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库布里克的盒子》,倒数第二也没所谓了
电影界神一般的存在 |
几天前晚上老哥叫我这个宅人怪咖和他的一帮损友一起体验卡丁车的速度与激情,不出所料像我这种在现实生活中连方向盘都没摸过的菜鸟连连被赶超也没啥稀奇的,活脱脱上演了一段龟速与险情,最终以倒数第二(好奇为啥我不是“第一”,因为有位仁兄的车…烂了)的名次结束了这场坑爹的首秀,其实没有以撞飞几个轮胎收场,我已经该偷笑了,但在高手齐聚的大庭广众下还是不免有点汗颜。
有时候总觉得人生就像是由一个个吊诡的偶然和注定拼接而成,因为这次的约赛,最大的收获和惊喜就是有幸看了这部精彩的纪录片《库布里克的盒子》,前后差不多只有将近50分钟,看得我心服口服,同时也很振奋,又一次奠定了在我心中他神一般的地位,智商已经完爆我了,没想到近乎极致的认真态度也足以把我甩到跪拜。
事情得倒回去说,为了不想像个白痴一样尴尬的在两个小时的漫长时光中见证老哥的失败,看他以狂魔附体的姿态“大开杀戒”(网游),我特地选择了迟到,结果人算不如天算,还是早到了,从6点推迟到了8点集合出发,很贴心的老哥为我打开了他“装有盒子”的电视,说是应有尽有,让我随意点播,10分钟过去了,特么耐心翻了百来页,全是不忍直视的烂片,眼睛发直的研究了半天,算了,干脆四刷《闪灵》。
科比退了,湖人颓了,别光顾着看球,老爷子还是多拍几部好片吧。 |
我享受的看着,熟悉的配乐一响……引出了下面这段对话……(方言)
哥:“你在看追悼会啊?(玩笑)”
我:“晕咧,难倒你听不出是库布里克的《闪灵》?”
哥:“卧槽,国(这)老掉牙的片子你还看啊?”
我:“已经看过三遍哒,我是库布里克的脑残粉!”
哥:“那就有蛮残来(语气助词),你看过他的'盒子'毛(没有)?”
我:“毛,但听港(说)过。”
哥:“你该(这)脑残粉太水哒,看看啰,肯定有收获。”
于是我就看了这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纪录片,观看地址:《Stanley Kubrick's Boxes》,建议先看片子,再来看我下面写的文,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完全忽略,以下是我对这片的小结和感想,发这文的重点就是想让更多的童鞋知道和看到,一个被众人顶礼膜拜的电影大师不单只需具备一个聪明的头脑就能轻松完事,敬业执着的精神、私下忘我的投入和付出更不容忽视,而这也是他之所以牛逼的坚实基础。
库布里克的工作照 |
这片的导演是英国编剧乔恩·容森(Jon Ronson,以下简称JR),曾凭借《弗兰克》拿过英国独立电影奖,因为库布里克托助理问他要过一卷关于大屠杀的带子,因此结下了不解之缘,扯两句题外话,之前我提到过的那部由铁杆影迷制作的关于《闪灵》的纪录片《237号房间》,本来觉得东拉西扯挺不靠谱,像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背景和喻意全都一股脑集结起来,虽说动了脑筋也挺有趣,但总有点无中生有的赶脚。
不过看完这片后再把两部联系起来想想:卧槽,没准库布里克还真别有用心,要是能让库神看到想必会开心死啦。可能是鉴于库神后来对大屠杀做的大量研究,结果筹划已久的拍摄计划付诸东流,加上他又是个精益求精的无敌偏执狂,几乎每个细节都不放过难逃他的法眼,要做就要做到最完美,精神上和这群疯狂到不行的影迷简直没差。盒子的出现颇有点神秘色彩,相信每个人都会好奇这个不轻易在媒体面前抛头露脸的大神到底有什么样不为人知的秘密被收藏在盒子里。
于是作为库布里克头号粉丝的JR就有幸为我们揭晓了答案,它们被整齐的放置在库布里克居所的移动储藏箱里,不是几十个!几百个!而是上千个的纸盒和纸箱,看着相当震撼,而且都是密封起来的,几十年都没有被打开过,但归类有序,JR首先选择了一个他熟悉的伦敦地名打开,那正是库布里克拍摄《大开眼界》时的选址地点,原来这些盒子里装的是库布里克探究中、创作中、拍摄中收集起来的参考和研究资料,庞杂和丰富到只能用目瞪口呆来形容,在这些盒子里几乎包含了所有伦敦的建筑(服装店、咖啡馆、玩具店…),他特意委托摄影师将伦敦的地标建筑和室内外的场景统统照了个遍,甚至还要求将照片无缝连成一线的拍摄过整个一条街区,当看到那些快速切换的场景照片时,美妙至极。
库布里克和演员在拍摄《奇爱博士》的片场 |
只为了一个场景(曾在一本资料集里看到过《闪灵》片头的那几分钟库神是从将近一个小时的素材中剪辑出来的),库布里克简直精益求精到了疯狂和极致的地步,有一个箱子全是各种有关大门的样式资料,面面俱到,无所不能的库神操心戏里戏外各类大小事务,一手抓,布景从室内装饰到服装打扮特么连鸡毛蒜皮的细节体现也绝不含糊、从不掉以轻心,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库布里克常被人吐槽判若两人,工作中要求十分严苛,具有强大的领导力和掌控力,合作过的演员无不例外全都大吐过苦水,太难搞(懂)也太难应付了,和库布里克一起工作的第一要素就是得做好迎接强大折磨和挑战的心理准备,但对他又推崇备至敬爱有加,简而言之→爱恨两重天,只要一进入工作状态立马专注的投入片场和故事情节。
