过的工作伙伴,每一场经历和感悟都能看见导演形成的轨迹。
“不疾不徐,有如走路的速度,走的波澜不惊,走得温暖踏实,一直走到心都出其不意地静下来”
④《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宁远
是因为这本书,才知道了这样一位女子,才知道了世间有这样一群忠实自我内心活着的女子。
宁远,成都人,曾经是当地的“最美女主播”,后来辞去了工作,自创品牌“远远的阳光房”,建了一个手作工厂,开了一家同名淘宝店,当一个踏踏实实、简简单单的手艺人,理想是做有故事有温度的衣衫。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和生活方式的书,当然没有说教,说的只是自己的故事,对生活摆出喜悦姿态的生活故事。
除了宁远还知道好几位这样成都的美好女子。几年前看一位成都女作家洁尘的随笔,她提到了自己的朋友熊英在成都远郊经营着一家叫“樱园”的餐厅,有一个树树花花的大院子,美食+美景+心境,感觉特别美好的样子,然后关注了“熊英的樱园”这个微博,又知道了一位叫yoli尤琳的女画家,一边开课一边过着自己清淡的小日子。年初读了宁远的这本书,关注了“远远的阳光房”才知道这几位女子不仅彼此认识还是朋友,就在前几天还举行了一个“女朋友们”的分享会。
真好!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美好,简单快乐,做自己想做的事。
⑤《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吴晓波
这本书完全是标题党,倒不是说这本书写的不好,只是内容基本和书名无关。吴晓波是一位经济学家,这本书是一本和经济有关的散文随笔集。尽管吴先生是在写对生活的感悟,但是总是脱离不了经济的视角,回忆录里写的一些人也是与经济有关的人,如:张五常、王石、褚时健、罗振宇、秦朔、何志毅....
“原来生命从头到尾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
“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节制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提升效率。”
“所谓的商业之美,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对自然与物质的一种敬畏,并在这一敬畏之上,以自己的匠心为供奉之上,以自己的匠心为供奉,投注一生。”
⑥《至味在人间》陈晓卿
和美食有关的文章我爱读。汪曾祺先生的《食事》、《老味道》、《故乡的事物》;蔡澜先生的《寻味》、《暖食》;梁实秋先生的《人间有味是清欢》......
“爱吃,是一种态度;能吃,是一种乐趣;懂吃,是一种享受;会吃,是一种学问。真正的生活者,源于对食物的无比热爱。美食给人身体上的愉悦,爱给人心灵上的满足,当美食遇到爱,便幻化出了人世间的美好。”
这本书是《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的十年随笔合集。导演笃信““越是平民的美食,越接近食物的真谛”
“陈晓卿的敌人,不是人,是城市,人造的城市。敌意之深浅,与城市体量及其距离乡村之远近,成正比。接下来,你会像我一样发现,凡是大城市里的饮食,在他的笔下一般都显得虚头巴脑,感觉五脊六兽,就连标点符号,一个两个瞅着也都没精打采的;一旦脱离了中心城区,越往城外走,文字就越是精神,越是来劲。及至流窜到荒郊野岭,田问地头,胸臆便完全打开,双目就彻底放光,好言好语一发喷薄而出,令人目不暇接”。
又是一本回归生活真味的书。
⑦《给孩子读诗》
每一个成人都应该像孩子一样读诗,抛开世俗的世界,就像第一次来到这世界一样,好好感受文字里的温度和风景。我们都忘了这个世界原来有多么美好……给孩子读诗,其实也是给自己读诗。
制作精美,价格小贵的一本好读诗集。
天真的预言
一粒沙中见世界
一朵花中见天国
把无限存在你的手掌中
一刹那便是永恒
⑧《冯唐诗百首》冯唐
欣赏不了的《冯唐诗百首》,我去寻找美和感动,找到了胆量和新,总有所获,希望后续有机会复读……
冯唐自诩,自己写的最好的是诗歌,其次是小说,最次是杂文。结果卖的最好是杂文。在我读来也觉得最喜欢冯唐杂文里的文字犀利、坦荡有味道。这个诗歌读过发现还是欣赏不了。小说的意境也不喜欢。
冯唐也算是个牛人,北京人,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妇科肿瘤专业,临床医学博士。后学商,曾就职于美国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曾为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2015年还是中信资本公司一高级董事。跨界,医学界,商界,文艺界。
去年因为翻译泰戈尔的《飞鸟集》饱受争议,有几首诗的译文还因为大量网友的声讨被删除了。详情,问度娘吧,不只这几首还能搜到不了。
冯唐翻译的
世界用他的痛
亲吻我的魂魄
让我还他以歌
我还是喜欢旧版: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