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黑历史
一、 自古不是“中国”
这里讲的“中国”,当然非现代的,是“自古”的,即先秦时代。
对不属于先秦“中国”这件事,北京完全不需要烦恼。因为那时作为文化概念的“中国”范围很小,仅指洛阳至开封一带的黄河中下游。包括现在的河南、山西东南、河北南部、山东西南、安徽和江苏省北部。那时别说根本没有上海,苏北想必也是非常鄙视苏南的。而岭南一带,则像是潘多拉一样的遥远星球。在商代,北京这块地方连名字还没有。周代商后,现在北京城的位置紧挨着燕国都城(一说在今房山区琉璃河镇,一说在今天津蓟县)。
大周朝封建制的特点,是典型的“共享经济”。说白了,就是周王室这个黑涩会老大把地盘交给一众小弟去打理。这些小弟,有的是儿子或者兄弟(或者兄弟的儿子),有的是一起打天下的好哥们儿。但把谁分封到哪儿,是大有讲究的。
虽说周代商后的势力范围不小,可真正有牢固统治基础的不过两块,一是原商核心区的“成周”(今洛阳一带)附近的“中国”(如上文);再就是是周族发迹的“宗周”(今西安一带)附近。围绕着这两块宝地附近的封国,守着黄河中下游的丰饶资源和强大武力,基本就可以过上太平滋润的小日子了。比如周天子自己的都城、郑国、杞国、宋国、鲁国等。不过缺点也很明显,人口密度大,还没有太多可能开疆拓土。
除去这两块以外的其他地方,有的是华夷杂处,有的是蛮荒之地。前者需要和华夏族以外的古代少数民族PK,能不能站住脚都未必;后者需要和大自然斗争,和虎大熊二之类PK。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收益,只要有本事就可以撒着欢的跑马圈地。最典型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成长为四个方向的大国,北晋、东齐、南楚和西秦。尤其是晋和齐,紧邻核心区域,周围的环境也不算太恶劣,在春秋时期率先称霸。
话扯远了,我们要谈的燕国,那时又是如何呢?从地图上看,不但这个封国不属于古“中国”和周文明核心区,连毗邻核心区的城乡结合部都不算。燕国北面和西面都与北戎(山戎)部落有漫长的边界,东面是辽东和古朝鲜,仅南面与中土遥遥相望。用阴谋论揣测古人,被封到这么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一定是得罪了带头大哥,与发配边疆差别不大。难怪受封的召公奭根本不去赴任,而让儿子长子燕侯克代封。理解他吧,换做我也不想一把老骨头再去边疆受苦了。
燕国立国后较长时间内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所以文化较中原各国落后。燕桓侯时,山戎南下攻燕,燕被迫迁都临易。燕庄公时又在山戎的侵略下险些亡国,靠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注意这时候,都已经进入东周多年了。可以想象从西周初开始,燕侯这祖祖辈辈六百多年是怎么苦熬过来的。
相信看过东周列国志的都会有的印象,当讲到齐桓公提兵救燕时,画风突然间就不一样了。怎么不一样呢?就是一会儿东边窜出个怪兽,一会西边跑出来个山神。有种“恐龙特级克塞号”或者奥特曼的即视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那时的燕地,的确是穷山恶水,是野兽的天堂。无法给古人留下好印象,也是完全正常的。
好比“荒野求生”中的小李子,燕人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自然磨砺出刚硬的性格。正所谓,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这种情况,可以类比清末民国时的东北移民。
好吧,下次有机会,当你喝到“燕京啤酒”的时候,也遥想一下燕国人的悲苦命运吧。
二、 死也不去的穷乡僻壤
陈胜为啥造反?不去北京!杨广为啥被推翻?老百姓不去北京! 你不信?听我慢慢讲来。
陈胜老哥几个原本是秦始皇抓壮丁戍守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的,因为大雨误了行程。几个人一合计,面前摆着三条路:继续赶路迟到被咔嚓了;继续赶路不管迟到没迟到没被咔嚓,然后在边境那个鬼地方当炮灰被咔嚓了;不走了造反。最后,他们选择宁愿作死也不去送死了。后面的故事你们都清楚,陈胜之后,秦地硝烟四起,没多久秦朝就划上了句号。
