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
爆裂鼓手
人总能够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中觉察到自我的成长与变化。养成写影评的习惯后,发现自己看片口味也在逐渐变化。选择压抑甚至负能量的电影,虽然观影过程多数伴随着强烈的不适感,但背后所生出更为深刻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这种情绪最有力的安抚。而作为一个纯粹的观者,与其说是在评论电影,不如说所感所思都是试图在别人的故事中去接近一个所能被感受到的自己。
观影《爆裂鼓手》的经历与自己的初衷相悖太远。起初真的以为只是一部以爵士乐为题材音乐励志电影,实质却更像是披着爵士乐的外衣而演绎美国式追逐的极端。正如电影里Andrew说,“我宁愿吸毒酗酒34岁家破人亡成为人们餐桌上的话题,也不愿意腰缠万贯满面红光的活到九十岁,但却没有人记得我。”但从艺术的角度看这部电影也的确出色,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配合流畅的剪辑,紧凑的节奏搭配震撼的演技,使得很容易流于平庸的几场演出都变得跳跃又富有活力,也让纯粹的艺术与不纯粹的人性在观众的心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电影的故事主线开始于十九岁的少年Andrew,他是极富声望的谢弗音乐学院的一年级新生,他的梦想是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爵士鼓手。学院首席指挥特Fletcher在遇见他的一次练习后,将其收入自己的工作室乐队。此时故事似乎朝着许多音乐题材影片的励志套路发展着,然而Fletcher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伯乐,他用以提升乐队演奏品质的主要手段除了责骂、侮辱就是殴打。如此高压的管理方式让他的乐队屡屡斩获大奖,然而一众乐手却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承受他的精神虐待。
想要摧毁一个人,主题从来不是让他失败,而是要改变他的人生,从而让他别无选择,无从回头。Fletcher做到了,不管他是否初衷如此,他的确做到了。Fletcher从一开始就把握住了Andrew的欲望,利用这人性的弱点,让Andrew一步步合上他的节奏,一步步引导他变成他想要的样子。他一直在给Andrew灌输这样一种理念: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唯有成功本身才值得关注。而成功就是获得老师的认可,观众的掌声,唱片公司的签约。我能带你成功,但你必须付出代价,并且以我想要的方式实现这一切。于是Andrew接受了Fletcher的暴戾、体罚、羞辱和精神折磨,以换取自己对于成功欲望的满足。但Fletcher所真正想得到的,从更自私的角度上说,不过是通过学生的成就来证明他教学方式的成功。他偏执地认为,查理帕克的成功是因为导师拿着钹砸他脑袋的结果。所以他骂人的时候毫不留情,丢出椅子的时候没有半点犹豫,一切都那么合理——这就是教育。你如果是做不好,就活该受处罚,你如果不胜任,就活该被淘汰,一切都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可将追求艺术成功打上如此功利性的标志后,一切都变了味道。节奏不再有乐趣,音符不再有情感,练习不再是源于内心对音乐的喜爱,而变成追逐成功道路上枯燥乏味的台阶攀爬赛。
如同整部电影中,Fletcher对Andrew重复最多一句话就是“Not quite my tempo”,于是速度之外的灵魂可能就是节奏,也可能什么都不是。节奏的重要,对爵士鼓如此,对这两人也是如此。当Fletcher遇见Andrew开始,他就一直在试图让合上他的节奏。前半部分这师徒两人还是有着极大的性格落差——Andrew对周围环境敏感,对自己的技术不抱有自信,但Fletcher的一句“You’re here for a reason”激发了他的信心,而到第三个鼓手介入争夺自己的核心鼓手的位置时,Andrew脆弱内心里的兽性被完全激发。说脏话、争吵、斗殴,Andrew的节奏从温良一步步变得凌厉,也在不知不觉中合上了Fletcher的拍子。Andrew最后的爆发又让他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那一刻,他知道自己是对的,Andrew证明了这一点。Fletcher这种极端思维在影片的最后得到了诠释,这确实是他期待已久的完美谢幕。
