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搬家]南方有嘉木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陆羽《茶经》
虽然有幸生在名茶之乡,却在生命中的前二十多年对这一饮中君子懵懂无知,毫无感触。许是早年家中所饮大都是聊以解渴的大茶叶梗子吧,对茶的那一份心动和钟情竟然是到了广州之后才忽然开窍的。
广州是个非常重视饮茶文化的地方。尽管和其他的大都市一样,街道充斥着不少代表着小资情怀的咖啡馆和酒吧,但出于对养生饮品的特殊依赖和喜爱,广州人依然执着地留下了凉茶这一廉价却实惠可用的饮品。其实,沿街叫卖的大碗茶曾是中国各个地区的城乡都拥有过的风情,成方圆还把“前门情思大碗茶”唱成了流行歌曲。但如今还能将茶肆开到街头巷尾,依然老少咸宜,人流不断的,只有广州的凉茶店了。有着更加久远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的茶楼与凉茶店,如粤语一样形成独特的粤式风味,渗入粤文化的骨髓,而王老吉的成功也是这种凉茶文化的美好衍生。
叹茶、茶楼、功夫茶、茶点,广州人对茶的钟情深深感染了我,让我开始回过头仔细审视这曾经被我忽略过的饮品,并且开始享受其妙。在广州喝得较多的是普洱和铁观音,这两种分别是发酵和半发酵茶,味道醇朴厚重,性情温良,适宜脾胃,受众群广,特别是能够在茶壶中浸泡反复冲饮,很适合功夫茶流行的两广地区。产自老家的绿茶因其性寒,且叶芽娇嫩,不适宜茶壶长时间浸泡,在广州的影响力就不是很大。
记得上学的时候曾经和一位同学争论过关于茶道的问题。她因惊讶于日本茶道的精致优雅和良好传承,对最早拥有茶文化的中国茶道的凋零而怒其不争。我固然也对现今社会将传统茶文化中的种种讲究和体悟不断丢弃表示不满,但于日式茶道的种种刻板仪式和讲究也颇不以为意。
日式的茶道把喝茶上升到宗教、哲学和美学的高度,通过对茶室布置和烹茶礼仪程序的严格遵守,使得饮茶由一种生活习惯上升到精神培修。整个茶会期间,从主客对话到杯箸放置都有严格规定,甚至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哪只脚、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个格子里也有定式。这种茶道,固然有其一定的庄严感和美感,但是却完全偏离了饮茶最本真的目的。这种繁琐和拘束当然不可能在大众中广为流传,也难怪很多日本人在生活中更愿意选择简单的茶包来满足口渴的生理欲求。
在我看来,中国人在喝茶时候的随意和多元,才是真正人与茶的完美契合,既不辜负了这一佳品的天资,也不耗费了茶水最基本的入喉品饮的好处。讲究的时候可以对茶叶、水源、器具、灶柴、冲泡、人物、环境都有品排;随意的时候只在乎所对之人,所谈之事,茶不过是助兴解渴的陪衬。
酒是饮中剑客,一杯下肚,或深或浅,刺入脾胃;茶是饮中君子,一盏入喉,或热或温,沁人心肺。
绿茶,采摘时要清风晨露,少女纤指,轻掐快捋;煎炒时,要土灶松木,熟工老手,急铲慢焙;冲沏时,要静室宜居,三两好友,砂壶瓷盏
饮茶,是在漫漫红尘奔忙中,享受由动入静的舒缓之意,陶养由急至缓的从容心态,若说有中国的茶之道,那就是心之清,味之和,怀之畅。
烹茶之处,不囿于高亭雅阁,不苛于美饰珍缀,可于华殿精舍,可于柴屋破庙;可于车头马背,可于山间溪畔,可坐饮,可卧饮,可行饮,不究行藏。
烹茶之法,不在于技巧精妙,不拘于礼仪序列,只享受水之灵,叶之香,烹之趣,沏之得。
