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京带你看展览 | “乌托邦·异托邦——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
导 言
该展于2016年3月27日在中国乌镇北栅丝厂开幕,邀请了如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达明安·赫斯特、弗洛伦泰因·霍夫曼、荒木经惟、艾未未、安·汉密尔顿、隋建国、徐冰、向京等活跃在当代艺术界的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位著名艺术家参加展出。向京于开幕当天观展,一句话观后感是:这是一个有品质有细节的美术馆级别的展览。下文中,向京与我们分享她眼中的乌镇邀请展,所有图片也来自向京在现场的拍摄。
观展前后
“在这个‘大展失效’的时代,受邀参加一个人数众多噱头十足的群展,多半我不会抱着太大的期待,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是一个云集了国际艺术明星的盛宴,依托着乌镇的景区特色,我以为会是一个以艺术明星为点缀的‘文化旅游项目’。可到了现场,我有点意外,虽然大部分的艺术家都是熟知的老作品,但这是个我们在今天已经很少看到的精致、严肃而深思熟虑的展览,从策展到布展,几乎每件作品的空间设计都很舒服,我为此花时间按图索骥找到了分布在各处的每件作品,一个展览,让人愿意驻足现场,能感知到艺术,是很重要的。” ——向京
怪不得一向吝啬过度溢美之词的向京,用了“惊艳”二字来形容这个展览。
展览格局
此次展出场地由“西栅景区”和“北栅丝厂”组成,分为室内、室外两种类型展示空间,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在乌镇驻场制作完成。很多知名艺术家的展出作品并非新作,策展人却在布展方面费尽心思,使作品在北栅丝厂的室内空间中有出色的呈现效果;户外的西栅景区中,作品与环境则巧妙融合。
北栅丝厂:
北栅丝厂曾是乌镇最大的国有企业,荒置许久后,历经88天改造为成片的当代艺术馆。
隋建国:入口处,改建成当代艺术馆的原北栅丝厂外景,隋建国为本次艺术节特制的场地特设不锈钢雕塑《凝露》,背景是新建的入口长廊和连接的原本老厂房改造的展览空间。
厉槟源:现场行为《向下运动》,开幕当天下午2点开始,计划在2小时内将3米余高的水泥砖砌成的方形高柱用锤子敲打尽,直到与地面同高。厉槟源笑说:“这砌得有点太结实了,用料太好了!我敲得太累了。两个小时才下去一点点......”。
吴俊勇:作品的思路源于“千月有水千江月”的诗句。悬吊于空间中的多个屏幕,犹如被拆散的页面,飘舞于风中。对现场呈现效果非常满意,吴俊勇道:“主办方用的材料特别好,肯定下了很大的本儿!”
徐冰:二维手绘动画《汉字的性格》,右边的小房间里播放着他的剧情长片《蜻蜓之眼》的预告片。徐冰首次执导了电影作品《蜻蜓之眼》,然而这部影片没有一帧是自行拍摄的,而是完完全全由来自公共渠道的监控视频片段构成。
毛同强:这也是一件在不同展览看过的作品,但在如此充分的场地空间展示,突显了这类大型装置作品的张力。艺术家花了三年的时间,收集了三万把镰刀和锤子,它们在一起时,就联系着一个世纪以来的共产主义运动的意识形态。当这堆锈迹斑斑,残破不堪的镰刀和锤子堆集成一大整个屋子,就有一种震撼感,仿佛述说了三万甚至难以计数的故事。
尹秀珍:《内省腔》,旧衣服、不锈钢、镜子,2008/2016。此大型装置作品也得益于充分的空间展示,观众可以舒服在躺在子宫般的内部小憩,不,内省!
