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女性观
首先,当我们在认知一个个体的时候,个体对于事物的态度决定着这个个体对事物的认知与选择的程度,这样的认知与选择的水平常常可以体现这个个体的水准。而个体水准的确立将有利于我们对其作品和行为的认知与理解。
其次,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对于其他的个体的态度尤为重要,而处在男权社会下对女性的理解将更好的体现一个个体的思想水准。因此,了解苏轼的对事物的认知,尤其是对女性的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苏东坡个人及其诗歌
苏轼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处在北宋的中期。唐代觉醒的女权意识还留有余韵而宋代的程朱理学还没有达到固化、僵硬的程度,应该说当时女性受到的束缚,相对于北宋后期及南宋是要小的。但是,女性的地位相对而言并不高。出嫁前,“在室女”享有一定的地位,家庭中兄弟姐妹间的尊与卑还主要是依据“长幼”而定,不是完全由“男女”来划分的。“在室女”还有一定的继承财产的权力。“姑姊妹在室者,减男娉财之半。” 出嫁后,更多的要为夫家服务,受夫权和族权的影响。作为母亲,特别是有儿子之后其地位开始呈上升趋势,在儿子长在娶妇之后(在其晚年),其地位是颇为优越的。
苏轼的词作中有将近60首写到女性,描写对象有少女、少妇、歌妓、思妇等,这些从词作几乎都体现了女性的美。有“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云鬓。”(《浣溪沙•端午》),写尽女子姿态的娇美;有“为情深,嫌怕断头烟。”(《翻香令》),点破女子心思的细密;有“为郎憔悴却羞郎”(《定风波•莫怪鸳鸯绣带长》),道尽女子神色的抵牾。东坡先生在他的词作中充分体现了他对于女子姿态美、颜色美、心理美的理解和体会。
除去女子外在的美之外,东坡先生表现的还有女子的才艺美和品行美。以《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为例: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尽道”一句写出了女子在歌唱方面的才艺,歌声的轻柔、舒爽使人产生怡情悦性的审美享受,是对女子才艺的体现也是对歌女内心世界的表现。“万里”一句写女子的北归,虽历经艰难岁月,但解脱之后却显年轻,是对女子不畏艰苦、历险若夷的由衷赞美,也是对其品行美的体悟。
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有一个很典型的共同特征,对女性充满同情与关怀。苏轼也不例外,而且高于一般性的同情与关怀。苏轼同于常人的关怀有对妓女的理解、思妇的同情,其表现在:一方面,“相思拨断琵琶索,枕泪梦魂中,觉来眉晕重。”(《菩萨蛮•娟娟缺月西南落》)写歌妓对太守的思念,重情重义。“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江城子•翠蛾羞黛怯人看》)道尽相思道尽愁。另一方面,“为郎憔悴却羞郎”(《定风波•莫怪鸳鸯绣带长》)和“清泪斑斑,挥断柔肠寸。嗔人问。背灯偷揾。拭尽残妆粉。”(《点绛唇•月转乌啼》)写思妇的憔悴感伤,穷尽思妇们的情态和怀思,使人不禁落泪。
这些对于东坡是不够的,他对于女子的关怀还在于对知音知己的欣赏、仰慕者的同情和他者的理解。上面提到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中的柔奴便是东坡先生欣赏的知己,他爱柔奴的秉性。《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幽人”便是思慕东坡的女子,为东坡而不惜自寻短见。这里包含着东坡深深的遗憾和惋惜。坊间有传说苏轼调侃张先老夫少妻的对答诗“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这虽是调侃张先的作品,但也难掩东坡先生对他者(十八新娘)命运的同情和无奈。
苏轼在悼念妻子王弗的时候说过“呜呼哀哉,余生永无所怙。”,由此苏轼对妻子的爱怜可见一斑。苏轼一共有56首女性词,其中有5首寄内词和3首悼亡词,还写过《亡妻王氏墓志铭》和《朝云墓志铭》。这些作品都表现出了其对妻妾深厚的情感,有情爱,有思念,还有悔恨和遗憾。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是悼亡词中的上品,情动古今至今不绝。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些都是苏轼重情义的表现,对妻子的爱以及对情感的尊重,表现了苏轼对女性的尊重。
苏轼在《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中写到“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堂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这段话说明苏轼母亲的慈悲给苏轼留下了深刻的映象,这是对不仅母亲的尊重,也是对母性之美的赞扬。
苏轼还给乳母刘氏、保姆杨氏写过墓志铭,像这种小人物有墓志铭是极为罕见的。学者陈玲经过对唐代墓志铭的考察也并未发现小人物的墓志铭。苏轼对这两位家仆辛劳的记录体现了他铭记辛劳和恩情毫无尊卑之别,这在那个时代是进步的。
通过上面的探讨笔者认为苏轼的女性观有五大要素:欣赏、关怀、尊重、深情和平等。苏轼的女性观是要高于时代的,他成功的摆脱了俗世的观念,走到了庸众的前面,为我们开启了好男人的典范。虽然他高于时代,但并不激进,他并没有用暴力反抗时代而是通过作品来表现其高洁的观念。他以一个不偏激、温文儒雅的儒者形象出现在对女性的生活中,后世的一些有抱负的理学家是不及的。他们只懂了世界的一部分(伦理秩序),却不太懂生活。总而言之,苏轼是关怀女性、热爱生活的巨人。
