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卡夫卡《法的门前》的一点见解
有一句话说整个西方哲学都是给柏拉图作的注解,那么整个西方法律体系都是给卡夫卡的注解 。最近反复看了几遍卡夫卡大人的《法的门前》,得出一些见解,极肤浅粗陋,逻辑混乱,希望法学专业的小伙伴们轻拍。
———————————————————————————————————————————
以下是《法的门前》正文:
在法的门前站着守门人。一个从乡下来的人走到守门人跟前,请求进门去见法。守门人说,我现在不能放你进去。乡下人想了想,问过一会儿是不是可以放他进去?“也许有这种可能,”守门人答道,“但现在肯定不行。”
由于通向法的大门像往常一样敞开着,守门人又走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探着身子朝门里边窥望。守门人看到了,笑着说:“你既然这么感兴趣,不妨试试在没有得到我许可的情况下走进去。不过你要注意,我可是有权力的,而我只不过是一个级别最低的守门人,里边的大厅一个连着一个,每个大厅门口都有守门人站岗,一个比一个更有权力。就说那第三个守门人吧,他摆出的那副模样,就连我也不敢多看一眼。”
这些困难是乡下人没有料到的,他本来以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见到法的,然而待他仔细端详了这位穿着皮外套、长着又大又尖的鼻子、蓄着细长而稀疏的鞑靼人的胡子的守门人以后,他决定最好还是等得到许可以后再进去。
守门人给他一只凳子让乡下人坐在门边。他就在那儿坐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为了能够获准进去,乡下人反复做了多次尝试,不厌其烦地请求守门人。守门人时常和他聊几句,问问他家里的情况和其他事情,但是谈话的口气甚为冷漠,就像所有大人物和小人物谈话时的那个样子,而且说到最后总是那句话:现在还不能放他进去。
乡下人出门时带了很多东西;他拿出手头的一切送给守门人,再值钱的也在所不惜,希望能够买通守门人。守门人把那些东西都收下了,但是每次收取这些东西的时候,总要说上一句:“这个我收下,只是为了使你不至于认为有什么该做的事没有做。”
在那段漫长的日子里,乡下人几乎在不停地观察着这个守门人。他忘了其他的一切,对他而言,这个守门人似乎是横亘在他和法之间的惟一障碍。开始几年,他大声诅咒自己的厄运;后来,由于衰老,他只能喃喃自语了。他变得孩子气起来;由于长年累月的观察,他连守门人皮领子上的跳蚤都熟悉了,他甚至想请求那些跳蚤帮忙说服守门人改变主意……最后他的目光模糊了,他不知道周围的世界真的变暗了,还是自己的眼睛在欺骗他。然而在黑暗中,他现在却能清晰地看见一束光线源源不断地从法的大门里投射出来。
现在他的生命已接近终点。弥留之际,他将整个等待过程中的所有体会都凝聚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他还从来没有问过守门人--他无力抬起自己正在变得僵直的躯体,只好把守门人招呼到跟前。守门人不得不低着身子听他说话,他们之间的高度已经相差很多,乡下人愈发显得瘦弱矮小了。
‘你现在还想知道什么?’守门人说。“你简直就没有满足的时候。”
“每个人都想到达法的跟前,”乡下人道,“可是,这么多年来,除了我以外,却没有一个人来求见法,怎么会是这样呢?”
