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创作,轻快生活
这是我的新专栏,名叫《我的大学》,也是从前专栏的继续。离开三年,我再次回来,就像一块吸饱了水的海绵,等待工作这块砖,一点点把我挤压排解,我已经预感到,这将是一个非常舒服的过程。
那么离开的这三年,我干了些什么呢?挠了挠头,回忆芜杂纷乱…或许可以用这八个字来概括:
保持创作,轻快生活。
也可以用之前写的一首歌的歌词来形容:
我正努力着,不匆忙赶路/偶尔角斗,不参加任何的战斗
或许你要问,不匆忙赶路…这还需要努力吗?
是啊是啊,我连连点头,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要更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这种虚荣心,可是一种贵族享受。
上面的话说得比较文艺,下面我来翻译一下:
首先,这三年来,我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
你为何要读书?一个朋友问。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读书是为了做人?读书是为了明智?他又接着问。另一个朋友帮我回答了:她读书,是为了美容。
仔细一想,哎,我好像真的是这样——所以现在,每当遇到大学同学时他们说,你真是一点也没变呢,不管样貌还是精神状态,正准备得意一下,他们又接着说,不过,这早在意料之中。这么看起来,我在做人和明智上,好像一点进步也没有。当然,我也没有立志在这方面进步过。
一年前,读了《安娜▪卡列尼娜》,记得读完的那个晚上,我热泪盈眶。那种热泪,是被高贵灵魂触动到的热泪,而那种高贵,也是不阅读的人永远触碰不到的高贵。当时写下这么一句读后感:我的智慧依旧无法理解,我为什么要祷告,但我依旧会祷告…
还记得写下这句话时的自己,仿佛与书里的列文合二为一。其实,并非对列文有偏爱,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安娜,有时候是吉蒂,有时候又是卡列宁…托尔斯泰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批判作为原型的他老婆,本打算把她塑造成一个令人讨厌的荡妇,结果写着写着,他深深爱上了安娜:“真正的女人只有一种,那种既堕落又可爱的女人。”
这个时候你发现,读书不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但它对人性多面性和复杂性的展示,却可以净化你体内的淤积——狭隘、偏执与恶意。
所以我决定把木心的那句话丰为人生座右铭:
我明知生命是什么,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听凭风里飘来花香泛溢的街,习惯于眺望命题模糊的塔,在一顶小伞下大声评讽雨中的战争…
真的懂了,不可言说。
其次,力图学习与求知的轻快。
去年去了一趟北京,跟在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做老师的朋友一起逛了北京乐器展,然后在他的指导下买了一把尤克里里,回来后我居然自学会了——从前有吉他手男朋友时,也同时有着惰性和依赖性,自己不肯练琴,强迫他为我编曲,不满意还要发脾气。当你学会一门新的技术,有能力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时,那种成就感,可真是无以伦比。
今年去了一趟美国,在纽约住了两个多月,每天早上一个人搭地铁去语言学校上课。入校考试时我考到level 5,分到最高级别的班级,结果第二天一上课我就懵了,大家的英语虽然充满了世界各地口音,但基本都说得滚瓜烂熟,语速飞快,我大汗淋漓撑过了一个上午,被老师分配回level 4。
然后我遇到了一群可爱的性格各异的老师和同学。有一天跟班上一个特立独行、脾气很怪的日本女孩一起在路上走,她突然一反常态、温柔甜蜜地对我说:我真喜欢纽约,你呢?我说:你跟其他日本女孩可真不一样,她们都讨厌纽约呢。她笑:那是她们不愿进步。
我当然喜欢纽约,它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我现在特别乐意改变。
最后,依然在创作,且越来越勤奋。
“那里存在的,是天赋才华与无欲心灵坦诚而温柔的砌合。”这句话是村上春树表扬别人的,当然用在任何优秀的创作者身上都合适。
虽然尤克里里弹得不怎么样,但在学会的第一个星期,我就写出了一首新歌。朋友来家里玩,我便大大方方唱给他们听。
创作是个好习惯。因为在其他时间总是会有各种纷纷扰扰的欲念,唯有创作,没有无欲心灵的话,还真是不可能实现。另外,保持创作的习惯,也是对自己的有益训练。
年过了三十,却觉得自己变年轻了,同时朝气蓬勃,从前扭扭捏捏不愿坦承自己的才华,现在突然一下觉得不重要了——就是说,我彻底变成了一个厚脸皮。
所以当你听到人家说“30岁之后不读书,60岁之前不写书”正觉得有道理时,请想想村上春树,这位30岁开始写作、一直保持阅读习惯的作家。虽然没有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但在我这几年的游历中,遇到美国人、英国人、韩国人、日本人……发现大家最大的也几乎唯一的共同点是,我们都爱村上春树。
记得那天,在曼哈顿的布莱恩公园,我脱掉鞋子正在慢慢感受着青草地,旁边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抱着吉他,不算熟练地练习着一首Green Day的老歌:
Summer has come and passed/The innocent can never last/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
不正是此刻的我的写照吗。
写于2014年12月
更多鹿包文字,请移步→_→https://read.douban.com/column/1179221/
最新鹿包文字,请搜索微信公众号:writtenbylulu
那么离开的这三年,我干了些什么呢?挠了挠头,回忆芜杂纷乱…或许可以用这八个字来概括:
保持创作,轻快生活。
也可以用之前写的一首歌的歌词来形容:
我正努力着,不匆忙赶路/偶尔角斗,不参加任何的战斗
或许你要问,不匆忙赶路…这还需要努力吗?
