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且生活中的“钝感力”
上周末和孩子一起跑步,因频率不同被绊致使我和孩子一起摔倒。为了避免压到孩子,我不自觉地给了自己一股强大的推力,最后重重前滑于粗糙的水泥地上。
所幸,孩子没事,只是受了点惊吓哭了。我一边拥抱孩子, 一边安慰他,丝毫感觉不到自己有何不适。回到家才发现膝盖上的裤子已磨出了一个洞,手肘处也因磨出血而将袖子染红了些,我开始觉得痛。而消毒的过程,让我彻底忘了我是个母亲的角色,痛感敏锐的我嗷嗷直叫并毫不顾忌地大哭。
我不知道这样的场景将会在三岁半的孩子心中存留多久。这样引起的后果是否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抑或是激发他的同理心?这影响有待日后考证。然而,我并不觉此羞愧,也不感到内疚,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柔弱的一面,即使是心中最强大的“母亲”。
只是,我开始疑惑自己的敏感。
长久以来,我为我拥有的敏感自豪,我觉得人活着不敏感些简直是浪费生命。无论快乐、沉醉、悲伤、压抑抑或自卑等情绪,在我的字典里都是睁着无辜双眼的可爱小人。因为它们,我们活着才有了滋味,有了与他人不同的体验和成长。
每一步,我都走得认真且执着。
我是一个始终在路上的女子。这“路上”不仅指的是地理概念,也指心路历程。从出生到上学,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我辗转了十多个地方。在我心里,没有一个地方值得长期留恋,也没有一个地方承载着我完整的安全。就是这样一种状态,让我在除了留守,除了在父母身边偶尔的撒娇,便是长久的寄宿生涯中渐渐成长。
面对不同的环境,我很快便能适应。但面对不同的情绪,我却很难平复。于是,有了那么多的愁肠百转,有了那么多的矫情与执拗。最近读木心大师的书,说到禅宗与其他哲学一样是“矫情”,是“执拗”,是与生命憋气。我感觉,生命中的敏感亦如此。
拿起渡边淳一的《钝感力》,才发现原来不那么敏感才是更大的人生财富。
太过敏感的人面对疼痛、疾病、挫折等人生逆境时,总是会将丰满的触角伸拉至最长,不断品度着其中的滋味。明知是苦的,却非要憋着气让自己退无可退。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意思。
每天给伤口换药的时候,因为怕扯及与创面交杂的纱布,在仅10度左右的室温中,我穿着单薄的春秋款睡衣,并将手脚裸露在外。有意思的是,就这么慢慢扯,扯了两个小时,竟然也没有一丝寒意。一连几天下来,也不曾打个喷嚏。
兴许,体内的细胞都集中到伤口的疼痛感觉中了,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地方冷不冷。这敏感真是可怕地惊人。不过与伤口处相反的其他地方,钝感力也是强得可以。
所以,尽管渡边淳一将“钝感力”描述地多么神奇,并将拥有钝感力的人、没有钝感力的人分得那样清晰,我还是坚信,没有绝对。
人要活在这个世上并不容易,从百万精子赛跑唯一取胜形成胚胎,到历经十月怀胎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继而到鬼门关前走一回终于顺利落地,再到与复杂社会中的各种人比拼——拼身体、拼学习、拼人际、拼父母、拼事业、拼后代……人生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与难题,并且永远没有神灯和导师,所有的选择都必须靠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被潮流推进了大海,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何东流,以何种姿态东流才会是自己的本意。我们在部分敏感中体验着激情澎湃、头破血流或者迷失方向,却在部分钝感中衰败老去的同时受到救赎。
面对别人对你的冷嘲热讽,面对上级领导对你的指责,面对婚姻中难以忍受的关系,面对生活中所有的苟且,我们都想用“钝感力”来救赎自己。不是钝感力神奇,只是为了保留精力使值得敏感的地方激流勇进。
所以,能好好地活到现在竟然还有点爱好并乐观向上的,都是强者。
End
作者|袁筱鱼,专注于用文字记录和分析生活的非著名记者。感性、任性、童心未泯;爱书、爱笑、爱生活。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公众号——只如初见(firstlove365)
