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苏州
烟花三月的苏州,和元培学堂的师友们一同,置身于苏州山水园林的建筑空间中,才华横溢的朱宇晖老师,锦心绣口机妙智慧,然而一个古灵精怪的学生,却对朱老师又爱又“恨”,把朱老师称之为一种“毒”,这“毒”不害人命,却启发人心的美与智慧,让我们也从中窥见了苏州园林建筑,那美妙的线条与深邃的气韵。
人间四月有一种毒——“朱毒”
何为朱毒?容白丁慢慢道来。前几日,参加了元培学堂组织的为期三天的苏州古代建筑美学课程,结束后,同行学友一直沉浸到古建筑的语汇和情境之中,难以自拔。看见石头木头房梁石狮饭菜都忍不住点评一番,语言自然是三天里吸收来的新语汇,宋风几乎成为大家共同的审美取向。所有这些的始作俑者,当推此行建筑美学讲师朱宇晖先生,朱熹后人,其学术霸气和满腹经纶必定有先贤的DNA遗传,三天集约式的游山玩水后,学友们眼里看见的,似乎都跟朱大师的视角有了某种关联,朱毒一直弥漫,久久不散去。
朱氏余韵
其实,朱氏余韵不只是三天学习后的回味,在三天学习中,转变已然在。
汤自是枯山水,枯石多了,赶紧吃两口,吃出一个禅宗意境。西芹炒豆干实在套不上,居然想到建筑的巴洛克风,以及对绘画雕刻园林服饰家具等的影响。加热用的金属架是洛可可式的繁缛线条。
第一日,晨,一切都刚刚开始,云里雾里,不知老师在说啥。可第三日的中午,吃了平生第一顿文化饕餮大餐,上来一个菜,学友们就开始热议。汤自是枯山水,枯石多了,赶紧吃两口,吃出一个禅宗意境。西芹炒豆干实在套不上,居然想到建筑的巴洛克风,以及对绘画雕刻园林服饰家具等的影响。加热用的金属架是洛可可式的繁缛线条。朱大师又从瓷盘纹饰侃侃而谈外销瓷、海禁,海上画派……他话唠的劲儿被点燃后,挡不住,大珠小珠落玉盘,噼里啪啦的!一碗沙拉,愣是从洛可可风吃到重檐,再吃回到宋风,这帮人真是不想好好吃饭了!孔夫子是在同弟子一起吃饭、扫地中教学的,我想我们也在无意中实现了一回孔夫子的境界,没有着意,任性使然,还津津乐道。我叫它现世的曲水流殇,虽没有惠风和畅丝竹管弦之盛,但一群感性又傲娇的人,神采飞扬,愣是在食物的咀嚼声中,把艺术史揉来揉去,把高大上的文化无缝链接到物质食粮里。
在一种从众文化盛行、人云亦云的大环境下,我一直喜欢大家都往右走,我独自向左走,不要让自己孤独自性的抒发被掩没。
三天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其实也没发生什么,平淡如水。这话能生生气死人!这三天游览了艺圃、畅园、耦园、环秀山庄、五峰园、朴园,还有东山杨湾古街、轩辕宫、紫金庵、天平山、高义园、苏博、明善堂,此外,还有探花府上课及平江路听戏。白丁尤其喜欢这样的选择,如果去的地方人多,兴致将全无。我不要人头,我要意境,园林品的就是这个味儿的。在一种从众文化盛行、人云亦云的大环境下,我一直喜欢大家都往右走,我独自向左走,不要让自己孤独自性的抒发被掩没。
问题来了,不去拙政园、留园、狮子林这些如雷贯耳之地,选择这些“小地方”,甚至选择非常规路线,是否能代表园林的建筑美学特征?答案其实很简单,看看大家三天后的状态就知道了,就在码字的当下,那边群里又发图片了,什么枯山水、石梁、渊潭……这些词都是图片说明。现在学友们添个毛病,不管走到哪儿,都喜欢指点江山,这个亭角翘得太高了,这个石狮是清中清以前的,线条夸张扭曲成S形,头太大,应该是晚明的……线条的流淌、纯净的穿透力,诸如此类的话都是口头禅,有话不会好好说了。再比如,重檐、单檐、歇山顶、庑殿顶、硬山项、悬山顶、卷棚……梦里不知遇到多少回了,刻骨铭心。三天下来,了解的可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壁画、雕塑、彩绘、石狮、画像砖石……就连老房墙上石材间联结的蜈蚣钉(也叫蚂蝗鑻)朱大师也有提及。本来就是一家人吗,美学是相互包容和渗透的,哪里分得清,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一通百通,不用活得那么纠结、苦哈哈,嘻哈间好东西自己就进来了。