守门人看出乡下人已经筋疲力尽,听力也正在衰竭,于是在他耳边喊道:“除了你以外,没有人能获准进入这道门,因为它是专门为你开的,我现在要去把它关上了。”
——————————————————————————————————————————
卡夫卡的寓言相当复杂,不能用一句话、一个结论或一条道理概括。这篇寓言我看了三四遍,越看困惑越多。
首先,守门人的话让我非常困惑,既然这扇门是专为乡下人而开,为什么却一直不放他进去。法律虽然总是标榜为所有人服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实际上构成法律具体形式的条条框框却以各种形式限制普通人接近法。
乡下人见不到法,也许因为他根本不懂法,但却愿意遵守法。法不会主动出现的,只有不顾守门人直接冲进门去,即冒犯或犯罪才能见到法,但他没有选择这样的做法,即使门是专门为他开的。
其次,一开始不让乡下人进去,等到乡下人快死了,却说门是专门为他开的,守门人的职责在变,但目的或者说结果却是一致的,即乡下人见不到法。如果说守门人代表了规则,那么规则一直在变,是否说明这种规则所守护的秩序也许就不是好的秩序,但坏的秩序也比没有秩序好。实际上现代法律所维护的秩序,某种意义上也并非好的但却是必须存在的秩序。
再次,我认为守门人这个角色可能相当于法的执行者,国家政府机器中的一部分,或者规则的传达者。后来卡夫卡在一篇后续中通过教士的话说道,既然那扇门是专为那个乡下人而开,而守门人的职责就是日复一日守着那扇门,那么也可以说守门人是为乡下人而存在的,是从属于这个乡下人的,但是他却没有让乡下人见到法。法律的执行者理论上来说应该维护法律所保护的人,现实中却往往让人对法敬而远之。
另外,教士说:我们不能把守门人的话当做正确,只能当成必须接受的东西。法律的存在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法律也不等于正义,因为每一部人的利益都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负担之上。但是我们仍然需要一个绝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维持秩序和相对正义的规则,也就必须把现有的法律当做必然的来接受。这是悲哀的,因为法的强制力来自于权力机构和国家机器,而权利机构则多半是贵族阶级,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其实是特权阶级的喉舌。
《Legal High》里黛真知子追问古美门:正义是什么?我们律师应该如何寻找正义?法律不等于正义,因为没有哪部法律是完善的,无法避免各种谎言、自私自利和冷酷残暴。因为制定法的人类本身就是复杂而充满缺陷的生物,每一部法律都只是代表了那个时代那个民族的特定的道德底线、意识形态、公认至理和生存规则,那些僵化的规则如同我们戴久了的眼镜,我们用它扫描和诠释世界,其自身却很少受到检视。在这些规则下盲目的生活着的“乡下人”们,把无处不在的非正义当作自然而公正,似乎都忘了世界上还存在压迫。
我们的一生中会遭遇和见到非常非常多的非正义。非正义不一定都是于触犯了法律的暴力事件,相反,在日常生活中,在职场上、学校里甚至家庭中,随时都上演着大量的非正义。
就我个人而言,最切身体会的非正义是女性因为性别歧视而找不到工作,或得不到能力所匹配的收入,即使劳动法有保护女性就业的权利。我们对这种对待无可奈何,实际上是因为我们也像乡下人一样,并没有主动强烈的要接近法。
归根结底,法律的大门敞开着,但如果法代表了缺乏合理制度和程序监督的强权,那么它赋予民众的权利也就毫无意义。
————————————————————————————————————————
本人微信公众号CAIN,不定期更新有关精神分析、人格解体方面的资料,以及少量个人书评影评等。
———————————————————————————————————————————
以下是《法的门前》正文:
在法的门前站着守门人。一个从乡下来的人走到守门人跟前,请求进门去见法。守门人说,我现在不能放你进去。乡下人想了想,问过一会儿是不是可以放他进去?“也许有这种可能,”守门人答道,“但现在肯定不行。”
由于通向法的大门像往常一样敞开着,守门人又走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探着身子朝门里边窥望。守门人看到了,笑着说:“你既然这么感兴趣,不妨试试在没有得到我许可的情况下走进去。不过你要注意,我可是有权力的,而我只不过是一个级别最低的守门人,里边的大厅一个连着一个,每个大厅门口都有守门人站岗,一个比一个更有权力。就说那第三个守门人吧,他摆出的那副模样,就连我也不敢多看一眼。”
这些困难是乡下人没有料到的,他本来以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见到法的,然而待他仔细端详了这位穿着皮外套、长着又大又尖的鼻子、蓄着细长而稀疏的鞑靼人的胡子的守门人以后,他决定最好还是等得到许可以后再进去。
守门人给他一只凳子让乡下人坐在门边。他就在那儿坐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为了能够获准进去,乡下人反复做了多次尝试,不厌其烦地请求守门人。守门人时常和他聊几句,问问他家里的情况和其他事情,但是谈话的口气甚为冷漠,就像所有大人物和小人物谈话时的那个样子,而且说到最后总是那句话:现在还不能放他进去。
乡下人出门时带了很多东西;他拿出手头的一切送给守门人,再值钱的也在所不惜,希望能够买通守门人。守门人把那些东西都收下了,但是每次收取这些东西的时候,总要说上一句:“这个我收下,只是为了使你不至于认为有什么该做的事没有做。”
在那段漫长的日子里,乡下人几乎在不停地观察着这个守门人。他忘了其他的一切,对他而言,这个守门人似乎是横亘在他和法之间的惟一障碍。开始几年,他大声诅咒自己的厄运;后来,由于衰老,他只能喃喃自语了。他变得孩子气起来;由于长年累月的观察,他连守门人皮领子上的跳蚤都熟悉了,他甚至想请求那些跳蚤帮忙说服守门人改变主意……最后他的目光模糊了,他不知道周围的世界真的变暗了,还是自己的眼睛在欺骗他。然而在黑暗中,他现在却能清晰地看见一束光线源源不断地从法的大门里投射出来。
现在他的生命已接近终点。弥留之际,他将整个等待过程中的所有体会都凝聚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他还从来没有问过守门人--他无力抬起自己正在变得僵直的躯体,只好把守门人招呼到跟前。守门人不得不低着身子听他说话,他们之间的高度已经相差很多,乡下人愈发显得瘦弱矮小了。
‘你现在还想知道什么?’守门人说。“你简直就没有满足的时候。”
“每个人都想到达法的跟前,”乡下人道,“可是,这么多年来,除了我以外,却没有一个人来求见法,怎么会是这样呢?”