但站在Andrew的角度,他并非没有天分,他也并非不肯努力,沾满血渍的鼓架已经说明了一切。而这样一个既有天分又肯努力的天纵之才,却几乎被Fletcher的教学方法所摧毁,问题也许便在于Fletcher对于他的误导,使得他认为最大的成功就是获得Flecter的认可。可一旦走上了追求艺术之极致的不归路,摆在你面前的障碍,便不再是那个霸占着面前座位的核心鼓手,而应该是你自己。你的每一次成功应让“过去的自己”这个对手变得愈发强大,愈发坚不可摧。然而对于他而言,这个对手似乎并不存在。横亘在他面前的并非一个不可战胜的自己,而是一个喜怒无常的Fletcher。然而当Andrew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赢得Fletcher的认可时,他的奋斗便彻底远离了投身音乐的初衷,Fletcher已经主宰了他的喜怒哀乐,而对这一点也体现在他的爱情之中。
Nicole作为这部电影唯一的女生,看似是对Andrew鼓手生涯之外感情生活的述说,实则是在反向描绘Fletcher对于Andrew人生的影响。他总是获得Fletcher认可时变得极度自信,捎带就有信心追逐感情,而音乐理想受挫,便认为感情会干扰他。就好像Andrew第一次鼓起勇气对 Nicole表白,是在Fletcher来到Andrew所处乐队将他挑走的时候,这时他拥有了自信走向他心仪的女孩;Andrew与Nicole提出分手,是在核心鼓手位置遭到的替换威胁之后,他义无反顾的认为女孩会阻碍他成功的进程;Andrew最后一次邀请Nicole来看演出,则是在Fletcher重邀他参与jvc演出之后。这精确如时钟的一一对应说明了一个问题:Andrew的感情生活与其鼓手生涯之间的相互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他自己的认知。Fletcher不仅主宰了他对于自己鼓手职业能力的判断,也进一步主宰了他对于自己感情甚至生活判断。虽然嘴上说着自己为了追求极致而无法将心思放在Nicole身上,但他真实的理由仍然是想要赢得Fletcher的肯定。
但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这种对待感情的方式都是我所不能容忍的,把自己的境遇不顺甚至失败都归咎于感情牵绊,本质都是一种软弱与自私的体现。
如果说对赞誉的顿感和对挫折的反抗是一种自我的觉醒,那么Andrew的自我觉醒直到最后一刻那长达九分钟的演奏前才到来。当面对Fletcher刻意在音乐节的演出中故意设下让他出丑的圈套时,当面前父亲担忧的眼神以及那个温情的拥抱时,他选择了走回自己鼓手的位置。这一次握起鼓槌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受任何人摆布的少年,而是一个想要在这个舞台上证明自己的天才鼓手。Fletcher的威胁无法让他停手,面对父亲的祈求他也同样无动于衷,此刻他心中唯一留存的,只有音乐本身。而这一觉醒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像是导演在最后没有给现场的观众任何镜头的留白,我想这是电影留给每个观众各自的答案。
在我过往的生命历程里,也曾歇斯底里地去追逐过我想要的“成功”,我也真的遇见过“不疯魔不成活”的理想主义者。当然Andrew和Fletcher的那种极端状态与常人相去甚远,但并不一定每个人都需要沿袭他们这种病态的方式才能抵达追求的境地。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主角的人格有么多不堪,他们所追寻的确实于他们而言真正有价值的事物。
而生活终究教会我们无从评价他人的生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于成功的定义以及选择。生而为人的使命,不过按照自己本真的选择而前进,任何妄图说服自己与对方违背自我意愿的选择,似乎都显得荒谬而无效。
若有一天,当我选择走上了“爆裂鼓手”的道路时,我所最为清晰而明白的一点是,我最终达成所愿的希望极其渺茫,但即便如此我也不会轻易放弃每一个始于足下的当下。
如果在爆裂之前,能抵达,便是我的荣幸;如果不,那就是我的宿命。