还有问题,行程安排太满,会不会像一头野驴在暴走。错!一天下来,众学友意犹未尽,性情之下抢着喝黄酒,要不是第二天还有课程,不知要神聊到几许。在美玲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游览节奏控制得极有韵律,比如在艺圃延光水阁一边品茶,一面听着朱大师对着一池春水,口若悬河慷慨激昂,哎!只怪那时还没进入状态,没仔细听,后来想听了,他又戛然而止,据说有小十分钟呢。可我当时一点不觉得,知道什么样的语言让人不烦了吧!所谓的美学渗透,恰恰是在情怀的绽放中,悄悄地感染开来。学不用刻意,大师也不用特意教,朱大师是和大家一同嘻哈间,把建筑美学融汇在情怀中,一股儿脑地悄悄渗透给我们。美是自由的流淌,如果捧着三字真经,有板有眼的背这背那,估计自由飞扬的翅膀没飞就断了。有了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三天之后会有那种欲罢不能指点江山的冲动。
我当初以为,三天会吃不饱,大错特错,真是低估了朱大师饱满的才情和深厚的功力。
那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一则线条,二则气韵。线条是区别中西方艺术的一个关键点。在中国,以书入画,千古不变就是一个笔画,书法其实就是一根根线条的墨迹。线条对于中国艺术,可说是基石和根脉,中国艺术强调意境、抽象,是个性情怀的释放。而西方艺术,追求写实造型,是一种以素描、解剖、透视等为基础的理性视角。了解中国艺术,解读线条之美是关键,建筑之美当然不例外。之前对线条的敏感是有的,但经过三天的训练,对线条的辨识度和敏锐性比先前有了提升。很多地方,经朱老师一点拨,豁然开朗,下面试举几例横向线条之美:
艺圃的三座石桥
艺圃,苏州园林的最爱,有一种低调隐居的气质,这里曾经住着文征明的曾孙文震孟和文震亨,而后者著有《长物志》,文氏家族的气质自然不一般。低调从一进门就看出来了,遮遮掩掩,要拐两个直角方得入园,园子本身不大,但不失天然野趣。艺圃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就是建筑和自然的互动,它是对自然的截取,是自由的回归,是对自由和力量的纵情歌唱。天然美、自在美、本真美,这是一种开朗自信的大美,艺圃有!这就是明代!这才是园林!
三座小石桥,从东向西,再从西南角的浴鸥园洞门“啪”的甩出去,用一根线条HOLD住了整个横向空间。试想,如果到圆门后,线条一味延伸下去,或是再开几处门,那么气就会泄掉,形散意亦散。
细看三座石桥,第一处是东侧的小石梁,由六块石板组成,微微的一弧,是一种必要的低调,温柔几许却不失劲道,古意浓浓。近圆门处是三折桥,细观,转向圆门的那个折角更锐,力道更加猛烈。最右侧的石桥,是穿过圆门的,笔直的石梁,亦无曲度,平铺直叙,单刀直入,是一种彻底的恣意。但线条并不是一味的延展,气息到此有一种米芾的收笔意境,笔断意不断,虽然表相上是戛然而止,但气息却又散开去,但又不是黄庭坚那种长枪大戟的八面出锋,气韵是内敛中的一种放达。
三条桥面的短线条,构成空间中的干净引导,这是一种高贵的单纯。线条张力在前两座石桥间,平平的不动声色,但是在折桥的第二个转折处,开始戏剧性的转变。单纯、单纯、“啪”的一声、绽放。就像厚厚的冰层下奔涌着的等待怒放的生命,越是潜在的、隐藏的,就越是高明的。也似书法里的不见笔痕,虚实相生更感人。美就是积蓄的力量最终纯净的释放!在线条的大尺度跨越中,脑补古代含蓄内敛的内化线条,无就是有,气韵生动是隐者的独步江湖!
