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回忆像一块方糖
(一)
多年后,我想,其实母亲对外公的离开,还是会觉得当时太突然,一直放不下。
那一年,表姐中专毕业,表弟初中毕业。大舅在她们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舅母扔下她们,离家出走。她们姐弟俩,从小到大,都是外公外婆拉扯成人。也许是老天爷,不忍心你外公太累了,便叫他去享福了。父母有时会这样说,不知道是在安慰自己,还是在哄哄外婆。我母亲经常晚上会做梦遇见外公,醒来后就告诉我们说,在梦里,外公又给她说什么了。那是这个世上最疼她的人说的,她也永远是他的女儿。
父亲,脾气确实比以前好多了。这些年,身体消瘦了不少。虽然明知,人会迟早老去,可当真来了。我又多么希望是幻觉,这个在我年少时,有过怨言的男人,看着他身体上以往粗暴的蛮横,渐渐地没了力气。如今,竟有些让我崇拜,难以言表。
有一天,父亲给我打电话说,想给院子里栽棵杏树,问我栽到哪里比较合适。我知道,这个男人只是想念他的儿子,才会问一些原本不需要我做主的事情。父亲是个温厚、诚实的人,这也是我最爱他的地方。热心肠直脾气,令他过去的大半辈子孤孤单单,没交上几个好朋友。幸好,母亲这个一直坚持说自己最不愿嫁给他的女人,还在他身边左右。
九十年代初,父亲开始和村里其他人外出打工。一年从头到尾,家务、农活全扔给母亲一个人。母亲在家,养猪养鸡搞副业。有次,我不知道闹了什么病,鸡棚里鸡陆续瞎了眼睛,急坏了母亲。也不知道她在哪里学来的土法子,每日抱着鸡,用毛巾浸着热开水给鸡眼睛消毒,挤破脓包,最后再消毒。没过了几日,鸡的眼睛居然睁开了,在鸡棚架上飞来飞去,咯咯地叫乱叫,再也没有一丝病怏怏的丧气。
母亲常说我小时候很乖,让大人很省心。一天到晚不哭不闹,特别爱笑。她在地干活,让我在地头玩。那片地,离我爷爷的坟墓很近。我常跑到到坟前玩。墓地里,长着很多又细又高的白杨树,杂草丛生,风吹过,落叶会沙沙的响。我一点也没有害怕过。至于我都在玩些什么,现在一点都想不起来,好像当时,蛮喜欢给他磕头,想必爷爷也会看见吧。
从小我喜欢在家里翻腾东西。爷爷生前住的屋子,有个粮仓。粮仓旁放着黑色的立柜,我也翻过,找到一个旧收音机,只剩下坏掉的电路板。在橱柜里,翻到两架生出铜绿的旧式圆眼镜,还有爷爷的旱烟袋。爷爷在我三岁时去世。记得特别清楚,他丧葬的那天,我和大伯家的堂弟用竹竿,捅了大门楣角的马蜂窝,自己额头被蛰了一个大包,疼地哇哇叫。
奶奶在父亲很小的时候,就不在了。或许是她走的太早了,家里人也很少提起她。遗照里的奶奶,年轻、漂亮、温婉。父亲排行老三,大伯分家后搬了出去,后来又去部队当兵。姑姑出嫁到本村。家里还有个三爸,念完大学后,参加工作,成了城里人。
(二)
那个年代,农村特别穷。夜晚经常停电,煤油灯还是生活的必需品。整个村庄,也就是那么几户富裕的人家有台黑白电视,邻里邻外,大家挤在一起看电视,边看边议论,说说笑笑,人跟人的感情也暖和。一个月两毛钱的电费,我记得维持好几年,和春晚小品里说的一样,除了手电筒,再没别的家电。那会就觉得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所以特别担心会出现什么意外。我们小孩子也没什么好玩的,下雨天后和泥巴,捏泥人。长大了,一条街道的孩子们跑出来玩扔沙包、跳绳、跳皮筋、踢毽子。