向京:策展人选择了《你的身体》参加这次展览,这件作品是向京2005年创作完成的“保持沉默”系列的作品之一。它将女性身体简单、直白地完全暴露在观展人眼中,试图用艺术本身的感性和直觉来反抗文本先行的方法、反抗一切既定的艺术作品阐释机制、反对以参展为目的的观念化的创作方式。
地砖也太美太抢戏了吧!四方打听,原来这个空间当年是北栅丝厂的食堂。
国际明星阵容
------------------------------------------------------------------------------------------------------------------------------------------
自然,国际大明星的阵容非常吸睛,他们的加入却不只是噱头。扎实的布展、可谓奢侈的空间使用、详尽的图注解说,让专业观者和游客都能充分各取所需,与艺术作品产生关系和共鸣。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5频道录像装置。为录像而实施,阿姆斯特丹,1997。
在一个篮球场般巨大的长条型房间内的最底端,5个屏幕的布展构成了一个让人联想到教堂的形状。有人道“怎么这么浪费空间”,殊不知,这一定是策展人的一番苦心。
阿布拉莫维奇的艺术生涯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她一直将行为艺术视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被认为是当代行为艺术的代表性艺术家。身体始终是她的主题和媒介,她在作品中探索自身身体和心灵的极限,让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动作仪式化,在追求情感和精神的的转化过程中,她也经受着痛苦、疲惫和危险。
菅木志雄,《周围律》,钢管、石头、绳子,1997-2014。
菅木志雄是日本“物派”艺术运动的领军人物,这场运动活跃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最近又获得国际批评界的重新审视。在40多年的创作中,菅木志雄把平常的材料组织在一起,例如石头、金属和木头,在环境中以充满诗意的视觉化强调了它们独特的存在、彼此依存,以及人类、物质和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
西栅景区(户外)
--------------------------------------------------------------------------------------------------------------------------------------------安·汉密尔顿:游人如织的西栅老街景区,江南水乡的古朴气质清淡雅致。游人路遇了“植入”的各件作品,从陌生感带来的惊讶和恍惚过渡到自然而然的适应和拍照。请艺术家就着当地环境、地理及文化“创作作品”,自然有“命题作文”之嫌,可艺术家对乌镇文化内涵的回应,在完成作品中与之发生的关联,还是能一分其创造力的高低。观念固然重要,可“在场”与作品面对面的“强烈感”弱化了观念本身的重要性,还原了艺术的感性力量。
安·汉密尔顿(Ann Hamilton) 的作品就是一个好例子。
一座剧院里,一台老式织机被安置在舞台上,牵引着线轴在观众席内蔓延、转动——剧院成为织机。
你熟悉的恬淡水乡
你稍感陌生的水乡。这是远离喧闹街巷的水剧场,一条约7米高的“鱼”悬在水面(弗洛伦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浮鱼》),作者也正是鼎鼎有名的“大黄鸭之父”。
策展人冯博一
--------------------------------------------------------------------------------------------------------------------------------------------
冯博一,独立策展人、美术评论家,并兼任何香凝美术馆艺术总监。
开幕后露出轻松笑容的的策展人冯博一。
这段冯博一的文字,可帮助我们慢慢咀嚼“乌托邦·异托邦——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的学术思考,它的高水准背后的对于乡镇文化改造实验的长远诉求。
--------------------------------------------------------------------------------------------------------------------------------------------