沧浪亭北侧外景
水景园,曾经有土坡,临水有亭,有大片弥漫的水面。现在这条横向线条的凝重感被复廊淡化了,复廊隔断了山水关系,山水间原本的吞吐、渗透、流动,那种深沉的腔调,被一种现世的复廊所压抑。拿掉后,也许还有些许沧浪亭的宋风拂面。本来的纯净穿透力,本来的山水中行,非得立起一段长长的复廊,气断意亦断。
沧浪亭翠玲珑
晨,独自来到沧浪亭,园内无游人,亦无工作人员,这是我最爱的时光。行至翠玲珑处,便再也挪不动脚步,眼前这抹线条像磁铁一般彻底征明了我。美不在人云亦云,美是一种也许在孤独中才有的奢侈,这种体验不可言语,却又深藏心底,并一直滋润内心。蓝线内的围墙,是深度空间的突破。线条张力的体现,不仅仅限制在二维平面,而是在三维空间的拉伸跳跃,是在三维腔调里的游刃往复。这是一种健康的美感,流畅自然不张扬,恰到好处。我喜欢线条横向流淌的那种胸怀,那种对大地怀抱的尽情投入。
远景处的树,一高一矮、一枯一荣、一直一曲,这些都是洛可可式的小菜。妙在那处掇石,Z方向的凹凸转折,似檐角深度方向的跨越,似苏博枯山水前景石块的直角转折。
这张片子超好。远景处的树,一高一矮、一枯一荣、一直一曲,这些都是洛可可式的小菜。妙在那处掇石,Z方向的凹凸转折,似檐角深度方向的跨越,似苏博枯山水前景石块的直角转折......这组石,打开了一个深度空间,线条在三维空间流转变化。还有MM飞扬的左手臂,那么傲娇的一甩,比一般树杈等的方向指向生动多了,这是运动中的自然线条。再配上右面小鲜肉相向而过,画面太鲜活了。其他如主线条一直延伸到右前景等等,一目了然,自不赘述。好片!
枯山水可谓是苏博建筑的最大亮点,依拙政园外墙而做,又浑然一体。巨大的石材被切割后成为厚度不均的片石,似明代的石梁,一侧拉齐,一侧留荒,片石的纹路清晰有力,石材固有的那种铿锵有力的骨感、饱满张力的线条肌理,赤祼祼地呈现出来,有一种高更画面里的原始粗犷美。依片石质感、摆放位置、厚度、固有色等的不同,纵向深度被拉开,后面的片石如影随形。此时,眼前展开了一幅黄公望的写意山水图卷。
苏州博物馆枯山水
红线标注的三根线条,以共同方式从右到左流动,高低低低地延伸下去。同一个步调,但相互间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变调。
红线标注的三根线条,以共同方式从右到左流动,高低低低地延伸下去。同一个步调,但相互间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变调。在所有的抽象线条中,有一条关键线,如同看光影下的头像,那根明晃晃的明暗交界线太关键了。这条线条赫然存在,在一系列不规则折线中,那个直角线条活脱脱地“跳”出来,虽然隐隐藏藏,但关键处的藏正是需要眼力来辨识。这种直角线条就是古法,也就是笔法中的古法用笔。以古法写字,会从石鼓文打入,从一个笔画炼起,同出一理。水平线条的空间流淌,漂亮清晰、简明有力、绵延不绝。右侧,横空出世的直角线条,是一种直白力量的表达,自由蓬勃、充满自信。
还有耦园的东花园、日本建筑、吴冠中的油画、电影镜头、西方绘画中都能读到这些线条的美。线条有明有暗,有露有藏,有时需要自行脑补去还原内化的部分。而且,线条之美融汇于各种表相,美学通感常常使思维穿越,比如这种横向线条之美,我会想到东汉隶书的成熟范式,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美学特征主要是横向线条之美。还会想到明式家具圆几的三弯腿(也称为三道弯),线条从上往下,先是向外膨出,再向内收腰,最后向外一撇,形成线条的纵向飞扬。当然还有佛光寺斗拱的飞檐,近四米的飞檐,试想一下该是怎么的凌空飞扬,飞扬却不张扬!全是一回事儿,通感和内化在欣赏艺术时,是天马行空的自由流淌,但风筝从没断过线。说到这,也就引出了我的第二个收获——气韵。
老师讲课时,有两句平淡流出的语言,但是震到我了。在苏博,我问老师,枯山水的石头是一整块石头切割的么?老师淡淡地说:重要么?!一惊,重要么!传统教育让人对数字很敏感,这个塔有多高,有多少层?这是我在北大校园门口遇到的学生团,带队老师正在考我们花季孩子的问题。你管它多高多少层,重要么?!如果这些数字的背后有特殊意义,那有必要记,但这里只是要求孩子对知识碎片的记忆啊!我当时心里这个恨啊,可怜的孩子们啊,大脑干点啥不好,偏偏在中国要背这个。此时此刻,我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还有一次,提及日本龙安寺的枯山水,我问先生,15块石头能一起看到么?同出一辙的傻问题,“你也关注这个!”。
