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我们做花肥
虽然我很讨厌新浪,但还是会去看看它的新闻与读书频道。昨天看了这么一条新闻。大惊。
http://news.sina.com.cn/z/caocaomuzang/index.shtml
关注曹操墓,纯属偶然。因由我就不细说了。曹操是三国枭雄,权倾朝野,堪比帝王,但他在厚葬成风的时代,对自己死后的葬仪,却表现出一种与前代及当时世人厚葬之风完全不同的作派。
218年,曹操颁布了一道《终令》,提出死后“薄葬”。一,要选“瘠薄之地”作为墓地;二,不单独建陵墓,与其他公卿大臣共用;三,平地深埋,“不封不树”——上面既不要封土,也不要种树,没有任何标记;四,“无藏金玉珍宝”,即不厚葬。曹操自选薄葬,大大出人意料。为什么?有研究者认为,这跟曹操的另一个身份有关。
除了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文学家等头衔外,曹操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专业盗墓者。据说,曹操在打天下之初,深受缺乏军饷之苦,于是向前辈大师项羽等人学习,打起了盗墓的主意。为保证盗墓顺利进行,获得更多成果,曹操匠心独具地在军中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盗掘专员”一类的职位,专门研究、执行盗墓掘宝。“专业人员”的投入,使曹操在盗墓上的“战绩非凡”。据说,仅从从梁孝王的墓中,他就盗得足够手下将士三年的军饷的财物。
也许正因为曹操干过无数盗墓的勾当,目睹了许多陵墓被盗后尸骨纵横的狼藉场景,所以他不会不知道,生前再怎么一手遮天,死后的事情他都无能为力。以他曹某人生前的名望与财富,死后必然有无数指望发财的盗墓者光顾其陵墓。如何避免死后被打扰,成为曹操一大心病。《终令》,说白了不过是曹操玩的一套障眼法,相当于放出风声说:“将来我的墓里不会放什么值钱的东西,你们来盗也是白忙活”。但聪明执著且利欲熏心的盗墓者,是不会受这玩意儿迷惑的。因而,有了之后的72座疑冢传说。
220年3月,曹操病逝于洛阳。随后,灵柩运抵邺城。据说,在安葬曹操的那一天,72具棺木同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从各个城门抬出,葬入他亲自选定的邺城西南的山冈上的墓室内。
历朝历代都有大胆的盗墓者前去盗掘曹操72座疑冢,但从墓志看,都不是曹操。直到前不久,我都还在为一个死人战胜无数活人的智慧而惊叹。如果新浪这则新闻,是真实的话,就彻底否认了72疑冢的传说,宣布了活人的胜利。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我们熟悉的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当时胸怀抱负的他,不曾想到自己千算万算,终究在一千多年后被掘了起来。假如曹操安阳墓葬属实,他这句诗,则一语成谶啊。
还好,我们是平头小百姓;我们活在现代,现在流行火葬。要是活在古代,没准我们的骷髅正供给某人舀水、把玩,像曹操墓里那两具无名女尸骨一样给人分析来分析去,什么年代啦身份啦死因啦,是不是和曹某人ONS啦,DNA比对啦,有没有恋物癖啦……恐怖!
前些天有帅哥和我聊到死亡,说到人死时的身心交付问题;再前些天有帅哥和我聊到骨灰(55555555,为什么帅哥们都只找我聊这些,不和我聊风花雪月),说将来要将骨灰放到某座山里。呃,我的帅哥朋友都高瞻远瞩,害得我近朱者赤,好吧,我也来畅想一下:将来我的骨灰就随便撒到哪座山沟沟里;如果山沟沟比较远比较麻烦,那就撒到操场上好了(有点像《绝望主妇》里的镜头嘛,嘿嘿);如果操场也挺远,就做花肥好了。回头看看这几种安置结果,觉得做花肥很不赖。
小时候读金大侠的《天龙八部》,读到王夫人杀人做花肥的情节,总觉得阴森恐怖,嫌王夫人冷酷恶毒无情。现在看来,其实她可能是不惜用坏名声做掩护,潜心研究一种新的丧葬模式,啧啧,我们误解她了。想想看,人死后,真的没必要弄个盒子、坟头,更不要像太祖M一样被人……还是,做花肥最好,全天然无污染,环保。
不如,我们做花肥?
