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一笑
想不到什么题目,本来想起做《西安!西安!》的,但是又有点太过招摇。于是只好借用茄子姐姐夏笳的作品题目一用,因为觉得它很美。记得那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买九州幻想,秋天的时候,封面上暗淡的钟楼四周围绕着更加暗淡的一片废墟,一个女孩仰望天空,还有一行白鸽。那一期九州幻想只看了两篇,一篇是《钟鼓楼》另一篇就是《倾城一笑》。在这里,西安这座城是奇幻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这个故事多的永远也发掘不完的城市,自然充满了各种奇幻气息。读茄子姐姐作品的时候,有点恍惚,因为主人公有着和我一样的名字,和我相近的客观经历。虽然,我自然没有经历过如此奇幻的一切,但是,那种感觉,那个灰蒙蒙城市留给我的一切回忆,在慢慢扩散,直到麻木了我的一切感官。想到“天空阴霾”这个意象果真不仅仅是留在茄子姐姐的文字间。
又突然想起来以前从文敬的一本旧《儿童文学》上复印下来的一篇文章——《盛装后的没落》。那无疑是那个年代《儿童文学》还很优秀的佐证。只不过是当年把题目误印为《装后的没落》让我很是费解。这篇据说摘自榕树下的文字我看的遍数数也数不清了,第一句“我住在城南”引起了止也止不住的共鸣。这个没落的只剩下历史尘埃的阴霾,在它卸下完美的盛装之后,揣着没落贵族的气质,隐于市,又不甘于隐于市。记得作者说,在它面前,似乎时间的标度已经毫无意义了。是的,现有的一切是那些已知或未知的过去的堆砌,其间经过剥蚀,经过粉饰,之后,便以不同的姿态展示在每个人面前。无论是暮鼓晨钟还是长治久安,我喜欢那些简单的四字,因为这些字不仅仅只是有一定概念,而更多的只是一种符号。其实在所有四字之中,最喜欢的是“长乐未央”,不仅仅是因为长乐坊的缘故,更是因为那种所谓“雍容”的态度。或许,读了一遍又一遍,似乎是想接近那种“雍容”。曾经有人说,现代的西安人即便再穿上依据考古复原的唐朝装束,已不能还原那样一种“雍容”。这是真是假已无法考证,但重要的似乎只是这一个个符号的延续罢了。
一直觉得“我城”的说法很好,谢安琪做封面的那期《城市》的刊首语细细论述了下“我城”的概念。它大概只是代表自己存在认同感的那座城市,无论你是否曾经生于斯长于斯,是否去过那里。那段话里,编辑想证明Kay眼中的“我城”便是香港。而我的“我城”是哪儿呢?我曾经不止一次的问自己这个问题。无论是在翻译人口迁移文献的时候,还是中国地理准备presentation的时候,抑或是一次次准备城市地理的作业中。后来,在QQ签名上很长时间的写着“城市之间”四字,同样是四字,没有了符号的意义,只代表一种心态。那次,在准备中国地理presentation的时候,苏芸很先进的说,找那个你认同感最强的城市来讲,可是我找不到。于是,我试着投入更多感情到现在的这座城,试图把它当做“我城”。可是,即便是上半年和几个人曾经一同,为了北京传统民居的事情,查过文献,走过一些地方。心里也一直对这件事情充满感情,可是,又无法完全认同它,没有任何缘由。不得不说,我在中国地理presentation过后,对它增加了些许认同。话说到这儿似乎有点跑题,不过,我想说明的是我一直站在中间,试图以一种旁观人的心态看西安,包括所谓的没落,或是今天城市地理课上说的——衰落。
对于“衰落”这件事,不想过多的讨论,或许很多事情是讨论不清楚的。也许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产值可以证明这件事情,但是,冷冰冰的分析会让任何城市伤心的。记得,今天在提到城市定义时,我说,我觉得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每座城市都有它的灵魂。接着,一个声音传来了,你把城市当生物了?其实有我这种想法的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豆瓣上十二公主也很认同我这个想法。假期匆匆翻完《城市学:香港文化笔记》之后,一直怀着憧憬上这学期的“城市地理学”,但结课后又发现,似乎自己对城市的认识没有丝毫改变,也没有丝毫进步。不知道是理论性掌握的不够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很想一页页翻城市地理学的课本,似乎想从文字中发现什么秘密,有关城市的。
茄子姐姐《倾城一笑》最后,她的整座西安城由于背负了太多的故事和秘密,只有灰飞烟灭了。这一笑的分量可真够重的。而我的西安呢?那个拥有天坛的秘密,荡满灰尘的书架,高高三球悬铃木的街道,满眼青灰,夏日灿烂阳光,穿梭于菜市的步伐,地下室味道一般的凉皮......的西安,最后会怎样呢?大概一个城市只有剩下这些内容,才真正提炼为自己的城市了吧。
