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评:瓦尔登湖
1854年出版的《瓦尔登湖》是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异类,它很可能是我们杰出的异类作品中最为异类者。在许多人看来它是大大过于异类了,在许多人看来它殊为讨厌。在熟人中,我从未发现有谁很喜欢这本书,尽管它通常会被带着敬意提及,我至为推崇的某位文学批评家看不出《瓦尔登湖》有何值得琢磨之处。
我想在一个人一生中的某个时期,当他那属于年轻人的正常焦虑、热情及反叛感跟1845年春天时梭罗具有的那些颇为相似时,能遇到这本书是有一定益处的,当时的梭罗借了把斧头去林子里,开始伐树取木。在此关头拿到这本书,它就像一张邀请你去跳生命之舞的请柬,它向处于困惑之中的受邀者保证,不管他遇到的是成功还是失败,在派对上他总是受欢迎的———音乐也是为他奏响的,只要他肯听音乐和动动脚就行。
实际上,这本书就是这样一张请柬,给所有人的。它能使人激动,就像一个少女首次被邀参加一个大型派对时心情激动一样。许多人认为这本书是在说教,许多人认为它是企图重整社会而放下不读,有些人认为它是为热爱自然而进行的一番操练,有些人发现它是某个行为乖僻、爱出风头的人心血来潮时的一堆怪念头而已,颇为恼人。这些我都不能同意。在我看来,它似乎仍是迄今为止,由美国人所写的年轻人的最佳手册,因为它传达了关于一个人会失去贵重之物的严肃警告,它提出了关于应当轻装上路和进行新冒险的论据,反复说明了积极崇拜的力量,它包含宗教意识但无宗教形象,坚持不收入负面消息。甚至它那泛神论的口吻也那么纯洁,因此不具腐蚀性———就像很久以前夏夜时响彻湖上的笛声一样纯洁。如果我们的大学留意到这点,会向每个毕业时的学生发一本廉价袖珍本,跟毕业文凭一起发,或者不发文凭而发这本书。
如果梭罗仅仅为我们留下了关于一个人在林中生活的记叙,或者他只是退隐林中,然后在那里记录下他对于社会的抱怨,甚或是他做到一举两得地把两方面都包括进来的话,《瓦尔登湖》大概也不会流传150年。
去湖畔时,梭罗采取了一种态度,而且是有意如此的,但他的表态不是为了吸引别人注意他,而是让自己更密切地注意自身。“通过试验我至少学到了:如果一个人自信地向着梦想前进,并且努力去过自己设想的生活,就会取得通常情况下意想不到的成功。”这句话能让那些在怀疑之海中挣扎的年轻人重振精神。我记得我在读到它时的狂喜之情,多年以前,在一段踌躇绝望的日子里,是它让我恢复了健康。在2004年,当我在梭罗这本书诞辰之际向他致敬时,不过是在偿还一份旧债———或者说一期分期付款。
对于他为何去湖畔,一直存在很多猜测,归结到逃避主义当然是对所发生之事的误解。亨利走入林中后仍继续斗争,而《瓦尔登湖》是一篇报道,由一个受两种相悖的强烈动机———渴望享受世界和想对世界来番拨乱反正的强烈欲望———驱使的人所做。一个人是做不到将两者成功结合起来的,但有时在很少见的情况下,当一个痛苦的人努力调和两者时,这种努力会产生好的和甚至了不起的成果。亨利继续斗争着,如果说他是自己布置舞台、使用自己的武器并根据自己的条件斗争,那是因为他的本性及做事方式不同于多数人,并以一种傲慢的姿态行动。
如果说那个湖和树林似乎是个比镇上更合适的建房地点,那是因为在他觉得,一挂牛铃比教堂钟声更好听。《瓦尔登湖》这本书让牛铃声比教堂钟声更突出,也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两种声音都写进了书中,两种都极其清晰悦耳,但他只是喜欢在稍远一点的地方听教堂钟声。
