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出舒适区,而非呆在伪造的“自由”里,才是提升与飞跃的契机
我们都好习惯舒适区的生活:熟悉的人际关系,熟悉的做事流程,每天一眼望到头的生活,甚至连钻的空子都是熟悉的,我们知道怎样偷懒,怎样将事情办得轻松,怎样处理好一切关系,长此以往,我们感到生活是多么舒服和简单,多余的时间是多么充裕和自由。
可是,当你面临改变的时候,你愿不愿意?
你明知道这改变可能带来不同的机会,但是你却有点退缩。你明知道那个舒适区除了舒服并无价值,它唯一能保证的就是让你不必担忧未知,但你也没什么前景和钱景,因为它封死了你的通路。
面对新的情况,新的未知,你知道你要重新建立人际关系,重新学会办事方法,在最开始的时候,甚至必须保持谨慎和勤奋,你的私人时间可能会被占用,你不再能那么自由,你必得学习着适应,于是你焦虑,你困惑,你不知道如何应付这一切。
你想,还是让我回到舒适区去吧,我愿意用封闭来换取自由,哪怕一点点钱,但是心是自由的。
是时候敲醒你了:你所谓的“自由”,压根是不自由,你看似每天漂浮在温暖的泡泡里,舒舒服服地窝着,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你的周围,其实被无形的玻璃笼子禁锢着。
你现在的自由,是用你的时间和机会换来的。你让每天都重复着度过,每个阶段都可以看得见过程,每一刻都知晓下一时会发生什么,你的身体机能在老化,你的思维也在停滞。
当有一天你厌倦了,想改变时,却焦灼地发现,你什么也不会干,因为舒适区的生活只给你糊口,而你已经满足了这样的糊口,你不会再踏出一步,因为你自诩“我的条件不高”。
是的,你什么也不会干,因为你的心早已满足了这样的生活状态,它的冲劲和拼力已经退化。你发现你只会这一点点东西,但它们又相当容易替代,既然这样,找一个更全方位的人不是更划算?这个世界是不会养闲人的。
当外部环境改变,你的“自由”开始摇摇欲坠时,你想给自己找个后路,让自己能在舒适区崩溃时逃离,可你却发现,你哪儿也去不了。
舒适区看似稳固,实则危险。首先,它让你养成了怠惰的毛病,蒙蔽着眼睛看不到别人都在进步,都在学习,都在努力提高;其次,它也最容易被摧毁,当某个外部因素稍稍一变:某个熟人的离开,某项政策的调整,某种目标的迁移…你的舒适区就会即刻摧毁。
摧毁是很容易的,重建是很难的,因为你只有这点点东西,这点点东西还毫无价值。
所以你懊悔啊,当初为什么不居安思危?现在整个儿坠下来,四围的出路是真的封闭了。
没错,改变恰恰是你学会自由的开始。在我看来这有点像疫苗,你焦虑于改变要带来的重新适应,这焦虑(而非危机)提醒你去集中注意观察与学习,让你在还不至于坠毁的时候先将自己装备好,这样就能避免突然的变化。
就像一本书《反脆弱》里说的例子,尼采名言:“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就像人的骨头承受压力和紧张会变得更加坚强,谣言或暴乱会在有人试图镇压它们时变本加厉,生命中的许多事物也会受益于压力、混乱、波动和动荡。塔勒布找到所谓“反脆弱”的那类事物,不只受益于混沌,我们也需要适时出现的压力与危机,才能维持生存与繁荣。
面对改变,你感到未知的焦虑,可这未知同样带来机会,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需要去适应、去学习的自己,有很多可以学习,有更多可以提高,可能会见到更富有教益的人,而不是眼前的一点点风景,你甚至能猜出他们每天的行为方式。
当你在焦虑中度过最初的时刻,你就会发现这并不难,你会在新的情况中找到新的平衡点,这个点建立在你最擅长的那些地方。从这个点出发,你就可以试着继续拓展,继续尝试,去实验你想实验的东西,去说你想说的话。
对于那种“想要舒适工作”的想法,我承认我在感情上认同,在理性上并不赞成。
这种舒适的工作,带来的不过是对危机的取消:一切都尽在掌握,可是这尽在掌握的一切底下,其实充满着变数。越舒适的工作,越容易的工作,越趁手的工作,就越有变化的危险。只有那些难一点掌握的工作,需要不断皱着眉头去琢磨的工作,需要时刻面临新问题的工作,才能带来持续的上进心和学习的动力,才能让心保持活跃的状态,才能给予你永远保持适应的自由。
是的,这才是“自由”啊。
可是,当你面临改变的时候,你愿不愿意?
