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hi走日本】到横滨,停不下的脚步
朴素接地气·驴行 / 文 / hihi
坐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车来到了横滨,横滨(Yokohama)是神奈川县东部的国际港口都市,也是神奈川县的县厅(行政中枢)所在地,是仅次于东京、大阪的日本第三大城市。
(插播一条私货:由许斐刚创作的日本知名漫画《网球王子》,其中青春学园在关东大赛遇到的关东15连霸,全国2连霸——立海大附属中学,就位于神奈川县)
横滨市内有位于东京湾西岸的横滨港,经常被视为是东京的外港,沿岸设有大量的港埠设施与伴生的工业与仓储产业,是日本东西方交流的重要城市,也是非常美丽的海港城市。
我们的第一站就是横滨中华街。
横滨中华街是位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中区山下町一带、具有140年历史的华人居住区,属于俗称的“唐人街”。居住在这里的约三、四千华侨中,以祖籍为中国广东省为主。
横滨中华街是日本乃至亚洲最大的唐人街,与神户南京町、长崎新地中华街一起并称为日本的三大中华街。在横滨中华街,仅中国餐馆就有200多家。
本来期待可以看见很多中国人听到很多中国话,但基本上很少,来中华街的都是日本人和外国人。
店铺里倒是能时不时听到中文,但是已经分不出来和当地人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了。
外国人对中国菜的想象大概集中在扬州炒饭、麻婆豆腐、小笼包、生煎包、北京烤鸭……上面了吧,还有熊猫拉面是什么鬼……
随意在小巷穿梭,让我想起武汉户部巷,可惜没有店家在外面叫卖“热干面!热干面!”
只有麻婆豆腐。
于是我们进了“四川麻婆”饭馆,点了2份麻婆豆腐套餐。
一份是麻婆豆腐+*¥%虾套餐,一份是麻婆豆腐+青椒肉丝套餐。第一次吃到上面一层是虾、下面一层是饼干的中华料理,心情比较复杂。
吃完午饭继续转悠,随处可见看手相、开运、风水、占卜的店,客人非常多,还需要排队。其实不管是哪国人,都免不了烦恼和困惑,将选择系于易师也是一种方法。
神灵也能给迷途的人们指引方向,在短暂游走中,既看到了关帝庙,也发现了妈祖庙,香火鼎盛。
还在墙边看到这张《白蛇传》的宣传广告,身为异乡人,偶尔能看到祖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好的吧。
(小tips:关于横滨中华街的历史
1859年横滨港开港之时,横滨市建成了外国人居留地(类似于租界的形式),一些服务于欧美商社及银行的中国人与欧美人一起往来于中日之间。当横滨与上海、香港之间开设了定期的船路航班之后,一些中国贸易商也开始往来中日之间,并在居留地的山下町周围建造了关帝庙、中华会馆、中华学校等。这些是横滨中华街最初的发展。
在条约改正之后,居留地在1899年被废止。尽管中国人可从事的职业受到限制,不过此后可以住到居留地外的地区,中华街因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1923年发生了关东大地震,中华街遭受了重创,很多中国人因而回去了中国。虽然之后有所复兴,但却因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贸易的工作变得困难了起来,因而进入了停滞期。
在战后的复兴期里横滨港繁盛了起来,而与香港间的往来也复活了。1955年时,中华街主要街道的入口建立了善邻门,揭幕时在善邻门牌楼上有着此街道的正式名称【中华街】以及【亲仁善邻】这四个字。许多日本人也来此地,因而中华街发展成了观光地区。)
中华街溜达完后,从玄武门出去沿着指示牌往山下公园方向走,一路上都能看到这种画着各种图案的路标。
天气非常好,路边有穿着打扮得体的老太太坐在一旁专注的绘画写生。老太太专注的神情让我想起了上次去河口湖,沿途看到一位老爷爷一个人背着单反相机专注地在拍摄风景,脚边放着行李袋。
整体而言日本的老人过着和中国老人们完全不同的生活,旅游、摄影、写生、高尔夫……,我住的公寓附近有一家“福祉喫茶”,是专门供老人们喝茶休憩的场所,时不时可以看见几位老太太在里面边喝咖啡边聊天。