我是比较贪玩的,厌恶数学,几乎没有及格过。小学四年级,还留级了。有天放学后,在学校写作业写到很晚。回家的路上,一个人走着。突然前面有人拿手电筒照我,亮晃晃的灯光刺得眼睛睁不开。拿手要挡时,听见那人叫我名字,走进了一看,才发现原来是父亲从外地回来了。父亲手里提着香蕉,问我怎么耽搁这么晚,我说刚写完作业。父亲拉着我的手说,回家。那一刻,父亲很温暖。
初中后,身边不少同学开始学着追女孩子。我也喜欢班上的一个女生,人长的很漂亮,短发,眼睛大大的,说话甜甜的。可是后来,当我偷偷告诉班里其他同学,我喜欢那个女孩时,同学说我好傻啊,难道不知道,全班很多男生都喜欢她吗。
哇,青春就这样无需掩人耳目地开始了……
(三)
外公家,距离我家二十多里路,临近长安县。十多年前,一片片水稻田。每逢夏天,稻田河堤里的蛙声,一阵一阵,蚊子也特别多。外公隔着一段时间,就会来我家一趟。来的时候,二八式的自行车后座上总是要驮上十几斤大米。母亲是喝米汤长大的,现在也不喜欢喝玉米粥。一到寒暑假,我就想着待在外公家。
夏天,可以在村子西边的河里游泳,捉鱼。还有很多淘沙和采石场留下来的水潭,也是游泳的好地方。水潭,往往很深,十几米深的水潭,水性好的孩子,站在高高的岸上纵身一跳,跟鱼一样,一会就从水里冒了出来。生性胆小的我,即便是表弟的照看下,也不敢在深水里玩。只能站着看那些比我还年小,却肆无忌惮的孩子,跳来跳去,羡慕不已。这样的水潭,遍布在高冠河和太平河之间沙滩上,像一块块绿境子一样。
沙滩地里种不出好庄稼,种植果园,成了农民的最好选择,桃树、梨树、杏树,葡萄树,方圆十里,花果飘香。那时候,这些水果,吃的都是自家的,就跟自家院子的菜一样。自家没有的,我们小孩子可能贪吃,也会去钻进别人的果园里,偷吃一些。即便被人发现了,也不会怪罪多少。边吃边找撒野的地方,附近常去的地方,是草堂寺。
草堂寺在草堂营村的西北边。逢年过节,有庙会。小时候,印象里,寺院挺破旧的,出家的师父,也不多。越往后,几乎一年一个样,总会有些变化。我念小学那会,大雄宝殿刚修建好,里外粉刷的涂料还没有干透。殿内正中央,木匠们敲敲打打。抬头仰望,感觉自己好小,佛像又高又大。两侧的十八罗汉,形态各异。对着大殿后门,整面墙上塑着许多大大小小的佛像,涂着厚厚的染料,色彩斑斓,气势威猛。正中央是踩着一只海鳖,手里拿着插着柳枝的净瓶,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不过,那时不太懂,所以也不晓得墙上的那些佛像,原来都是观音菩萨的化身。
大人都说鸠摩罗什舍利塔是个国宝。老早我见到时,舍利塔的亭子,塌掉了一角飞檐。起先还能进到亭子里摸摸舍利塔。后来,亭子紧锁着大门。大概是游人多了,寺里的僧人也增强了文物保护意识。塔旁有一片竹林,竹叶纤细,风吹过,悉悉碎碎的磨沙声,很好听。母亲说她们年轻时,很多人有了心愿,会把自己的名字刻到竹子上。听说竹子长大了,心愿就会实现。
(四)
秦岭北麓,七十二峪,流出来很多河。我们地处山脚下,村子旁边就是黄柏河。过去,村北成片的稻田,蛙声此起彼伏、蜻蜓群飞乱舞。外公家在太平河的东岸,村旁还有一条小河,也是成片的稻田,被人誉为“鱼米之乡”。小时候,我还跟着大人后面倒着插秧。四方块的水田,一片接着一片,像镜子一样,绿茸茸的稻秧间可以看见蓝田白云。