不知道在我这里,在经过“升华、灿烂、浮华、糜烂”的西安,会不会有它的那份沉淀。以上这些,甚是凌乱,既无关历史,也无关现在,因为城市本身就是复杂的,更何况有加了许多人类复杂的情绪和思想。希望,西安若真有灵魂,看到后也只是一笑而过吧。
又突然想起来以前从文敬的一本旧《儿童文学》上复印下来的一篇文章——《盛装后的没落》。那无疑是那个年代《儿童文学》还很优秀的佐证。只不过是当年把题目误印为《装后的没落》让我很是费解。这篇据说摘自榕树下的文字我看的遍数数也数不清了,第一句“我住在城南”引起了止也止不住的共鸣。这个没落的只剩下历史尘埃的阴霾,在它卸下完美的盛装之后,揣着没落贵族的气质,隐于市,又不甘于隐于市。记得作者说,在它面前,似乎时间的标度已经毫无意义了。是的,现有的一切是那些已知或未知的过去的堆砌,其间经过剥蚀,经过粉饰,之后,便以不同的姿态展示在每个人面前。无论是暮鼓晨钟还是长治久安,我喜欢那些简单的四字,因为这些字不仅仅只是有一定概念,而更多的只是一种符号。其实在所有四字之中,最喜欢的是“长乐未央”,不仅仅是因为长乐坊的缘故,更是因为那种所谓“雍容”的态度。或许,读了一遍又一遍,似乎是想接近那种“雍容”。曾经有人说,现代的西安人即便再穿上依据考古复原的唐朝装束,已不能还原那样一种“雍容”。这是真是假已无法考证,但重要的似乎只是这一个个符号的延续罢了。
一直觉得“我城”的说法很好,谢安琪做封面的那期《城市》的刊首语细细论述了下“我城”的概念。它大概只是代表自己存在认同感的那座城市,无论你是否曾经生于斯长于斯,是否去过那里。那段话里,编辑想证明Kay眼中的“我城”便是香港。而我的“我城”是哪儿呢?我曾经不止一次的问自己这个问题。无论是在翻译人口迁移文献的时候,还是中国地理准备presentation的时候,抑或是一次次准备城市地理的作业中。后来,在QQ签名上很长时间的写着“城市之间”四字,同样是四字,没有了符号的意义,只代表一种心态。那次,在准备中国地理presentation的时候,苏芸很先进的说,找那个你认同感最强的城市来讲,可是我找不到。于是,我试着投入更多感情到现在的这座城,试图把它当做“我城”。可是,即便是上半年和几个人曾经一同,为了北京传统民居的事情,查过文献,走过一些地方。心里也一直对这件事情充满感情,可是,又无法完全认同它,没有任何缘由。不得不说,我在中国地理presentation过后,对它增加了些许认同。话说到这儿似乎有点跑题,不过,我想说明的是我一直站在中间,试图以一种旁观人的心态看西安,包括所谓的没落,或是今天城市地理课上说的——衰落。
对于“衰落”这件事,不想过多的讨论,或许很多事情是讨论不清楚的。也许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产值可以证明这件事情,但是,冷冰冰的分析会让任何城市伤心的。记得,今天在提到城市定义时,我说,我觉得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每座城市都有它的灵魂。接着,一个声音传来了,你把城市当生物了?其实有我这种想法的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豆瓣上十二公主也很认同我这个想法。假期匆匆翻完《城市学:香港文化笔记》之后,一直怀着憧憬上这学期的“城市地理学”,但结课后又发现,似乎自己对城市的认识没有丝毫改变,也没有丝毫进步。不知道是理论性掌握的不够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很想一页页翻城市地理学的课本,似乎想从文字中发现什么秘密,有关城市的。
茄子姐姐《倾城一笑》最后,她的整座西安城由于背负了太多的故事和秘密,只有灰飞烟灭了。这一笑的分量可真够重的。而我的西安呢?那个拥有天坛的秘密,荡满灰尘的书架,高高三球悬铃木的街道,满眼青灰,夏日灿烂阳光,穿梭于菜市的步伐,地下室味道一般的凉皮......的西安,最后会怎样呢?大概一个城市只有剩下这些内容,才真正提炼为自己的城市了吧。
不知道在我这里,在经过“升华、灿烂、浮华、糜烂”的西安,会不会有它的那份沉淀。以上这些,甚是凌乱,既无关历史,也无关现在,因为城市本身就是复杂的,更何况有加了许多人类复杂的情绪和思想。希望,西安若真有灵魂,看到后也只是一笑而过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夏天珍珠梅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报书名 (21人喜欢)
- 24年看到的“人与自然”主题的女性的写作 (2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