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二讲(一)—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
这一节课主要是讲从远古一直到汉代的,这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好几千年的跨度。对于这个时期的中国建筑,实际上我们还有很多很多未知的东西,甚至对这个时期的历史,我们也有很多未知的谜,也还有很多不能清楚地表述的地方。对于建筑而言更是如此,我们今天要想很准确地描述上古时期的建筑形态还有很多的困难。特别是讲到中国历史,一讲可能就会提到夏商周这些早期的著名的王朝。它们的建筑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有很多的研究,但是仍然很难对它们做出确切的描述。也就是说在我们建筑史的特别早期的部分,还有许许多多的空白点,对于我们每一个对于中国建筑史感兴趣的人,我想都存在着很多可能,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去重新描绘这些时代建筑的发展。
我们开始先来讲一讲早期的文明,如果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的话:
人类早期文明在西亚开始发展,他们有了最早的城市,然后逐渐的发展,形成一个影响周边地区的一个大的文明。在此之后,可能埃及的文明在发展。欧洲的文明在崛起。
中国的文明其实发展得也很早,大概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我们就有了最早的城市。我们的文明从旧石器时代到夏时代,然后开始转入阶级社会时期。
我们再来看看世界建筑发展,在西亚最早出现城市,大约已经到了公元前,将近1万年的时候最早出现了城市。
到了公元3000年的时候,在欧洲北非等地开始出现了许多类似巨石阵这样巨大的一些古代遗迹。实际上这个时期在世界的版图上,都是人类文明逐渐发展演化,走向辉煌的一个时期。
中国的文明,也恰恰是在这样的一个坐标当中,在走着自己道路。我们中国的文明,从旧石器时代时期(公元前1万年)开始,由此往后推,到了后来的新石器时期(大约公元前5000年)这样的一个时代。开始我们有了仰韶文化、后来的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等。
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把这个文化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南方发展的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一个地区文明的发展,一个是以陕西这个地方为中心的仰韶文化的发展。再有就是东北沈阳这样的一个地方,包括内蒙,它发展的所谓红山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是根据它的环境,根据它能够有的材料,根据它的生活方式来产生的。比如说在早期的文献当中有,说“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意思就是在低洼的地方,人们营造像鸟巢一样的东西,把建筑架在木杆上。在高的地方,比如说我们的黄土高原,肯能人就是挖一个洞,住在洞里面。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巢居”和“穴居”这样两种建筑形式。
在有些文献中提到说:
从这些文献来看,我们就可以看到可以了解到古代有那样一个时期。当然,这仅仅只是在文献中出现的,那么有没有实物的见证?在1973年的时候,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一处遗址,这处遗址挖掘出来以后,它是在一个比较低洼的地方,发现了大量的木杆的遗迹,发现了大量的人类活动的痕迹。从这样的一个遗址我们可以看到或者我们可以了解到,它显然是一个村落,这里头有很多很多人生活的痕迹在里面。这回村落的房子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那样是在地上有一个基础,然后盖房子,它是在地上竖很多的木杆,然后把村子的房子全部建在木杆上,也就是架起来的建筑,架空的建筑。这种建筑形式明显地是适合这个地区的气候环境也好,地理环境也好,人们的生活方式明显是这样。在这样一个遗址当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把房子要放在一个柱子上面,上面有结构,需要跟柱子之间有联系,要有梁要把地板架在上头,上头还要有墙,墙上还要盖顶。
像早期的很多类似的这些遗址,它的木杆件的连接是靠绑扎的。但是在河姆渡发现了榫卯的痕迹,也就是说,在距今6000年的时候,在河姆渡生活的这些人已经会把木头加工得非常精致,用榫卯的方式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当然,从绑扎到榫卯肯定是要有一个时间过程的。
我们可以看到,图上的木结构榫卯的形式,非常丰富,那个时候的榫卯已经很成熟了。
在距离河姆渡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属于河姆渡文化的另外的一处遗址,叫田螺山,这处遗址也非常有意思。我们可以看到图片中,有一个图上很清楚的柱网关系,这个柱网的间距大概是三米左右。也就是说到了田螺山的时候,人们已经有一个很清楚的结构的观念了,它已经有柱网开始成。
在这幅图上,大概可以看到好像一个黑的木板放在地上,那是一个席子的痕迹。上面有非常漂亮的席纹,一直保存到今天,也是差不多距今5000年到6000年的历史了。
这张图,它是一个树根的痕迹,它明显是人种的,它不是长在生土上,而是一个人工填的土上。经过我们现在的判定以后,它是茶树。现在无法判断这颗茶树的用途,但是显然这是很古老的茶树。我们还不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从这些遗迹来看,他们已经有着非常繁荣的文明。
从田螺山或是河姆渡的建筑遗迹,推想当时房子的形式,可能是这样一种“干阑式”建筑,架在木柱上,上面有很大的屋顶,下面有一个连续的空间。像这样的房子,今天在南业的一些地区仍然可以看到,我想这个这个时代的建筑,应该跟我们现在保存下来的这些在东南业地区的建筑应该是很接近的。
这些建筑的演化发展,到了今天在我们中国大的文化文明范围当中,仍然有很多遗迹。比如说像云南贵州的一些地区,像侗族的村寨、傣族的村寨等等,还保留了这样的一种建筑形式。