就像故宫《石渠宝笈》展出的《清明上河图》,要是盯着一个点不放,非得找免挡裤、扁担上少画一个筐这类细节,将以丧失全局气韵为代价。整幅画卷展开来,感受的是北宋的经济繁荣,市井民风,这种气息比什么都重要。谢赫真是了不起,“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我们的文化是讲意境,讲神韵的。徐悲鸿买87神仙卷,一打眼,就不惜倾其家财购买,无需细看,唐代气韵尽在,气韵是装不来的。一个女子翩然而至,只远远地望过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息也会扑面而来的,不用数眼镜度数,不用举手投足,不用开口说话,从内散发的气息是遮不住藏不住的。还有,齐老爷子长长的虾须,在放大镜下审视,咦,断了?笔断意不断,气通着哪!吴昌硕画梅枝,枝枝叉叉的线条本是连着哪,却分了家,但感觉气通着。凡此种种,都是气息尽在,气韵贯穿。三天里,朱大师更多关注的是建筑美学带来的精神飞扬,水平线条贴进大地、溶入大地、扎根于大地的审美气韵,我想这也是审美的精髓所在。
最后想用长焦头近距离观看一下朱大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如果再溶入气韵生动、假以文赋,语言如诗一般的流淌,情怀是自然的外溢,在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中,被赋予了一种人文情怀,我想那就是朱老师了。茶烟歇同学夸老师长得帅,我感受到的更多是质,很致密很厚,惟质成文,质决定了文赋无处不在,思维的时空穿越,对历史文化经济的诸多溯源……所有这些构架出一个时空,老师带我们回溯到那个语境中,让我们自己去领悟。教育最大的成果,老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不知教与学,在一种交互和共振中,教学相长,一般师者难为此。况且,我们的学习中还充满江南的儒雅气息,请看一段对话:
我问:有栏的桥叫濠濮桥,没有栏杆的桥叫湖泊桥?
老师:您是来气我的!
稍许,又答:适合表达纵向张力与深度的是濠濮桥,适合表达横向漫溢与穿插的是湖泊桥。
我说:有栏无栏都是表相,意在不此。
老师:所以我生气……
这该死的学生!却遇到可敬的老师!
三天情怀,念念不忘,期待朱大师挥师北上,还原一下帝都唐以来的建筑与空间美学史,同样也期待大师的日本建筑美学课程。别问我为什么来参加元培课程?我真的没那么强的功利心。那我为什么还想再来?因为短短的三天,我收获了太多,这种驱之不散的美学渗透让我再来。
最后用园林植物描述一下几位老师:
朱宇晖老师:朴树,庭院中最美的大树。坚定的枝干昂扬向上、遒润有力、苍劲骨感,端部又细密如烟般地绽放,线条具有一种纯净的穿透力。细察,树的皮肤苍古细腻,有褶皱有肌理有质感有毛孔有呼吸有生命……文不昧质,文质并美,朱大师风范。
赵孝萱老师:石斛,属兰科。朴素的枝干上开出素雅的小花,通身都是药材。赵老师文采飞扬,平素如简,常常着一身素色的棉麻衣裳,俨然是一位民国的才女!但是呢,她做事的态度又极其认真,她如果发现一位好的老师,会不遗余力地推广他的课,让更多人得到文化的滋养。感觉她就是那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我多想成为这样的女子!
美玲老师:麦冬草,也叫书带草,葱葱郁郁,浑身上下充满生命的张力。班长说的好:细致周到淡定从容又美又灵的小美玲,总是在吾皇口若悬河得意忘形的关键时刻,淡淡地来一句:“老师,我们该走了”。当我们表扬她时,她总会悠悠然来一句,跟朱老师久了,熏的。
正是在这些老师的辛苦付出下,三天课程完美收关!
感恩同行的学友!
感恩元培赵孝萱老师、美玲老师!
感恩元培学堂!
这里是美学的源泉,汩汩流出的泉水,让生命饱满润泽!
这里是自由的飞扬,恣意流淌的情怀,让生命纵情绽放!
以美呼唤自由!
