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中国将有近十亿人无“家”可归
(陈朝阳)编者按:据攀成德研究部的统计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接近10亿,而这中间大部分人口都来自农村。面对城市化快速发展,农村日渐凋敝衰败,最终会逐渐淡出国人的视线。换言之,到2030年,将要有近10亿人失去故乡,从此“无家”。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
席慕蓉的诗读来悠扬缱绻,缠绵悱恻,把人的思绪拉到了或近或远的故乡。而现实中的故乡,却在急速的沦陷,再过数十年,或许遗失的故乡只残存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隔壁的老大妈已经93岁高龄了,如果不是病倒在床上,每天都会去屋对面的菜地里转悠,除草、浇水、施农家肥……一天下来也拾掇不了一洼地。但她还是会每天去,每天去,因为除了这个菜地,她无处可去,无事可做,也无话可说。
这是目之所及故乡最后的守土人,他们有着无比强烈的恋土情结。这片土地足足陪伴了他们一辈子,他们用最原始的铁犁牛耕、插秧割稻的方式劳作,信奉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的农业文明大同理想。他们那一辈对土地是怀着希望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清苦,但是人畜兴旺,家庭和睦,祖祖辈辈守护这片热土,倾其所有。正如艾青的诗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而如今,田地寂寥,故乡凋敝,无人问津。老人常叹息,“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山上的坟越来越多,哪一天村里的人全到山上了,还有没有人去山上看我们?”他们的叹息不无道理,这是随着故乡一同凋零的一代,一座座新坟的出现,直观见证了一代人成为过去。他们在此劳碌了一辈子,最终发现后续无人;自己辛勤开垦出来的田地,正被疯长的杂草渐渐吞噬;他们心中的理想家园,不再是后辈们眷顾的住所,甚至有的坟头,也难得有人来烧那一炷清香了。
第一批大规模远离故土,踏足异乡的是农二代。他们凭借着各种手艺在城市里安身立命,但对故乡仍有感情,他们的血液里残留着落叶归根的淳朴思想。他们一边用汗水赚着一笔比故乡更可观的收入,一边用这辈子的积蓄在故乡给老一辈盖起占地超大的住所。这是他们对父辈能尽的孝道,也是他们在故乡攀比的资本。
许多农二代年轻时在城市里从事大体力劳动。等到年长以后在体力、技术等各方面都不及年轻人,觅不到好活,只能当保安,清洁工等低门槛的活。再到被城市无情抛弃的时候,只能逃回故乡,被土地收留。用王君柏的话讲就是他们这代人像一根甘蔗一样,被城市咀嚼过一遍后,汁水留在了城市,这个“渣滓”,最终难以在城市停留,大部分都还得回到生养他的这片土地上来。
残存的故乡人也是一盘散沙,浑浑度日。邻里间的走动也日渐稀少,在城里的大半辈子让相邻之间的感情寡淡了许多。各家自扫门前雪,家长里短的八卦少了许多,除了凑桌麻将,彼此几乎没有交流。他们或走街串巷打点零工,或者在荒废的农田里种点易活的作物自给自足。他们唯一的守望就是被他们一手抚养起来的子女,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Jack和Lucy,能有空来看看他们,关心他们,照顾他们。
而很多农三代都是留守儿童,在不能独立生活的儿时,寄养在故乡的祖辈家。等到考入大学,能独立生活,就跟着农二代的脚步孔雀东南飞,很少回故乡。“农民守不住耕地,都向都市集中。在农村方面,是经济的破产”费老在江村经济中如是说。城市里人满为患,而在城市的异乡人,却有着回不去的故乡。这是我们这一代所谓都市白领的苦恼。
农三代常年在大城市漂着,卷进现代化都市的滚滚洪流中,大浪淘沙。他们享受着现代化的种种便利,对城市的迷恋根深蒂固,即使仰望着着遥不可及的房价,也执意寻求立锥之地;即便背井离乡,离索群居,也势要扎根城市。
受过高等教育的农三代嫌弃故乡的道路破旧,医疗落后,商场稀少,资源匮乏,教育薄弱,素质低下……很显然他们对故乡已没有多少记忆和留恋,更认不得村里的三姑六嫂,七亲八眷,唯有春节、祭祀、葬礼才可能将他们“召回”。而即便是回乡,也只是蜻蜓点水,执行仪式。往往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短暂停留,即刻动身回城。
宗祠文化和家族观念已经淡漠无几,他们中没有多少人愿意回归故乡,宁愿将剪不断的乡愁埋在心里,也不愿花费大半生精力去改变那个沦陷的故乡。偏安一隅,过自己的小日子,让他们的孩子接受现代化的精英教育成了他们毕生追求的目标。