那年头雨水真多,一下起来就没完没了。雨天,灰蒙蒙的天,看不见南山。我最喜欢抬着头,看着从屋檐落下一条条线似的雨水,不停地喊:老天爷别下了,红蟆蛄蚪长不大了,老天爷别下了,红蟆蛄蚪长不大了……喊得嗓子最后干咳起来,总不见雨停下。
一九九三年,忙假的时候,村里南边的场(人们用石轱辘在自家自留地上碾平一片空地,关中人叫场。忙时,用来堆放麦子,或打完麦子堆放麦秆。)麦杆垛着火了。附近的人提桶端盆,冲前灭火。火势太大,消防车都惊动到了,也差点将一户人家的房屋烧着了。那年暑天,异常燥热,村里各家的压水井,几乎一夜间都没法打水了。村里各大队只好在灌溉井里抽水,人们拉着架子车,装上水桶,相拥而至。庄稼地里,玉米暴晒在烈日下,更是一片急火投心,让人没得办法。
老人们做梦也想不到,人还会为喝水发过愁。从那以后,各家各户都在院子里打井抽水吃。十多年以后,村里人才喝上自来水。
想起过去那些百无聊赖的夏天,八号路的白杨树荫下,坐着一些老大爷,抽着旱烟,在地上画着格子方块,玩丢放。有时他们也不忘给我们讲一些文革故事,比如,有人一屁股坐到报纸上,起来一看,报纸上正好印着毛主席的相片,那人就被告发关起来了。我们听了自然哈哈大笑,老人说,荒唐得很呢。
更多的时候,我们这些毫无睡意的孩子,会跑到破旧的磨房里玩捉迷藏。磨房里有有个大碾盘,旁边立着一个马车架子,顺着架子可以爬到屋梁上,屋梁上还堆放着一些杂物。有时,我们就直接从上面跳到下面的麦垛上,使劲地晃,像是在弹簧床一样,弄地一身疲惫才肯罢休。或者去沙河滩玩过家家。找个女孩,装扮成老婆,捡些干枯的玉米秆或树枝野草,生火做饭。开个小卖铺做点小生意,你收钱来,我称货。所有的道具,都是自己想办法做出来的。比如,用罐头的盖子和筷子,可以做一杆秤;钞票用废书本折好了,剪整齐,用油笔写上一毛、两毛、五毛、一块、两块。买样东西还要挑挑拣拣,互相讨价还价。
(五)
我们常想着赶快长大吧。长大了,就可以自己去挣钱。事实上,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大人常说的那样,翅膀硬了,可以到处去飞。一个人能飞出去,还是太少见了。
有个朋友,高中的时候我去过他家里。他的母亲和哥哥,一直在深圳打工。家里只剩下他和八十多岁的奶奶一起住。听说他的父亲,从小和他的母亲离婚。离婚后,出家当了和尚。他也从来不会在朋友面前提起自己的父亲。有一阵子,好些天,他都没来学校上课。后来,我才知道他的母亲,从深圳回来了。他说,七年没有见到母亲了。
他家在山里,要走三十多里的山路,才能在半山坡看见他家。两间土坯房,屋里很暗,一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炕头有台袖珍黑白电视,只能收到一两个节目,信号还时常不太好。山里迷人的景色和新鲜的空气,能暂时忘掉这些不堪。
朋友从小当家,劈柴、做饭、洗衣服,家里每件事他都要操心。每次去学校前,他都要把家里该准备好的事情办妥。他是村里唯一的秀才。村里有人收音机坏了,要找他修,知道他书念得多,文化高。其实,他说自己根本不会,村里人相信。最后,他只好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收音机,换掉壳子给人家交差。
“我是村里的神话”,朋友在下山的路上对我说。那时,我们特别年轻,农村里的人,一直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2011年作,有删减