另外一个我们很重要的文明的代表,就是以陕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这个文化也是大概距今6000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南方和黄河流域的发展应该是同时的。在仰韶文化的地区当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遗址,就是西安的半坡遗址。在这儿发现了一个很完整的村落,从这个村落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很独特的建筑体系演变发展的过程,这种体系就是我们说的穴居。
人们在漫长的过程中,就开始在树枝编的屋顶上涂泥,抹上一层泥灰,它既能防火、耐火,又能够保暖,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屋盖。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时候,挖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发现用树枝编成的屋顶更容易一点,于是坑越挖越浅,屋顶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不再挖坑了,完全在地面上用树枝编起一个屋子来,甚至开始出现墙和屋顶的分离,就是上头有一个人字形的顶,下头是墙,下面就是平地,甚至平地是经过处理了。因为地面是湿的,处理有各种方法,比如说放火烧,烧完以后地面的土质会发生变化,烧得像砖块一样。在考古学中有一个词叫做红烧土,土是红颜色的。还有一些是用石灰和白灰,如果房子出现了白灰面,那他一定是用石灰处理了地面做了防潮,就是越来越讲究。这个时候的房子,它的墙就变成了一个用树枝编织,外头涂泥的墙。这种墙的形式,我们把它叫做“木骨泥墙”,这种形式在中国建筑史的后期发展当中,可以说长期在使用。
另外,在半坡还出现了一个方形的大房子,后面分成了三间,前头有一个公共的空间,当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准确地知道,这个房子在当时是干嘛用的,但是恐怕他是一个部落的中心。从平面上也可以发现,这个大房子的前面,会有一个广场,可能也是部落活动的中心。所以从这个形式上来看,已经出现了一个完整的聚落,形成了很有意思的空间格局,实际上它是一个城市的雏形。而半坡村它同样也是在一个高坡上,两边是崖,周围还有水,也是在这样一个防御性很好的位置上。台地上是半坡村,出去可能有窑址,有墓葬区等等这样的一个形式。
这是河南的一处遗迹遗址,平粮台城址,这处遗址是一个比较早期的城址。我们发现它有城墙,城墙做了解剖,是夯土的。除了城墙以外,我们发现它有两个城门,南门和北门,南门的地方两侧有两间房子,是同时期的,显然应该是这个城的门卫室。我们在这个门卫室看到了地面时是用火烧过的红烧土,墙是用土坯做的。另外我们还发现在墙上的土坯砖墙上还有草泥灰,也就是说当时盖这个房子的时候已经非常讲究了,用土坯砖砌墙,然后上头还抹灰,地面用土烧过,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形态。而且大概距地面三十公分左右还有一道排水管,也就是说这个城市在除了考虑它的防御功能和城墙以外,它还考虑了整个城市的防水设施。
如果我们关注以下这个时代的建筑发展,我们发现它已经开始从聚落向城市在转化,它的建筑空间也开始变得丰富。比如说在半坡村有一些住宅,它有一个入口,由于它是地穴式的,它的入口是向下挖的,并不是挖到居住平面以后,马上就是一个完整的坑,他在边上用木棍会支起一个墙,然后把土炕藏在了墙的后头。也就是说,他开始有一种私密性的观念开始出现,他的建筑空间开始分成了私密的睡觉空间、活动的空间这样一些分化。在建筑的技术上,从绑扎已经发展到了榫卯,从木骨泥墙,已经开始出现夯土技术和土坯砖。很多后来的建筑的基本技术,在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开始成型了。
无论是在河姆渡文化,还是仰韶的半坡遗迹也好,它展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建筑,在我们中国的两个区域同时发展的状况。
注:
1、四大古国文明发展史:
美索不达米亚:西亚
公元前7000年左右,蘇美人开始了耕种,公元前4200年出现原始城邦并形成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米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文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先后有蘇美人、巴比伦人等建立的文明。在这个平原是发展了目前欧亚大陆考古已知的世界上第一个城市,颁布了欧亚大陆第一部完整的法典汉摩拉比法典。
古埃及:
公元前7000年左右,人们在尼罗河河谷定居,开始建立房屋,并进行农业和畜牧生产活动。埃及尼罗河流域文明大约开始于公元前4500年左右,象形文字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并沿用了4000余年且出现大量城邦。公元前3500年左右在尼罗河上游河谷和尼罗河入海口三角地区分别形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两个国家。
古印度:早在公元3200年,在现今巴基斯坦,文明既已滋生,古城哈拉巴及穆罕耶达羅的遗迹留有许多这早期文明的烙印,居民已有度量衡及文字。
中国:
中国主体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考古发现了公元前约6000年农业文化遗留下来的小米、稻谷、酿酒、乐器、稷和最早的文字雏形、宫殿式建筑、绘画、十进制等。
公元前4000年红山文化,出现最早的城市并发生阶级分化。
公元前3500年之后出现阶级社会和最早的原始邦国,铜绿等标志着中国文明形成。
公元前2700年,黄帝时代华族兼并夏族、黎族、夷族等,形成了华夏族。
公元前2600年龙山文化,50多个城邦与280万平方公尺的城市、骨刻纹和铜器、光泽透明的玉器、薄如蛋壳的黑陶等。
公元2600年左右,良渚遗址发现亚洲最大的城市良渚古城和三星堆遗址发现的2米多高的青铜器人象等。
公元2100年左右,出现夏、商、周。周分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夏、商、周皆采用封建制,周朝时封建制比较完善,人口以庶民为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世袭王朝。秦(秦国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后,华夏族融合其他周边民族形成汉族。
