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App会消失?不!微软等不到那一天了
本周二,36氪编译了Medium作者 Donny Reynolds一篇稿件(http://36kr.com/p/5045663.html),称,未来,App或将消失。在我看来,这是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恰恰相反,现在的App仅有150万多个,还远远不够。或者微软最希望看到App消失,这样,它就不必在移动互联网苦苦追赶。遗憾的是,这件事不可能发生,微软等不到这一天了。
1、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App的优势都无需证明
我的这个结论恐怕不会有人有任何异议。原生App的优势足够明显,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即便最乐观的人也会承认,在最理想的情况下,Web App也只是接近原生App,而非超越原生App。
既然原生App明显优于Web App,那为何App还会消失呢?Reynolds认为,因为App对于开发者和用户还存在着一些不完美,这些不完美可以通过Web App就可以解决了。
总结起来,这些问题分两个方面:
a、对用户而言,主要问题是:手机空间有限、对于新App需要谨慎考虑;有些内容必须下载App才能看(很烦);有些链接支持App跳转,但有些仍然不支持;因为App封闭,所以我们想要通过搜索引擎等找到想要的内容很麻烦等等。
b、对于开发者而言,主要问题变成了:说服用户安装App很困难;自己创造的App很有价值没有办法被发现;信息孤岛导致无法被搜索引擎捕获;多平台以及App Linking与 Indexing需要更复杂技术、更优质内容才能获得推荐机会等等。
因此,Reynolds设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在Web App下就不存在了。但是这个结论是脱离现实的。因为Web App的优缺点早有人论证,无须多言。这种情况下,Reynolds的真实问题就变成了:最早的时候,Web App早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为何大家还是选择了原生App?
先讲一下我对Reynolds这两个方面的理解:
a、用户不下载App是因为不够击中痛点。一个真正有用的App,即便一年只用一两次,很多人也不舍得删。空间不够需要手机厂商、App开发者等多方努力解决,或者赚钱买一个大容量的手机。如何找到最符合自己的App、如何找到自己最想要的内容,这个问题是真实存在的。
b、如果开发者没能说服用户下载App,应该是App的问题,而非用户的问题。这个问题变成了Web App,或许增加了被搜索到的可能性,但不能让它获得更多用户。藩篱一直都存在,不会因为Web App就消失(很多网页不注册一样看不到其中的内容)。
被搜索被推荐等也都是站在开发者销售App的立场上来看,但这些问题换成是Web App也同样无法解决——最现实的案例就是:当下的各家网站都符合Reynolds所说的情况,但是它们并没有因此就成功了。成功者仍旧是少数。
2、真实的问题只剩下了:内容交付和可发现性。
根据上面的分析,就会发现,有些问题是伪命题,并不会因为场景变化就会得到解决。真实的问题只剩下:用户如何在上百万App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App,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开发者如何让自己开发的App被准确送达到目标用户手中——在没有搜索引擎(而且搜索引擎也无法帮忙的情况下)。
至于信息孤岛这个说法,我认为,去中心化的时代意味着全新社群的形成,而社群意味着有限开放。比如:除了App开发者希望以外,每个用户真的希望自己的内容被搜索引擎展示出来吗?我表示怀疑。相反,我认为社群存在的价值,就是因为其封闭性,我们可以在里面安全自由地讨论,然后也有一些通路通向其他各个节点。
总结上述分析,我的结论是,这些问题并不能阻碍App发展壮大。恰恰相反,它说明,只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App就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这个问题可以解决吗?答案是肯定的。
怎么解决?阿噗就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在两年的思考之后,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有3点:
a、人们是否需要更适合自己的App?