苏轼是一代伟人,不在于其文学作品、政治贡献本身,而在于蕴含在这其中对于生活的理解与爱,尤其体现在他对女性的态度上。
其次,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对于其他的个体的态度尤为重要,而处在男权社会下对女性的理解将更好的体现一个个体的思想水准。因此,了解苏轼的对事物的认知,尤其是对女性的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苏东坡个人及其诗歌
苏轼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处在北宋的中期。唐代觉醒的女权意识还留有余韵而宋代的程朱理学还没有达到固化、僵硬的程度,应该说当时女性受到的束缚,相对于北宋后期及南宋是要小的。但是,女性的地位相对而言并不高。出嫁前,“在室女”享有一定的地位,家庭中兄弟姐妹间的尊与卑还主要是依据“长幼”而定,不是完全由“男女”来划分的。“在室女”还有一定的继承财产的权力。“姑姊妹在室者,减男娉财之半。” 出嫁后,更多的要为夫家服务,受夫权和族权的影响。作为母亲,特别是有儿子之后其地位开始呈上升趋势,在儿子长在娶妇之后(在其晚年),其地位是颇为优越的。
苏轼的词作中有将近60首写到女性,描写对象有少女、少妇、歌妓、思妇等,这些从词作几乎都体现了女性的美。有“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云鬓。”(《浣溪沙•端午》),写尽女子姿态的娇美;有“为情深,嫌怕断头烟。”(《翻香令》),点破女子心思的细密;有“为郎憔悴却羞郎”(《定风波•莫怪鸳鸯绣带长》),道尽女子神色的抵牾。东坡先生在他的词作中充分体现了他对于女子姿态美、颜色美、心理美的理解和体会。
除去女子外在的美之外,东坡先生表现的还有女子的才艺美和品行美。以《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为例: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尽道”一句写出了女子在歌唱方面的才艺,歌声的轻柔、舒爽使人产生怡情悦性的审美享受,是对女子才艺的体现也是对歌女内心世界的表现。“万里”一句写女子的北归,虽历经艰难岁月,但解脱之后却显年轻,是对女子不畏艰苦、历险若夷的由衷赞美,也是对其品行美的体悟。
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有一个很典型的共同特征,对女性充满同情与关怀。苏轼也不例外,而且高于一般性的同情与关怀。苏轼同于常人的关怀有对妓女的理解、思妇的同情,其表现在:一方面,“相思拨断琵琶索,枕泪梦魂中,觉来眉晕重。”(《菩萨蛮•娟娟缺月西南落》)写歌妓对太守的思念,重情重义。“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江城子•翠蛾羞黛怯人看》)道尽相思道尽愁。另一方面,“为郎憔悴却羞郎”(《定风波•莫怪鸳鸯绣带长》)和“清泪斑斑,挥断柔肠寸。嗔人问。背灯偷揾。拭尽残妆粉。”(《点绛唇•月转乌啼》)写思妇的憔悴感伤,穷尽思妇们的情态和怀思,使人不禁落泪。
这些对于东坡是不够的,他对于女子的关怀还在于对知音知己的欣赏、仰慕者的同情和他者的理解。上面提到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中的柔奴便是东坡先生欣赏的知己,他爱柔奴的秉性。《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幽人”便是思慕东坡的女子,为东坡而不惜自寻短见。这里包含着东坡深深的遗憾和惋惜。坊间有传说苏轼调侃张先老夫少妻的对答诗“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这虽是调侃张先的作品,但也难掩东坡先生对他者(十八新娘)命运的同情和无奈。
苏轼在悼念妻子王弗的时候说过“呜呼哀哉,余生永无所怙。”,由此苏轼对妻子的爱怜可见一斑。苏轼一共有56首女性词,其中有5首寄内词和3首悼亡词,还写过《亡妻王氏墓志铭》和《朝云墓志铭》。这些作品都表现出了其对妻妾深厚的情感,有情爱,有思念,还有悔恨和遗憾。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是悼亡词中的上品,情动古今至今不绝。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些都是苏轼重情义的表现,对妻子的爱以及对情感的尊重,表现了苏轼对女性的尊重。
苏轼在《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中写到“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堂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这段话说明苏轼母亲的慈悲给苏轼留下了深刻的映象,这是对不仅母亲的尊重,也是对母性之美的赞扬。
苏轼还给乳母刘氏、保姆杨氏写过墓志铭,像这种小人物有墓志铭是极为罕见的。学者陈玲经过对唐代墓志铭的考察也并未发现小人物的墓志铭。苏轼对这两位家仆辛劳的记录体现了他铭记辛劳和恩情毫无尊卑之别,这在那个时代是进步的。
通过上面的探讨笔者认为苏轼的女性观有五大要素:欣赏、关怀、尊重、深情和平等。苏轼的女性观是要高于时代的,他成功的摆脱了俗世的观念,走到了庸众的前面,为我们开启了好男人的典范。虽然他高于时代,但并不激进,他并没有用暴力反抗时代而是通过作品来表现其高洁的观念。他以一个不偏激、温文儒雅的儒者形象出现在对女性的生活中,后世的一些有抱负的理学家是不及的。他们只懂了世界的一部分(伦理秩序),却不太懂生活。总而言之,苏轼是关怀女性、热爱生活的巨人。
苏轼是一代伟人,不在于其文学作品、政治贡献本身,而在于蕴含在这其中对于生活的理解与爱,尤其体现在他对女性的态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