2、旧石器时代:在古地理学上是指人类开始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文明发展阶段,是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距今约260万年或250万年(人能首次制造出石器)至1.2万年前(农业文明的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期间,人类在早期的能人和智人基础上向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大幅度进化。在旧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开始了最早的艺术创作,并开始涉足宗教和精神领域,如葬礼和仪式。
旧石器时期的人类
3、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磨制石器为主,大约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7400多年至2200多年不等。在有些地区,如美洲,在公元后仍停在新石器时代,同时也出现高度的文明,如玛雅文化。这个时代,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将植物的果实种子加以播种,并把野生动物驯服。同时人类由游牧到定居,已经能够制作陶器、纺织,开始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始人类开始出现文明。在中国大陆,这个时代出现了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文明。
新石器时代工具
贾湖遗址出土的中华第一笛
斯卡拉布雷遗迹
新石器时代中期欧洲发现的遗址
4、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以关中豫西晋南地区为中心,范围由陕西省宝雄市向东延伸至河南省等区域。
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村遗址。但仰韶遗址本身不再被认为是该文化的典型遗址,不过仰韶文化的名称却被保留下来。今天在中国已经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
陶器主要呈现红色,红陶上经常绘有几何型图案或动物型花纹,是仰韶文化最明显特征,故也称为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村落外有墓地和窖场。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半地穴式,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被裹草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
现在一般认为陕西地区的仰韶文化是继老官台文化和裴李岗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按时代顺序可以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三个不同发展阶段。龙山文化被看做是它的继承文化。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纹陶器
鸮xiao面像,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器
半坡陶器刻画符号
5、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公元前4000-3000年,持续时间约2000年。因发现于热核县(今属内蒙古)的红山而得名,是一 个以农业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红山文化的年代,大约距今五千年,与仰韶文化中、晚期相当,其生活有以下特色:
陶器制作:红山文化的陶器,分为泥质红陶和沙质灰陶两种,与当地较后期的龙山文化黑陶的造型有点近似。细泥的彩陶用作煮食,夹砂的刻纹粗陶用来盛载食物。此外,还有一些孕妇陶像。
玉石雕刻:动物型的玉石雕刻十分精巧,以猪、虎、龙等形态为主,工艺水平极高,是红山文化的一大特色。红山文化的玉龙造型非常简单,很多只是一个圈,与后期的盤龙、汶龙等相比显得十分原始。在当时。对龙的崇拜遍布各个地区,说明上古中国地区的文化亦存在重要的共同之处。
新石器时代中期地图,红山文化的范围在地图上是‘1’
圆柱陶器
细泥彩陶
彩陶三足鬲
玉龙
大型C型龙
太阳神
兽行玉石
玉跪跽裸女执灯 岫岩玉
6、大汶口文化: 距今6300年-4500年前,是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以泰山地区为中心的山东中、南部以及江苏北部的淮北地区,晚期的遗址分布更广,东起黄海之滨,西到河南东南部,北至渤海南岸。大汶口文化大约开始于公元前4500年或稍晚,大约公元前2500年前后过渡为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最重要的发现在于陶文,这种疑似文字的刻画记号极可能与汉字的起源有关。
文化特征:以一群特点鲜明的陶器为主要特征。一夹砂陶和泥红陶制为主,大汶口文化遗物也有灰陶、黑陶,并少量硬质白陶。大汶口文化的居民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牙的习俗,这是大汶口文化所独有的奇特习俗。
陶鬹gui
彩陶盉he
白陶鬶
彩陶背壶
骨雕筒
玉钺yue
石钺
束发獠牙
7、河姆渡文化:分布于中国浙江杭州湾南岸平原地区之舟山群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7000-6000年之前,因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发掘最早,古称作河姆渡文化。
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欄式建筑的遗迹。发现有大量的水稻遇存,被断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其中发现中国最早的木制品(木雕鱼),并出土了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准,估计最高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河姆渡陶器为手工制作,十分厚实,呈灰黑色,表面常打磨,常有绳纹,或雕刻有植物、动物图案。
河姆渡文化范围
干欄式建築
圆口广沿黑陶罐
黑陶釜
8、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300到公元前2100间存在于甘肃西部、青海东部的彩陶新石器时代文化,与西北的齐家文化一样出土过早期的青铜器物。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