答案是肯定的。更适合也就意味着更小众。更小众的App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肯定有。但是,这个价值必须要精准地找到自己的用户。假如一个亚文化群体的App有100万潜在用户,那么能够在人海中找到这些用户,这个App就能活下来;找不到他们,这个App就只能因不能形成闭环(社群)而死掉。
怎样找到这些人?可发现性怎么解决?这就是第二点:
b、用社群的方式重新划分社群。
怎样找到每个人的喜好?Facebook、今日头条以及知乎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你把整个社会形态都搬到网络上,人们就会迅速“重组”,划分出全新的社群。
同样,阿噗在思考时就借鉴了这个方式。我们认为,只有把所有人的App喜好和需求都放在一起,通过大家的交流、分享重新构建全新的App社群。
这些分享交流,最终给每个人更好的信息匹配,最终每个人都找到自己最好的App,最终大家会抛弃通用的搜索,而通过这些垂直的、利益相关人的推荐、分享和匹配,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答案。
c、可定制时代到来,需要解决个性化与信息连通的问题。
法拉利和大众汽车完全不同,但是它们的通路是一致的。未来,每个人都希望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个性化的App,就像时尚服装,不喜欢撞衫是其次,主要是需要表达出自己的风格。
这时,需要解决几个问题:首先是商业可持续,如果a和b解决了,这种小众App小众用户的模式就没有问题。其次是App的信息通路,这个也并不难,一个方式是底层数据的“有限共享”,通过App Linking与 Indexing等方式,App孤岛会“合纵连横”,最终成为新的网络——有效信息通畅,而(对特定用户而言的)垃圾信息又不会干扰到。最后是技术难题,这个也很好解决,越来越多的B2B服务商提供的SDK会非常简单的实现各种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几个问题解决了,App就会进入全新的时代。我认为,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App就会成为未来发展的基础设施——App,就是智能时代的“电网”。
3、有用的App数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仅2015年,中国图书选题就有23万,相比之下,全世界的App只有150万个。是因为150万个App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吗?显然不是。但为什么数量这么少呢?答案是我们仍处在App早期,真正精耕细作的App时代远未到来。
在早期,由于VC驱动,也由于用户精准匹配很难,App开发者大都选择通用型App,这导致通用性的App已经过载,并且泛滥。
目前,用户反映找不到好应用,一方面是因为150万的App,发现自己想要的App确实很难;另一方面,大家不满足于粗放的通用App,想找到自己喜欢的App,发现根本没有开发者愿意去做——因为VC尚未意识到小众社群App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那听起来似乎不是高回报区域,VC兴趣不浓。
但是,精准的个性化App已经箭在弦上。在我接触的90后、00后小伙伴中,他们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App,会不厌其烦的寻找。比如,一个小伙伴看到用某个App做出来的图片风格很棒,就在same、阿噗等多个社区发帖求助;而我本人也有过为了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日记类App,花费18个月,试遍了所有日记App的经历。
前辈们都把App当成工具,但是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指尖儿一代”已经把App当成生活的基础设施,是连接世界的纽带。他们的一切都通过App来完成,对于“指尖儿一代”来说,适合自己的App才是最有价值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当下有用的App不是数量太多了,而是还远远不够。未来这个世界应该有2000万以上的各色App,每一个类别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质,专门服务于各个不同的社群。那个时候,App才能帮助它的专属用户,发挥其最大的效力。
而阿噗的愿望,就是帮助App和用户更好的匹配,成为“指尖儿一代”与世界沟通的纽带。
最后多说一句:对不起,纳德拉,没有App的世界,你等不到了。
1、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App的优势都无需证明
我的这个结论恐怕不会有人有任何异议。原生App的优势足够明显,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即便最乐观的人也会承认,在最理想的情况下,Web App也只是接近原生App,而非超越原生App。
既然原生App明显优于Web App,那为何App还会消失呢?Reynolds认为,因为App对于开发者和用户还存在着一些不完美,这些不完美可以通过Web App就可以解决了。
总结起来,这些问题分两个方面:
a、对用户而言,主要问题是:手机空间有限、对于新App需要谨慎考虑;有些内容必须下载App才能看(很烦);有些链接支持App跳转,但有些仍然不支持;因为App封闭,所以我们想要通过搜索引擎等找到想要的内容很麻烦等等。
b、对于开发者而言,主要问题变成了:说服用户安装App很困难;自己创造的App很有价值没有办法被发现;信息孤岛导致无法被搜索引擎捕获;多平台以及App Linking与 Indexing需要更复杂技术、更优质内容才能获得推荐机会等等。
因此,Reynolds设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在Web App下就不存在了。但是这个结论是脱离现实的。因为Web App的优缺点早有人论证,无须多言。这种情况下,Reynolds的真实问题就变成了:最早的时候,Web App早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为何大家还是选择了原生App?