人总能够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中觉察到自我的成长与变化。养成写影评的习惯后,发现自己看片口味也在逐渐变化。选择压抑甚至负能量的电影,虽然观影过程多数伴随着强烈的不适感,但背后所生出更为深刻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这种情绪最有力的安抚。而作为一个纯粹的观者,与其说是在评论电影,不如说所感所思都是试图在别人的故事中去接近一个所能被感受到的自己。
观影《爆裂鼓手》的经历与自己的初衷相悖太远。起初真的以为只是一部以爵士乐为题材音乐励志电影,实质却更像是披着爵士乐的外衣而演绎美国式追逐的极端。正如电影里Andrew说,“我宁愿吸毒酗酒34岁家破人亡成为人们餐桌上的话题,也不愿意腰缠万贯满面红光的活到九十岁,但却没有人记得我。”但从艺术的角度看这部电影也的确出色,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配合流畅的剪辑,紧凑的节奏搭配震撼的演技,使得很容易流于平庸的几场演出都变得跳跃又富有活力,也让纯粹的艺术与不纯粹的人性在观众的心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电影的故事主线开始于十九岁的少年Andrew,他是极富声望的谢弗音乐学院的一年级新生,他的梦想是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爵士鼓手。学院首席指挥特Fletcher在遇见他的一次练习后,将其收入自己的工作室乐队。此时故事似乎朝着许多音乐题材影片的励志套路发展着,然而Fletcher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伯乐,他用以提升乐队演奏品质的主要手段除了责骂、侮辱就是殴打。如此高压的管理方式让他的乐队屡屡斩获大奖,然而一众乐手却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承受他的精神虐待。
想要摧毁一个人,主题从来不是让他失败,而是要改变他的人生,从而让他别无选择,无从回头。Fletcher做到了,不管他是否初衷如此,他的确做到了。Fletcher从一开始就把握住了Andrew的欲望,利用这人性的弱点,让Andrew一步步合上他的节奏,一步步引导他变成他想要的样子。他一直在给Andrew灌输这样一种理念: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唯有成功本身才值得关注。而成功就是获得老师的认可,观众的掌声,唱片公司的签约。我能带你成功,但你必须付出代价,并且以我想要的方式实现这一切。于是Andrew接受了Fletcher的暴戾、体罚、羞辱和精神折磨,以换取自己对于成功欲望的满足。但Fletcher所真正想得到的,从更自私的角度上说,不过是通过学生的成就来证明他教学方式的成功。他偏执地认为,查理帕克的成功是因为导师拿着钹砸他脑袋的结果。所以他骂人的时候毫不留情,丢出椅子的时候没有半点犹豫,一切都那么合理——这就是教育。你如果是做不好,就活该受处罚,你如果不胜任,就活该被淘汰,一切都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可将追求艺术成功打上如此功利性的标志后,一切都变了味道。节奏不再有乐趣,音符不再有情感,练习不再是源于内心对音乐的喜爱,而变成追逐成功道路上枯燥乏味的台阶攀爬赛。
如同整部电影中,Fletcher对Andrew重复最多一句话就是“Not quite my tempo”,于是速度之外的灵魂可能就是节奏,也可能什么都不是。节奏的重要,对爵士鼓如此,对这两人也是如此。当Fletcher遇见Andrew开始,他就一直在试图让合上他的节奏。前半部分这师徒两人还是有着极大的性格落差——Andrew对周围环境敏感,对自己的技术不抱有自信,但Fletcher的一句“You’re here for a reason”激发了他的信心,而到第三个鼓手介入争夺自己的核心鼓手的位置时,Andrew脆弱内心里的兽性被完全激发。说脏话、争吵、斗殴,Andrew的节奏从温良一步步变得凌厉,也在不知不觉中合上了Fletcher的拍子。Andrew最后的爆发又让他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那一刻,他知道自己是对的,Andrew证明了这一点。Fletcher这种极端思维在影片的最后得到了诠释,这确实是他期待已久的完美谢幕。
