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四种模式,你的家庭是哪一种?
一.“包办型家长”,生怕孩子出意外,愿意为孩子做一切事情。
有一次,我在学校遇到一个八岁的孩子,我提醒他鞋带开了,他说:“你给我系。”我说:“你可以尝试着自己系。”他说:“我不会,”我没有给他系,而是把自己鞋带解开教他怎么系。一个八岁的孩子,为什么还不会系鞋带呢?
后来,在与妈妈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到,孩子从小在香港长大,是个小童星,拍过很多广告,受到太多关注,全家人都围着孩子一人转,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都帮着他做。连系鞋带这样不涉及安全问题的事情,家长都替孩子做了,其他稍有难度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我想,这个家长为孩子做得太多了。
当然,作为家长,担心孩子饮食卫生、安全问题,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怜天下父母心呐。可是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慢慢地,孩子的生命力和自主性就消失殆尽。
哪种生活没有风险呢?体验风险不是盲目让孩子去冒险,而是在提供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以后,让孩子自己去经历成长中的必要过程,积累属于自己的人生体验。
父母要意识到自己生活的目的,意识到孩子之外的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只有家长和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时,双方的生活才能更好。学会放手,孩子属于他自己,孩子不是家长的私人物品。当孩子对家长过度依赖,家长学着放手,这个改变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需要家长有很强的毅力,有可能家长的焦虑是甚于孩子的。
二.“警察型家长,”成人在和家长接触时,什么都以成人自己的想法为标准,对孩子进行评价和指责,好像哪一天孩子没有犯错误,这一天就会平平淡淡,没有任何“教育意义。”
我们学校有一个出了名敬业的班主任,每次我进班听课,一出来她第一个问题就是“孩子有什么问题?”我说:“孩子都挺好的呀,为什么一定要有问题呢?”她说:“因为我要和家长汇报孩子的问题呀。”好像每天都要挑出点孩子的问题才好交差。
之前还接触过一个孩子,妈妈带着孩子在游戏室玩,孩子去碰一样东西,妈妈就会说你怎么去动那个,那样会怎样怎样不好,最后孩子索性不知道该做什么好了,妈妈说你可以拿一本书看,她就去拿一本书,妈妈说该走了,她立马站起来走。孩子倒是很听话,就是直觉告诉我,这个孩子状态怪怪的。
宝宝刚出生时,他只在一个房间里爬来爬去,这个房间探索完了,他就想爬到别的房间去探索,再长大点,他想出家门去探索,孩子的成长就是不断地探索世界,探索自己。可是如果他每做一个探索,你都说这是个错误,甚至阻止他去探索,孩子还敢去探索吗?可是如果他不探索了,他就会很压抑,就像上面那个孩子一样的状态。
我发现图书馆一个孩子最近不愿意来读书,我问他为什么,孩子不说话,我问:“别的小朋友是因为书太难看不懂不愿意来,你是因为这个原因吗?”孩子说:“不是,是不想做quiz”(quiz是孩子在图书馆看完书以后,在ipad上可以找到关于这本书的测试)。孩子为什么会这么排斥做quiz呢?后来我发现,孩子每一次从图书馆出来,妈妈第一句话就是今天quiz做的怎么样?正确率多少?为什么会这么低?然后就是对孩子一番指责。
这样的沟通,往往以审问开始,慢慢发展成指责,可是孩子买单吗?我们会发现,一般这种情况下,要么孩子不说话,要么说不知道或者忘了。因为孩子quiz成绩不好他本来心里就不好受了,这时候他需要的是安慰、指导和帮助,你去指责他只会让他觉得没办法沟通。
家长作为“过来人”,能给孩子一些建议当然是好的。但也不用为了避免孩子犯错误,每天紧盯孩子的错误进行“教育,”甚至把沟通搞成审视,这让孩子非常不自在。也不用因为孩子不成熟,就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家长可以做一个好榜样,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尊重会带来尊重,理解和尊重本身就能激发一个人内在的活力。
三.“好伙伴型家长,”家长为了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不对孩子提出任何要求,不给孩子提出任何挑战,使孩子丧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
在学校的时候,有的孩子刚开始学得很开心,慢慢地觉得有一点累,就不愿意来,家长一看孩子不愿意来就很紧张,一方面想让孩子继续学,一方面又不想强迫孩子。这个时候我们到底是跟孩子妥协还是帮着孩子坚持下去呢?