在此,元培学堂非常感谢来自学员孙白丁的妙文。与你们一起度过的时光,也是元培最美的记忆。文章由元培学堂苏州古建筑美学专题课的学员孙白丁所写,原文章标题《人间四月有一种“毒”》,转载请联系授权。
![]() |
人间四月有一种毒——“朱毒”
何为朱毒?容白丁慢慢道来。前几日,参加了元培学堂组织的为期三天的苏州古代建筑美学课程,结束后,同行学友一直沉浸到古建筑的语汇和情境之中,难以自拔。看见石头木头房梁石狮饭菜都忍不住点评一番,语言自然是三天里吸收来的新语汇,宋风几乎成为大家共同的审美取向。所有这些的始作俑者,当推此行建筑美学讲师朱宇晖先生,朱熹后人,其学术霸气和满腹经纶必定有先贤的DNA遗传,三天集约式的游山玩水后,学友们眼里看见的,似乎都跟朱大师的视角有了某种关联,朱毒一直弥漫,久久不散去。
![]() |
朱氏余韵
其实,朱氏余韵不只是三天学习后的回味,在三天学习中,转变已然在。
![]() |
汤自是枯山水,枯石多了,赶紧吃两口,吃出一个禅宗意境。西芹炒豆干实在套不上,居然想到建筑的巴洛克风,以及对绘画雕刻园林服饰家具等的影响。加热用的金属架是洛可可式的繁缛线条。
第一日,晨,一切都刚刚开始,云里雾里,不知老师在说啥。可第三日的中午,吃了平生第一顿文化饕餮大餐,上来一个菜,学友们就开始热议。汤自是枯山水,枯石多了,赶紧吃两口,吃出一个禅宗意境。西芹炒豆干实在套不上,居然想到建筑的巴洛克风,以及对绘画雕刻园林服饰家具等的影响。加热用的金属架是洛可可式的繁缛线条。朱大师又从瓷盘纹饰侃侃而谈外销瓷、海禁,海上画派……他话唠的劲儿被点燃后,挡不住,大珠小珠落玉盘,噼里啪啦的!一碗沙拉,愣是从洛可可风吃到重檐,再吃回到宋风,这帮人真是不想好好吃饭了!孔夫子是在同弟子一起吃饭、扫地中教学的,我想我们也在无意中实现了一回孔夫子的境界,没有着意,任性使然,还津津乐道。我叫它现世的曲水流殇,虽没有惠风和畅丝竹管弦之盛,但一群感性又傲娇的人,神采飞扬,愣是在食物的咀嚼声中,把艺术史揉来揉去,把高大上的文化无缝链接到物质食粮里。
![]() |
在一种从众文化盛行、人云亦云的大环境下,我一直喜欢大家都往右走,我独自向左走,不要让自己孤独自性的抒发被掩没。
三天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其实也没发生什么,平淡如水。这话能生生气死人!这三天游览了艺圃、畅园、耦园、环秀山庄、五峰园、朴园,还有东山杨湾古街、轩辕宫、紫金庵、天平山、高义园、苏博、明善堂,此外,还有探花府上课及平江路听戏。白丁尤其喜欢这样的选择,如果去的地方人多,兴致将全无。我不要人头,我要意境,园林品的就是这个味儿的。在一种从众文化盛行、人云亦云的大环境下,我一直喜欢大家都往右走,我独自向左走,不要让自己孤独自性的抒发被掩没。
问题来了,不去拙政园、留园、狮子林这些如雷贯耳之地,选择这些“小地方”,甚至选择非常规路线,是否能代表园林的建筑美学特征?答案其实很简单,看看大家三天后的状态就知道了,就在码字的当下,那边群里又发图片了,什么枯山水、石梁、渊潭……这些词都是图片说明。现在学友们添个毛病,不管走到哪儿,都喜欢指点江山,这个亭角翘得太高了,这个石狮是清中清以前的,线条夸张扭曲成S形,头太大,应该是晚明的……线条的流淌、纯净的穿透力,诸如此类的话都是口头禅,有话不会好好说了。再比如,重檐、单檐、歇山顶、庑殿顶、硬山项、悬山顶、卷棚……梦里不知遇到多少回了,刻骨铭心。三天下来,了解的可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壁画、雕塑、彩绘、石狮、画像砖石……就连老房墙上石材间联结的蜈蚣钉(也叫蚂蝗鑻)朱大师也有提及。本来就是一家人吗,美学是相互包容和渗透的,哪里分得清,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一通百通,不用活得那么纠结、苦哈哈,嘻哈间好东西自己就进来了。