但站在Andrew的角度,他并非没有天分,他也并非不肯努力,沾满血渍的鼓架已经说明了一切。而这样一个既有天分又肯努力的天纵之才,却几乎被Fletcher的教学方法所摧毁,问题也许便在于Fletcher对于他的误导,使得他认为最大的成功就是获得Flecter的认可。可一旦走上了追求艺术之极致的不归路,摆在你面前的障碍,便不再是那个霸占着面前座位的核心鼓手,而应该是你自己。你的每一次成功应让“过去的自己”这个对手变得愈发强大,愈发坚不可摧。然而对于他而言,这个对手似乎并不存在。横亘在他面前的并非一个不可战胜的自己,而是一个喜怒无常的Fletcher。然而当Andrew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赢得Fletcher的认可时,他的奋斗便彻底远离了投身音乐的初衷,Fletcher已经主宰了他的喜怒哀乐,而对这一点也体现在他的爱情之中。
Nicole作为这部电影唯一的女生,看似是对Andrew鼓手生涯之外感情生活的述说,实则是在反向描绘Fletcher对于Andrew人生的影响。他总是获得Fletcher认可时变得极度自信,捎带就有信心追逐感情,而音乐理想受挫,便认为感情会干扰他。就好像Andrew第一次鼓起勇气对 Nicole表白,是在Fletcher来到Andrew所处乐队将他挑走的时候,这时他拥有了自信走向他心仪的女孩;Andrew与Nicole提出分手,是在核心鼓手位置遭到的替换威胁之后,他义无反顾的认为女孩会阻碍他成功的进程;Andrew最后一次邀请Nicole来看演出,则是在Fletcher重邀他参与jvc演出之后。这精确如时钟的一一对应说明了一个问题:Andrew的感情生活与其鼓手生涯之间的相互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他自己的认知。Fletcher不仅主宰了他对于自己鼓手职业能力的判断,也进一步主宰了他对于自己感情甚至生活判断。虽然嘴上说着自己为了追求极致而无法将心思放在Nicole身上,但他真实的理由仍然是想要赢得Fletcher的肯定。
但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这种对待感情的方式都是我所不能容忍的,把自己的境遇不顺甚至失败都归咎于感情牵绊,本质都是一种软弱与自私的体现。
如果说对赞誉的顿感和对挫折的反抗是一种自我的觉醒,那么Andrew的自我觉醒直到最后一刻那长达九分钟的演奏前才到来。当面对Fletcher刻意在音乐节的演出中故意设下让他出丑的圈套时,当面前父亲担忧的眼神以及那个温情的拥抱时,他选择了走回自己鼓手的位置。这一次握起鼓槌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受任何人摆布的少年,而是一个想要在这个舞台上证明自己的天才鼓手。Fletcher的威胁无法让他停手,面对父亲的祈求他也同样无动于衷,此刻他心中唯一留存的,只有音乐本身。而这一觉醒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像是导演在最后没有给现场的观众任何镜头的留白,我想这是电影留给每个观众各自的答案。
在我过往的生命历程里,也曾歇斯底里地去追逐过我想要的“成功”,我也真的遇见过“不疯魔不成活”的理想主义者。当然Andrew和Fletcher的那种极端状态与常人相去甚远,但并不一定每个人都需要沿袭他们这种病态的方式才能抵达追求的境地。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主角的人格有么多不堪,他们所追寻的确实于他们而言真正有价值的事物。
而生活终究教会我们无从评价他人的生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于成功的定义以及选择。生而为人的使命,不过按照自己本真的选择而前进,任何妄图说服自己与对方违背自我意愿的选择,似乎都显得荒谬而无效。
若有一天,当我选择走上了“爆裂鼓手”的道路时,我所最为清晰而明白的一点是,我最终达成所愿的希望极其渺茫,但即便如此我也不会轻易放弃每一个始于足下的当下。
如果在爆裂之前,能抵达,便是我的荣幸;如果不,那就是我的宿命。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