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系列之比英女王富有的女作家
![]() |
《哈利·波特》(Harry Potter)是英国作家J·K·罗琳(J. K. Rowling)于1997~2007年所著的魔幻文学系列小说,共7卷。其中前六部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Hogwarts School of Witchcraft and Wizardry)为主要舞台,描写的是主人公——年轻的巫师学生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前后六年的学习生活和冒险故事;第七本描写的是哈利·波特在第二次巫界大战中在外寻找魂器并消灭伏地魔的故事。
该系列小说被翻译成73种语言,所有版本的总销售量超过4.5亿本(截至2015年),名列世界上最畅销小说系列。英国版由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Bloomsbury)出版发行,美国引进后做过部分修正由学者出版社(Scholastic)发行,简体中文版由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繁体中文版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把这7集小说改拍成8部电影,前6集各一部,而第七集分成上下两部。哈利·波特电影系列是全球史上最卖座的电影系列,总票房收入达78亿美元。
![]() |
根据作者J·K·罗琳的介绍,这个故事的灵感是1991年她在从曼彻斯特到伦敦的火车上萌发出的。她当时经常在爱迪安堡的一家咖啡馆中撰写第一集小说。
尽管J·K·罗琳一再说明,在开始写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时没有针对特定年龄层读者的想法,但是出版社在出版第一部的时候,显然把读者群定位在9到15岁的青少年。
![]() |
J.K.罗琳(J.K. Rowling),1965年7月31日出生于英国格温特郡,毕业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英国作家。
罗琳于1965年7月31日生于英国的格温特郡。她父亲是罗伊斯罗尔飞机制造厂一名退休的管理人员,母亲是一位实验室技术人员。罗琳小时候是个戴眼镜的相貌平平的女孩,非常爱学习,有点害羞,流着鼻涕,还比较野。她从小喜欢写作和讲故事,6岁就写了一篇跟兔子有关的故事。妹妹黛安(Dianne)是她讲故事的对象。J.K.罗琳是她的笔名,她本来叫乔安·罗琳(Joanne Rowling)。
罗琳小时候是个戴眼镜的相貌平平的女孩,热爱学习,有点害羞,从小喜欢写作和讲故事。作为一个单身母亲,刚开始哈利丛书的创作时。罗琳母女的生活极其艰辛。她的第一本书《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前后共写了5年,罗琳因为自家的屋子又小又冷,时常到住家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故事完成后,罗琳多次寄出书稿均遭到拒绝。不过,她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在一所小印刷商Bloomsbury接下印刷权后,一出版便备受瞩目,好评如潮,其中包括英国国家图书奖儿童小说奖,以及斯马蒂图书金奖章奖,她的生活发生天翻地覆地变化。她被称为“哈利·波特之母”,以天才的想象力孕育了风靡全球的小魔法师哈利·波特,她也从一个贫困潦倒、默默无闻的“灰姑娘”,一跃成为尽享尊荣、财产超过英国女王的作家首富。
![]() |
《哈利波特》一书取得的成功远超过电影,但其成功原因也并非空穴来风。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与其说作者JK·罗琳的故事讲得好,还不如说她善于用词。研究人员发现,罗琳特别擅长使用引发人想象力的词汇。脑部扫描结果显示,阅读《哈利·波特》时,读者大脑中负责处理情绪反应的杏仁体十分活跃,这让他们非常有“带入感”。兰开斯特大学心理学家弗朗西丝卡·西特伦在《大脑与语言》杂志上发表文章说:“我们阅读文章时,脑海中回响的通常是某些简单的词语,而不是文章所传达的复杂意思。因此,好作家或者演讲者必须善于选择正确的词汇来实现想要的效果。”
一个好的故事就是要让读者置身虚构当中,同时感受到触手可及,故事里留有那无尽的遐想空间是电影所无法给予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反复介绍电影音乐与文学的原因。电影的构成是复杂的,也并不止是由一个故事加一段音乐就能完成。今天起瑞丹斯北京站将为大家带来更多围绕电影构成的文章与简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