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李镇,一座千年古镇的百年变迁
梅李镇古貌 梅李镇位于江苏省常熟市东南区域。梅李镇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五代时期,相传吴越王钱穆遣将梅世忠、李开山驻守此地,居民依军成市,故名梅李。常熟东南区域两条最大的运河常浒河与盐铁塘交织呈“十”字型相交,集镇围绕这两条河流而建。 该镇历来规模较大,被称为常熟“东乡第一镇”,其历史遗迹众多,古墓、古墩遍布集镇四周,沿着古迹有大大小小庙宇十几所,该镇原有的公共活动也是十分丰富。集镇的公共空间和自然地理形成了重要的梅李十八景,成为地方记忆的一部分。这些梅李十八景现在多已消失,聚沙塔是保存比较完整的,在保存下来的“法云禅寺碑文”中,记录了当时大规模修理古塔的经过,“梅里法云寺聚沙塔,肇自有宋爰造,本朝中更兴废不知凡几矣”,集资维修过程不易,最终在乡人的努力下“台表刹是镇一乡,不独为佛门善果,亦是为吾儒读书游息之地,非徒务美观资登眺而已”。



梅李十八景今昔: 本镇自古有“梅李十八景”之说。经考查,所谓“景”,其中包括风景点、文物、古迹和传说等 (一聚沙塔 全名称“聚沙百福塔”,在梅李镇东街市稍。宋时梅李镇还处在江海之滨,相传以镇潮水冲激,故名。塔下建有法云禅寺.今寺已塌毁。 (二)吉祥庵 相传建于三国赤乌年间,故义名“赤乌古刹。解放后,庙屋大部分拆除改建。 (三)唐经幢 全名为“尊胜陀罗经幢”。此幢属唐代文物1958年,交常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保存。 (四)建文石 全名“建文石佛墩"。解放后,学校改建,该石被泥工填于校舍基下,现已无处寻觅。 (五)义犬亭 今已无迹。 (六)枫谷园 清乾隆时里人吏部主事方春熙所造。今已无遗址可寻。 (七)九龙松 清顺治 后管理无人,逐渐枯亡。 (八)读书里 在北街顾家弄。今弄仍在,旧居已无遗址可寻。 (九)绣崖弄 弄内有一砖砌小塔。今已无弄,塔亦不存。 (十)胭脂墩 相传春秋时代,吴王阖闾有爱妃李氏名胭脂,死后葬于此。故名。庵除墩废, (十一)剑甲冢 在镇北街市梢胜法寺旁,砖砌坟圈,墓前立一碑,上镌“阎将军之墓”。墓在“文革”中废去。 (十二)冼马池 相传为唐阎将军洗马及洗剑之所。后疏浚无人,以致淤塞。 (十三)炼丹井 在梅李镇南街颐真宫前,相传系颐真宫创建者申元道炼丹之井,今巳废。 (十四)檀吞井 今井已塌入盐铁塘内。 (十五)莲花井 原井栏已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砸毁。 (十六)黄香墓 黄香字文强,后汉安睦人,为汉尚书令。现墓已无遗迹可寻,两碑由常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 (十七)王公祠 现该祠大部房屋被拆除,巳失旧观。 (十八)胜法寺 胜法寺为唐元和中阎将军舍宅建,解放后,因建戏院需要,寺巳全部拆除。 梅李镇变迁

相对于古代集镇空间的静态稳定,解放后集镇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原有的庙宇多拆除或者另作学校、政府机构。在80年代起水路仍旧起着非常重要的航运功能。近年来才被迅速发展的公路交通所取代。在新一轮的中心镇建设中,该镇原有的乡镇企业用地改用为被大量的住宅用地,新的大型商业中心也在不断建设中。 形态上,由于该镇历史较长、规模较大,原有集镇沿着常浒河、盐铁塘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十字型街区。在沿街、沿河处布置商业以及部分公共功能。部分新村零星布置在老街中的空地上,大部分新村在老街外围。作为江苏数个中心镇之一,新的规划以老集镇外围的住宅区和工业园区为中心,同时老街区域原有的乡镇企业迁出,大多更新为商住综合体,新旧空间以同心圆模式放射扩散。







十字型老街 这一区域虽然历史悠秀,曾经挖掘出部分文物,但是现有街道中的住宅大多是七八十年代后建设的,只有极少数住宅是木结构古建筑。老街街区单元进深为40多米,巷道纵横交错,由于用地较小,住宅多为单开间和双开间,住宅除了延续了传统院落格局,部分住宅的形制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住宅格局了。








除特殊标明图片外,本文文字与图片版权为陆少波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