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里,故人依旧 ——《目送》书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减行减远。——《目送》
很多人在拿起书看到这句话的那一刻会忍不住哭出声来,而让我嚎啕大哭的是,我想到了多年前我和外公的一次离别。
送别的车站
我脑海里经常浮现出几年前外公每次送我去车站的画面。我上大学后每次放假回家都要去外公家呆上几天,有时候就直接从他家返程。每次离开家时,依然是外公送我到车站。我当时在天津上学,从云南到天津的火车都从昆明发出,而我家在大理的一个小县城里,去昆明的话还要坐上5个小时左右的大巴车。我印象最深的大二那年寒假结束,他送我到了汽车站,但是离发车时间还有一段距离,我让他先回去吧,我一个人等车就行。他说也行,顺便去趟银行就回家。然后我就在候车室坐着睡着了,等我一觉醒来的时候,睁眼就看到他坐在我对面,我问他怎么又回来了,他说反正也没什么事,就过来跟我坐会,说着给我递了一瓶水,还说我这么睡着了,车走了都不知道,他在那坐着可以提醒我。我们就这么对面而坐,一句话都不说,直到把我送上了车他还没走,一个人站在停车场跟我道别,我挥手让他回去,他说不着急嘛,等你走了我再走,反正我也没事。
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能清晰记得那个场景。以往不管是舅舅出远门,我妈出远门,还是我出远门,无论多早或多晚,他总是陪我们一起到车站,提醒我们带好东西,而且准确记住每一趟车的时间,算好路上需要花的时间,生怕我们会迟到误了车程。等我们都安全上车后,他才一个人慢悠悠去街上逛逛看家里需要什么顺便买点回去,每次都是这样的步骤。
老人的老去好像是一瞬间的。有一年我回家突然就发现外公外婆老了很多很多,我外婆的牙齿都变得稀疏了,外公走路也有点佝偻着腰。我真的不敢想,再过几年,他们会老成什么样子。以前有我和表妹在家上学,周末还会回他们那去看看,现在我们上大学后来毕业工作都离家太远,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他一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在我们的印象里,他一直是只会对我们发脾气,做错事不给机会劈头盖脸就骂的家长,而现在他想多见我们一面,似乎都变得太难,太难。
父母的老去
她曾经是个多么沉溺于美的女人啊,六十岁的她和三十岁的我,曾经一起在梳妆镜前,她说:“小晶,你要化妆。女人,就是要漂亮。”——《目送》
我想到我妈,我小时候干的最多的两件事,偷偷穿我妈的高跟鞋,在镜子前面走好几个来回。悄悄涂口红,然后嘴撅起来去亲镜子里的自己。听到脚步声的时候赶紧把鞋放回鞋柜,擦掉口红跟没事人似的。我以为自己的小把戏会骗过我妈,可是每次她都知道,只是没有戳穿我而已。现在想起来还觉得蛮丢人的,不知道我妈记不记得这茬事了。
然而打我上初中后我就再没见我妈买过口红,裙子,高跟鞋这些和女人有关的东西,她越来约朴素,脾气越来越爆。我挣的第一笔钱想给她买套好点的护肤品,被她果断拒绝,说买了也是浪费,她根本顾不上保养也没那个心情,因为每天的重心都在忙着挣钱。是呀,一个要靠自己养孩子,供孩子上大学,还要买房,还贷款的女人,怎么能细的起来。买完房欠了一些债后,她在一夜之间生出好多白头发,她欠不得人情,用她的话说就是,砸锅卖铁不能苦着女儿,倾家荡产不能苦着亲人朋友。不把欠亲戚的钱还了心里老觉得是个坎儿。
龙应台老师在书里写到自己的母亲罹患失智症,90岁的老人已经认不出自己的亲女儿,只会拉着女儿的手一声一声呼唤女儿的乳名。我拿着书的手抖了一下,心想我自己的妈妈以后很老的时候,会不会也这样,曾经那么亲密的妈妈,到最后不知道我是谁,做女儿的心情会怎样?换做现在的我,可能每天会以泪洗面,抱怨命运不公。而龙应台站在女儿的角度告诉我们“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也同样以一个女儿的身份,示范着如何对待一个像孩子的老人。她会陪母亲去坐公交车,带她去美容院洗头,去做脚底按摩,去菜市场买菜,去田野间看鹭鸶鸟,买来各种颜色的指甲油给她涂上,离别前的24小时给妈妈做心理辅导,慢慢告诉她自己要回去上班了……
人在死亡面前往往很怯懦,又充满各种好奇。而书里每一个片段都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每一种情感都在笔尖自然流露。如何处理逐渐疏远的母子关系,如何照顾心智降低的母亲,如何面临孤独的后半生。书里最后一篇为《魂归》,既然无法掌控生死,那就从容面对生死。所谓“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子下。”