多年后,我想,其实母亲对外公的离开,还是会觉得当时太突然,一直放不下。
那一年,表姐中专毕业,表弟初中毕业。大舅在她们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舅母扔下她们,离家出走。她们姐弟俩,从小到大,都是外公外婆拉扯成人。也许是老天爷,不忍心你外公太累了,便叫他去享福了。父母有时会这样说,不知道是在安慰自己,还是在哄哄外婆。我母亲经常晚上会做梦遇见外公,醒来后就告诉我们说,在梦里,外公又给她说什么了。那是这个世上最疼她的人说的,她也永远是他的女儿。
父亲,脾气确实比以前好多了。这些年,身体消瘦了不少。虽然明知,人会迟早老去,可当真来了。我又多么希望是幻觉,这个在我年少时,有过怨言的男人,看着他身体上以往粗暴的蛮横,渐渐地没了力气。如今,竟有些让我崇拜,难以言表。
有一天,父亲给我打电话说,想给院子里栽棵杏树,问我栽到哪里比较合适。我知道,这个男人只是想念他的儿子,才会问一些原本不需要我做主的事情。父亲是个温厚、诚实的人,这也是我最爱他的地方。热心肠直脾气,令他过去的大半辈子孤孤单单,没交上几个好朋友。幸好,母亲这个一直坚持说自己最不愿嫁给他的女人,还在他身边左右。
九十年代初,父亲开始和村里其他人外出打工。一年从头到尾,家务、农活全扔给母亲一个人。母亲在家,养猪养鸡搞副业。有次,我不知道闹了什么病,鸡棚里鸡陆续瞎了眼睛,急坏了母亲。也不知道她在哪里学来的土法子,每日抱着鸡,用毛巾浸着热开水给鸡眼睛消毒,挤破脓包,最后再消毒。没过了几日,鸡的眼睛居然睁开了,在鸡棚架上飞来飞去,咯咯地叫乱叫,再也没有一丝病怏怏的丧气。
母亲常说我小时候很乖,让大人很省心。一天到晚不哭不闹,特别爱笑。她在地干活,让我在地头玩。那片地,离我爷爷的坟墓很近。我常跑到到坟前玩。墓地里,长着很多又细又高的白杨树,杂草丛生,风吹过,落叶会沙沙的响。我一点也没有害怕过。至于我都在玩些什么,现在一点都想不起来,好像当时,蛮喜欢给他磕头,想必爷爷也会看见吧。
从小我喜欢在家里翻腾东西。爷爷生前住的屋子,有个粮仓。粮仓旁放着黑色的立柜,我也翻过,找到一个旧收音机,只剩下坏掉的电路板。在橱柜里,翻到两架生出铜绿的旧式圆眼镜,还有爷爷的旱烟袋。爷爷在我三岁时去世。记得特别清楚,他丧葬的那天,我和大伯家的堂弟用竹竿,捅了大门楣角的马蜂窝,自己额头被蛰了一个大包,疼地哇哇叫。
奶奶在父亲很小的时候,就不在了。或许是她走的太早了,家里人也很少提起她。遗照里的奶奶,年轻、漂亮、温婉。父亲排行老三,大伯分家后搬了出去,后来又去部队当兵。姑姑出嫁到本村。家里还有个三爸,念完大学后,参加工作,成了城里人。
(二)
那个年代,农村特别穷。夜晚经常停电,煤油灯还是生活的必需品。整个村庄,也就是那么几户富裕的人家有台黑白电视,邻里邻外,大家挤在一起看电视,边看边议论,说说笑笑,人跟人的感情也暖和。一个月两毛钱的电费,我记得维持好几年,和春晚小品里说的一样,除了手电筒,再没别的家电。那会就觉得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所以特别担心会出现什么意外。我们小孩子也没什么好玩的,下雨天后和泥巴,捏泥人。长大了,一条街道的孩子们跑出来玩扔沙包、跳绳、跳皮筋、踢毽子。