隋和秦一样,都是君主创造力和执行力爆棚、却又短命的王朝。北京这疙瘩地儿,在成功的弄(neng,四声)死了秦朝之后,也在隋朝的屁股上狠狠的踹了一脚。个人感觉隋炀帝这货和秦始皇有很多相像的地方,甚至我怀疑他就是嬴政这家伙转世,来了结他前世未尽的事业。秦始皇修长城,隋炀帝就修大运河。大运河的北方终点是哪?就在涿郡(今北京市境)。为什么要修到涿郡呢?很简单,屯兵边境,攻打桀骜不驯的高句丽。正是三征高句丽造成民怨沸腾,激起各地民变。最终如日中天的大隋如流星般坠落。
三、 异族的都城
从上古直到隋唐时代,北京所在的幽燕之地既不是华夏农业文明的核心区,更没有像样的城市,顶多只能算穷乡僻壤的边疆区。经过唐末的大动荡和之后的五胡乱华,沙陀族的石敬瑭大笔一挥,燕云十六州被慷慨的送给了他干爹大辽皇帝。从而,北京地区就和中原文明挥手告别了。
福兮祸兮,别看属于中原文明时燕地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等到易手异族,北京居然被视作宝地,开始扮演异族的都城的角色,简单罗列如下:
辽(契丹族),会同元年(938年),陪都,号 南京幽都府。
原来北京曾是南京,还做过陪都,不过幽都府让人联想到阴曹地府。不过好歹也算都城了,宝宝不哭。
金(女真族),贞元元年(1153年),建都,号 中都。
欧耶,小三扶正了。
元(蒙古族),至元九年(1272年),建都,号 大都。
(此处应有掌声)正式登上人生巅峰。看,不但蒙古人,连色目人、汉人和南人都要听我号令!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杨家将、梁山好汉、岳家军和文天祥的故事。可如果你身处北京仔细想想,原来脚下的这座城市就是他们噩梦的源头和仇恨的焦点。哦,原来我身在敌营这么久都不自知啊。
杨家将故事里的大反派就是大辽。北宋初年与辽战斗,宋军大败高梁河(今北京海淀区)。之后宋辽间多次交战宋鲜有胜绩,北宋直到差点被辽端了汴京,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才认清现实,放弃了夺回燕云十六州的梦想,改取守势。
杨六郎镇守的三关:淤口关在今霸县东,益津关在今霸县,瓦桥关在今雄县。看地图就知道都在北京以南。梁山好汉招安后也被用来和辽兵鏖战,尽管是杜撰,施耐庵也将作战安在三关一带。
在岳飞传的故事里,大反派换成了金兵,他们的都城就建在北京。岳飞有个口号很有名“直捣黄龙”,“黄龙府”在今天的吉林省,是金国大后方的军事重镇。其实,岳飞的数次北伐,最远也没到今天的河北,我们权且把这话当成吹牛或者YY。后来金国迁都北京,打到北京比打到吉林可现实多了。
想想,如果岳飞的口号换成“直捣北京”,多有喜感啊。
文天祥就更不必说了,元朝是第一个统治原中国本部全境的异族政权。甚至国内国外都有人整天嚷嚷,“崖山之后,再无中华”。因此,在大汉族主义者的心中,元朝无疑罪恶滔天,而这个国家的首都,就是现在的北京。这也是历史上北京首次成为全中国的首都。
笔者写到这时,刚好是北京满城花开的四月初,北京海淀区的元大都遗址公园,想必又是游人如织。不晓得,那些愤青们会不会忘情混迹其中、自拍留念呢?
四、 篡位者的勋章
不但蛮族喜欢北京,不择手段夺得大位的僭越者们,也愿意以北京为都城。
朱棣,不理会他爹朱元璋的遗嘱,逼死了大侄子建文帝(一说隐匿民间),逆袭成功。南京,敌对势力太多。不知好歹的方孝孺虽然被灭了十族,可是毕竟还有不少人敢怒不敢言。还是经营多年的燕王府更安全,于是北京第一次成为汉族政权的首都,可这一次似乎也不光彩。
明末的崇祯帝似乎还算敬业,可惜天数已尽,李闯王逼死了篡位者的后代,紧接着东北的女真人又赶跑了篡位者2.0。悠悠皇城,目送着旧主人去,迎接着新主人来。与武力值爆表的蒙古人不同,人数本不多的后金最终成为华夏之主,似乎包含了不少下山摘桃的投机成分。爱新觉罗家族的王冠上,野蛮与奸诈的双重阴影挥之不去。这也是为什么,清朝各位皇帝都格外勤政,也比汉族皇帝更热衷儒家文化。
可惜,后天努力也很难将底完全洗白。“反清复明”和“驱除鞑虏”的咒语,不时的惊扰着皇城旗人的心。
篡位的戏码,在北京城不断延续着。从黄花岗到武汉城头,流血的都是南方革命党,最终成为民国大总统的,却是曾出卖了康梁的袁大头。亚洲第一共和国的雄心,却沦为十数年北洋军政府的闹剧。