先讲一下我对Reynolds这两个方面的理解:
a、用户不下载App是因为不够击中痛点。一个真正有用的App,即便一年只用一两次,很多人也不舍得删。空间不够需要手机厂商、App开发者等多方努力解决,或者赚钱买一个大容量的手机。如何找到最符合自己的App、如何找到自己最想要的内容,这个问题是真实存在的。
b、如果开发者没能说服用户下载App,应该是App的问题,而非用户的问题。这个问题变成了Web App,或许增加了被搜索到的可能性,但不能让它获得更多用户。藩篱一直都存在,不会因为Web App就消失(很多网页不注册一样看不到其中的内容)。
被搜索被推荐等也都是站在开发者销售App的立场上来看,但这些问题换成是Web App也同样无法解决——最现实的案例就是:当下的各家网站都符合Reynolds所说的情况,但是它们并没有因此就成功了。成功者仍旧是少数。
2、真实的问题只剩下了:内容交付和可发现性。
根据上面的分析,就会发现,有些问题是伪命题,并不会因为场景变化就会得到解决。真实的问题只剩下:用户如何在上百万App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App,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开发者如何让自己开发的App被准确送达到目标用户手中——在没有搜索引擎(而且搜索引擎也无法帮忙的情况下)。
至于信息孤岛这个说法,我认为,去中心化的时代意味着全新社群的形成,而社群意味着有限开放。比如:除了App开发者希望以外,每个用户真的希望自己的内容被搜索引擎展示出来吗?我表示怀疑。相反,我认为社群存在的价值,就是因为其封闭性,我们可以在里面安全自由地讨论,然后也有一些通路通向其他各个节点。
总结上述分析,我的结论是,这些问题并不能阻碍App发展壮大。恰恰相反,它说明,只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App就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这个问题可以解决吗?答案是肯定的。
怎么解决?阿噗就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在两年的思考之后,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有3点:
a、人们是否需要更适合自己的App?
答案是肯定的。更适合也就意味着更小众。更小众的App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肯定有。但是,这个价值必须要精准地找到自己的用户。假如一个亚文化群体的App有100万潜在用户,那么能够在人海中找到这些用户,这个App就能活下来;找不到他们,这个App就只能因不能形成闭环(社群)而死掉。
怎样找到这些人?可发现性怎么解决?这就是第二点:
b、用社群的方式重新划分社群。
怎样找到每个人的喜好?Facebook、今日头条以及知乎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你把整个社会形态都搬到网络上,人们就会迅速“重组”,划分出全新的社群。
同样,阿噗在思考时就借鉴了这个方式。我们认为,只有把所有人的App喜好和需求都放在一起,通过大家的交流、分享重新构建全新的App社群。
这些分享交流,最终给每个人更好的信息匹配,最终每个人都找到自己最好的App,最终大家会抛弃通用的搜索,而通过这些垂直的、利益相关人的推荐、分享和匹配,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答案。
c、可定制时代到来,需要解决个性化与信息连通的问题。
法拉利和大众汽车完全不同,但是它们的通路是一致的。未来,每个人都希望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个性化的App,就像时尚服装,不喜欢撞衫是其次,主要是需要表达出自己的风格。
这时,需要解决几个问题:首先是商业可持续,如果a和b解决了,这种小众App小众用户的模式就没有问题。其次是App的信息通路,这个也并不难,一个方式是底层数据的“有限共享”,通过App Linking与 Indexing等方式,App孤岛会“合纵连横”,最终成为新的网络——有效信息通畅,而(对特定用户而言的)垃圾信息又不会干扰到。最后是技术难题,这个也很好解决,越来越多的B2B服务商提供的SDK会非常简单的实现各种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几个问题解决了,App就会进入全新的时代。我认为,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App就会成为未来发展的基础设施——App,就是智能时代的“电网”。
3、有用的App数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仅2015年,中国图书选题就有23万,相比之下,全世界的App只有150万个。是因为150万个App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吗?显然不是。但为什么数量这么少呢?答案是我们仍处在App早期,真正精耕细作的App时代远未到来。
在早期,由于VC驱动,也由于用户精准匹配很难,App开发者大都选择通用型App,这导致通用性的App已经过载,并且泛滥。
目前,用户反映找不到好应用,一方面是因为150万的App,发现自己想要的App确实很难;另一方面,大家不满足于粗放的通用App,想找到自己喜欢的App,发现根本没有开发者愿意去做——因为VC尚未意识到小众社群App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那听起来似乎不是高回报区域,VC兴趣不浓。
但是,精准的个性化App已经箭在弦上。在我接触的90后、00后小伙伴中,他们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App,会不厌其烦的寻找。比如,一个小伙伴看到用某个App做出来的图片风格很棒,就在same、阿噗等多个社区发帖求助;而我本人也有过为了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日记类App,花费18个月,试遍了所有日记App的经历。
前辈们都把App当成工具,但是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指尖儿一代”已经把App当成生活的基础设施,是连接世界的纽带。他们的一切都通过App来完成,对于“指尖儿一代”来说,适合自己的App才是最有价值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当下有用的App不是数量太多了,而是还远远不够。未来这个世界应该有2000万以上的各色App,每一个类别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质,专门服务于各个不同的社群。那个时候,App才能帮助它的专属用户,发挥其最大的效力。
而阿噗的愿望,就是帮助App和用户更好的匹配,成为“指尖儿一代”与世界沟通的纽带。
最后多说一句:对不起,纳德拉,没有App的世界,你等不到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