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千里江山图 第一画 注解
1.山水画
山水画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分支,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深远”更甚则以阔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换,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换,从山顶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状深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技法:包括“勾”、“皴cun”、“擦”、“染”、“点”五个步骤,独特的绘画技法,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语汇:毛、涩、苍、润等。所谓运笔,就是指用带有水分的毛笔,在绢纸上擦出既毛涩、又苍润的痕迹。只有对笔性、墨性、水性、纸性都有深刻理解的画家,才有可能下笔有力、点如坠石。这种力量,是艺术家内心和情感的表现,虽然不讲究透视,却力透纸背、意赋流形,从而对视者产生鸣。
特征:不拘泥于物体本身的真实性,而重在其背后的主观真实,“山川使我为山川言”,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从古代起,中国的山水画的特点是必须有人物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日本古代虽然也是学习中国画的技法,但日本的风景画始终没有人或动物出现,显示的是宁静的气氛;欧洲则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作为人物背景的风景,到了17世纪才开始有纯粹的风画。
流派:从唐代开始,中国的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的创始人是唐代画家李思训,他发明的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表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宋代的画家范宽、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这一脉络,形成一种派别。
南派以被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诗人王维为滥觞,运用披麻皴和宋代画家米芾fu发明的米点皴,多用墨色少用颜色表现蒙蒙细雨中的江南丘陵,后来发展到只用墨的水墨山水,王蒙、倪瓒等画家发展形成了南派风格。
山水画流派画风的传统划分方法:
青绿山水
浅绛山水
范宽《溪山行旅图》全景高远构图,凿痕密布的雨点皴,迎面来气势非凡。
郭熙《早春图》S形构图,云头皴山石,蟹爪枝,配上缭绕的笔墨,使得画面极富戏剧张力。
李唐《万壑松风图》师承范宽一派,改良为小斧皴,景深亦拉近,通幅施以浓重青绿。
赵孟頫fu《鹊华秋色图》平远构图,运用解索皴,质朴古意,确立日后文人画的标竿。
*展子虔:隋朝画家,
山水画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分支,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深远”更甚则以阔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换,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换,从山顶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状深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技法:包括“勾”、“皴cun”、“擦”、“染”、“点”五个步骤,独特的绘画技法,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语汇:毛、涩、苍、润等。所谓运笔,就是指用带有水分的毛笔,在绢纸上擦出既毛涩、又苍润的痕迹。只有对笔性、墨性、水性、纸性都有深刻理解的画家,才有可能下笔有力、点如坠石。这种力量,是艺术家内心和情感的表现,虽然不讲究透视,却力透纸背、意赋流形,从而对视者产生鸣。
特征:不拘泥于物体本身的真实性,而重在其背后的主观真实,“山川使我为山川言”,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从古代起,中国的山水画的特点是必须有人物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日本古代虽然也是学习中国画的技法,但日本的风景画始终没有人或动物出现,显示的是宁静的气氛;欧洲则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作为人物背景的风景,到了17世纪才开始有纯粹的风画。
流派:从唐代开始,中国的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的创始人是唐代画家李思训,他发明的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表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宋代的画家范宽、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这一脉络,形成一种派别。
南派以被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诗人王维为滥觞,运用披麻皴和宋代画家米芾fu发明的米点皴,多用墨色少用颜色表现蒙蒙细雨中的江南丘陵,后来发展到只用墨的水墨山水,王蒙、倪瓒等画家发展形成了南派风格。
山水画流派画风的传统划分方法:
青绿山水
浅绛山水
![]() |
![]() |
范宽《溪山行旅图》全景高远构图,凿痕密布的雨点皴,迎面来气势非凡。
![]() |
郭熙《早春图》S形构图,云头皴山石,蟹爪枝,配上缭绕的笔墨,使得画面极富戏剧张力。
![]() |
李唐《万壑松风图》师承范宽一派,改良为小斧皴,景深亦拉近,通幅施以浓重青绿。
![]() |
赵孟頫fu《鹊华秋色图》平远构图,运用解索皴,质朴古意,确立日后文人画的标竿。
![]() |
*展子虔:隋朝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