这就是北京,真实的北京。
这里讲的“中国”,当然非现代的,是“自古”的,即先秦时代。
对不属于先秦“中国”这件事,北京完全不需要烦恼。因为那时作为文化概念的“中国”范围很小,仅指洛阳至开封一带的黄河中下游。包括现在的河南、山西东南、河北南部、山东西南、安徽和江苏省北部。那时别说根本没有上海,苏北想必也是非常鄙视苏南的。而岭南一带,则像是潘多拉一样的遥远星球。在商代,北京这块地方连名字还没有。周代商后,现在北京城的位置紧挨着燕国都城(一说在今房山区琉璃河镇,一说在今天津蓟县)。
大周朝封建制的特点,是典型的“共享经济”。说白了,就是周王室这个黑涩会老大把地盘交给一众小弟去打理。这些小弟,有的是儿子或者兄弟(或者兄弟的儿子),有的是一起打天下的好哥们儿。但把谁分封到哪儿,是大有讲究的。
虽说周代商后的势力范围不小,可真正有牢固统治基础的不过两块,一是原商核心区的“成周”(今洛阳一带)附近的“中国”(如上文);再就是是周族发迹的“宗周”(今西安一带)附近。围绕着这两块宝地附近的封国,守着黄河中下游的丰饶资源和强大武力,基本就可以过上太平滋润的小日子了。比如周天子自己的都城、郑国、杞国、宋国、鲁国等。不过缺点也很明显,人口密度大,还没有太多可能开疆拓土。
除去这两块以外的其他地方,有的是华夷杂处,有的是蛮荒之地。前者需要和华夏族以外的古代少数民族PK,能不能站住脚都未必;后者需要和大自然斗争,和虎大熊二之类PK。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收益,只要有本事就可以撒着欢的跑马圈地。最典型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成长为四个方向的大国,北晋、东齐、南楚和西秦。尤其是晋和齐,紧邻核心区域,周围的环境也不算太恶劣,在春秋时期率先称霸。
话扯远了,我们要谈的燕国,那时又是如何呢?从地图上看,不但这个封国不属于古“中国”和周文明核心区,连毗邻核心区的城乡结合部都不算。燕国北面和西面都与北戎(山戎)部落有漫长的边界,东面是辽东和古朝鲜,仅南面与中土遥遥相望。用阴谋论揣测古人,被封到这么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一定是得罪了带头大哥,与发配边疆差别不大。难怪受封的召公奭根本不去赴任,而让儿子长子燕侯克代封。理解他吧,换做我也不想一把老骨头再去边疆受苦了。
燕国立国后较长时间内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所以文化较中原各国落后。燕桓侯时,山戎南下攻燕,燕被迫迁都临易。燕庄公时又在山戎的侵略下险些亡国,靠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注意这时候,都已经进入东周多年了。可以想象从西周初开始,燕侯这祖祖辈辈六百多年是怎么苦熬过来的。
相信看过东周列国志的都会有的印象,当讲到齐桓公提兵救燕时,画风突然间就不一样了。怎么不一样呢?就是一会儿东边窜出个怪兽,一会西边跑出来个山神。有种“恐龙特级克塞号”或者奥特曼的即视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那时的燕地,的确是穷山恶水,是野兽的天堂。无法给古人留下好印象,也是完全正常的。
好比“荒野求生”中的小李子,燕人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自然磨砺出刚硬的性格。正所谓,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这种情况,可以类比清末民国时的东北移民。
好吧,下次有机会,当你喝到“燕京啤酒”的时候,也遥想一下燕国人的悲苦命运吧。
二、 死也不去的穷乡僻壤
陈胜为啥造反?不去北京!杨广为啥被推翻?老百姓不去北京! 你不信?听我慢慢讲来。
陈胜老哥几个原本是秦始皇抓壮丁戍守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的,因为大雨误了行程。几个人一合计,面前摆着三条路:继续赶路迟到被咔嚓了;继续赶路不管迟到没迟到没被咔嚓,然后在边境那个鬼地方当炮灰被咔嚓了;不走了造反。最后,他们选择宁愿作死也不去送死了。后面的故事你们都清楚,陈胜之后,秦地硝烟四起,没多久秦朝就划上了句号。