中国社会转型的过度城市化对乡镇带来的变化与影响可谓在中国历史上最为之烈,这不等同于“同化”或“一体化”的城市化,只有在保持自身地域独特之处时,真正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开发才有望实现。当国内外的大城市流行的当代艺术双年展、三年展机制逐渐式微的趋势下,在乌镇举办这种带有如此性质与规模的当代艺术国际邀请展本身,就具有所谓逆城市化发展的举措。那么,这次展览可能和大多数的国际艺术双年展、三年展的艺术作品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公共空间有所不同,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既有在西栅景区内的室内外作品,也有将旧丝厂改造的替代空间,观众或游客既可以感受乌镇自然与人文的景观,还可以感受一个具有国际性当代艺术展览。这样的方式可以说为已经习惯了在专业美术馆、艺术区、画廊等空间参观艺术展览的观众提供了特有的视觉经验——艺术与观众的关系不在是大城市美术馆空间的曲高和寡,或私人话语的讲述,而是通过身处乌镇水乡之中的艺术方式,给观众多维的、直接的带入感体验。所以,展览的意义与价值,就不仅在于用视觉观念和手段表现展览主题,还在于更多地面向大众的当代艺术普及与传播,审美的引导与提升。因为,对于大众来说,视觉文化的作品可以超越文字翻译的有限性,而获得较为广泛的识别与觉知,艺术也是社会现实之外的一块飞地,一片人类可以栖息的乐园,如同一粒种子,可以跨越地理文化的边界限度而生根发芽。”
—— 冯博一
前方报道员
---------------------------------------------------------------------------------------------------------------------------------------------
谢谢前方报道员向京给我们带来的分享!下图是她在现场偶遇一位老友。
---------------------------------------------------------------------------------------------------------------------------------------------
乌镇水乡,春色、美景、好展览,持续到6月26日。
该展于2016年3月27日在中国乌镇北栅丝厂开幕,邀请了如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达明安·赫斯特、弗洛伦泰因·霍夫曼、荒木经惟、艾未未、安·汉密尔顿、隋建国、徐冰、向京等活跃在当代艺术界的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位著名艺术家参加展出。向京于开幕当天观展,一句话观后感是:这是一个有品质有细节的美术馆级别的展览。下文中,向京与我们分享她眼中的乌镇邀请展,所有图片也来自向京在现场的拍摄。
观展前后
“在这个‘大展失效’的时代,受邀参加一个人数众多噱头十足的群展,多半我不会抱着太大的期待,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是一个云集了国际艺术明星的盛宴,依托着乌镇的景区特色,我以为会是一个以艺术明星为点缀的‘文化旅游项目’。可到了现场,我有点意外,虽然大部分的艺术家都是熟知的老作品,但这是个我们在今天已经很少看到的精致、严肃而深思熟虑的展览,从策展到布展,几乎每件作品的空间设计都很舒服,我为此花时间按图索骥找到了分布在各处的每件作品,一个展览,让人愿意驻足现场,能感知到艺术,是很重要的。” ——向京
怪不得一向吝啬过度溢美之词的向京,用了“惊艳”二字来形容这个展览。
展览格局
此次展出场地由“西栅景区”和“北栅丝厂”组成,分为室内、室外两种类型展示空间,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在乌镇驻场制作完成。很多知名艺术家的展出作品并非新作,策展人却在布展方面费尽心思,使作品在北栅丝厂的室内空间中有出色的呈现效果;户外的西栅景区中,作品与环境则巧妙融合。
北栅丝厂:
北栅丝厂曾是乌镇最大的国有企业,荒置许久后,历经88天改造为成片的当代艺术馆。
隋建国:入口处,改建成当代艺术馆的原北栅丝厂外景,隋建国为本次艺术节特制的场地特设不锈钢雕塑《凝露》,背景是新建的入口长廊和连接的原本老厂房改造的展览空间。
![]() |
厉槟源:现场行为《向下运动》,开幕当天下午2点开始,计划在2小时内将3米余高的水泥砖砌成的方形高柱用锤子敲打尽,直到与地面同高。厉槟源笑说:“这砌得有点太结实了,用料太好了!我敲得太累了。两个小时才下去一点点......”。
![]() |
吴俊勇:作品的思路源于“千月有水千江月”的诗句。悬吊于空间中的多个屏幕,犹如被拆散的页面,飘舞于风中。对现场呈现效果非常满意,吴俊勇道:“主办方用的材料特别好,肯定下了很大的本儿!”
![]() |
徐冰:二维手绘动画《汉字的性格》,右边的小房间里播放着他的剧情长片《蜻蜓之眼》的预告片。徐冰首次执导了电影作品《蜻蜓之眼》,然而这部影片没有一帧是自行拍摄的,而是完完全全由来自公共渠道的监控视频片段构成。
![]() |
毛同强:这也是一件在不同展览看过的作品,但在如此充分的场地空间展示,突显了这类大型装置作品的张力。艺术家花了三年的时间,收集了三万把镰刀和锤子,它们在一起时,就联系着一个世纪以来的共产主义运动的意识形态。当这堆锈迹斑斑,残破不堪的镰刀和锤子堆集成一大整个屋子,就有一种震撼感,仿佛述说了三万甚至难以计数的故事。
![]() |
![]() |
尹秀珍:《内省腔》,旧衣服、不锈钢、镜子,2008/2016。此大型装置作品也得益于充分的空间展示,观众可以舒服在躺在子宫般的内部小憩,不,内省!