马家窑陶器以彩陶为主,而且发现数量极多,经典型的马家窑陶器包括细陶土制成的罐与碗,底色为黄色或红色,尚有亮黑色的装饰。此时期的青铜制作品规模有限,对当时经济方面无甚影响。
马家窑彩陶
彩陶人面像
马家窑“青铜刀”
10、榫卯:为榫头卯眼的简称,是一种传统木工中结合两个或多个构件中的凸出部分称为榫,凹出部分则称为卯。最基本的榫卯结构由两个构件组成,其中一个的榫头插入另一个的卯眼中,使两个结构连接并固定。榫头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称为榫舌,其余部分则称作榫肩。
11、田螺山:属于河姆渡文化的一处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ao村,距今约为7000年-5000年。该文化遗存出土器物与河姆渡遗址几乎相同,且出现成片干栏式建筑遗迹和较为完整的村落布局。田螺山遗址发现了其他遗址不具有的人脸形陶支脚、形似大象头部的陶塑等陶器,这在河姆渡遗址中几乎没有见到。遗址中发掘出人为种植古茶树和壶形陶器证明,当时很有可能已经人工种植茶树并饮茶。遗址中的杆栏式建筑范围和大小证明,当时的先民已经能够挖掘较深的土坑,且能够应用重力与承重力关系的经验进行建筑。
田螺山遗址出土人面形釜支脚
田螺山遗址出土碳化稻
田螺山遗址出土玉玦
田螺山遗址出土骨笛
12、柱网:单层厂房、多层厂房中,承重结构柱子在平面排列时形成的网格称为柱网。
13、席纹:建筑装饰线条铺设方式中的一种,形状为一个线条接着一个线条。古代陶器纹饰,是陶坯未干时放在席子上印出的席子编织痕迹,多见于器物底部。后来席纹从陶器装饰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如服饰、剪纸、壁画、瓷器等出现了大量做工精美的席纹工艺品,如雍正粉彩席纹杯。
清晚期席纹款魁星点斗碟
14、广西程阳桥(风雨桥):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程阳马安寨,横跨林溪河,为侗族特有的风雨桥建筑,建于1912-1924年(民国)。桥面桥楼五座,建于桥墩上和两端,中隔楼为重檐六角攒尖顶,东西桥墩上隔楼为重檐四角攒尖顶两端阁楼为重檐歇山顶,高5.8米。桥楼间有廊,桥廊两侧设栏杆和长凳。
风雨桥:是侗族独有的桥,又称花桥,亦叫福桥。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等地。由桥、塔、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墩上,有多层,簷叫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因为行人过往能躲避风雨,故名风雨桥。
攒尖顶:即攒尖式屋顶,宋朝时称“撮尖”,清朝时称“攒尖”,是汉字文化圈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日语称宝型造。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该顶常用于亭、榭、隔和塔等建筑。在日本则常用于茶室。
圆形攒尖顶的天坛祈年殿
攒尖顶的内部,北京中山公园,兰亭八柱亭
日本醍醐寺内的单檐攒尖顶
八角攒尖顶的中正纪念堂
日本法起寺三重塔的攒尖顶
歇山顶:即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屋顶、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朝改今称,又名九脊顶。为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歇山顶亦有传入东亚其他地区,日本称为入母屋造。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样式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其中重檐歇山顶等级高于单檐庑殿顶,仅低于重檐庑殿顶,而单檐歇山顶低于单檐庑殿顶,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有,后来也有些民宅开始使用歇山顶。
由歇山顶的基本样式可以延伸,可以演变出四面歇山顶,卷棚歇山顶等变体。
歇山顶
以重檐歇山顶,图示各种屋脊名称
重檐歇山顶的天安门
重檐歇山顶的台北国家音乐厅
单檐歇山顶的智化寺智化门
韩国景福宫勤政殿使用重檐歇山顶
台北府城北门使用单檐歇山顶
四面歇山顶的北京故宫角楼
15、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半坡村,地处浐chan河下游右侧覆盖有黄土的二级阶地上,背依白鹿原,与河床相距800米。半坡遗址是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典型代表,至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半坡遗址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围栏及起防护和泄洪作用的大围沟等遗迹,比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会村落的原貌。半坡建筑已具典型中国建筑雏形,出入口朝南,并使用木制框架执掌屋顶,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住房。
陶器的使用在当时占重要地位,在制作上已采用了模制法和泥条盘筑法,并逐渐以转动的轮盘修整器口器形。陶器上的鱼纹图案具有代表性,其中口部噙鱼的人面纹饰最具特色。陶器上还有可能为早期文字的雏形的标志符号,半坡陶符。
人面鱼纹彩陶盆细节
鱼纹彩陶盆
16、平粮台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晚期龙山文化城址,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大朱村,距今4300多年,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最早古城址。城址内发掘出10多座房基,多为长方形排房,有3间一组和4间一组的。房基无论是平地建起的,或是夯土高台建筑,普遍使用土坯砌墙。
17、夯土:是一种建筑材料,表示一块红泥、粗砂、石灰的三合土中的空隙经过夯实的动作之后变得更结实。土材质中较为结实的材料,在古代是城墙、宫室常用的建材,在中国,最早在龙山文化已能掌握夯土的技艺。是客家土楼所呈现的土黄色外观。
我们开始先来讲一讲早期的文明,如果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的话:
人类早期文明在西亚开始发展,他们有了最早的城市,然后逐渐的发展,形成一个影响周边地区的一个大的文明。在此之后,可能埃及的文明在发展。欧洲的文明在崛起。