![]() |
还有问题,行程安排太满,会不会像一头野驴在暴走。错!一天下来,众学友意犹未尽,性情之下抢着喝黄酒,要不是第二天还有课程,不知要神聊到几许。在美玲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游览节奏控制得极有韵律,比如在艺圃延光水阁一边品茶,一面听着朱大师对着一池春水,口若悬河慷慨激昂,哎!只怪那时还没进入状态,没仔细听,后来想听了,他又戛然而止,据说有小十分钟呢。可我当时一点不觉得,知道什么样的语言让人不烦了吧!所谓的美学渗透,恰恰是在情怀的绽放中,悄悄地感染开来。学不用刻意,大师也不用特意教,朱大师是和大家一同嘻哈间,把建筑美学融汇在情怀中,一股儿脑地悄悄渗透给我们。美是自由的流淌,如果捧着三字真经,有板有眼的背这背那,估计自由飞扬的翅膀没飞就断了。有了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三天之后会有那种欲罢不能指点江山的冲动。
我当初以为,三天会吃不饱,大错特错,真是低估了朱大师饱满的才情和深厚的功力。
那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一则线条,二则气韵。线条是区别中西方艺术的一个关键点。在中国,以书入画,千古不变就是一个笔画,书法其实就是一根根线条的墨迹。线条对于中国艺术,可说是基石和根脉,中国艺术强调意境、抽象,是个性情怀的释放。而西方艺术,追求写实造型,是一种以素描、解剖、透视等为基础的理性视角。了解中国艺术,解读线条之美是关键,建筑之美当然不例外。之前对线条的敏感是有的,但经过三天的训练,对线条的辨识度和敏锐性比先前有了提升。很多地方,经朱老师一点拨,豁然开朗,下面试举几例横向线条之美:
![]() |
![]() |
艺圃的三座石桥
艺圃,苏州园林的最爱,有一种低调隐居的气质,这里曾经住着文征明的曾孙文震孟和文震亨,而后者著有《长物志》,文氏家族的气质自然不一般。低调从一进门就看出来了,遮遮掩掩,要拐两个直角方得入园,园子本身不大,但不失天然野趣。艺圃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就是建筑和自然的互动,它是对自然的截取,是自由的回归,是对自由和力量的纵情歌唱。天然美、自在美、本真美,这是一种开朗自信的大美,艺圃有!这就是明代!这才是园林!
三座小石桥,从东向西,再从西南角的浴鸥园洞门“啪”的甩出去,用一根线条HOLD住了整个横向空间。试想,如果到圆门后,线条一味延伸下去,或是再开几处门,那么气就会泄掉,形散意亦散。
细看三座石桥,第一处是东侧的小石梁,由六块石板组成,微微的一弧,是一种必要的低调,温柔几许却不失劲道,古意浓浓。近圆门处是三折桥,细观,转向圆门的那个折角更锐,力道更加猛烈。最右侧的石桥,是穿过圆门的,笔直的石梁,亦无曲度,平铺直叙,单刀直入,是一种彻底的恣意。但线条并不是一味的延展,气息到此有一种米芾的收笔意境,笔断意不断,虽然表相上是戛然而止,但气息却又散开去,但又不是黄庭坚那种长枪大戟的八面出锋,气韵是内敛中的一种放达。
三条桥面的短线条,构成空间中的干净引导,这是一种高贵的单纯。线条张力在前两座石桥间,平平的不动声色,但是在折桥的第二个转折处,开始戏剧性的转变。单纯、单纯、“啪”的一声、绽放。就像厚厚的冰层下奔涌着的等待怒放的生命,越是潜在的、隐藏的,就越是高明的。也似书法里的不见笔痕,虚实相生更感人。美就是积蓄的力量最终纯净的释放!在线条的大尺度跨越中,脑补古代含蓄内敛的内化线条,无就是有,气韵生动是隐者的独步江湖!