有时候甚至还会即兴创作,边拍边改,用颜色区分好几个版本的编排,打字机随身携带,片中他曾经的工作伙伴还将库神留下过的数张小纸条和备忘录展示出来,可以从中了解到库布里克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同时对小动物又极尽关爱,甚至自己也会觉得很傻瓜的为小猫考虑周到的设计项圈,真是个有趣的怪老头,其实从这点也能延伸进他对工作细节的要求中,另一个十分有意思的地方是库布里克还收集影迷和观众的来信,仔细的分门别类,用笔做记号将好评、褒奖和差评、非正常想法分开来,JR还采访了其中一个写过非正常信件的著名编剧,言谈间很有意思。
拍摄《大开眼界》时的珍贵合影,早已物是人非了。 |
片中不断提及的一个重点就是库布里克从早期频频出手不凡的接连拍出佳作,到后来拍摄间隔越拉越长,甚至在晚年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半隐退状态,安静隐居在伦敦的库布里克除了频繁进出文具店收藏各式各样新式好看的文具,甚少与外界接触外,其实他并不是忙着享受生活,而是更加全心全意、心无旁骛的投入到研究题材和资料的日程中,也以更为神秘的姿态更求完美的想要制作出一部更棒的神作,期待着与心仪的题材擦出火花的美妙一刻,对于库神的心态变化挺能理解,当一个天才已经感受过昔日的辉煌成就,被推到制高点收获过,也饱受质疑和批评过,野心与目标的驱使会让他想要更加完善和牛逼的突破,加上想法和考虑的方方面面太多,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和精力。
后来库布里克研究了大量关于大屠杀和拿破仑的资料,因为各种原因最终都没能拍成,但他却从未松懈或懈怠,真正决定不拍后他才放手,令人叹服,可以想象下,要是当时斯皮尔伯格没有拍《辛德勒名单》,库布里克也许就能完成他的大作,要是斯皮尔伯格拍的那部路人皆知的《AI》是出自库神之手相信一定会更加经典,要是继《闪灵》后,杰克和库神能再次联手拍摄《拿破仑》该多好,很遗憾,不过也留给了后人更多美好的遐想吧。看着那一个个被影迷视作宝藏的盒子,想起了那句流传颇广的名言:天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天才还比你努力百倍,库布里克就是个最佳榜样。
库布里克的女儿薇薇安曾在1980年拍摄了这部纪录片,b站走起 |
活泼的杰克,崩溃的谢莉,可爱的丹尼,誓要做到最棒的库神。 |
库神偏执狂的无敌程度到了何种地步,从他自个设计的盒子这点就能看出,对尺寸和比例的要求,亲手设计出了最合适最完美的盒子,甚至对报纸上关于他电影的广告篇幅绝不允许差之毫厘,片中还有库神的女儿拍摄的一卷老爸片场工作时的底片,看到一个无比专注和严格的导演,同时还透露了一丝他风趣幽默的鬼才,最后这些盒子被库布里克的家人捐赠给了伦敦艺术学校,要是能去膜拜一次此生无憾,要是没有机会也无妨,透过这部纪录片至少能让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库布里克,以及这些盒子所代表的意义,影片接近尾声,听着家人的话语很伤感,看着这些日渐陈旧、泛黄和布满灰尘的笔记和纸张,预示着一个人是真的已经离去了,很难过。(无意中看到库布里克的妻子克里斯蒂安妮的画作=《光荣之路》中最后被俘唱歌的德国女孩,很有感觉!)
库布里克的妻子克里斯蒂安妮的画作 |
最后在盒子里JR发现了一卷珍贵的录影带,是1998年库布里克去世前几个月获得美国导演工会D·W·格里菲斯奖录制的一段录像,负责拍摄的助手回忆当时库神的讲究和紧张,看完非常触动。就像JR说的:”我觉得库布里克知道他自己具备拍摄天才电影的能力,为了做到这一点,在世界上有这么多烂片的情况下,必须要使用一种方法,对于他来说,这种方法就是精准和细节,我觉得这些盒子包含了一个天才的节奏感。“这部纪录片既没有详细分析库布里克那些顶牛逼的作品,也没有花大量的篇幅详细介绍库神的生平,而是透过私密的盒子这一新颖特别的切入角度将库布里克“伟大的真相“公布于众。
独来独往很少和媒体打交道,排斥好莱坞的工业化和名利场,与主流市场格格不入的库布里克,将一生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他热衷的纯粹的电影创作,他甚至会对有空闲的假期与玩乐表示不解和惊奇,从这部深入他一直完美呵护和隐藏的个人世界(=电影=盒子)的纪录片,让人看到了他的执着、严苛、可爱、幽默、怪癖、付出、努力…以及不可比拟的伟大。最后以库布里克动人的获奖感言做end。
看完一部足够回味一生的牛片,总会想要写下点什么,不知不觉中成了一种本能!
尉迟上九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七部电影,精彩的双女主故事 (5人喜欢)
- 不愿醒来的美妙梦魇,怀念林奇! (4人喜欢)
- 连追七部剧集,超带感的延迟满足 (9人喜欢)
- 2024有点出乎意料的影视剧 (10人喜欢)
- 2024私人十佳电影 (1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