我是比较贪玩的,厌恶数学,几乎没有及格过。小学四年级,还留级了。有天放学后,在学校写作业写到很晚。回家的路上,一个人走着。突然前面有人拿手电筒照我,亮晃晃的灯光刺得眼睛睁不开。拿手要挡时,听见那人叫我名字,走进了一看,才发现原来是父亲从外地回来了。父亲手里提着香蕉,问我怎么耽搁这么晚,我说刚写完作业。父亲拉着我的手说,回家。那一刻,父亲很温暖。
初中后,身边不少同学开始学着追女孩子。我也喜欢班上的一个女生,人长的很漂亮,短发,眼睛大大的,说话甜甜的。可是后来,当我偷偷告诉班里其他同学,我喜欢那个女孩时,同学说我好傻啊,难道不知道,全班很多男生都喜欢她吗。
哇,青春就这样无需掩人耳目地开始了……
(三)
外公家,距离我家二十多里路,临近长安县。十多年前,一片片水稻田。每逢夏天,稻田河堤里的蛙声,一阵一阵,蚊子也特别多。外公隔着一段时间,就会来我家一趟。来的时候,二八式的自行车后座上总是要驮上十几斤大米。母亲是喝米汤长大的,现在也不喜欢喝玉米粥。一到寒暑假,我就想着待在外公家。
夏天,可以在村子西边的河里游泳,捉鱼。还有很多淘沙和采石场留下来的水潭,也是游泳的好地方。水潭,往往很深,十几米深的水潭,水性好的孩子,站在高高的岸上纵身一跳,跟鱼一样,一会就从水里冒了出来。生性胆小的我,即便是表弟的照看下,也不敢在深水里玩。只能站着看那些比我还年小,却肆无忌惮的孩子,跳来跳去,羡慕不已。这样的水潭,遍布在高冠河和太平河之间沙滩上,像一块块绿境子一样。
沙滩地里种不出好庄稼,种植果园,成了农民的最好选择,桃树、梨树、杏树,葡萄树,方圆十里,花果飘香。那时候,这些水果,吃的都是自家的,就跟自家院子的菜一样。自家没有的,我们小孩子可能贪吃,也会去钻进别人的果园里,偷吃一些。即便被人发现了,也不会怪罪多少。边吃边找撒野的地方,附近常去的地方,是草堂寺。
草堂寺在草堂营村的西北边。逢年过节,有庙会。小时候,印象里,寺院挺破旧的,出家的师父,也不多。越往后,几乎一年一个样,总会有些变化。我念小学那会,大雄宝殿刚修建好,里外粉刷的涂料还没有干透。殿内正中央,木匠们敲敲打打。抬头仰望,感觉自己好小,佛像又高又大。两侧的十八罗汉,形态各异。对着大殿后门,整面墙上塑着许多大大小小的佛像,涂着厚厚的染料,色彩斑斓,气势威猛。正中央是踩着一只海鳖,手里拿着插着柳枝的净瓶,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不过,那时不太懂,所以也不晓得墙上的那些佛像,原来都是观音菩萨的化身。
大人都说鸠摩罗什舍利塔是个国宝。老早我见到时,舍利塔的亭子,塌掉了一角飞檐。起先还能进到亭子里摸摸舍利塔。后来,亭子紧锁着大门。大概是游人多了,寺里的僧人也增强了文物保护意识。塔旁有一片竹林,竹叶纤细,风吹过,悉悉碎碎的磨沙声,很好听。母亲说她们年轻时,很多人有了心愿,会把自己的名字刻到竹子上。听说竹子长大了,心愿就会实现。
(四)
秦岭北麓,七十二峪,流出来很多河。我们地处山脚下,村子旁边就是黄柏河。过去,村北成片的稻田,蛙声此起彼伏、蜻蜓群飞乱舞。外公家在太平河的东岸,村旁还有一条小河,也是成片的稻田,被人誉为“鱼米之乡”。小时候,我还跟着大人后面倒着插秧。四方块的水田,一片接着一片,像镜子一样,绿茸茸的稻秧间可以看见蓝田白云。
那年头雨水真多,一下起来就没完没了。雨天,灰蒙蒙的天,看不见南山。我最喜欢抬着头,看着从屋檐落下一条条线似的雨水,不停地喊:老天爷别下了,红蟆蛄蚪长不大了,老天爷别下了,红蟆蛄蚪长不大了……喊得嗓子最后干咳起来,总不见雨停下。