隋和秦一样,都是君主创造力和执行力爆棚、却又短命的王朝。北京这疙瘩地儿,在成功的弄(neng,四声)死了秦朝之后,也在隋朝的屁股上狠狠的踹了一脚。个人感觉隋炀帝这货和秦始皇有很多相像的地方,甚至我怀疑他就是嬴政这家伙转世,来了结他前世未尽的事业。秦始皇修长城,隋炀帝就修大运河。大运河的北方终点是哪?就在涿郡(今北京市境)。为什么要修到涿郡呢?很简单,屯兵边境,攻打桀骜不驯的高句丽。正是三征高句丽造成民怨沸腾,激起各地民变。最终如日中天的大隋如流星般坠落。
三、 异族的都城
从上古直到隋唐时代,北京所在的幽燕之地既不是华夏农业文明的核心区,更没有像样的城市,顶多只能算穷乡僻壤的边疆区。经过唐末的大动荡和之后的五胡乱华,沙陀族的石敬瑭大笔一挥,燕云十六州被慷慨的送给了他干爹大辽皇帝。从而,北京地区就和中原文明挥手告别了。
福兮祸兮,别看属于中原文明时燕地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等到易手异族,北京居然被视作宝地,开始扮演异族的都城的角色,简单罗列如下:
辽(契丹族),会同元年(938年),陪都,号 南京幽都府。
原来北京曾是南京,还做过陪都,不过幽都府让人联想到阴曹地府。不过好歹也算都城了,宝宝不哭。
金(女真族),贞元元年(1153年),建都,号 中都。
欧耶,小三扶正了。
元(蒙古族),至元九年(1272年),建都,号 大都。
(此处应有掌声)正式登上人生巅峰。看,不但蒙古人,连色目人、汉人和南人都要听我号令!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杨家将、梁山好汉、岳家军和文天祥的故事。可如果你身处北京仔细想想,原来脚下的这座城市就是他们噩梦的源头和仇恨的焦点。哦,原来我身在敌营这么久都不自知啊。
杨家将故事里的大反派就是大辽。北宋初年与辽战斗,宋军大败高梁河(今北京海淀区)。之后宋辽间多次交战宋鲜有胜绩,北宋直到差点被辽端了汴京,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才认清现实,放弃了夺回燕云十六州的梦想,改取守势。
杨六郎镇守的三关:淤口关在今霸县东,益津关在今霸县,瓦桥关在今雄县。看地图就知道都在北京以南。梁山好汉招安后也被用来和辽兵鏖战,尽管是杜撰,施耐庵也将作战安在三关一带。
在岳飞传的故事里,大反派换成了金兵,他们的都城就建在北京。岳飞有个口号很有名“直捣黄龙”,“黄龙府”在今天的吉林省,是金国大后方的军事重镇。其实,岳飞的数次北伐,最远也没到今天的河北,我们权且把这话当成吹牛或者YY。后来金国迁都北京,打到北京比打到吉林可现实多了。
想想,如果岳飞的口号换成“直捣北京”,多有喜感啊。
文天祥就更不必说了,元朝是第一个统治原中国本部全境的异族政权。甚至国内国外都有人整天嚷嚷,“崖山之后,再无中华”。因此,在大汉族主义者的心中,元朝无疑罪恶滔天,而这个国家的首都,就是现在的北京。这也是历史上北京首次成为全中国的首都。
笔者写到这时,刚好是北京满城花开的四月初,北京海淀区的元大都遗址公园,想必又是游人如织。不晓得,那些愤青们会不会忘情混迹其中、自拍留念呢?
四、 篡位者的勋章
不但蛮族喜欢北京,不择手段夺得大位的僭越者们,也愿意以北京为都城。
朱棣,不理会他爹朱元璋的遗嘱,逼死了大侄子建文帝(一说隐匿民间),逆袭成功。南京,敌对势力太多。不知好歹的方孝孺虽然被灭了十族,可是毕竟还有不少人敢怒不敢言。还是经营多年的燕王府更安全,于是北京第一次成为汉族政权的首都,可这一次似乎也不光彩。
明末的崇祯帝似乎还算敬业,可惜天数已尽,李闯王逼死了篡位者的后代,紧接着东北的女真人又赶跑了篡位者2.0。悠悠皇城,目送着旧主人去,迎接着新主人来。与武力值爆表的蒙古人不同,人数本不多的后金最终成为华夏之主,似乎包含了不少下山摘桃的投机成分。爱新觉罗家族的王冠上,野蛮与奸诈的双重阴影挥之不去。这也是为什么,清朝各位皇帝都格外勤政,也比汉族皇帝更热衷儒家文化。
可惜,后天努力也很难将底完全洗白。“反清复明”和“驱除鞑虏”的咒语,不时的惊扰着皇城旗人的心。
篡位的戏码,在北京城不断延续着。从黄花岗到武汉城头,流血的都是南方革命党,最终成为民国大总统的,却是曾出卖了康梁的袁大头。亚洲第一共和国的雄心,却沦为十数年北洋军政府的闹剧。
这就是北京,真实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