http://news.sina.com.cn/z/caocaomuzang/index.shtml
关注曹操墓,纯属偶然。因由我就不细说了。曹操是三国枭雄,权倾朝野,堪比帝王,但他在厚葬成风的时代,对自己死后的葬仪,却表现出一种与前代及当时世人厚葬之风完全不同的作派。
218年,曹操颁布了一道《终令》,提出死后“薄葬”。一,要选“瘠薄之地”作为墓地;二,不单独建陵墓,与其他公卿大臣共用;三,平地深埋,“不封不树”——上面既不要封土,也不要种树,没有任何标记;四,“无藏金玉珍宝”,即不厚葬。曹操自选薄葬,大大出人意料。为什么?有研究者认为,这跟曹操的另一个身份有关。
除了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文学家等头衔外,曹操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专业盗墓者。据说,曹操在打天下之初,深受缺乏军饷之苦,于是向前辈大师项羽等人学习,打起了盗墓的主意。为保证盗墓顺利进行,获得更多成果,曹操匠心独具地在军中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盗掘专员”一类的职位,专门研究、执行盗墓掘宝。“专业人员”的投入,使曹操在盗墓上的“战绩非凡”。据说,仅从从梁孝王的墓中,他就盗得足够手下将士三年的军饷的财物。
也许正因为曹操干过无数盗墓的勾当,目睹了许多陵墓被盗后尸骨纵横的狼藉场景,所以他不会不知道,生前再怎么一手遮天,死后的事情他都无能为力。以他曹某人生前的名望与财富,死后必然有无数指望发财的盗墓者光顾其陵墓。如何避免死后被打扰,成为曹操一大心病。《终令》,说白了不过是曹操玩的一套障眼法,相当于放出风声说:“将来我的墓里不会放什么值钱的东西,你们来盗也是白忙活”。但聪明执著且利欲熏心的盗墓者,是不会受这玩意儿迷惑的。因而,有了之后的72座疑冢传说。
220年3月,曹操病逝于洛阳。随后,灵柩运抵邺城。据说,在安葬曹操的那一天,72具棺木同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从各个城门抬出,葬入他亲自选定的邺城西南的山冈上的墓室内。
历朝历代都有大胆的盗墓者前去盗掘曹操72座疑冢,但从墓志看,都不是曹操。直到前不久,我都还在为一个死人战胜无数活人的智慧而惊叹。如果新浪这则新闻,是真实的话,就彻底否认了72疑冢的传说,宣布了活人的胜利。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我们熟悉的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当时胸怀抱负的他,不曾想到自己千算万算,终究在一千多年后被掘了起来。假如曹操安阳墓葬属实,他这句诗,则一语成谶啊。
还好,我们是平头小百姓;我们活在现代,现在流行火葬。要是活在古代,没准我们的骷髅正供给某人舀水、把玩,像曹操墓里那两具无名女尸骨一样给人分析来分析去,什么年代啦身份啦死因啦,是不是和曹某人ONS啦,DNA比对啦,有没有恋物癖啦……恐怖!
前些天有帅哥和我聊到死亡,说到人死时的身心交付问题;再前些天有帅哥和我聊到骨灰(55555555,为什么帅哥们都只找我聊这些,不和我聊风花雪月),说将来要将骨灰放到某座山里。呃,我的帅哥朋友都高瞻远瞩,害得我近朱者赤,好吧,我也来畅想一下:将来我的骨灰就随便撒到哪座山沟沟里;如果山沟沟比较远比较麻烦,那就撒到操场上好了(有点像《绝望主妇》里的镜头嘛,嘿嘿);如果操场也挺远,就做花肥好了。回头看看这几种安置结果,觉得做花肥很不赖。
小时候读金大侠的《天龙八部》,读到王夫人杀人做花肥的情节,总觉得阴森恐怖,嫌王夫人冷酷恶毒无情。现在看来,其实她可能是不惜用坏名声做掩护,潜心研究一种新的丧葬模式,啧啧,我们误解她了。想想看,人死后,真的没必要弄个盒子、坟头,更不要像太祖M一样被人……还是,做花肥最好,全天然无污染,环保。
不如,我们做花肥?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