遥远的故乡正被城市化的浪潮所无情挤占,一切优秀资源都像筛筛子一样被城市筛走,留下老弱病残独守空房。城市化的巨大威力,乡村真正的衰败,经过三代已经显露无遗。故乡正在慢慢逝去,越走越远,逐渐遗失。我们是否有能力把正在遗失的故乡找回,尚未可知。有志挽回故乡者甘做乡绅,自知无力者只能在城市一隅独善其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哪一天故乡回来了,我们就能真的把根留住。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
席慕蓉的诗读来悠扬缱绻,缠绵悱恻,把人的思绪拉到了或近或远的故乡。而现实中的故乡,却在急速的沦陷,再过数十年,或许遗失的故乡只残存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隔壁的老大妈已经93岁高龄了,如果不是病倒在床上,每天都会去屋对面的菜地里转悠,除草、浇水、施农家肥……一天下来也拾掇不了一洼地。但她还是会每天去,每天去,因为除了这个菜地,她无处可去,无事可做,也无话可说。
这是目之所及故乡最后的守土人,他们有着无比强烈的恋土情结。这片土地足足陪伴了他们一辈子,他们用最原始的铁犁牛耕、插秧割稻的方式劳作,信奉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的农业文明大同理想。他们那一辈对土地是怀着希望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清苦,但是人畜兴旺,家庭和睦,祖祖辈辈守护这片热土,倾其所有。正如艾青的诗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而如今,田地寂寥,故乡凋敝,无人问津。老人常叹息,“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山上的坟越来越多,哪一天村里的人全到山上了,还有没有人去山上看我们?”他们的叹息不无道理,这是随着故乡一同凋零的一代,一座座新坟的出现,直观见证了一代人成为过去。他们在此劳碌了一辈子,最终发现后续无人;自己辛勤开垦出来的田地,正被疯长的杂草渐渐吞噬;他们心中的理想家园,不再是后辈们眷顾的住所,甚至有的坟头,也难得有人来烧那一炷清香了。
第一批大规模远离故土,踏足异乡的是农二代。他们凭借着各种手艺在城市里安身立命,但对故乡仍有感情,他们的血液里残留着落叶归根的淳朴思想。他们一边用汗水赚着一笔比故乡更可观的收入,一边用这辈子的积蓄在故乡给老一辈盖起占地超大的住所。这是他们对父辈能尽的孝道,也是他们在故乡攀比的资本。
许多农二代年轻时在城市里从事大体力劳动。等到年长以后在体力、技术等各方面都不及年轻人,觅不到好活,只能当保安,清洁工等低门槛的活。再到被城市无情抛弃的时候,只能逃回故乡,被土地收留。用王君柏的话讲就是他们这代人像一根甘蔗一样,被城市咀嚼过一遍后,汁水留在了城市,这个“渣滓”,最终难以在城市停留,大部分都还得回到生养他的这片土地上来。
残存的故乡人也是一盘散沙,浑浑度日。邻里间的走动也日渐稀少,在城里的大半辈子让相邻之间的感情寡淡了许多。各家自扫门前雪,家长里短的八卦少了许多,除了凑桌麻将,彼此几乎没有交流。他们或走街串巷打点零工,或者在荒废的农田里种点易活的作物自给自足。他们唯一的守望就是被他们一手抚养起来的子女,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Jack和Lucy,能有空来看看他们,关心他们,照顾他们。
而很多农三代都是留守儿童,在不能独立生活的儿时,寄养在故乡的祖辈家。等到考入大学,能独立生活,就跟着农二代的脚步孔雀东南飞,很少回故乡。“农民守不住耕地,都向都市集中。在农村方面,是经济的破产”费老在江村经济中如是说。城市里人满为患,而在城市的异乡人,却有着回不去的故乡。这是我们这一代所谓都市白领的苦恼。
农三代常年在大城市漂着,卷进现代化都市的滚滚洪流中,大浪淘沙。他们享受着现代化的种种便利,对城市的迷恋根深蒂固,即使仰望着着遥不可及的房价,也执意寻求立锥之地;即便背井离乡,离索群居,也势要扎根城市。
受过高等教育的农三代嫌弃故乡的道路破旧,医疗落后,商场稀少,资源匮乏,教育薄弱,素质低下……很显然他们对故乡已没有多少记忆和留恋,更认不得村里的三姑六嫂,七亲八眷,唯有春节、祭祀、葬礼才可能将他们“召回”。而即便是回乡,也只是蜻蜓点水,执行仪式。往往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短暂停留,即刻动身回城。
宗祠文化和家族观念已经淡漠无几,他们中没有多少人愿意回归故乡,宁愿将剪不断的乡愁埋在心里,也不愿花费大半生精力去改变那个沦陷的故乡。偏安一隅,过自己的小日子,让他们的孩子接受现代化的精英教育成了他们毕生追求的目标。
遥远的故乡正被城市化的浪潮所无情挤占,一切优秀资源都像筛筛子一样被城市筛走,留下老弱病残独守空房。城市化的巨大威力,乡村真正的衰败,经过三代已经显露无遗。故乡正在慢慢逝去,越走越远,逐渐遗失。我们是否有能力把正在遗失的故乡找回,尚未可知。有志挽回故乡者甘做乡绅,自知无力者只能在城市一隅独善其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哪一天故乡回来了,我们就能真的把根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