中国的文明其实发展得也很早,大概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我们就有了最早的城市。我们的文明从旧石器时代到夏时代,然后开始转入阶级社会时期。
我们再来看看世界建筑发展,在西亚最早出现城市,大约已经到了公元前,将近1万年的时候最早出现了城市。
![]() |
到了公元3000年的时候,在欧洲北非等地开始出现了许多类似巨石阵这样巨大的一些古代遗迹。实际上这个时期在世界的版图上,都是人类文明逐渐发展演化,走向辉煌的一个时期。
![]() |
中国的文明,也恰恰是在这样的一个坐标当中,在走着自己道路。我们中国的文明,从旧石器时代时期(公元前1万年)开始,由此往后推,到了后来的新石器时期(大约公元前5000年)这样的一个时代。开始我们有了仰韶文化、后来的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等。
![]() |
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把这个文化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南方发展的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一个地区文明的发展,一个是以陕西这个地方为中心的仰韶文化的发展。再有就是东北沈阳这样的一个地方,包括内蒙,它发展的所谓红山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是根据它的环境,根据它能够有的材料,根据它的生活方式来产生的。比如说在早期的文献当中有,说“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意思就是在低洼的地方,人们营造像鸟巢一样的东西,把建筑架在木杆上。在高的地方,比如说我们的黄土高原,肯能人就是挖一个洞,住在洞里面。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巢居”和“穴居”这样两种建筑形式。
在有些文献中提到说:
![]() |
从这些文献来看,我们就可以看到可以了解到古代有那样一个时期。当然,这仅仅只是在文献中出现的,那么有没有实物的见证?在1973年的时候,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一处遗址,这处遗址挖掘出来以后,它是在一个比较低洼的地方,发现了大量的木杆的遗迹,发现了大量的人类活动的痕迹。从这样的一个遗址我们可以看到或者我们可以了解到,它显然是一个村落,这里头有很多很多人生活的痕迹在里面。这回村落的房子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那样是在地上有一个基础,然后盖房子,它是在地上竖很多的木杆,然后把村子的房子全部建在木杆上,也就是架起来的建筑,架空的建筑。这种建筑形式明显地是适合这个地区的气候环境也好,地理环境也好,人们的生活方式明显是这样。在这样一个遗址当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把房子要放在一个柱子上面,上面有结构,需要跟柱子之间有联系,要有梁要把地板架在上头,上头还要有墙,墙上还要盖顶。
![]() |
![]() |
像早期的很多类似的这些遗址,它的木杆件的连接是靠绑扎的。但是在河姆渡发现了榫卯的痕迹,也就是说,在距今6000年的时候,在河姆渡生活的这些人已经会把木头加工得非常精致,用榫卯的方式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当然,从绑扎到榫卯肯定是要有一个时间过程的。
我们可以看到,图上的木结构榫卯的形式,非常丰富,那个时候的榫卯已经很成熟了。
![]() |
在距离河姆渡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属于河姆渡文化的另外的一处遗址,叫田螺山,这处遗址也非常有意思。我们可以看到图片中,有一个图上很清楚的柱网关系,这个柱网的间距大概是三米左右。也就是说到了田螺山的时候,人们已经有一个很清楚的结构的观念了,它已经有柱网开始成。
![]() |
在这幅图上,大概可以看到好像一个黑的木板放在地上,那是一个席子的痕迹。上面有非常漂亮的席纹,一直保存到今天,也是差不多距今5000年到6000年的历史了。
![]() |
这张图,它是一个树根的痕迹,它明显是人种的,它不是长在生土上,而是一个人工填的土上。经过我们现在的判定以后,它是茶树。现在无法判断这颗茶树的用途,但是显然这是很古老的茶树。我们还不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从这些遗迹来看,他们已经有着非常繁荣的文明。
![]() |
从田螺山或是河姆渡的建筑遗迹,推想当时房子的形式,可能是这样一种“干阑式”建筑,架在木柱上,上面有很大的屋顶,下面有一个连续的空间。像这样的房子,今天在南业的一些地区仍然可以看到,我想这个这个时代的建筑,应该跟我们现在保存下来的这些在东南业地区的建筑应该是很接近的。
![]() |
这些建筑的演化发展,到了今天在我们中国大的文化文明范围当中,仍然有很多遗迹。比如说像云南贵州的一些地区,像侗族的村寨、傣族的村寨等等,还保留了这样的一种建筑形式。
![]() |
![]() |
![]() |
另外一个我们很重要的文明的代表,就是以陕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这个文化也是大概距今6000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南方和黄河流域的发展应该是同时的。在仰韶文化的地区当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遗址,就是西安的半坡遗址。在这儿发现了一个很完整的村落,从这个村落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很独特的建筑体系演变发展的过程,这种体系就是我们说的穴居。
![]() |
![]() |
人们在漫长的过程中,就开始在树枝编的屋顶上涂泥,抹上一层泥灰,它既能防火、耐火,又能够保暖,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屋盖。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时候,挖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发现用树枝编成的屋顶更容易一点,于是坑越挖越浅,屋顶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不再挖坑了,完全在地面上用树枝编起一个屋子来,甚至开始出现墙和屋顶的分离,就是上头有一个人字形的顶,下头是墙,下面就是平地,甚至平地是经过处理了。因为地面是湿的,处理有各种方法,比如说放火烧,烧完以后地面的土质会发生变化,烧得像砖块一样。在考古学中有一个词叫做红烧土,土是红颜色的。还有一些是用石灰和白灰,如果房子出现了白灰面,那他一定是用石灰处理了地面做了防潮,就是越来越讲究。这个时候的房子,它的墙就变成了一个用树枝编织,外头涂泥的墙。这种墙的形式,我们把它叫做“木骨泥墙”,这种形式在中国建筑史的后期发展当中,可以说长期在使用。