首先,任何时候,坚持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别说孩子,就是成年人坚持做一件事都困难重重。坚持当然是好事,前提是要坚持做什么?无论孩子在学英语还是钢琴还是别的学习班,家长给孩子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孩子有没有能力和条件满足自己的要求,完成目标。你想让孩子成为李云迪,而事实是孩子特别努力也就能达到钢琴老师的水平(不是歧视,只是举个例子来说明期望值的不同),那成为李云迪这样的目标就没必要坚持。可是如果你了解孩子,你知道只要帮孩子坚持下去,他是有能力克服课程中的挑战的,那就不要向孩子妥协。
所以要不要继续学,家长可以先了解班级的具体情况,班级的其他孩子到底是什么水平,如果家长、老师孩子一起努力,是不是有可能孩子可以跟得上这个班。如果孩子有这个潜力,那就把自己的立场明确地告知孩子:“哭是没有用的,我们一定要在这学下去。”不要让孩子对放弃抱有希望,然后再告诉孩子,我们会怎么 帮助他克服困难。
如果孩子本来有可能克服困难继续跟得上这个班的,可是他一哭一闹,家长说算了,那就不学了。孩子就会觉得哭闹是管用的,于是以后只要自己提出的要求家长没有满足他,就会用哭闹来威胁家长。这样的孩子可能以后做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
还有一种情况,家长可以不用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用跟孩子妥协 。那就是当孩子因为“自我”影响了别人,影响了大家。
当四五岁的孩子因为愿望没有被满足,躺在公众场合大哭,你会怎么办?
A.不理他,让他哭去,苦累了,就不哭了。
B.把他抱走,但是不能满足他的欲望。
C.告诉孩子快起来,别受凉了。
更好的建议是:快起来,这里是公众场合,你在这里哭会影响到大家,你不能因为你的行为影响到大家。如果孩子不走,继续哭,就可以强行控制孩子了。这时的强制,不是为了家长,也不是为孩子,是为了大家。
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这很正常。“自我”就像刺,会刺痛别人,你让大家都疼,自己还能快乐吗?作为家长,要教给孩子如何照顾别人的感受。
四.“教练型家长”,有的父母就像教练一样,他们知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练不参加比赛,比赛是运动员的事情。
在训练中,教练给运动员提供技能上的榜样、情感的支持和鼓励。家长也一样,通过行为熏陶,为孩子树立榜样,通过情感交流,让孩子觉得安全和温暖。
生活是一场马拉松,明智的父母会陪伴孩子一段路程,会教给孩子必要的技术和规范,会为孩子参加训练和比赛创造较好的条件,然后就充满期待地关注孩子的表演。
有一次,我在学校遇到一个八岁的孩子,我提醒他鞋带开了,他说:“你给我系。”我说:“你可以尝试着自己系。”他说:“我不会,”我没有给他系,而是把自己鞋带解开教他怎么系。一个八岁的孩子,为什么还不会系鞋带呢?
后来,在与妈妈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到,孩子从小在香港长大,是个小童星,拍过很多广告,受到太多关注,全家人都围着孩子一人转,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都帮着他做。连系鞋带这样不涉及安全问题的事情,家长都替孩子做了,其他稍有难度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我想,这个家长为孩子做得太多了。
当然,作为家长,担心孩子饮食卫生、安全问题,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怜天下父母心呐。可是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慢慢地,孩子的生命力和自主性就消失殆尽。
哪种生活没有风险呢?体验风险不是盲目让孩子去冒险,而是在提供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以后,让孩子自己去经历成长中的必要过程,积累属于自己的人生体验。
父母要意识到自己生活的目的,意识到孩子之外的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只有家长和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时,双方的生活才能更好。学会放手,孩子属于他自己,孩子不是家长的私人物品。当孩子对家长过度依赖,家长学着放手,这个改变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需要家长有很强的毅力,有可能家长的焦虑是甚于孩子的。
二.“警察型家长,”成人在和家长接触时,什么都以成人自己的想法为标准,对孩子进行评价和指责,好像哪一天孩子没有犯错误,这一天就会平平淡淡,没有任何“教育意义。”
我们学校有一个出了名敬业的班主任,每次我进班听课,一出来她第一个问题就是“孩子有什么问题?”我说:“孩子都挺好的呀,为什么一定要有问题呢?”她说:“因为我要和家长汇报孩子的问题呀。”好像每天都要挑出点孩子的问题才好交差。
