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大綱》引論筆記
一 不知國史何談愛國
中談到中國現在存在大多人對中國古代用四字來說,黑暗專制,首先說這話就是對歷史智識的無知,還口口聲聲說愛國,這只是假愛,就像農民對牛一樣,要愛,首先必須知,連自己本國的歷史一無所知,又何談愛回呢?打個比方,好比愛父母,想想還真是這麽回事,知國史,不僅僅是知歷史材料,而是歷史智識。
二 中國史學之利弊
中國近代史學,分為三派,傳統派(記誦派)其,利博洽史實,熟請典章,弊近人事,寫的都益於己。科學派(考訂派)為活人事,不用整段材料,不去論民族文化成績。革新派(宣傳派)其治史,多能現代與古代結合,但很少問歷史材料,無傳統派之廣,無科學派之精,用其口號為宣傳改革的工具,今我們國人就用此口吻,乃是最無智識。
三 無國史之國家
現如今中國,多為革新派,在幾次對外失敗中,國民已失去信心,認為中華民族文化要不得,不然怎麽會失敗呢,那怎麽不想想,為什麽中華文化存幾千年而亡呢?多為革新派之跟源是國民浮燥,無知,政治之失敗,怪學術,學術之失敗,怪意識形態,我聽說那時什麽打倒孔家店,亦是如此,這樣發展,我國將是無國史之國家。
四 中國古史變遷,創新史
前代寫的歷史材料,無當代之後代所需歷史智識,故歷史不斷變遷,最初之史《尚書》,其中有斷,則可見當時未達編年史程度,其次有《春秋》,達到編年地步,後《左傳》以當時列國會盟與戰爭不斷,至前漢《史記》已大一統,擺脫封建,宗法,傳體而嶄露頭角,又其次為《漢書》,斷代作史開始,為政權穩固須要,後形成後代說的正史,任何史書,都是當代之所須,從南宋以來,中國多部族政權,不願國人治史,以至國人昏昧,無準則,二十世紀,正須一部新史,引導國民,一要,說明之前文化,政治演進真像,二要,中國舊史統貫出復雜問題,為革新者參考。最主要要將,歷史真態傳於國人。這種通史,要將,記誦,考訂的功夫,革新的目地,而編新通史。
這也是錢穆先生寫新史,為難,勝任而感到愉快,也為我讀歷史提供了一種動力。
五 國家個性
一個國家,如人,民族一樣,都有其個性,而能把握其環境與事業,則能寫出其精神與面相,如英國,以言政治,產生代表民意機關,《大憲章》和國會,如法國,求一轟轟烈烈,痛快明白,大革命爆發,則說中國自秦漢以來,皆黑暗專制。用別國之個性來看中國,又有馬丁路德,揭明信仰自由,與羅馬教皇力抗,則說中國自秦漢以來皆束縛於家思想,以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又不可得,見歐美社會,則說自秦漢以來皆沉眠於封建社會之下,永無寧日。對自己國家失去信心,我中國,生氣未絕,這在國家自身。
可知寫新史,要對應本國個性,才能為改革指引合適的發展道路
六 治史方法
研究歷史,有兩端,一求其異,二求其同,求其異者,看出幾代之變,從而看出文化之變,求其同者,可看出其基相。研究文化也是如此。如當時變在學術思想或政治,則看其如何為變,然革新派史學,每雲雲曰,認為二千年無變,這是要不徨的。
在《中國厲代政得失》中此方法體現的淋漓盡致。
七 中外國史之別
若細心觀察中國歷史動態,能發現其進步,往往處於和平時期,倒退,常處於戰亂,西方則與我國相反,三位民族聖人,蘇格拉底死於杯毒酒,耶蘇死於十字架,孔子則夢奠於兩楹之間,晨起扶杖消遙,詠歌自輓。就如把中國比喻為音樂家,國史如一片琴韻悠揚,西洋喻為足球家,西洋史則如幾幕精採球賽。
八 立國之本
中國政治進展一大奇蹟,秦漢形成大一統。有人就會說,這與同時羅馬帝國相擬,這是大錯特錯,羅馬亡厲,再無復興。而繼秦漢之後,雖有倒退,不至於一厥不震,這與立國精神有很大關繫,羅馬是依靠中心向外幅射,用武力佂服,一但上層腐敗,則土崩瓦解,不復存在。然中國四圍,吸收包容其優秀力量,造成統一中央。羅馬就似一燈泡,碎不可復,而中國文化則暉映千古。
有人說中國政體,專制,若大國家,怎可憑一家之力所掌控,春和戰國,封國土地不大,國能受一家掌控。政體濱進可大分三,一由封建至統一,二由宗室所組成政府至士人政府,三由門伐至科舉。怎可說專制。又有人中國無民主,無憲法,又是大錯,中國從科舉開始,下層能進上層為官,為官升降,又有一繫列規則,考試與銓選制度難道不是嗎?