![]() |
另外,在半坡还出现了一个方形的大房子,后面分成了三间,前头有一个公共的空间,当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准确地知道,这个房子在当时是干嘛用的,但是恐怕他是一个部落的中心。从平面上也可以发现,这个大房子的前面,会有一个广场,可能也是部落活动的中心。所以从这个形式上来看,已经出现了一个完整的聚落,形成了很有意思的空间格局,实际上它是一个城市的雏形。而半坡村它同样也是在一个高坡上,两边是崖,周围还有水,也是在这样一个防御性很好的位置上。台地上是半坡村,出去可能有窑址,有墓葬区等等这样的一个形式。
![]() |
这是河南的一处遗迹遗址,平粮台城址,这处遗址是一个比较早期的城址。我们发现它有城墙,城墙做了解剖,是夯土的。除了城墙以外,我们发现它有两个城门,南门和北门,南门的地方两侧有两间房子,是同时期的,显然应该是这个城的门卫室。我们在这个门卫室看到了地面时是用火烧过的红烧土,墙是用土坯做的。另外我们还发现在墙上的土坯砖墙上还有草泥灰,也就是说当时盖这个房子的时候已经非常讲究了,用土坯砖砌墙,然后上头还抹灰,地面用土烧过,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形态。而且大概距地面三十公分左右还有一道排水管,也就是说这个城市在除了考虑它的防御功能和城墙以外,它还考虑了整个城市的防水设施。
如果我们关注以下这个时代的建筑发展,我们发现它已经开始从聚落向城市在转化,它的建筑空间也开始变得丰富。比如说在半坡村有一些住宅,它有一个入口,由于它是地穴式的,它的入口是向下挖的,并不是挖到居住平面以后,马上就是一个完整的坑,他在边上用木棍会支起一个墙,然后把土炕藏在了墙的后头。也就是说,他开始有一种私密性的观念开始出现,他的建筑空间开始分成了私密的睡觉空间、活动的空间这样一些分化。在建筑的技术上,从绑扎已经发展到了榫卯,从木骨泥墙,已经开始出现夯土技术和土坯砖。很多后来的建筑的基本技术,在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开始成型了。
无论是在河姆渡文化,还是仰韶的半坡遗迹也好,它展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建筑,在我们中国的两个区域同时发展的状况。
![]() |
![]() |
注:
1、四大古国文明发展史:
美索不达米亚:西亚
公元前7000年左右,蘇美人开始了耕种,公元前4200年出现原始城邦并形成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米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文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先后有蘇美人、巴比伦人等建立的文明。在这个平原是发展了目前欧亚大陆考古已知的世界上第一个城市,颁布了欧亚大陆第一部完整的法典汉摩拉比法典。
古埃及:
公元前7000年左右,人们在尼罗河河谷定居,开始建立房屋,并进行农业和畜牧生产活动。埃及尼罗河流域文明大约开始于公元前4500年左右,象形文字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并沿用了4000余年且出现大量城邦。公元前3500年左右在尼罗河上游河谷和尼罗河入海口三角地区分别形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两个国家。
古印度:早在公元3200年,在现今巴基斯坦,文明既已滋生,古城哈拉巴及穆罕耶达羅的遗迹留有许多这早期文明的烙印,居民已有度量衡及文字。
中国:
中国主体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考古发现了公元前约6000年农业文化遗留下来的小米、稻谷、酿酒、乐器、稷和最早的文字雏形、宫殿式建筑、绘画、十进制等。
公元前4000年红山文化,出现最早的城市并发生阶级分化。
公元前3500年之后出现阶级社会和最早的原始邦国,铜绿等标志着中国文明形成。
公元前2700年,黄帝时代华族兼并夏族、黎族、夷族等,形成了华夏族。
公元前2600年龙山文化,50多个城邦与280万平方公尺的城市、骨刻纹和铜器、光泽透明的玉器、薄如蛋壳的黑陶等。
公元2600年左右,良渚遗址发现亚洲最大的城市良渚古城和三星堆遗址发现的2米多高的青铜器人象等。
公元2100年左右,出现夏、商、周。周分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夏、商、周皆采用封建制,周朝时封建制比较完善,人口以庶民为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世袭王朝。秦(秦国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后,华夏族融合其他周边民族形成汉族。
![]() |
![]() |
![]() |
2、旧石器时代:在古地理学上是指人类开始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文明发展阶段,是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距今约260万年或250万年(人能首次制造出石器)至1.2万年前(农业文明的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期间,人类在早期的能人和智人基础上向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大幅度进化。在旧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开始了最早的艺术创作,并开始涉足宗教和精神领域,如葬礼和仪式。
![]() |
旧石器时期的人类
![]() |
3、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磨制石器为主,大约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7400多年至2200多年不等。在有些地区,如美洲,在公元后仍停在新石器时代,同时也出现高度的文明,如玛雅文化。这个时代,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将植物的果实种子加以播种,并把野生动物驯服。同时人类由游牧到定居,已经能够制作陶器、纺织,开始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始人类开始出现文明。在中国大陆,这个时代出现了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文明。