之前还接触过一个孩子,妈妈带着孩子在游戏室玩,孩子去碰一样东西,妈妈就会说你怎么去动那个,那样会怎样怎样不好,最后孩子索性不知道该做什么好了,妈妈说你可以拿一本书看,她就去拿一本书,妈妈说该走了,她立马站起来走。孩子倒是很听话,就是直觉告诉我,这个孩子状态怪怪的。
宝宝刚出生时,他只在一个房间里爬来爬去,这个房间探索完了,他就想爬到别的房间去探索,再长大点,他想出家门去探索,孩子的成长就是不断地探索世界,探索自己。可是如果他每做一个探索,你都说这是个错误,甚至阻止他去探索,孩子还敢去探索吗?可是如果他不探索了,他就会很压抑,就像上面那个孩子一样的状态。
我发现图书馆一个孩子最近不愿意来读书,我问他为什么,孩子不说话,我问:“别的小朋友是因为书太难看不懂不愿意来,你是因为这个原因吗?”孩子说:“不是,是不想做quiz”(quiz是孩子在图书馆看完书以后,在ipad上可以找到关于这本书的测试)。孩子为什么会这么排斥做quiz呢?后来我发现,孩子每一次从图书馆出来,妈妈第一句话就是今天quiz做的怎么样?正确率多少?为什么会这么低?然后就是对孩子一番指责。
这样的沟通,往往以审问开始,慢慢发展成指责,可是孩子买单吗?我们会发现,一般这种情况下,要么孩子不说话,要么说不知道或者忘了。因为孩子quiz成绩不好他本来心里就不好受了,这时候他需要的是安慰、指导和帮助,你去指责他只会让他觉得没办法沟通。
家长作为“过来人”,能给孩子一些建议当然是好的。但也不用为了避免孩子犯错误,每天紧盯孩子的错误进行“教育,”甚至把沟通搞成审视,这让孩子非常不自在。也不用因为孩子不成熟,就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家长可以做一个好榜样,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尊重会带来尊重,理解和尊重本身就能激发一个人内在的活力。
三.“好伙伴型家长,”家长为了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不对孩子提出任何要求,不给孩子提出任何挑战,使孩子丧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
在学校的时候,有的孩子刚开始学得很开心,慢慢地觉得有一点累,就不愿意来,家长一看孩子不愿意来就很紧张,一方面想让孩子继续学,一方面又不想强迫孩子。这个时候我们到底是跟孩子妥协还是帮着孩子坚持下去呢?
首先,任何时候,坚持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别说孩子,就是成年人坚持做一件事都困难重重。坚持当然是好事,前提是要坚持做什么?无论孩子在学英语还是钢琴还是别的学习班,家长给孩子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孩子有没有能力和条件满足自己的要求,完成目标。你想让孩子成为李云迪,而事实是孩子特别努力也就能达到钢琴老师的水平(不是歧视,只是举个例子来说明期望值的不同),那成为李云迪这样的目标就没必要坚持。可是如果你了解孩子,你知道只要帮孩子坚持下去,他是有能力克服课程中的挑战的,那就不要向孩子妥协。
所以要不要继续学,家长可以先了解班级的具体情况,班级的其他孩子到底是什么水平,如果家长、老师孩子一起努力,是不是有可能孩子可以跟得上这个班。如果孩子有这个潜力,那就把自己的立场明确地告知孩子:“哭是没有用的,我们一定要在这学下去。”不要让孩子对放弃抱有希望,然后再告诉孩子,我们会怎么 帮助他克服困难。
如果孩子本来有可能克服困难继续跟得上这个班的,可是他一哭一闹,家长说算了,那就不学了。孩子就会觉得哭闹是管用的,于是以后只要自己提出的要求家长没有满足他,就会用哭闹来威胁家长。这样的孩子可能以后做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
还有一种情况,家长可以不用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用跟孩子妥协 。那就是当孩子因为“自我”影响了别人,影响了大家。
当四五岁的孩子因为愿望没有被满足,躺在公众场合大哭,你会怎么办?
A.不理他,让他哭去,苦累了,就不哭了。
B.把他抱走,但是不能满足他的欲望。
C.告诉孩子快起来,别受凉了。
更好的建议是:快起来,这里是公众场合,你在这里哭会影响到大家,你不能因为你的行为影响到大家。如果孩子不走,继续哭,就可以强行控制孩子了。这时的强制,不是为了家长,也不是为孩子,是为了大家。
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这很正常。“自我”就像刺,会刺痛别人,你让大家都疼,自己还能快乐吗?作为家长,要教给孩子如何照顾别人的感受。
四.“教练型家长”,有的父母就像教练一样,他们知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练不参加比赛,比赛是运动员的事情。
在训练中,教练给运动员提供技能上的榜样、情感的支持和鼓励。家长也一样,通过行为熏陶,为孩子树立榜样,通过情感交流,让孩子觉得安全和温暖。
生活是一场马拉松,明智的父母会陪伴孩子一段路程,会教给孩子必要的技术和规范,会为孩子参加训练和比赛创造较好的条件,然后就充满期待地关注孩子的表演。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