![]() |
沧浪亭北侧外景
水景园,曾经有土坡,临水有亭,有大片弥漫的水面。现在这条横向线条的凝重感被复廊淡化了,复廊隔断了山水关系,山水间原本的吞吐、渗透、流动,那种深沉的腔调,被一种现世的复廊所压抑。拿掉后,也许还有些许沧浪亭的宋风拂面。本来的纯净穿透力,本来的山水中行,非得立起一段长长的复廊,气断意亦断。
![]() |
沧浪亭翠玲珑
晨,独自来到沧浪亭,园内无游人,亦无工作人员,这是我最爱的时光。行至翠玲珑处,便再也挪不动脚步,眼前这抹线条像磁铁一般彻底征明了我。美不在人云亦云,美是一种也许在孤独中才有的奢侈,这种体验不可言语,却又深藏心底,并一直滋润内心。蓝线内的围墙,是深度空间的突破。线条张力的体现,不仅仅限制在二维平面,而是在三维空间的拉伸跳跃,是在三维腔调里的游刃往复。这是一种健康的美感,流畅自然不张扬,恰到好处。我喜欢线条横向流淌的那种胸怀,那种对大地怀抱的尽情投入。
![]() |
![]() |
远景处的树,一高一矮、一枯一荣、一直一曲,这些都是洛可可式的小菜。妙在那处掇石,Z方向的凹凸转折,似檐角深度方向的跨越,似苏博枯山水前景石块的直角转折。
这张片子超好。远景处的树,一高一矮、一枯一荣、一直一曲,这些都是洛可可式的小菜。妙在那处掇石,Z方向的凹凸转折,似檐角深度方向的跨越,似苏博枯山水前景石块的直角转折......这组石,打开了一个深度空间,线条在三维空间流转变化。还有MM飞扬的左手臂,那么傲娇的一甩,比一般树杈等的方向指向生动多了,这是运动中的自然线条。再配上右面小鲜肉相向而过,画面太鲜活了。其他如主线条一直延伸到右前景等等,一目了然,自不赘述。好片!
枯山水可谓是苏博建筑的最大亮点,依拙政园外墙而做,又浑然一体。巨大的石材被切割后成为厚度不均的片石,似明代的石梁,一侧拉齐,一侧留荒,片石的纹路清晰有力,石材固有的那种铿锵有力的骨感、饱满张力的线条肌理,赤祼祼地呈现出来,有一种高更画面里的原始粗犷美。依片石质感、摆放位置、厚度、固有色等的不同,纵向深度被拉开,后面的片石如影随形。此时,眼前展开了一幅黄公望的写意山水图卷。
![]() |
![]() |
苏州博物馆枯山水
红线标注的三根线条,以共同方式从右到左流动,高低低低地延伸下去。同一个步调,但相互间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变调。
红线标注的三根线条,以共同方式从右到左流动,高低低低地延伸下去。同一个步调,但相互间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变调。在所有的抽象线条中,有一条关键线,如同看光影下的头像,那根明晃晃的明暗交界线太关键了。这条线条赫然存在,在一系列不规则折线中,那个直角线条活脱脱地“跳”出来,虽然隐隐藏藏,但关键处的藏正是需要眼力来辨识。这种直角线条就是古法,也就是笔法中的古法用笔。以古法写字,会从石鼓文打入,从一个笔画炼起,同出一理。水平线条的空间流淌,漂亮清晰、简明有力、绵延不绝。右侧,横空出世的直角线条,是一种直白力量的表达,自由蓬勃、充满自信。
还有耦园的东花园、日本建筑、吴冠中的油画、电影镜头、西方绘画中都能读到这些线条的美。线条有明有暗,有露有藏,有时需要自行脑补去还原内化的部分。而且,线条之美融汇于各种表相,美学通感常常使思维穿越,比如这种横向线条之美,我会想到东汉隶书的成熟范式,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美学特征主要是横向线条之美。还会想到明式家具圆几的三弯腿(也称为三道弯),线条从上往下,先是向外膨出,再向内收腰,最后向外一撇,形成线条的纵向飞扬。当然还有佛光寺斗拱的飞檐,近四米的飞檐,试想一下该是怎么的凌空飞扬,飞扬却不张扬!全是一回事儿,通感和内化在欣赏艺术时,是天马行空的自由流淌,但风筝从没断过线。说到这,也就引出了我的第二个收获——气韵。
老师讲课时,有两句平淡流出的语言,但是震到我了。在苏博,我问老师,枯山水的石头是一整块石头切割的么?老师淡淡地说:重要么?!一惊,重要么!传统教育让人对数字很敏感,这个塔有多高,有多少层?这是我在北大校园门口遇到的学生团,带队老师正在考我们花季孩子的问题。你管它多高多少层,重要么?!如果这些数字的背后有特殊意义,那有必要记,但这里只是要求孩子对知识碎片的记忆啊!我当时心里这个恨啊,可怜的孩子们啊,大脑干点啥不好,偏偏在中国要背这个。此时此刻,我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还有一次,提及日本龙安寺的枯山水,我问先生,15块石头能一起看到么?同出一辙的傻问题,“你也关注这个!”。
