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版《红楼梦》书评,写于2011年4月
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这本书。不免囫囵。期间总是忍不住评说作者的用词造句构思,每次张老师总制止我,让我不要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上,而是应该用一种宽容的态度来对待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另外一种思路,或许这就是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呢。说的很对,虽现代汉语穿插其中(如“扫描”),其间评说的意味也很浓(似作者百家讲坛的讲义),但思路到底跟高鹗续大不相同,还没读到一半已经不能释卷。
主要人物的命运皆大不同:黛玉仙遁,贾母遭赵姨娘暗算,宝钗积郁而终,凤姐投江自尽,贾政并王夫人、贾赦并邢夫人、贾珍并贾蓉全被问罪流放,客死蛮荒之地,贾琏被收监斩首。探春远嫁别国,元春更被皇帝赐死,妙玉为救宝玉与忠顺王同归于尽,宝琴随薛蝌邢岫烟回江南后嫁给了柳湘莲,宝玉与湘云劫后重逢相携恣意山水悠然生活,但最后宝玉还是遁去,回到了神瑛侍者的位置。也有命运大体相同者:迎春依旧被孙绍祖折磨致死,袭人仍与蒋玉菡成亲,红玉仍嫁给贾芸,巧姐仍被刘姥姥板儿救走,贾兰依旧中科举,只是李纨在披上诰命夫人凤袄的一刻喜极而亡。文至末尾,道出绛珠仙草、神瑛侍者、石头均各回其位,更暗指史湘云就是脂胭斋。
情节上,对贾史王薛来说,下场比高本还惨,高本好歹抄家后还给了回黄转绿的希望和机会,这倒好,称得上赶尽杀绝了。手法上多处用了想象、夸张,天界、仙遁、参禅悟道方面都比高本大胆奇幻,虽然觉得过了,但对于黛玉是仙遁而不是在宝玉宝钗成亲同时惨死,心理上终究觉得更容易接受。记得大一读到黛玉死得那样凄凉,我还伏在一舍202那个上铺好一顿哭。高本里黛玉死后,宝玉虽心中思念,却也跟宝钗琴瑟好合,宝钗还怀了孕,我当时那个气啊,直为黛玉不值。
呵呵,我等俗人在《红楼梦》里看到的还是个爱情故事,不但阶级斗争看不到,连那些历史背景风俗文化也因为聚焦爱情故事而虚化了。还记得大学时选修梁归智老师的“《红楼梦》研究”,梁老师讥讽宝钗“脸若银盆”,说作者实指宝钗大圆脸,样貌不及黛玉,依贾母的意思必是将黛玉许给宝玉。呵呵,梁老师深得周汝昌先生赏识,不知这种观点续出来又是怎样的结果。也许真的能给宝黛一个大团圆吧。不管怎样,不管哪个才是曹雪芹原笔原意,都只是后人的一个思路吧,刘心武能写出这二十八回,可见他与当年那个写《班主任》的是伤痕还是反思的代表人物,也大不一样了吧。用二十年做成一件自己想做的事,真是像他所说,是他的“一大快乐事”了。
主要人物的命运皆大不同:黛玉仙遁,贾母遭赵姨娘暗算,宝钗积郁而终,凤姐投江自尽,贾政并王夫人、贾赦并邢夫人、贾珍并贾蓉全被问罪流放,客死蛮荒之地,贾琏被收监斩首。探春远嫁别国,元春更被皇帝赐死,妙玉为救宝玉与忠顺王同归于尽,宝琴随薛蝌邢岫烟回江南后嫁给了柳湘莲,宝玉与湘云劫后重逢相携恣意山水悠然生活,但最后宝玉还是遁去,回到了神瑛侍者的位置。也有命运大体相同者:迎春依旧被孙绍祖折磨致死,袭人仍与蒋玉菡成亲,红玉仍嫁给贾芸,巧姐仍被刘姥姥板儿救走,贾兰依旧中科举,只是李纨在披上诰命夫人凤袄的一刻喜极而亡。文至末尾,道出绛珠仙草、神瑛侍者、石头均各回其位,更暗指史湘云就是脂胭斋。
情节上,对贾史王薛来说,下场比高本还惨,高本好歹抄家后还给了回黄转绿的希望和机会,这倒好,称得上赶尽杀绝了。手法上多处用了想象、夸张,天界、仙遁、参禅悟道方面都比高本大胆奇幻,虽然觉得过了,但对于黛玉是仙遁而不是在宝玉宝钗成亲同时惨死,心理上终究觉得更容易接受。记得大一读到黛玉死得那样凄凉,我还伏在一舍202那个上铺好一顿哭。高本里黛玉死后,宝玉虽心中思念,却也跟宝钗琴瑟好合,宝钗还怀了孕,我当时那个气啊,直为黛玉不值。
呵呵,我等俗人在《红楼梦》里看到的还是个爱情故事,不但阶级斗争看不到,连那些历史背景风俗文化也因为聚焦爱情故事而虚化了。还记得大学时选修梁归智老师的“《红楼梦》研究”,梁老师讥讽宝钗“脸若银盆”,说作者实指宝钗大圆脸,样貌不及黛玉,依贾母的意思必是将黛玉许给宝玉。呵呵,梁老师深得周汝昌先生赏识,不知这种观点续出来又是怎样的结果。也许真的能给宝黛一个大团圆吧。不管怎样,不管哪个才是曹雪芹原笔原意,都只是后人的一个思路吧,刘心武能写出这二十八回,可见他与当年那个写《班主任》的是伤痕还是反思的代表人物,也大不一样了吧。用二十年做成一件自己想做的事,真是像他所说,是他的“一大快乐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