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至味,是你的口水
今天是爸妈大学校庆,
想起我爸说过一个和我妈处对象时的段子。
安徽的大学食堂,
其饭菜口味和安徽的地理位置一样,
是南北兼容、米面都有的。
碰巧我爸皖北人,我妈扬州人。
一般情况下我妈会随着我爸的口味吃面食。
但如果碰上我妈莫名生气的时候,
我爸就知道今天该吃米饭了。
感谢爸妈多年斗争出来的饮食习惯,
让我不论北方的甜粽子还是南方的肉汤圆,
都能照单全收。
但这就意味着,
我有一条更加发达和讲究的舌头。
这条舌头在我留学时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和我同屋搭伙儿的河北女孩张青尚,
做出的菜如其人一般内向清淡,
无论什么食材,
鲜香甜咸辣、只要经她的手,
没有一味能引人入胜。
我在迅速认清这个事实后,
霸占了锅勺的掌控权,
她一开始也乐得清闲,打打下手就好。
但没过几次,和我嫌弃她的菜太寡味一样,
她开始嫌我做的太浓油赤酱,
偶尔也夺回掌勺权。
女人吵架总会上纲上线,
我们从小吵到大闹,
从口味分歧上升到性格差异。
只因她惯于隐忍不发,
而我又太黑白分明。
一起生活近三年,
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会记得在干煸包菜时少放一勺辣子,
而她也能捧出一盘入了味儿的土豆炒肉丝。
我面试失败时她告诉我天又没塌下来,
她不确定某个男生合不合适时我也会劝她尽管一试。
于是一张饭桌上,
青尚终于开始觉得有滋有味的菜解馋,
而我觉得人生恬淡一些也挺好。
去年我结婚时她也来了,
王先生笑着指着我跟她,
“你俩是吃出来的情义。”
其实我和王先生也是如此。
刚恋爱那会儿我在德国他在中国。
很多时候我都是一边做菜一边跟他视频。
碰巧他是个爱吃的胖子,
所以对我教给他的小tips都乐意接受。
我教他在搅蛋的时候记得加糖;
无论做什么汤都放颗番茄提鲜;
做红烧肉要放醋,如果没有醋,放番茄话梅西梅都好,肉就能够入口即化......
他得了要领,干脆买个电磁炉在宿舍开火。
后来跟我吹嘘,
一层楼的同学都会到他屋里蹭饭。
第一次约会,
在屯溪老街吃徽菜,
我们点了毛豆腐、石锅炖鸡、豆角鳝段和农家小米糕。
两个人把四个人的菜量扫了个干净。
我很欣慰,更加坚定了他就是我的男朋友。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一年见一回。
如果我放假时赶上国内大学还在上课,
就跑到他的学校找他。
王先生的学校在徐州。
徐州马市街上有一种小吃叫“饣它”(shá)汤。
自他带着我第一次尝过以后,
这汤就变成了我们徐州约会的标配。
那是一种用鸡骨、麦仁、绿豆吊出的高汤,
快出锅时师傅会往碗里打入一颗生蛋,
然后把煮沸的高汤举到半米高空,
手腕一扬间,
一碗蛋花冲得气势如虹。
那场景总能看得我血脉膨胀。
配“饣它”汤的是八股油条。
八根细细的油条头尾处相连,
呈一个椭圆的饼状。
吃的时候最好蘸汤,
油条会被浸得酥软适中,更有嚼头。
马市街那个店,有三层楼。
一楼挤,都是赶时间吃早饭的人,
三楼是包间,四面封闭,甚是无趣。
二楼人少,环境好,有落地窗,
能直接看到街对面的户部山古民居。
但二楼的八股油条是限量供应的。
王先生每次都让我在二楼的靠窗位置等着,
然后他从一楼多买几个油条带上来。
等他的时候,我都会望向窗外,
看路边大槐树的树叶被风吹得洋洋洒洒,
看阳光穿过树枝投影在油渍斑斑的木桌上,
这个情景我回到德国的时候还会梦见。
除了饣它汤,
我和王先生还都爱喝淮南牛肉汤。
如果“每年一聚”恰逢过年都在家,
我们至少会去喝两次。
见面时喝可解馋,分别时喝能应景。
他爱加豆饼,我爱放千张,
他爱蘸油条,我爱配烧饼。
牛肉绵烂,牛油滚烫,
每次都是满满大碗喝下肚,
才能在机场分别时饱含热泪。
然后这碗汤的余味足够支撑我们到下次见面。
与牛肉汤和王先生的分分合合持续了五年后,
我们定居到了上海。
他已完全出师,我倒经常打下手了。
最近他开始研究西餐,
以抚慰我偶尔冒出的“思德”之情。
他会把小黄鱼用香料腌好炸得酥酥的,
放在吸油的小面包上,
再淋上柠檬汁。
最让我动心的倒不是这个。
而是前段时间出去玩,
入住的酒店自助餐选择很丰富。
当我准备开吃的时候,
王先生也选好了餐坐到我对面。
我看了一眼他盘子里的食物,
和我盘子里的,一模一样。
忽然明白,
为什么老爸老妈多年来能在主食上相互妥协,
为什么我和青尚能在调味间言归于好,
只因那一起入口的不再是食物,
而是对彼此的在意和共情。
这时好不好吃已不是第一位了,
最重要的是,
你我相聚于一方餐桌,
能吃个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
