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买贵的东西反而更省钱?
早几年听到这种观点时,我是抱着手臂嗤之以鼻的:“那也得先买得起贵东西啊,”根本打心眼里不认同并且觉得矫情。不过也许是渐渐年龄和见识到了,最近我突然就反复念叨起这句话来。起因是某天早晨我想起去年的一双靴子正好适合现在的温度穿、应该把它找出来时,突然发觉,自己的内心是抗拒再去穿这双鞋子的。那双靴子也并不便宜,商场专柜购买的,打完折七八百的样子,但也并没有多么好的皮质和外形,不过是当时需要一双靴子,而在我可以选择的范围内,它还算可以罢了。我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为了一双鞋而持续寻找,况且在这座三线城市,可供选择的品牌几乎总是那几家。于是乎,一双并不挚爱的鞋子,花去了我一月工资四分之一的鞋子,穿一季,它表皮的褶皱、它总是松开的一个配件令我心生厌倦,总而言之已经失去了新鲜的模样,从而被丢弃,失去它的价值了。
与此同时,我的微信订阅号里接受到了一张照片,来自我关注的一位很厉害的漂亮姑娘。照片中的她盈盈浅笑,下面附着一行字:这身行头,每一件我都穿着它们超过六年的时间了。可照片中的她分明穿着有款有型的衣物,背着大牌的包包,不是她自己说,谁能猜得到那些都是不折不扣的“旧物”了呢?我心动一动,一种全新的感悟突然袭来。
很多人跟我一样,从小就是乖巧懂事的姑娘。爸妈带去买衣服,自己先摸摸标签,看到上面的数字,再喜欢,也摇摇头说句“不要了”。这个习惯伴随着我们长大,于是乎,我们变得买东西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而是它“便宜”、“实惠”,买了它我们就是“会过日子”。于是我们总是致力于寻找“物美价廉”的那些存在。的确,生活中的确是有那些物美价廉的商品,只要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总会找到。我是个多么会过日子的好青年啊,无数次我这样陶醉地想。可是为什么,我望着一柜子的衣物皱眉,因为挑不出那一件质地精良的大衣来。我望着一盒一盒的鞋子发呆,发觉自己花了不少钱,却并没有哪一双是让我真正感受到双脚被宠爱的滋味来。我面对着一架子的饰品发呆,发觉上面早已落满灰尘。有多少是因为觉得“打折时好便宜”而非真正心动而购买?我似乎已经失去了为什么而“心动”的能力。这一刻,我似乎察觉到了曾经的某种消费观念的崩塌:为了省钱,我去买便宜却并不喜欢的物品,而这一行为恰恰让我花费了更多的钱,以及能够产出钱的,时间。
为什么买贵的东西反而省钱,我想,一,贵的东西通常摆在专柜里,需要你去试穿、去触摸、去真实的感受它和你的气质是否般配,而不是躺在淘宝购物车里、穿在那些几乎穿什么都好看或者被拍得好看的人身上。人们从淘宝买回家而闲置的东西究竟有多少呢?喜欢网购的女孩子去翻翻自己的购买记录,或者仅仅是拉开衣柜门望一眼便知。更可怕的是,这些“捡便宜”的行为更像是一个黑洞,无止尽地吞噬着你的时间。为了买到最便宜的而货比三十家,时间刷刷地就溜走了。而时间,它是这个世界上最最珍贵而无法购买到的资源。我们本该用它来做些更有价值的事情。
第二个原因,我想是因为我们通常会更用心的对待比较贵的物品。“这双鞋才30块,我就随便穿穿穿脏一扔就行了”。暂且先不讨论环保和资源浪费的问题,一个总是穿着30块鞋子的人,能拥有怎样的气质呢?也许街拍中的超模和帅气的老外的确能将便宜的东西穿得好看,但那样的人绝对不是你我
这样的普通人。你通常穿着的是几十块还是几百块抑或上千块的衣物,他人即使不能全部猜对但也可以感觉到八九不离十来。“时尚不断变换,只有风格永存”。要建立起令人印象深刻的风格来,总是不停买不停丢弃便宜货可是远远做不到的。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你如何花钱,或者说你如何分配你的金钱,决定了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不仅是穿衣买东西的问题,它更是一个影响到你生活甚至命运的事情。常买便宜货,容易让自己觉得“我就配得上这样的衣服,我就值这样的生活”,看到喜欢的东西不敢买,看到喜欢的人不敢接近,看到向往的工作不敢追求···久而久之,越来越自卑,越来越认同自己这样的定位,也就活得越来越辛苦。
曾经,性价比是我挂在嘴边的那个词。而且今天的我开始更加认同“一分价钱一分货”这样的价值观来。当然我在这里不是鼓励大家都去追求大牌的东西,而是鼓励大家去敢于热爱自己的真正所爱,敢于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买更贵、质地更优良、可以使用更久远的那一件。虽然真正美好的生活的确与金钱无关,但是没有了一定的财力做支持,想过得好也比较难,对吧?