![]() |
![]() |
新石器时代工具
![]() |
贾湖遗址出土的中华第一笛
![]() |
斯卡拉布雷遗迹
![]() |
新石器时代中期欧洲发现的遗址
![]() |
![]() |
4、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以关中豫西晋南地区为中心,范围由陕西省宝雄市向东延伸至河南省等区域。
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村遗址。但仰韶遗址本身不再被认为是该文化的典型遗址,不过仰韶文化的名称却被保留下来。今天在中国已经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
陶器主要呈现红色,红陶上经常绘有几何型图案或动物型花纹,是仰韶文化最明显特征,故也称为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村落外有墓地和窖场。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半地穴式,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被裹草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
现在一般认为陕西地区的仰韶文化是继老官台文化和裴李岗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按时代顺序可以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三个不同发展阶段。龙山文化被看做是它的继承文化。
![]() |
![]() |
![]() |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纹陶器
![]() |
鸮xiao面像,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器
![]() |
半坡陶器刻画符号
![]() |
5、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公元前4000-3000年,持续时间约2000年。因发现于热核县(今属内蒙古)的红山而得名,是一 个以农业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红山文化的年代,大约距今五千年,与仰韶文化中、晚期相当,其生活有以下特色:
陶器制作:红山文化的陶器,分为泥质红陶和沙质灰陶两种,与当地较后期的龙山文化黑陶的造型有点近似。细泥的彩陶用作煮食,夹砂的刻纹粗陶用来盛载食物。此外,还有一些孕妇陶像。
玉石雕刻:动物型的玉石雕刻十分精巧,以猪、虎、龙等形态为主,工艺水平极高,是红山文化的一大特色。红山文化的玉龙造型非常简单,很多只是一个圈,与后期的盤龙、汶龙等相比显得十分原始。在当时。对龙的崇拜遍布各个地区,说明上古中国地区的文化亦存在重要的共同之处。
新石器时代中期地图,红山文化的范围在地图上是‘1’
![]() |
圆柱陶器
![]() |
细泥彩陶
![]() |
彩陶三足鬲
![]() |
玉龙
![]() |
大型C型龙
![]() |
太阳神
![]() |
![]() |
![]() |
![]() |
兽行玉石
![]() |
![]() |
玉跪跽裸女执灯 岫岩玉
![]() |
6、大汶口文化: 距今6300年-4500年前,是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以泰山地区为中心的山东中、南部以及江苏北部的淮北地区,晚期的遗址分布更广,东起黄海之滨,西到河南东南部,北至渤海南岸。大汶口文化大约开始于公元前4500年或稍晚,大约公元前2500年前后过渡为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最重要的发现在于陶文,这种疑似文字的刻画记号极可能与汉字的起源有关。
文化特征:以一群特点鲜明的陶器为主要特征。一夹砂陶和泥红陶制为主,大汶口文化遗物也有灰陶、黑陶,并少量硬质白陶。大汶口文化的居民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牙的习俗,这是大汶口文化所独有的奇特习俗。
陶鬹gui
![]() |
彩陶盉he
![]() |
白陶鬶
![]() |
彩陶背壶
![]() |
骨雕筒
![]() |
玉钺yue
![]() |
石钺
![]() |
束发獠牙
![]() |
7、河姆渡文化:分布于中国浙江杭州湾南岸平原地区之舟山群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7000-6000年之前,因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发掘最早,古称作河姆渡文化。
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欄式建筑的遗迹。发现有大量的水稻遇存,被断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其中发现中国最早的木制品(木雕鱼),并出土了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准,估计最高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河姆渡陶器为手工制作,十分厚实,呈灰黑色,表面常打磨,常有绳纹,或雕刻有植物、动物图案。
河姆渡文化范围
![]() |
干欄式建築
![]() |
圆口广沿黑陶罐
![]() |
黑陶釜
![]() |
8、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300到公元前2100间存在于甘肃西部、青海东部的彩陶新石器时代文化,与西北的齐家文化一样出土过早期的青铜器物。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
马家窑陶器以彩陶为主,而且发现数量极多,经典型的马家窑陶器包括细陶土制成的罐与碗,底色为黄色或红色,尚有亮黑色的装饰。此时期的青铜制作品规模有限,对当时经济方面无甚影响。
马家窑彩陶
![]() |
![]() |
![]() |
彩陶人面像
![]() |
马家窑“青铜刀”
![]() |