烹茶之乐,不仅是禅思深渺,不仅是修身悟法,更在于所饮之品自然,所处之境自在,所对之人相知。
虽然有幸生在名茶之乡,却在生命中的前二十多年对这一饮中君子懵懂无知,毫无感触。许是早年家中所饮大都是聊以解渴的大茶叶梗子吧,对茶的那一份心动和钟情竟然是到了广州之后才忽然开窍的。
广州是个非常重视饮茶文化的地方。尽管和其他的大都市一样,街道充斥着不少代表着小资情怀的咖啡馆和酒吧,但出于对养生饮品的特殊依赖和喜爱,广州人依然执着地留下了凉茶这一廉价却实惠可用的饮品。其实,沿街叫卖的大碗茶曾是中国各个地区的城乡都拥有过的风情,成方圆还把“前门情思大碗茶”唱成了流行歌曲。但如今还能将茶肆开到街头巷尾,依然老少咸宜,人流不断的,只有广州的凉茶店了。有着更加久远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的茶楼与凉茶店,如粤语一样形成独特的粤式风味,渗入粤文化的骨髓,而王老吉的成功也是这种凉茶文化的美好衍生。
叹茶、茶楼、功夫茶、茶点,广州人对茶的钟情深深感染了我,让我开始回过头仔细审视这曾经被我忽略过的饮品,并且开始享受其妙。在广州喝得较多的是普洱和铁观音,这两种分别是发酵和半发酵茶,味道醇朴厚重,性情温良,适宜脾胃,受众群广,特别是能够在茶壶中浸泡反复冲饮,很适合功夫茶流行的两广地区。产自老家的绿茶因其性寒,且叶芽娇嫩,不适宜茶壶长时间浸泡,在广州的影响力就不是很大。
记得上学的时候曾经和一位同学争论过关于茶道的问题。她因惊讶于日本茶道的精致优雅和良好传承,对最早拥有茶文化的中国茶道的凋零而怒其不争。我固然也对现今社会将传统茶文化中的种种讲究和体悟不断丢弃表示不满,但于日式茶道的种种刻板仪式和讲究也颇不以为意。
日式的茶道把喝茶上升到宗教、哲学和美学的高度,通过对茶室布置和烹茶礼仪程序的严格遵守,使得饮茶由一种生活习惯上升到精神培修。整个茶会期间,从主客对话到杯箸放置都有严格规定,甚至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哪只脚、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个格子里也有定式。这种茶道,固然有其一定的庄严感和美感,但是却完全偏离了饮茶最本真的目的。这种繁琐和拘束当然不可能在大众中广为流传,也难怪很多日本人在生活中更愿意选择简单的茶包来满足口渴的生理欲求。
在我看来,中国人在喝茶时候的随意和多元,才是真正人与茶的完美契合,既不辜负了这一佳品的天资,也不耗费了茶水最基本的入喉品饮的好处。讲究的时候可以对茶叶、水源、器具、灶柴、冲泡、人物、环境都有品排;随意的时候只在乎所对之人,所谈之事,茶不过是助兴解渴的陪衬。
酒是饮中剑客,一杯下肚,或深或浅,刺入脾胃;茶是饮中君子,一盏入喉,或热或温,沁人心肺。
绿茶,采摘时要清风晨露,少女纤指,轻掐快捋;煎炒时,要土灶松木,熟工老手,急铲慢焙;冲沏时,要静室宜居,三两好友,砂壶瓷盏
饮茶,是在漫漫红尘奔忙中,享受由动入静的舒缓之意,陶养由急至缓的从容心态,若说有中国的茶之道,那就是心之清,味之和,怀之畅。
烹茶之处,不囿于高亭雅阁,不苛于美饰珍缀,可于华殿精舍,可于柴屋破庙;可于车头马背,可于山间溪畔,可坐饮,可卧饮,可行饮,不究行藏。
烹茶之法,不在于技巧精妙,不拘于礼仪序列,只享受水之灵,叶之香,烹之趣,沏之得。
烹茶之乐,不仅是禅思深渺,不仅是修身悟法,更在于所饮之品自然,所处之境自在,所对之人相知。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