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十四行诗·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赏析
![]() |
什 么 能 从 我 们 身 上 脱 落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个时代
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
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
在自然里,像蜕化的蝉蛾
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
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
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这是一首哲理诗,一首充满诗情的哲理诗。
从艺术角度看,它标志着中国十四行诗的成熟。
诗中通过花卉树木的凋零,蝉蛾的蜕壳,歌声与歌曲以及青山等大量的意象,来表达对生命本真意义的思考。
诗人从三个方面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
第一,要顺从自然。叶该落时便落,花该凋零便凋零,不必守着残花败叶做太多的感伤。泰戈尔曾说过: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是一种幸福,死亡也是美的,只要顺其自然。
第二,死亡是生命中的一环。在这里生与死不再对立,死亡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它是生命之中最后的辉煌。生命本就是一个不断蜕变的过程,青年时代的狂乱与迷惘,在日渐长大后归于平静,如同蝉蜕从幼稚的躯体脱落。在无边的寂寞里如同等待退化的蚕一般忍耐,然后升华,洗却那个迷茫、脆弱的自我。人生是呈螺旋式上升的,不断否定旧我获得新生,当这一环走完,再开始时,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消亡与永恒。歌声的停止不等于歌曲的消失。就像个人与宇宙的关系。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人生一代一代更迭,尽管最终消失了,但不能否认他们存在过。苏轼在《赤壁赋》中曾表达过相似的观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诗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也是这个意思。
随季节变化草木枯萎,是顺其自然;蝉蛾脱壳成为新的生命形式,获得新生;而歌声消逝歌曲永存,青山不改,江河恒常,超越有限达到永恒。诗人把死亡看作是生命的辉煌完成,有限与无限,死亡与新生,脱落与永恒,二者间的相撞形成的张力在“蜕化的蝉蛾”般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秘密循环中,诗人寻得了“舒开树身”的超越有限、超越死亡、超越生命的诗意。这是对死亡的通脱的理解,也是对人的本真存在的一种言说。
-
桂魄梅妆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11 22:34:51
-
thisismarie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01 15:37:44
-
不纸未末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1 22:22:40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08 14:46:45
-
ribesew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4 09:34:33
-
俯仰天地爱靖靖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8 20:55:58
-
ShutOUp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24 11:54:06
-
片雪缕香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28 13:57:57
-
水木婉兮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18 15: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