10、榫卯:为榫头卯眼的简称,是一种传统木工中结合两个或多个构件中的凸出部分称为榫,凹出部分则称为卯。最基本的榫卯结构由两个构件组成,其中一个的榫头插入另一个的卯眼中,使两个结构连接并固定。榫头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称为榫舌,其余部分则称作榫肩。
![]() |
11、田螺山:属于河姆渡文化的一处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ao村,距今约为7000年-5000年。该文化遗存出土器物与河姆渡遗址几乎相同,且出现成片干栏式建筑遗迹和较为完整的村落布局。田螺山遗址发现了其他遗址不具有的人脸形陶支脚、形似大象头部的陶塑等陶器,这在河姆渡遗址中几乎没有见到。遗址中发掘出人为种植古茶树和壶形陶器证明,当时很有可能已经人工种植茶树并饮茶。遗址中的杆栏式建筑范围和大小证明,当时的先民已经能够挖掘较深的土坑,且能够应用重力与承重力关系的经验进行建筑。
![]() |
![]() |
田螺山遗址出土人面形釜支脚
![]() |
田螺山遗址出土碳化稻
![]() |
田螺山遗址出土玉玦
![]() |
田螺山遗址出土骨笛
![]() |
12、柱网:单层厂房、多层厂房中,承重结构柱子在平面排列时形成的网格称为柱网。
![]() |
13、席纹:建筑装饰线条铺设方式中的一种,形状为一个线条接着一个线条。古代陶器纹饰,是陶坯未干时放在席子上印出的席子编织痕迹,多见于器物底部。后来席纹从陶器装饰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如服饰、剪纸、壁画、瓷器等出现了大量做工精美的席纹工艺品,如雍正粉彩席纹杯。
![]() |
![]() |
清晚期席纹款魁星点斗碟
![]() |
14、广西程阳桥(风雨桥):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程阳马安寨,横跨林溪河,为侗族特有的风雨桥建筑,建于1912-1924年(民国)。桥面桥楼五座,建于桥墩上和两端,中隔楼为重檐六角攒尖顶,东西桥墩上隔楼为重檐四角攒尖顶两端阁楼为重檐歇山顶,高5.8米。桥楼间有廊,桥廊两侧设栏杆和长凳。
风雨桥:是侗族独有的桥,又称花桥,亦叫福桥。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等地。由桥、塔、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墩上,有多层,簷叫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因为行人过往能躲避风雨,故名风雨桥。
![]() |
攒尖顶:即攒尖式屋顶,宋朝时称“撮尖”,清朝时称“攒尖”,是汉字文化圈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日语称宝型造。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该顶常用于亭、榭、隔和塔等建筑。在日本则常用于茶室。
圆形攒尖顶的天坛祈年殿
![]() |
攒尖顶的内部,北京中山公园,兰亭八柱亭
![]() |
日本醍醐寺内的单檐攒尖顶
![]() |
八角攒尖顶的中正纪念堂
![]() |
日本法起寺三重塔的攒尖顶
![]() |
歇山顶:即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屋顶、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朝改今称,又名九脊顶。为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歇山顶亦有传入东亚其他地区,日本称为入母屋造。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样式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其中重檐歇山顶等级高于单檐庑殿顶,仅低于重檐庑殿顶,而单檐歇山顶低于单檐庑殿顶,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有,后来也有些民宅开始使用歇山顶。
由歇山顶的基本样式可以延伸,可以演变出四面歇山顶,卷棚歇山顶等变体。
歇山顶
![]() |
以重檐歇山顶,图示各种屋脊名称
![]() |
重檐歇山顶的天安门
![]() |
重檐歇山顶的台北国家音乐厅
![]() |
单檐歇山顶的智化寺智化门
![]() |
韩国景福宫勤政殿使用重檐歇山顶
![]() |
台北府城北门使用单檐歇山顶
![]() |
四面歇山顶的北京故宫角楼
![]() |
15、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半坡村,地处浐chan河下游右侧覆盖有黄土的二级阶地上,背依白鹿原,与河床相距800米。半坡遗址是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典型代表,至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半坡遗址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围栏及起防护和泄洪作用的大围沟等遗迹,比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会村落的原貌。半坡建筑已具典型中国建筑雏形,出入口朝南,并使用木制框架执掌屋顶,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住房。
陶器的使用在当时占重要地位,在制作上已采用了模制法和泥条盘筑法,并逐渐以转动的轮盘修整器口器形。陶器上的鱼纹图案具有代表性,其中口部噙鱼的人面纹饰最具特色。陶器上还有可能为早期文字的雏形的标志符号,半坡陶符。
![]() |
人面鱼纹彩陶盆细节
![]() |
鱼纹彩陶盆
![]() |
16、平粮台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晚期龙山文化城址,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大朱村,距今4300多年,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最早古城址。城址内发掘出10多座房基,多为长方形排房,有3间一组和4间一组的。房基无论是平地建起的,或是夯土高台建筑,普遍使用土坯砌墙。
17、夯土:是一种建筑材料,表示一块红泥、粗砂、石灰的三合土中的空隙经过夯实的动作之后变得更结实。土材质中较为结实的材料,在古代是城墙、宫室常用的建材,在中国,最早在龙山文化已能掌握夯土的技艺。是客家土楼所呈现的土黄色外观。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