很多人在拿起书看到这句话的那一刻会忍不住哭出声来,而让我嚎啕大哭的是,我想到了多年前我和外公的一次离别。
送别的车站
我脑海里经常浮现出几年前外公每次送我去车站的画面。我上大学后每次放假回家都要去外公家呆上几天,有时候就直接从他家返程。每次离开家时,依然是外公送我到车站。我当时在天津上学,从云南到天津的火车都从昆明发出,而我家在大理的一个小县城里,去昆明的话还要坐上5个小时左右的大巴车。我印象最深的大二那年寒假结束,他送我到了汽车站,但是离发车时间还有一段距离,我让他先回去吧,我一个人等车就行。他说也行,顺便去趟银行就回家。然后我就在候车室坐着睡着了,等我一觉醒来的时候,睁眼就看到他坐在我对面,我问他怎么又回来了,他说反正也没什么事,就过来跟我坐会,说着给我递了一瓶水,还说我这么睡着了,车走了都不知道,他在那坐着可以提醒我。我们就这么对面而坐,一句话都不说,直到把我送上了车他还没走,一个人站在停车场跟我道别,我挥手让他回去,他说不着急嘛,等你走了我再走,反正我也没事。
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能清晰记得那个场景。以往不管是舅舅出远门,我妈出远门,还是我出远门,无论多早或多晚,他总是陪我们一起到车站,提醒我们带好东西,而且准确记住每一趟车的时间,算好路上需要花的时间,生怕我们会迟到误了车程。等我们都安全上车后,他才一个人慢悠悠去街上逛逛看家里需要什么顺便买点回去,每次都是这样的步骤。
老人的老去好像是一瞬间的。有一年我回家突然就发现外公外婆老了很多很多,我外婆的牙齿都变得稀疏了,外公走路也有点佝偻着腰。我真的不敢想,再过几年,他们会老成什么样子。以前有我和表妹在家上学,周末还会回他们那去看看,现在我们上大学后来毕业工作都离家太远,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他一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在我们的印象里,他一直是只会对我们发脾气,做错事不给机会劈头盖脸就骂的家长,而现在他想多见我们一面,似乎都变得太难,太难。
父母的老去
她曾经是个多么沉溺于美的女人啊,六十岁的她和三十岁的我,曾经一起在梳妆镜前,她说:“小晶,你要化妆。女人,就是要漂亮。”——《目送》
我想到我妈,我小时候干的最多的两件事,偷偷穿我妈的高跟鞋,在镜子前面走好几个来回。悄悄涂口红,然后嘴撅起来去亲镜子里的自己。听到脚步声的时候赶紧把鞋放回鞋柜,擦掉口红跟没事人似的。我以为自己的小把戏会骗过我妈,可是每次她都知道,只是没有戳穿我而已。现在想起来还觉得蛮丢人的,不知道我妈记不记得这茬事了。
然而打我上初中后我就再没见我妈买过口红,裙子,高跟鞋这些和女人有关的东西,她越来约朴素,脾气越来越爆。我挣的第一笔钱想给她买套好点的护肤品,被她果断拒绝,说买了也是浪费,她根本顾不上保养也没那个心情,因为每天的重心都在忙着挣钱。是呀,一个要靠自己养孩子,供孩子上大学,还要买房,还贷款的女人,怎么能细的起来。买完房欠了一些债后,她在一夜之间生出好多白头发,她欠不得人情,用她的话说就是,砸锅卖铁不能苦着女儿,倾家荡产不能苦着亲人朋友。不把欠亲戚的钱还了心里老觉得是个坎儿。
龙应台老师在书里写到自己的母亲罹患失智症,90岁的老人已经认不出自己的亲女儿,只会拉着女儿的手一声一声呼唤女儿的乳名。我拿着书的手抖了一下,心想我自己的妈妈以后很老的时候,会不会也这样,曾经那么亲密的妈妈,到最后不知道我是谁,做女儿的心情会怎样?换做现在的我,可能每天会以泪洗面,抱怨命运不公。而龙应台站在女儿的角度告诉我们“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也同样以一个女儿的身份,示范着如何对待一个像孩子的老人。她会陪母亲去坐公交车,带她去美容院洗头,去做脚底按摩,去菜市场买菜,去田野间看鹭鸶鸟,买来各种颜色的指甲油给她涂上,离别前的24小时给妈妈做心理辅导,慢慢告诉她自己要回去上班了……
人在死亡面前往往很怯懦,又充满各种好奇。而书里每一个片段都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每一种情感都在笔尖自然流露。如何处理逐渐疏远的母子关系,如何照顾心智降低的母亲,如何面临孤独的后半生。书里最后一篇为《魂归》,既然无法掌控生死,那就从容面对生死。所谓“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子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