更多原创文,搜微信公众号:徽履
想起我爸说过一个和我妈处对象时的段子。
安徽的大学食堂,
其饭菜口味和安徽的地理位置一样,
是南北兼容、米面都有的。
碰巧我爸皖北人,我妈扬州人。
一般情况下我妈会随着我爸的口味吃面食。
但如果碰上我妈莫名生气的时候,
我爸就知道今天该吃米饭了。
感谢爸妈多年斗争出来的饮食习惯,
让我不论北方的甜粽子还是南方的肉汤圆,
都能照单全收。
但这就意味着,
我有一条更加发达和讲究的舌头。
这条舌头在我留学时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和我同屋搭伙儿的河北女孩张青尚,
做出的菜如其人一般内向清淡,
无论什么食材,
鲜香甜咸辣、只要经她的手,
没有一味能引人入胜。
我在迅速认清这个事实后,
霸占了锅勺的掌控权,
她一开始也乐得清闲,打打下手就好。
但没过几次,和我嫌弃她的菜太寡味一样,
她开始嫌我做的太浓油赤酱,
偶尔也夺回掌勺权。
女人吵架总会上纲上线,
我们从小吵到大闹,
从口味分歧上升到性格差异。
只因她惯于隐忍不发,
而我又太黑白分明。
一起生活近三年,
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会记得在干煸包菜时少放一勺辣子,
而她也能捧出一盘入了味儿的土豆炒肉丝。
我面试失败时她告诉我天又没塌下来,
她不确定某个男生合不合适时我也会劝她尽管一试。
于是一张饭桌上,
青尚终于开始觉得有滋有味的菜解馋,
而我觉得人生恬淡一些也挺好。
去年我结婚时她也来了,
王先生笑着指着我跟她,
“你俩是吃出来的情义。”
其实我和王先生也是如此。
刚恋爱那会儿我在德国他在中国。
很多时候我都是一边做菜一边跟他视频。
碰巧他是个爱吃的胖子,
所以对我教给他的小tips都乐意接受。
我教他在搅蛋的时候记得加糖;
无论做什么汤都放颗番茄提鲜;
做红烧肉要放醋,如果没有醋,放番茄话梅西梅都好,肉就能够入口即化......
他得了要领,干脆买个电磁炉在宿舍开火。
后来跟我吹嘘,
一层楼的同学都会到他屋里蹭饭。
第一次约会,
在屯溪老街吃徽菜,
我们点了毛豆腐、石锅炖鸡、豆角鳝段和农家小米糕。
两个人把四个人的菜量扫了个干净。
我很欣慰,更加坚定了他就是我的男朋友。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一年见一回。
如果我放假时赶上国内大学还在上课,
就跑到他的学校找他。
王先生的学校在徐州。
徐州马市街上有一种小吃叫“饣它”(shá)汤。
自他带着我第一次尝过以后,
这汤就变成了我们徐州约会的标配。
那是一种用鸡骨、麦仁、绿豆吊出的高汤,
快出锅时师傅会往碗里打入一颗生蛋,
然后把煮沸的高汤举到半米高空,
手腕一扬间,
一碗蛋花冲得气势如虹。
那场景总能看得我血脉膨胀。
配“饣它”汤的是八股油条。
八根细细的油条头尾处相连,
呈一个椭圆的饼状。
吃的时候最好蘸汤,
油条会被浸得酥软适中,更有嚼头。
马市街那个店,有三层楼。
一楼挤,都是赶时间吃早饭的人,
三楼是包间,四面封闭,甚是无趣。
二楼人少,环境好,有落地窗,
能直接看到街对面的户部山古民居。
但二楼的八股油条是限量供应的。
王先生每次都让我在二楼的靠窗位置等着,
然后他从一楼多买几个油条带上来。
等他的时候,我都会望向窗外,
看路边大槐树的树叶被风吹得洋洋洒洒,
看阳光穿过树枝投影在油渍斑斑的木桌上,
这个情景我回到德国的时候还会梦见。
除了饣它汤,
我和王先生还都爱喝淮南牛肉汤。
如果“每年一聚”恰逢过年都在家,
我们至少会去喝两次。
见面时喝可解馋,分别时喝能应景。
他爱加豆饼,我爱放千张,
他爱蘸油条,我爱配烧饼。
牛肉绵烂,牛油滚烫,
每次都是满满大碗喝下肚,
才能在机场分别时饱含热泪。
然后这碗汤的余味足够支撑我们到下次见面。
与牛肉汤和王先生的分分合合持续了五年后,
我们定居到了上海。
他已完全出师,我倒经常打下手了。
最近他开始研究西餐,
以抚慰我偶尔冒出的“思德”之情。
他会把小黄鱼用香料腌好炸得酥酥的,
放在吸油的小面包上,
再淋上柠檬汁。
最让我动心的倒不是这个。
而是前段时间出去玩,
入住的酒店自助餐选择很丰富。
当我准备开吃的时候,
王先生也选好了餐坐到我对面。
我看了一眼他盘子里的食物,
和我盘子里的,一模一样。
忽然明白,
为什么老爸老妈多年来能在主食上相互妥协,
为什么我和青尚能在调味间言归于好,
只因那一起入口的不再是食物,
而是对彼此的在意和共情。
这时好不好吃已不是第一位了,
最重要的是,
你我相聚于一方餐桌,
能吃个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
更多原创文,搜微信公众号:徽履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