这边的老人们很多都富裕而有闲,子女成年后就独立出去,互相之间维持着不远不近的关系,也很少看到爷爷奶奶帮着带孙辈。
很难说两国老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孰好孰坏,中国人享受天伦之乐,是一副世俗的热闹画卷;而这边的生活则是繁华而孤寂,是一种静默的詫寂美学。
从中华街走上十分钟就到了临海的山下公园。山下公园紧连横滨港口,为横滨市特有的海滨公园,它以最佳散步地而著称。是一座填海造陆而成的公园,而所需的土方来自于关东大地震复旧时的废土瓦砾。经过四年的填海建设,于1930年完成对外开放。
公园里欢声笑语,小孩子们的打闹声,家长们笑着旁观,情侣们轻声低语……穿着条纹服和条纹袜的小丑伴着音乐开始表演,小朋友和大人们都过来围观,不远处的海面上不时有海鸥略过水面。
真是无比和谐的画面。
公园内有许多的雕塑和纪念碑,其中以圣地亚哥市所赠的「水的守护神」、童谣中的主人翁「红鞋女孩」雕像以及「海鸥的水兵先生」纪念碑为代表。
在公园的码头边还停靠有一艘【冰川丸】邮轮,在1930到1960年间她是行驶于日本与北美航线的定期邮轮,是当时日本最高级豪华的邮轮,而有【太平洋的女王】称号,现已改装成为观光纪念船供民众参观。
沿着海边往红砖赤炼瓦仓库走,能看到横滨地标性的观览车和过山车。右边砖红色建筑就是红砖赤炼瓦仓库。
这里原本是一批老式建筑,2002年,红砖仓库进行了改造,在保留建筑物的历史原貌的条件下旧貌换新颜。
改造后的横滨红砖仓库1号馆作为文化展示设施,2号馆则改造成为以时装店、杂货店和美食店为主的购物设施。
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地标性的观览车附近,我以前没有坐过观览车,但是身为一名游客,逃不出的一句魔咒就是“来都来了”。
于是站到队尾开始排队,排队的人群里有带着小孩的父母,衣着得体的中年男女,坐着轮椅的老人家,皮肤黝黑的外国人……各种各样的人都在排队想从高处看看这座城市。
伴随着观览车缓缓升上半空,鸟瞰这座城市的风景真的很美,除此之外心里还涌起了一丝惆怅,大概是因为这份美是非日常的吧。
日常的都是琐碎和鸡毛。
特别是回程经过中华街,想买一袋糖炒栗子,却发现拳头大小的一袋要卖到1000日元,再大一点的要2000-2500日元,吃不起啊,于是只有买了一罐老干妈打道回府,好歹来了一回横滨中华街呢。
![]() |
坐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车来到了横滨,横滨(Yokohama)是神奈川县东部的国际港口都市,也是神奈川县的县厅(行政中枢)所在地,是仅次于东京、大阪的日本第三大城市。
(插播一条私货:由许斐刚创作的日本知名漫画《网球王子》,其中青春学园在关东大赛遇到的关东15连霸,全国2连霸——立海大附属中学,就位于神奈川县)
![]() |
横滨市内有位于东京湾西岸的横滨港,经常被视为是东京的外港,沿岸设有大量的港埠设施与伴生的工业与仓储产业,是日本东西方交流的重要城市,也是非常美丽的海港城市。
我们的第一站就是横滨中华街。
横滨中华街是位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中区山下町一带、具有140年历史的华人居住区,属于俗称的“唐人街”。居住在这里的约三、四千华侨中,以祖籍为中国广东省为主。
![]() |
横滨中华街是日本乃至亚洲最大的唐人街,与神户南京町、长崎新地中华街一起并称为日本的三大中华街。在横滨中华街,仅中国餐馆就有200多家。
![]() |
![]() |
本来期待可以看见很多中国人听到很多中国话,但基本上很少,来中华街的都是日本人和外国人。
店铺里倒是能时不时听到中文,但是已经分不出来和当地人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了。
![]() |
![]() |
外国人对中国菜的想象大概集中在扬州炒饭、麻婆豆腐、小笼包、生煎包、北京烤鸭……上面了吧,还有熊猫拉面是什么鬼……
随意在小巷穿梭,让我想起武汉户部巷,可惜没有店家在外面叫卖“热干面!热干面!”