一九九三年,忙假的时候,村里南边的场(人们用石轱辘在自家自留地上碾平一片空地,关中人叫场。忙时,用来堆放麦子,或打完麦子堆放麦秆。)麦杆垛着火了。附近的人提桶端盆,冲前灭火。火势太大,消防车都惊动到了,也差点将一户人家的房屋烧着了。那年暑天,异常燥热,村里各家的压水井,几乎一夜间都没法打水了。村里各大队只好在灌溉井里抽水,人们拉着架子车,装上水桶,相拥而至。庄稼地里,玉米暴晒在烈日下,更是一片急火投心,让人没得办法。
老人们做梦也想不到,人还会为喝水发过愁。从那以后,各家各户都在院子里打井抽水吃。十多年以后,村里人才喝上自来水。
想起过去那些百无聊赖的夏天,八号路的白杨树荫下,坐着一些老大爷,抽着旱烟,在地上画着格子方块,玩丢放。有时他们也不忘给我们讲一些文革故事,比如,有人一屁股坐到报纸上,起来一看,报纸上正好印着毛主席的相片,那人就被告发关起来了。我们听了自然哈哈大笑,老人说,荒唐得很呢。
更多的时候,我们这些毫无睡意的孩子,会跑到破旧的磨房里玩捉迷藏。磨房里有有个大碾盘,旁边立着一个马车架子,顺着架子可以爬到屋梁上,屋梁上还堆放着一些杂物。有时,我们就直接从上面跳到下面的麦垛上,使劲地晃,像是在弹簧床一样,弄地一身疲惫才肯罢休。或者去沙河滩玩过家家。找个女孩,装扮成老婆,捡些干枯的玉米秆或树枝野草,生火做饭。开个小卖铺做点小生意,你收钱来,我称货。所有的道具,都是自己想办法做出来的。比如,用罐头的盖子和筷子,可以做一杆秤;钞票用废书本折好了,剪整齐,用油笔写上一毛、两毛、五毛、一块、两块。买样东西还要挑挑拣拣,互相讨价还价。
(五)
我们常想着赶快长大吧。长大了,就可以自己去挣钱。事实上,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大人常说的那样,翅膀硬了,可以到处去飞。一个人能飞出去,还是太少见了。
有个朋友,高中的时候我去过他家里。他的母亲和哥哥,一直在深圳打工。家里只剩下他和八十多岁的奶奶一起住。听说他的父亲,从小和他的母亲离婚。离婚后,出家当了和尚。他也从来不会在朋友面前提起自己的父亲。有一阵子,好些天,他都没来学校上课。后来,我才知道他的母亲,从深圳回来了。他说,七年没有见到母亲了。
他家在山里,要走三十多里的山路,才能在半山坡看见他家。两间土坯房,屋里很暗,一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炕头有台袖珍黑白电视,只能收到一两个节目,信号还时常不太好。山里迷人的景色和新鲜的空气,能暂时忘掉这些不堪。
朋友从小当家,劈柴、做饭、洗衣服,家里每件事他都要操心。每次去学校前,他都要把家里该准备好的事情办妥。他是村里唯一的秀才。村里有人收音机坏了,要找他修,知道他书念得多,文化高。其实,他说自己根本不会,村里人相信。最后,他只好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收音机,换掉壳子给人家交差。
“我是村里的神话”,朋友在下山的路上对我说。那时,我们特别年轻,农村里的人,一直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2011年作,有删减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