你明知道这改变可能带来不同的机会,但是你却有点退缩。你明知道那个舒适区除了舒服并无价值,它唯一能保证的就是让你不必担忧未知,但你也没什么前景和钱景,因为它封死了你的通路。
面对新的情况,新的未知,你知道你要重新建立人际关系,重新学会办事方法,在最开始的时候,甚至必须保持谨慎和勤奋,你的私人时间可能会被占用,你不再能那么自由,你必得学习着适应,于是你焦虑,你困惑,你不知道如何应付这一切。
你想,还是让我回到舒适区去吧,我愿意用封闭来换取自由,哪怕一点点钱,但是心是自由的。
是时候敲醒你了:你所谓的“自由”,压根是不自由,你看似每天漂浮在温暖的泡泡里,舒舒服服地窝着,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你的周围,其实被无形的玻璃笼子禁锢着。
你现在的自由,是用你的时间和机会换来的。你让每天都重复着度过,每个阶段都可以看得见过程,每一刻都知晓下一时会发生什么,你的身体机能在老化,你的思维也在停滞。
当有一天你厌倦了,想改变时,却焦灼地发现,你什么也不会干,因为舒适区的生活只给你糊口,而你已经满足了这样的糊口,你不会再踏出一步,因为你自诩“我的条件不高”。
是的,你什么也不会干,因为你的心早已满足了这样的生活状态,它的冲劲和拼力已经退化。你发现你只会这一点点东西,但它们又相当容易替代,既然这样,找一个更全方位的人不是更划算?这个世界是不会养闲人的。
当外部环境改变,你的“自由”开始摇摇欲坠时,你想给自己找个后路,让自己能在舒适区崩溃时逃离,可你却发现,你哪儿也去不了。
舒适区看似稳固,实则危险。首先,它让你养成了怠惰的毛病,蒙蔽着眼睛看不到别人都在进步,都在学习,都在努力提高;其次,它也最容易被摧毁,当某个外部因素稍稍一变:某个熟人的离开,某项政策的调整,某种目标的迁移…你的舒适区就会即刻摧毁。
摧毁是很容易的,重建是很难的,因为你只有这点点东西,这点点东西还毫无价值。
所以你懊悔啊,当初为什么不居安思危?现在整个儿坠下来,四围的出路是真的封闭了。
没错,改变恰恰是你学会自由的开始。在我看来这有点像疫苗,你焦虑于改变要带来的重新适应,这焦虑(而非危机)提醒你去集中注意观察与学习,让你在还不至于坠毁的时候先将自己装备好,这样就能避免突然的变化。
就像一本书《反脆弱》里说的例子,尼采名言:“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就像人的骨头承受压力和紧张会变得更加坚强,谣言或暴乱会在有人试图镇压它们时变本加厉,生命中的许多事物也会受益于压力、混乱、波动和动荡。塔勒布找到所谓“反脆弱”的那类事物,不只受益于混沌,我们也需要适时出现的压力与危机,才能维持生存与繁荣。
面对改变,你感到未知的焦虑,可这未知同样带来机会,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需要去适应、去学习的自己,有很多可以学习,有更多可以提高,可能会见到更富有教益的人,而不是眼前的一点点风景,你甚至能猜出他们每天的行为方式。
当你在焦虑中度过最初的时刻,你就会发现这并不难,你会在新的情况中找到新的平衡点,这个点建立在你最擅长的那些地方。从这个点出发,你就可以试着继续拓展,继续尝试,去实验你想实验的东西,去说你想说的话。
对于那种“想要舒适工作”的想法,我承认我在感情上认同,在理性上并不赞成。
这种舒适的工作,带来的不过是对危机的取消:一切都尽在掌握,可是这尽在掌握的一切底下,其实充满着变数。越舒适的工作,越容易的工作,越趁手的工作,就越有变化的危险。只有那些难一点掌握的工作,需要不断皱着眉头去琢磨的工作,需要时刻面临新问题的工作,才能带来持续的上进心和学习的动力,才能让心保持活跃的状态,才能给予你永远保持适应的自由。
是的,这才是“自由”啊。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