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塘桥堍猪婆龙
![]() |
![]() |
![]() |
在古运河畔南长街上清名桥北有座桥,曰金塘桥。金塘桥堍有两棵古银杏树(地方编号为006、007),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树龄,每到深秋,古树金黄满冠。初冬时节银杏叶飘落在车流熙攘的太湖大道上,似撒落的片片金页。在日渐繁华的南长区(现改为梁溪区)扬名乡,两棵古树相伴相守,任凭高楼拔地林立,运河畔商贾如流、兴衰更替、岁月更迭,似两位花甲老人,不离不弃。
两棵古树原属张元庵旧物。张元庵始建于1201年,原坐落于南门外大公桥附近、知足桥西侧,现金塘桥南。又名祠山广惠行宫,老百姓俗称之“张大帝庙”。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张大帝生日,也有一种说法是张大帝嫁女儿,要举行庙会、唱戏、点一人高的大蜡烛。民间有“二月初八张元庵看大蜡烛”和“张大帝吃冻狗肉”的说法。解放后,庙址上办过“剿丝二厂子弟小学”即“剿工二校”和校办小工厂,“文革”时神像被砸,庙屋翻建后被出租。戏台“五岳楼”于1981年拆至黄埠墩。庙内两棵古银杏幸运地存活下来,但经过战争和动乱的摧残,变得衰朽不堪。在1993年拓建金匮路(现太湖大道)时移至金塘桥西堍。2002年,金匮路扩建为太湖大道,张元庵仅剩的三开间山门被拆除。如今两棵树便位于太湖大道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用护栏保护起来,护栏边有条岔路可以直接到达古运河畔的南长街。
古树相邻处有一奇怪的石柱,石柱顶上刻有獠牙猪头,东西两面都有。石柱下还有石槽,里面有香火,初看此景必能意会此猪头非普通生肖雕像。 石柱上刻着关于猪头雕像的故事——“传说张渤系猪婆龙转世,力大无比,用嘴拱开犊山、浦岭两门,畅通太、蠡之隔,蓄泄自如,水患无忧,使周围百姓五谷丰登、安居乐业安居乐业,乃成鱼米富饶之乡。”
张渤,据历史记载为湖南龙阳人,相传是协助夏禹治水张秉的后裔,他在浙江吴兴、安徽广德等地兴修水利,造福百姓。来无锡后跋山涉水,看到犊山处于五里湖(今蠡湖)与梅梁湖之间,阻碍水流入太湖,每逢大雨,内河水猛涨,泛滥成灾;遇旱,太湖之水又进入不畅,酿成各乡旱瘠之灾。于是,他率民众开凿了浦岭门和犊山门,辟成两条水道沟通太湖,遇涝可泄洪,遇旱可引水灌溉,他长年累月,风餐露宿,面晒赤黑,无锡百姓十分感动,立庙纪念他。这座庙就是张元庵,供奉的张大帝就是张渤。经过千年,张渤的事迹渐渐被老百姓神化了——他治水时化身为一头“猪婆龙”(也有一种说法是张渤骑着猪首龙身的猪婆龙),用长长的猪嘴拱开了犊山门和浦岭门。从此,蠡湖和太湖流水畅通,无锡成为了鱼米之乡。如今在渤公岛还有张渤治水的石雕,张渤骑着一头猪婆龙,朝着犊山门的方向前进。经考证,猪婆龙就是扬子鳄,又称鼍(tuó),是长江流域特有的水陆两栖爬行动物。《聊斋志异》中有这样的记载:“猪婆龙,产于西江。形似龙而短,能横飞;常出沿江岸扑食鹅鸭。或猎得之,则货其肉于陈、柯。此二姓皆友谅之裔,世食婆龙肉,他族不敢食也。一客自江右来,得一头,势舟中。一日,泊舟钱塘,缚稍懈,忽跃入江。俄顷,波涛大作,估舟倾沉。”西江和江右都是长江下游的西面,因为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大概位置恰好是太湖流域。我猜想也许是张渤治水期间,老百姓看到了湖中有扬子鳄,在湖道中穿过,于是便有了猪婆龙的传说。
张渤是浙江乌程即今湖州一带的部落首领。据传他最后负责的一个水利工程是开挖浙江长兴到安徽广德的运河,名“圣渎”。这是一条西南东北流向的运河,实际是开辟杭嘉湖与长江沟通的水运航道,可以抗洪防旱,便于交通,惠泽百姓。然而,长兴居浙北丘陵,广德位于皖南山地,花岗岩、石英岩坚硬无比,峡谷,山地、台地交错,施工极其困难,加上当时夏王朝已由大禹儿子启建立,部落联盟领导世袭制替代禅让制,人们思想涣散,工程未完,张渤赍志而殁,葬广德横山。而民间传说是张渤化身巨猪开山,不料被夫人发现,羞愧而耻之,其工遂辍,遁于广德横山修道,最后羽化此山。从那之后,百姓就在横山祭祀张渤。据清光绪《祠山志》载,广德横山最早的张渤神庙“祠山殿昭德宫”始建于汉宣帝刘询神爵三年(-59)。至唐天宝年间,有年大旱,向张渤求雨显灵,玄宗李隆基惊服神威,敕封张渤为“水部员外郎”,虽只是“副司局级”,职位不是很高,但将整座横山敕封为张渤祠,从此横山改称祠山,祠山成了张渤的代名词,祠山广惠行宫就是张渤广惠行宫的意思。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