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珠峰攀登03:适应和拉练
——珠峰北侧传统线路攀登手册
作者:十一郎
版权声明:
非营利性网站、户外论坛,可在“尊重文章完整性、注明作者和出处”的前提下使用。
传统媒体、营利性网站,未经本人许可,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引用、再编辑。谢谢!
本文引用的所有图片,除作者拍摄的之外,部分来自朋友和网络公开资源,其相关权益属于原拥有者。
本文发表于《户外》杂志2007年07期,刊出版本有所改动。
三、适应和拉练
珠峰这种长时间、超高海拔的攀登,保证充沛的体能,是安全、成功的首要前提。在适应和体能上要记住两点:
1、冲顶之前,最重要的是——在取得适应的前提下,保持充沛的体能。
2、只要有一定的雪山攀登基础,适应都只是时间问题,而在这里唯一不缺的就是时间。
国内商业队在珠峰的适应拉练方案,起源于2003年的珠峰攀登。那年队员的训练、适应和攀登安排是:
第一阶段——BC→绒布寺,BC→5800→BC(此两段均为当天往返);
第二阶段——BC→ABC,ABC→北坳→ABC,ABC→BC;
第三阶段——BC→ABC,ABC→北坳→7790营地(或者只到7500,不宿营)→ABC,ABC→BC;
第四阶段——BC→ABC,ABC→北坳→ABC,ABC→冲顶。
这种安排的特点是:以大量体力消耗,来获取极为充分的高山适应。
但这种方式对于那些高山适应性强、体能中等的登山者而言,则未必适合。
均衡考虑高原适应和保存体力,可以采取下述拉练和适应方案:
第一阶段——BC→绒布寺,BC→5800→BC(此两段均为当天往返);
第二阶段——BC→ABC,ABC→北坳→(7500,不宿营)→ABC,ABC→BC;
第三阶段——BC→ABC,ABC→北坳→ABC,ABC→冲顶。
如果一支队伍的组织者对队员的了解和信心不足,为了保证稳妥,常采用大量拉练的方式进行前期适应。
高山适应性,因人而异。以2000年在珠峰遇难的阎庚华为例,他每上一个高度都需要适应、调整两三天。这样的身体特点,我个人认为基本不适合进行高海拔攀登。当然,这属于非常极端的例子。另外,在过去的若干次大型雪山攀登活动中,我也见过一些基本没有明显高山反应的山友。所以,对高山的适应性,必须亲身经历才能知道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谨慎和循序渐进永远是不会错的。
【未完·待续】
![]() |
作者:十一郎
版权声明:
非营利性网站、户外论坛,可在“尊重文章完整性、注明作者和出处”的前提下使用。
传统媒体、营利性网站,未经本人许可,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引用、再编辑。谢谢!
本文引用的所有图片,除作者拍摄的之外,部分来自朋友和网络公开资源,其相关权益属于原拥有者。
本文发表于《户外》杂志2007年07期,刊出版本有所改动。
三、适应和拉练
![]() |
高山适应 |
![]() |
高山适应 |
![]() |
高山适应 |
![]() |
高山适应 |
![]() |
高山适应 |
珠峰这种长时间、超高海拔的攀登,保证充沛的体能,是安全、成功的首要前提。在适应和体能上要记住两点:
1、冲顶之前,最重要的是——在取得适应的前提下,保持充沛的体能。
2、只要有一定的雪山攀登基础,适应都只是时间问题,而在这里唯一不缺的就是时间。
国内商业队在珠峰的适应拉练方案,起源于2003年的珠峰攀登。那年队员的训练、适应和攀登安排是:
第一阶段——BC→绒布寺,BC→5800→BC(此两段均为当天往返);
第二阶段——BC→ABC,ABC→北坳→ABC,ABC→BC;
第三阶段——BC→ABC,ABC→北坳→7790营地(或者只到7500,不宿营)→ABC,ABC→BC;
第四阶段——BC→ABC,ABC→北坳→ABC,ABC→冲顶。
这种安排的特点是:以大量体力消耗,来获取极为充分的高山适应。
但这种方式对于那些高山适应性强、体能中等的登山者而言,则未必适合。
均衡考虑高原适应和保存体力,可以采取下述拉练和适应方案:
第一阶段——BC→绒布寺,BC→5800→BC(此两段均为当天往返);
第二阶段——BC→ABC,ABC→北坳→(7500,不宿营)→ABC,ABC→BC;
第三阶段——BC→ABC,ABC→北坳→ABC,ABC→冲顶。
如果一支队伍的组织者对队员的了解和信心不足,为了保证稳妥,常采用大量拉练的方式进行前期适应。
高山适应性,因人而异。以2000年在珠峰遇难的阎庚华为例,他每上一个高度都需要适应、调整两三天。这样的身体特点,我个人认为基本不适合进行高海拔攀登。当然,这属于非常极端的例子。另外,在过去的若干次大型雪山攀登活动中,我也见过一些基本没有明显高山反应的山友。所以,对高山的适应性,必须亲身经历才能知道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谨慎和循序渐进永远是不会错的。
【未完·待续】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