我想他进入林中的其中一个原因十分简单平常———显然他也是这么想的。“在我们人生中的某个季节,”他写道,“我们习惯把每个地方看做可能盖房子的地方考虑一番。”这句话出自一个年轻人之口,大学毕业没几年,仍未脱离家庭。他没结婚,也没找到符合他那严格的雇佣标准的工作,就像任何一个年轻人,或者说一头幼兽那样,他感觉心神不宁,处于戒备之中,直到他为自己弄好一个窝为止。当然,大多数年轻人在四处寻觅一个地点时,只要能不和亲属住在一起就满足了。由于深信他的邻人“所谓好的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坏的”的观念,梭罗远离的比家庭还要多得多:他从所有方面抽身而出一段时间,合该如此对待那些十分乏味的人,而且他对狗也怀上了自己的偏见。
“不管我坐到哪儿,也可能在我生活的地方,风景于是以我为中心向外辐射。”梭罗,这个寻找家园的人,坐在他的小山岗上,整个马萨诸塞州以他为中心向外辐射。对我来说,他是新英格兰地区最幽默的人,而《瓦尔登湖》是书本之中最为幽默者,尽管它的幽默一直处于表面下,书中没有一处故意写得可笑,除了少数几个不怎样的笑话和差劲的双关语呈于表面,就像听到大师笛声的湖中鲈鱼那样。梭罗倾向以句子写作,此种本领并非每位作家均可掌握;从修辞上说,《瓦尔登湖》是一些有质量保证的句子的集合,有些句子如今看来既是旁逸斜出的,又是不可拆分的。
梭罗的《瓦尔登湖》在其诞辰之际,仍是既切中时弊,又适逢其时。在我们这个不稳定的季节,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寻找从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在康科德林中的房屋就是个避风港。在我们以精致取巧和处处便利为先为特点的文化中,他那“简单,简单,简单!”的大声疾呼像火警警报一样经久不息。在战争和积势欲来的放射物风暴的气氛笼罩下,他度过的那些夏季下午的单纯和宁静足以闯入缅怀往昔者的心扉,人们会回头凝视那段愉悦时刻 ———它的信心,它的纯洁,它的悠闲———并心怀惊奇,就像一个人看着一位睡着儿童的脸庞时的感觉。
我想在一个人一生中的某个时期,当他那属于年轻人的正常焦虑、热情及反叛感跟1845年春天时梭罗具有的那些颇为相似时,能遇到这本书是有一定益处的,当时的梭罗借了把斧头去林子里,开始伐树取木。在此关头拿到这本书,它就像一张邀请你去跳生命之舞的请柬,它向处于困惑之中的受邀者保证,不管他遇到的是成功还是失败,在派对上他总是受欢迎的———音乐也是为他奏响的,只要他肯听音乐和动动脚就行。
实际上,这本书就是这样一张请柬,给所有人的。它能使人激动,就像一个少女首次被邀参加一个大型派对时心情激动一样。许多人认为这本书是在说教,许多人认为它是企图重整社会而放下不读,有些人认为它是为热爱自然而进行的一番操练,有些人发现它是某个行为乖僻、爱出风头的人心血来潮时的一堆怪念头而已,颇为恼人。这些我都不能同意。在我看来,它似乎仍是迄今为止,由美国人所写的年轻人的最佳手册,因为它传达了关于一个人会失去贵重之物的严肃警告,它提出了关于应当轻装上路和进行新冒险的论据,反复说明了积极崇拜的力量,它包含宗教意识但无宗教形象,坚持不收入负面消息。甚至它那泛神论的口吻也那么纯洁,因此不具腐蚀性———就像很久以前夏夜时响彻湖上的笛声一样纯洁。如果我们的大学留意到这点,会向每个毕业时的学生发一本廉价袖珍本,跟毕业文凭一起发,或者不发文凭而发这本书。
如果梭罗仅仅为我们留下了关于一个人在林中生活的记叙,或者他只是退隐林中,然后在那里记录下他对于社会的抱怨,甚或是他做到一举两得地把两方面都包括进来的话,《瓦尔登湖》大概也不会流传150年。