所幸,孩子没事,只是受了点惊吓哭了。我一边拥抱孩子, 一边安慰他,丝毫感觉不到自己有何不适。回到家才发现膝盖上的裤子已磨出了一个洞,手肘处也因磨出血而将袖子染红了些,我开始觉得痛。而消毒的过程,让我彻底忘了我是个母亲的角色,痛感敏锐的我嗷嗷直叫并毫不顾忌地大哭。
我不知道这样的场景将会在三岁半的孩子心中存留多久。这样引起的后果是否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抑或是激发他的同理心?这影响有待日后考证。然而,我并不觉此羞愧,也不感到内疚,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柔弱的一面,即使是心中最强大的“母亲”。
只是,我开始疑惑自己的敏感。
长久以来,我为我拥有的敏感自豪,我觉得人活着不敏感些简直是浪费生命。无论快乐、沉醉、悲伤、压抑抑或自卑等情绪,在我的字典里都是睁着无辜双眼的可爱小人。因为它们,我们活着才有了滋味,有了与他人不同的体验和成长。
每一步,我都走得认真且执着。
我是一个始终在路上的女子。这“路上”不仅指的是地理概念,也指心路历程。从出生到上学,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我辗转了十多个地方。在我心里,没有一个地方值得长期留恋,也没有一个地方承载着我完整的安全。就是这样一种状态,让我在除了留守,除了在父母身边偶尔的撒娇,便是长久的寄宿生涯中渐渐成长。
面对不同的环境,我很快便能适应。但面对不同的情绪,我却很难平复。于是,有了那么多的愁肠百转,有了那么多的矫情与执拗。最近读木心大师的书,说到禅宗与其他哲学一样是“矫情”,是“执拗”,是与生命憋气。我感觉,生命中的敏感亦如此。
拿起渡边淳一的《钝感力》,才发现原来不那么敏感才是更大的人生财富。
太过敏感的人面对疼痛、疾病、挫折等人生逆境时,总是会将丰满的触角伸拉至最长,不断品度着其中的滋味。明知是苦的,却非要憋着气让自己退无可退。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意思。
每天给伤口换药的时候,因为怕扯及与创面交杂的纱布,在仅10度左右的室温中,我穿着单薄的春秋款睡衣,并将手脚裸露在外。有意思的是,就这么慢慢扯,扯了两个小时,竟然也没有一丝寒意。一连几天下来,也不曾打个喷嚏。
兴许,体内的细胞都集中到伤口的疼痛感觉中了,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地方冷不冷。这敏感真是可怕地惊人。不过与伤口处相反的其他地方,钝感力也是强得可以。
所以,尽管渡边淳一将“钝感力”描述地多么神奇,并将拥有钝感力的人、没有钝感力的人分得那样清晰,我还是坚信,没有绝对。
人要活在这个世上并不容易,从百万精子赛跑唯一取胜形成胚胎,到历经十月怀胎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继而到鬼门关前走一回终于顺利落地,再到与复杂社会中的各种人比拼——拼身体、拼学习、拼人际、拼父母、拼事业、拼后代……人生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与难题,并且永远没有神灯和导师,所有的选择都必须靠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被潮流推进了大海,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何东流,以何种姿态东流才会是自己的本意。我们在部分敏感中体验着激情澎湃、头破血流或者迷失方向,却在部分钝感中衰败老去的同时受到救赎。
面对别人对你的冷嘲热讽,面对上级领导对你的指责,面对婚姻中难以忍受的关系,面对生活中所有的苟且,我们都想用“钝感力”来救赎自己。不是钝感力神奇,只是为了保留精力使值得敏感的地方激流勇进。
所以,能好好地活到现在竟然还有点爱好并乐观向上的,都是强者。
End
作者|袁筱鱼,专注于用文字记录和分析生活的非著名记者。感性、任性、童心未泯;爱书、爱笑、爱生活。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公众号——只如初见(firstlove365)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