山本耀司说“拥有的越多,你与神明的距离就越远。”愿我们数的过来的每一件拥有都的的确确是我们的心中挚爱。
与此同时,我的微信订阅号里接受到了一张照片,来自我关注的一位很厉害的漂亮姑娘。照片中的她盈盈浅笑,下面附着一行字:这身行头,每一件我都穿着它们超过六年的时间了。可照片中的她分明穿着有款有型的衣物,背着大牌的包包,不是她自己说,谁能猜得到那些都是不折不扣的“旧物”了呢?我心动一动,一种全新的感悟突然袭来。
很多人跟我一样,从小就是乖巧懂事的姑娘。爸妈带去买衣服,自己先摸摸标签,看到上面的数字,再喜欢,也摇摇头说句“不要了”。这个习惯伴随着我们长大,于是乎,我们变得买东西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而是它“便宜”、“实惠”,买了它我们就是“会过日子”。于是我们总是致力于寻找“物美价廉”的那些存在。的确,生活中的确是有那些物美价廉的商品,只要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总会找到。我是个多么会过日子的好青年啊,无数次我这样陶醉地想。可是为什么,我望着一柜子的衣物皱眉,因为挑不出那一件质地精良的大衣来。我望着一盒一盒的鞋子发呆,发觉自己花了不少钱,却并没有哪一双是让我真正感受到双脚被宠爱的滋味来。我面对着一架子的饰品发呆,发觉上面早已落满灰尘。有多少是因为觉得“打折时好便宜”而非真正心动而购买?我似乎已经失去了为什么而“心动”的能力。这一刻,我似乎察觉到了曾经的某种消费观念的崩塌:为了省钱,我去买便宜却并不喜欢的物品,而这一行为恰恰让我花费了更多的钱,以及能够产出钱的,时间。
为什么买贵的东西反而省钱,我想,一,贵的东西通常摆在专柜里,需要你去试穿、去触摸、去真实的感受它和你的气质是否般配,而不是躺在淘宝购物车里、穿在那些几乎穿什么都好看或者被拍得好看的人身上。人们从淘宝买回家而闲置的东西究竟有多少呢?喜欢网购的女孩子去翻翻自己的购买记录,或者仅仅是拉开衣柜门望一眼便知。更可怕的是,这些“捡便宜”的行为更像是一个黑洞,无止尽地吞噬着你的时间。为了买到最便宜的而货比三十家,时间刷刷地就溜走了。而时间,它是这个世界上最最珍贵而无法购买到的资源。我们本该用它来做些更有价值的事情。
第二个原因,我想是因为我们通常会更用心的对待比较贵的物品。“这双鞋才30块,我就随便穿穿穿脏一扔就行了”。暂且先不讨论环保和资源浪费的问题,一个总是穿着30块鞋子的人,能拥有怎样的气质呢?也许街拍中的超模和帅气的老外的确能将便宜的东西穿得好看,但那样的人绝对不是你我
这样的普通人。你通常穿着的是几十块还是几百块抑或上千块的衣物,他人即使不能全部猜对但也可以感觉到八九不离十来。“时尚不断变换,只有风格永存”。要建立起令人印象深刻的风格来,总是不停买不停丢弃便宜货可是远远做不到的。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你如何花钱,或者说你如何分配你的金钱,决定了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不仅是穿衣买东西的问题,它更是一个影响到你生活甚至命运的事情。常买便宜货,容易让自己觉得“我就配得上这样的衣服,我就值这样的生活”,看到喜欢的东西不敢买,看到喜欢的人不敢接近,看到向往的工作不敢追求···久而久之,越来越自卑,越来越认同自己这样的定位,也就活得越来越辛苦。
曾经,性价比是我挂在嘴边的那个词。而且今天的我开始更加认同“一分价钱一分货”这样的价值观来。当然我在这里不是鼓励大家都去追求大牌的东西,而是鼓励大家去敢于热爱自己的真正所爱,敢于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买更贵、质地更优良、可以使用更久远的那一件。虽然真正美好的生活的确与金钱无关,但是没有了一定的财力做支持,想过得好也比较难,对吧?
山本耀司说“拥有的越多,你与神明的距离就越远。”愿我们数的过来的每一件拥有都的的确确是我们的心中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