說來說去,還是一句話,不要拿別國眼光看本國,能在中國存在,必有其倒理,在混亂時代,為了宣傳須要,混亂視聽,輕言改革,倒至歷史倒退,必將自食惡果。
九 學術思想發展
現在說起中國古代學術思想,都喜歡拿其說與西方中世紀時思想類似,其實不然,西方中世紀思想與宗教為首,中國宗教與思想分離早已發生,我們還是要從正確角度分析。
中國古代,史官掌握之前時學術思想,為宗廟職司一員,思想幾乎全在貴族之中,從孔子開始,平民開始慢慢接受教育,史學開始與宗教分離,司馬遷,班固,都為史下獄,從這之後,史學完全由皇帝,宗廟分出,也反映出教育平民化,部分思想在民間,也為中華之延續撥下種子。然羅馬思想只大多在上層,但上層腐化滅亡後,無統一思想,怎可成大一統國家,耶教之推形,正因無力建造合理國家,同時又代替政治的一部分,中國也有這情況出現,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正是佛教興起之時,宋學發展,繼五代十國,世家大族已消亡,是繼戰國之後又一次平民學術思想興起,明清定程朱理學取功名,明清極多遵陸王反抗程朱者,學術思想並未受政治影響,宗教更不用說。
中國政治,多受思想文化了影響,追求向內凝結,不重對外佂服,精神常偏和平,不重富強,在與西方相碰失敗,一味去改革,自己文化思想要不得,應自食惡果。
十 中國社會組織
率人好說中國為封建社會,中國自秦漢以來,中央統,下有郡縣,無世襲之官員,又不為寺廟所有,何謂封建?中國雖以農立國,工商業發展也可觀,政府獎勵學術。西方史學,則無此種情況,亦認為中國要是貴族封建,要麽工商資本,以為中國,從無民主,無憲政,亦不知此外還有其它形態,率人以他人之觀,輕言改革,應自食惡果。
十一 情感民族與力量民族
中國自秦以來,地域,文化逐次擴大,普及,中國為情感民族,周圍團聚,為包容的,西方為力量民族,破碎分立,常有戰爭,為四周之戰。
十二 中國歷史生力與病態
歷史演進,常有曲折,就好比人生病,就必須從自身找願因,兩個國家,發展不可能同步,有彼強我弱,有彼弱我強,不能看彼強,否定我一切,這是不可能找出弱之根本,須自身找。
當代中國病象,從中唐從來而極,其一,社會成平鋪散漫,王室與政府高高在上,造成專擅。其二,門伐士族衰弱,然貧無賑,弱無保,事不能全抑政府。其三,政府與民間溝通者,科舉,往往忘其義,求富貴。至宋,宋儒講學,針病態而發,然宋不能保,蒙古人入主。明祖,起於草澤,見無政廢,尊君權,以為後代如其。清入關,為外族,襲明制而加厲。士大夫怵於焚坑之酷。使世運敗於冥冥之中,統治力衰,與西方相觸。其病已深入,而外邪乘之,雜亂投病,則病何時可愈。
十三 清末變局之因
清之季世,有睡獅,病夫之稱,其實不然,睡,精力未虧,病非輕易拔除。一難,幾百年來,王室獨權久矣,變又難,與日本區別。二難,各省督撫,擅權自專,中央無力駕馭。三難,政治中心勢力難產生,為新為舊,皆依附於各武裝,相互鬥爭。皆因士大夫無知,轉疑自己文化,急於起效,藥無對病,致民初之亂局。
十四 中國文化必將發揚
民族,國家,皆產自文化,以艱苦抗爭,國人遂漸之自力更生,文化之潛力同時展之眼前,開文化之花,結文化之果,為之發揚。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