是啊是啊,我连连点头,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要更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这种虚荣心,可是一种贵族享受。
上面的话说得比较文艺,下面我来翻译一下:
首先,这三年来,我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
你为何要读书?一个朋友问。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读书是为了做人?读书是为了明智?他又接着问。另一个朋友帮我回答了:她读书,是为了美容。
仔细一想,哎,我好像真的是这样——所以现在,每当遇到大学同学时他们说,你真是一点也没变呢,不管样貌还是精神状态,正准备得意一下,他们又接着说,不过,这早在意料之中。这么看起来,我在做人和明智上,好像一点进步也没有。当然,我也没有立志在这方面进步过。
一年前,读了《安娜▪卡列尼娜》,记得读完的那个晚上,我热泪盈眶。那种热泪,是被高贵灵魂触动到的热泪,而那种高贵,也是不阅读的人永远触碰不到的高贵。当时写下这么一句读后感:我的智慧依旧无法理解,我为什么要祷告,但我依旧会祷告…
还记得写下这句话时的自己,仿佛与书里的列文合二为一。其实,并非对列文有偏爱,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安娜,有时候是吉蒂,有时候又是卡列宁…托尔斯泰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批判作为原型的他老婆,本打算把她塑造成一个令人讨厌的荡妇,结果写着写着,他深深爱上了安娜:“真正的女人只有一种,那种既堕落又可爱的女人。”
这个时候你发现,读书不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但它对人性多面性和复杂性的展示,却可以净化你体内的淤积——狭隘、偏执与恶意。
所以我决定把木心的那句话丰为人生座右铭:
我明知生命是什么,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听凭风里飘来花香泛溢的街,习惯于眺望命题模糊的塔,在一顶小伞下大声评讽雨中的战争…
真的懂了,不可言说。
其次,力图学习与求知的轻快。
去年去了一趟北京,跟在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做老师的朋友一起逛了北京乐器展,然后在他的指导下买了一把尤克里里,回来后我居然自学会了——从前有吉他手男朋友时,也同时有着惰性和依赖性,自己不肯练琴,强迫他为我编曲,不满意还要发脾气。当你学会一门新的技术,有能力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时,那种成就感,可真是无以伦比。
今年去了一趟美国,在纽约住了两个多月,每天早上一个人搭地铁去语言学校上课。入校考试时我考到level 5,分到最高级别的班级,结果第二天一上课我就懵了,大家的英语虽然充满了世界各地口音,但基本都说得滚瓜烂熟,语速飞快,我大汗淋漓撑过了一个上午,被老师分配回level 4。
然后我遇到了一群可爱的性格各异的老师和同学。有一天跟班上一个特立独行、脾气很怪的日本女孩一起在路上走,她突然一反常态、温柔甜蜜地对我说:我真喜欢纽约,你呢?我说:你跟其他日本女孩可真不一样,她们都讨厌纽约呢。她笑:那是她们不愿进步。
我当然喜欢纽约,它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我现在特别乐意改变。
最后,依然在创作,且越来越勤奋。
“那里存在的,是天赋才华与无欲心灵坦诚而温柔的砌合。”这句话是村上春树表扬别人的,当然用在任何优秀的创作者身上都合适。
虽然尤克里里弹得不怎么样,但在学会的第一个星期,我就写出了一首新歌。朋友来家里玩,我便大大方方唱给他们听。
创作是个好习惯。因为在其他时间总是会有各种纷纷扰扰的欲念,唯有创作,没有无欲心灵的话,还真是不可能实现。另外,保持创作的习惯,也是对自己的有益训练。
年过了三十,却觉得自己变年轻了,同时朝气蓬勃,从前扭扭捏捏不愿坦承自己的才华,现在突然一下觉得不重要了——就是说,我彻底变成了一个厚脸皮。
所以当你听到人家说“30岁之后不读书,60岁之前不写书”正觉得有道理时,请想想村上春树,这位30岁开始写作、一直保持阅读习惯的作家。虽然没有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但在我这几年的游历中,遇到美国人、英国人、韩国人、日本人……发现大家最大的也几乎唯一的共同点是,我们都爱村上春树。
记得那天,在曼哈顿的布莱恩公园,我脱掉鞋子正在慢慢感受着青草地,旁边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抱着吉他,不算熟练地练习着一首Green Day的老歌:
Summer has come and passed/The innocent can never last/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
不正是此刻的我的写照吗。
写于2014年12月
更多鹿包文字,请移步→_→https://read.douban.com/column/1179221/
最新鹿包文字,请搜索微信公众号:writtenbylulu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