![]() |
向京:策展人选择了《你的身体》参加这次展览,这件作品是向京2005年创作完成的“保持沉默”系列的作品之一。它将女性身体简单、直白地完全暴露在观展人眼中,试图用艺术本身的感性和直觉来反抗文本先行的方法、反抗一切既定的艺术作品阐释机制、反对以参展为目的的观念化的创作方式。
![]() |
![]() |
地砖也太美太抢戏了吧!四方打听,原来这个空间当年是北栅丝厂的食堂。
![]() |
国际明星阵容
------------------------------------------------------------------------------------------------------------------------------------------
自然,国际大明星的阵容非常吸睛,他们的加入却不只是噱头。扎实的布展、可谓奢侈的空间使用、详尽的图注解说,让专业观者和游客都能充分各取所需,与艺术作品产生关系和共鸣。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5频道录像装置。为录像而实施,阿姆斯特丹,1997。
在一个篮球场般巨大的长条型房间内的最底端,5个屏幕的布展构成了一个让人联想到教堂的形状。有人道“怎么这么浪费空间”,殊不知,这一定是策展人的一番苦心。
![]() |
![]() |
阿布拉莫维奇的艺术生涯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她一直将行为艺术视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被认为是当代行为艺术的代表性艺术家。身体始终是她的主题和媒介,她在作品中探索自身身体和心灵的极限,让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动作仪式化,在追求情感和精神的的转化过程中,她也经受着痛苦、疲惫和危险。
![]() |
菅木志雄,《周围律》,钢管、石头、绳子,1997-2014。
菅木志雄是日本“物派”艺术运动的领军人物,这场运动活跃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最近又获得国际批评界的重新审视。在40多年的创作中,菅木志雄把平常的材料组织在一起,例如石头、金属和木头,在环境中以充满诗意的视觉化强调了它们独特的存在、彼此依存,以及人类、物质和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
![]() |
西栅景区(户外)
--------------------------------------------------------------------------------------------------------------------------------------------安·汉密尔顿:游人如织的西栅老街景区,江南水乡的古朴气质清淡雅致。游人路遇了“植入”的各件作品,从陌生感带来的惊讶和恍惚过渡到自然而然的适应和拍照。请艺术家就着当地环境、地理及文化“创作作品”,自然有“命题作文”之嫌,可艺术家对乌镇文化内涵的回应,在完成作品中与之发生的关联,还是能一分其创造力的高低。观念固然重要,可“在场”与作品面对面的“强烈感”弱化了观念本身的重要性,还原了艺术的感性力量。
安·汉密尔顿(Ann Hamilton) 的作品就是一个好例子。
一座剧院里,一台老式织机被安置在舞台上,牵引着线轴在观众席内蔓延、转动——剧院成为织机。
![]() |
![]() |
![]() |
你熟悉的恬淡水乡
![]() |
你稍感陌生的水乡。这是远离喧闹街巷的水剧场,一条约7米高的“鱼”悬在水面(弗洛伦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浮鱼》),作者也正是鼎鼎有名的“大黄鸭之父”。
![]() |
策展人冯博一
--------------------------------------------------------------------------------------------------------------------------------------------
冯博一,独立策展人、美术评论家,并兼任何香凝美术馆艺术总监。
开幕后露出轻松笑容的的策展人冯博一。
![]() |
这段冯博一的文字,可帮助我们慢慢咀嚼“乌托邦·异托邦——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的学术思考,它的高水准背后的对于乡镇文化改造实验的长远诉求。
--------------------------------------------------------------------------------------------------------------------------------------------
中国社会转型的过度城市化对乡镇带来的变化与影响可谓在中国历史上最为之烈,这不等同于“同化”或“一体化”的城市化,只有在保持自身地域独特之处时,真正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开发才有望实现。当国内外的大城市流行的当代艺术双年展、三年展机制逐渐式微的趋势下,在乌镇举办这种带有如此性质与规模的当代艺术国际邀请展本身,就具有所谓逆城市化发展的举措。那么,这次展览可能和大多数的国际艺术双年展、三年展的艺术作品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公共空间有所不同,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既有在西栅景区内的室内外作品,也有将旧丝厂改造的替代空间,观众或游客既可以感受乌镇自然与人文的景观,还可以感受一个具有国际性当代艺术展览。这样的方式可以说为已经习惯了在专业美术馆、艺术区、画廊等空间参观艺术展览的观众提供了特有的视觉经验——艺术与观众的关系不在是大城市美术馆空间的曲高和寡,或私人话语的讲述,而是通过身处乌镇水乡之中的艺术方式,给观众多维的、直接的带入感体验。所以,展览的意义与价值,就不仅在于用视觉观念和手段表现展览主题,还在于更多地面向大众的当代艺术普及与传播,审美的引导与提升。因为,对于大众来说,视觉文化的作品可以超越文字翻译的有限性,而获得较为广泛的识别与觉知,艺术也是社会现实之外的一块飞地,一片人类可以栖息的乐园,如同一粒种子,可以跨越地理文化的边界限度而生根发芽。”
—— 冯博一
前方报道员
---------------------------------------------------------------------------------------------------------------------------------------------
谢谢前方报道员向京给我们带来的分享!下图是她在现场偶遇一位老友。
![]() |
---------------------------------------------------------------------------------------------------------------------------------------------
乌镇水乡,春色、美景、好展览,持续到6月26日。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