就像故宫《石渠宝笈》展出的《清明上河图》,要是盯着一个点不放,非得找免挡裤、扁担上少画一个筐这类细节,将以丧失全局气韵为代价。整幅画卷展开来,感受的是北宋的经济繁荣,市井民风,这种气息比什么都重要。谢赫真是了不起,“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我们的文化是讲意境,讲神韵的。徐悲鸿买87神仙卷,一打眼,就不惜倾其家财购买,无需细看,唐代气韵尽在,气韵是装不来的。一个女子翩然而至,只远远地望过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息也会扑面而来的,不用数眼镜度数,不用举手投足,不用开口说话,从内散发的气息是遮不住藏不住的。还有,齐老爷子长长的虾须,在放大镜下审视,咦,断了?笔断意不断,气通着哪!吴昌硕画梅枝,枝枝叉叉的线条本是连着哪,却分了家,但感觉气通着。凡此种种,都是气息尽在,气韵贯穿。三天里,朱大师更多关注的是建筑美学带来的精神飞扬,水平线条贴进大地、溶入大地、扎根于大地的审美气韵,我想这也是审美的精髓所在。
最后想用长焦头近距离观看一下朱大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如果再溶入气韵生动、假以文赋,语言如诗一般的流淌,情怀是自然的外溢,在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中,被赋予了一种人文情怀,我想那就是朱老师了。茶烟歇同学夸老师长得帅,我感受到的更多是质,很致密很厚,惟质成文,质决定了文赋无处不在,思维的时空穿越,对历史文化经济的诸多溯源……所有这些构架出一个时空,老师带我们回溯到那个语境中,让我们自己去领悟。教育最大的成果,老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不知教与学,在一种交互和共振中,教学相长,一般师者难为此。况且,我们的学习中还充满江南的儒雅气息,请看一段对话:
我问:有栏的桥叫濠濮桥,没有栏杆的桥叫湖泊桥?
老师:您是来气我的!
稍许,又答:适合表达纵向张力与深度的是濠濮桥,适合表达横向漫溢与穿插的是湖泊桥。
我说:有栏无栏都是表相,意在不此。
老师:所以我生气……
这该死的学生!却遇到可敬的老师!
三天情怀,念念不忘,期待朱大师挥师北上,还原一下帝都唐以来的建筑与空间美学史,同样也期待大师的日本建筑美学课程。别问我为什么来参加元培课程?我真的没那么强的功利心。那我为什么还想再来?因为短短的三天,我收获了太多,这种驱之不散的美学渗透让我再来。
最后用园林植物描述一下几位老师:
朱宇晖老师:朴树,庭院中最美的大树。坚定的枝干昂扬向上、遒润有力、苍劲骨感,端部又细密如烟般地绽放,线条具有一种纯净的穿透力。细察,树的皮肤苍古细腻,有褶皱有肌理有质感有毛孔有呼吸有生命……文不昧质,文质并美,朱大师风范。
赵孝萱老师:石斛,属兰科。朴素的枝干上开出素雅的小花,通身都是药材。赵老师文采飞扬,平素如简,常常着一身素色的棉麻衣裳,俨然是一位民国的才女!但是呢,她做事的态度又极其认真,她如果发现一位好的老师,会不遗余力地推广他的课,让更多人得到文化的滋养。感觉她就是那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我多想成为这样的女子!
美玲老师:麦冬草,也叫书带草,葱葱郁郁,浑身上下充满生命的张力。班长说的好:细致周到淡定从容又美又灵的小美玲,总是在吾皇口若悬河得意忘形的关键时刻,淡淡地来一句:“老师,我们该走了”。当我们表扬她时,她总会悠悠然来一句,跟朱老师久了,熏的。
正是在这些老师的辛苦付出下,三天课程完美收关!
感恩同行的学友!
感恩元培赵孝萱老师、美玲老师!
感恩元培学堂!
这里是美学的源泉,汩汩流出的泉水,让生命饱满润泽!
这里是自由的飞扬,恣意流淌的情怀,让生命纵情绽放!
以美呼唤自由!
在此,元培学堂非常感谢来自学员孙白丁的妙文。与你们一起度过的时光,也是元培最美的记忆。文章由元培学堂苏州古建筑美学专题课的学员孙白丁所写,原文章标题《人间四月有一种“毒”》,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