只有麻婆豆腐。
于是我们进了“四川麻婆”饭馆,点了2份麻婆豆腐套餐。
![]() |
一份是麻婆豆腐+*¥%虾套餐,一份是麻婆豆腐+青椒肉丝套餐。第一次吃到上面一层是虾、下面一层是饼干的中华料理,心情比较复杂。
![]() |
吃完午饭继续转悠,随处可见看手相、开运、风水、占卜的店,客人非常多,还需要排队。其实不管是哪国人,都免不了烦恼和困惑,将选择系于易师也是一种方法。
![]() |
![]() |
神灵也能给迷途的人们指引方向,在短暂游走中,既看到了关帝庙,也发现了妈祖庙,香火鼎盛。
![]() |
还在墙边看到这张《白蛇传》的宣传广告,身为异乡人,偶尔能看到祖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好的吧。
(小tips:关于横滨中华街的历史
1859年横滨港开港之时,横滨市建成了外国人居留地(类似于租界的形式),一些服务于欧美商社及银行的中国人与欧美人一起往来于中日之间。当横滨与上海、香港之间开设了定期的船路航班之后,一些中国贸易商也开始往来中日之间,并在居留地的山下町周围建造了关帝庙、中华会馆、中华学校等。这些是横滨中华街最初的发展。
在条约改正之后,居留地在1899年被废止。尽管中国人可从事的职业受到限制,不过此后可以住到居留地外的地区,中华街因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1923年发生了关东大地震,中华街遭受了重创,很多中国人因而回去了中国。虽然之后有所复兴,但却因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贸易的工作变得困难了起来,因而进入了停滞期。
在战后的复兴期里横滨港繁盛了起来,而与香港间的往来也复活了。1955年时,中华街主要街道的入口建立了善邻门,揭幕时在善邻门牌楼上有着此街道的正式名称【中华街】以及【亲仁善邻】这四个字。许多日本人也来此地,因而中华街发展成了观光地区。)
![]() |
中华街溜达完后,从玄武门出去沿着指示牌往山下公园方向走,一路上都能看到这种画着各种图案的路标。
![]() |
天气非常好,路边有穿着打扮得体的老太太坐在一旁专注的绘画写生。老太太专注的神情让我想起了上次去河口湖,沿途看到一位老爷爷一个人背着单反相机专注地在拍摄风景,脚边放着行李袋。
整体而言日本的老人过着和中国老人们完全不同的生活,旅游、摄影、写生、高尔夫……,我住的公寓附近有一家“福祉喫茶”,是专门供老人们喝茶休憩的场所,时不时可以看见几位老太太在里面边喝咖啡边聊天。
这边的老人们很多都富裕而有闲,子女成年后就独立出去,互相之间维持着不远不近的关系,也很少看到爷爷奶奶帮着带孙辈。
很难说两国老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孰好孰坏,中国人享受天伦之乐,是一副世俗的热闹画卷;而这边的生活则是繁华而孤寂,是一种静默的詫寂美学。
![]() |
从中华街走上十分钟就到了临海的山下公园。山下公园紧连横滨港口,为横滨市特有的海滨公园,它以最佳散步地而著称。是一座填海造陆而成的公园,而所需的土方来自于关东大地震复旧时的废土瓦砾。经过四年的填海建设,于1930年完成对外开放。
![]() |
![]() |
公园里欢声笑语,小孩子们的打闹声,家长们笑着旁观,情侣们轻声低语……穿着条纹服和条纹袜的小丑伴着音乐开始表演,小朋友和大人们都过来围观,不远处的海面上不时有海鸥略过水面。
真是无比和谐的画面。
公园内有许多的雕塑和纪念碑,其中以圣地亚哥市所赠的「水的守护神」、童谣中的主人翁「红鞋女孩」雕像以及「海鸥的水兵先生」纪念碑为代表。
![]() |
在公园的码头边还停靠有一艘【冰川丸】邮轮,在1930到1960年间她是行驶于日本与北美航线的定期邮轮,是当时日本最高级豪华的邮轮,而有【太平洋的女王】称号,现已改装成为观光纪念船供民众参观。
![]() |
沿着海边往红砖赤炼瓦仓库走,能看到横滨地标性的观览车和过山车。右边砖红色建筑就是红砖赤炼瓦仓库。
这里原本是一批老式建筑,2002年,红砖仓库进行了改造,在保留建筑物的历史原貌的条件下旧貌换新颜。
改造后的横滨红砖仓库1号馆作为文化展示设施,2号馆则改造成为以时装店、杂货店和美食店为主的购物设施。
![]() |
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地标性的观览车附近,我以前没有坐过观览车,但是身为一名游客,逃不出的一句魔咒就是“来都来了”。
![]() |
于是站到队尾开始排队,排队的人群里有带着小孩的父母,衣着得体的中年男女,坐着轮椅的老人家,皮肤黝黑的外国人……各种各样的人都在排队想从高处看看这座城市。
![]() |
![]() |
伴随着观览车缓缓升上半空,鸟瞰这座城市的风景真的很美,除此之外心里还涌起了一丝惆怅,大概是因为这份美是非日常的吧。
日常的都是琐碎和鸡毛。
特别是回程经过中华街,想买一袋糖炒栗子,却发现拳头大小的一袋要卖到1000日元,再大一点的要2000-2500日元,吃不起啊,于是只有买了一罐老干妈打道回府,好歹来了一回横滨中华街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