去湖畔时,梭罗采取了一种态度,而且是有意如此的,但他的表态不是为了吸引别人注意他,而是让自己更密切地注意自身。“通过试验我至少学到了:如果一个人自信地向着梦想前进,并且努力去过自己设想的生活,就会取得通常情况下意想不到的成功。”这句话能让那些在怀疑之海中挣扎的年轻人重振精神。我记得我在读到它时的狂喜之情,多年以前,在一段踌躇绝望的日子里,是它让我恢复了健康。在2004年,当我在梭罗这本书诞辰之际向他致敬时,不过是在偿还一份旧债———或者说一期分期付款。
对于他为何去湖畔,一直存在很多猜测,归结到逃避主义当然是对所发生之事的误解。亨利走入林中后仍继续斗争,而《瓦尔登湖》是一篇报道,由一个受两种相悖的强烈动机———渴望享受世界和想对世界来番拨乱反正的强烈欲望———驱使的人所做。一个人是做不到将两者成功结合起来的,但有时在很少见的情况下,当一个痛苦的人努力调和两者时,这种努力会产生好的和甚至了不起的成果。亨利继续斗争着,如果说他是自己布置舞台、使用自己的武器并根据自己的条件斗争,那是因为他的本性及做事方式不同于多数人,并以一种傲慢的姿态行动。
如果说那个湖和树林似乎是个比镇上更合适的建房地点,那是因为在他觉得,一挂牛铃比教堂钟声更好听。《瓦尔登湖》这本书让牛铃声比教堂钟声更突出,也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两种声音都写进了书中,两种都极其清晰悦耳,但他只是喜欢在稍远一点的地方听教堂钟声。
我想他进入林中的其中一个原因十分简单平常———显然他也是这么想的。“在我们人生中的某个季节,”他写道,“我们习惯把每个地方看做可能盖房子的地方考虑一番。”这句话出自一个年轻人之口,大学毕业没几年,仍未脱离家庭。他没结婚,也没找到符合他那严格的雇佣标准的工作,就像任何一个年轻人,或者说一头幼兽那样,他感觉心神不宁,处于戒备之中,直到他为自己弄好一个窝为止。当然,大多数年轻人在四处寻觅一个地点时,只要能不和亲属住在一起就满足了。由于深信他的邻人“所谓好的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坏的”的观念,梭罗远离的比家庭还要多得多:他从所有方面抽身而出一段时间,合该如此对待那些十分乏味的人,而且他对狗也怀上了自己的偏见。
“不管我坐到哪儿,也可能在我生活的地方,风景于是以我为中心向外辐射。”梭罗,这个寻找家园的人,坐在他的小山岗上,整个马萨诸塞州以他为中心向外辐射。对我来说,他是新英格兰地区最幽默的人,而《瓦尔登湖》是书本之中最为幽默者,尽管它的幽默一直处于表面下,书中没有一处故意写得可笑,除了少数几个不怎样的笑话和差劲的双关语呈于表面,就像听到大师笛声的湖中鲈鱼那样。梭罗倾向以句子写作,此种本领并非每位作家均可掌握;从修辞上说,《瓦尔登湖》是一些有质量保证的句子的集合,有些句子如今看来既是旁逸斜出的,又是不可拆分的。
梭罗的《瓦尔登湖》在其诞辰之际,仍是既切中时弊,又适逢其时。在我们这个不稳定的季节,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寻找从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在康科德林中的房屋就是个避风港。在我们以精致取巧和处处便利为先为特点的文化中,他那“简单,简单,简单!”的大声疾呼像火警警报一样经久不息。在战争和积势欲来的放射物风暴的气氛笼罩下,他度过的那些夏季下午的单纯和宁静足以闯入缅怀往昔者的心扉,人们会回头凝视那段愉悦时刻 ———它的信心,它的纯洁,它的悠闲———并心怀惊奇,就像一个人看着一位睡着儿童的脸庞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