守门人看出乡下人已经筋疲力尽,听力也正在衰竭,于是在他耳边喊道:“除了你以外,没有人能获准进入这道门,因为它是专门为你开的,我现在要去把它关上了。”
——————————————————————————————————————————
卡夫卡的寓言相当复杂,不能用一句话、一个结论或一条道理概括。这篇寓言我看了三四遍,越看困惑越多。
首先,守门人的话让我非常困惑,既然这扇门是专为乡下人而开,为什么却一直不放他进去。法律虽然总是标榜为所有人服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实际上构成法律具体形式的条条框框却以各种形式限制普通人接近法。
乡下人见不到法,也许因为他根本不懂法,但却愿意遵守法。法不会主动出现的,只有不顾守门人直接冲进门去,即冒犯或犯罪才能见到法,但他没有选择这样的做法,即使门是专门为他开的。
其次,一开始不让乡下人进去,等到乡下人快死了,却说门是专门为他开的,守门人的职责在变,但目的或者说结果却是一致的,即乡下人见不到法。如果说守门人代表了规则,那么规则一直在变,是否说明这种规则所守护的秩序也许就不是好的秩序,但坏的秩序也比没有秩序好。实际上现代法律所维护的秩序,某种意义上也并非好的但却是必须存在的秩序。
再次,我认为守门人这个角色可能相当于法的执行者,国家政府机器中的一部分,或者规则的传达者。后来卡夫卡在一篇后续中通过教士的话说道,既然那扇门是专为那个乡下人而开,而守门人的职责就是日复一日守着那扇门,那么也可以说守门人是为乡下人而存在的,是从属于这个乡下人的,但是他却没有让乡下人见到法。法律的执行者理论上来说应该维护法律所保护的人,现实中却往往让人对法敬而远之。
另外,教士说:我们不能把守门人的话当做正确,只能当成必须接受的东西。法律的存在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法律也不等于正义,因为每一部人的利益都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负担之上。但是我们仍然需要一个绝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维持秩序和相对正义的规则,也就必须把现有的法律当做必然的来接受。这是悲哀的,因为法的强制力来自于权力机构和国家机器,而权利机构则多半是贵族阶级,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其实是特权阶级的喉舌。
《Legal High》里黛真知子追问古美门:正义是什么?我们律师应该如何寻找正义?法律不等于正义,因为没有哪部法律是完善的,无法避免各种谎言、自私自利和冷酷残暴。因为制定法的人类本身就是复杂而充满缺陷的生物,每一部法律都只是代表了那个时代那个民族的特定的道德底线、意识形态、公认至理和生存规则,那些僵化的规则如同我们戴久了的眼镜,我们用它扫描和诠释世界,其自身却很少受到检视。在这些规则下盲目的生活着的“乡下人”们,把无处不在的非正义当作自然而公正,似乎都忘了世界上还存在压迫。
我们的一生中会遭遇和见到非常非常多的非正义。非正义不一定都是于触犯了法律的暴力事件,相反,在日常生活中,在职场上、学校里甚至家庭中,随时都上演着大量的非正义。
就我个人而言,最切身体会的非正义是女性因为性别歧视而找不到工作,或得不到能力所匹配的收入,即使劳动法有保护女性就业的权利。我们对这种对待无可奈何,实际上是因为我们也像乡下人一样,并没有主动强烈的要接近法。
归根结底,法律的大门敞开着,但如果法代表了缺乏合理制度和程序监督的强权,那么它赋予民众的权利也就毫无意义。
————————————————————————————————————————
本人微信公众号CAIN,不定期更新有关精神分析、人格解体方面的资料,以及少量个人书评影评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