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江书院
前几天,我回了老家。烟雨蒙蒙中,这个江河边的城市没怎么变化。十岁的记忆跟现在的景象,大部分还可以重叠起来。在中国,这已经不常见了。因为没有太多变化,居民楼里的蜂窝煤,楼下卖玩具的小摊子,长满草的垒球场,都可以唤起细微的感情。踏在石子路上,才发现原来我怀念这个地方。
二伯伯领着我去看宋淳熙年间的渌江书院,我们要经过一条河滨路。河滨路被石头做的栏杆围起来,旁边是渌江,湘江的一条支流。这条步行道很狭窄,散步的人要侧身,对面的人才能过去。二伯伯一路上跟着迎面走来的人打招呼,他们有点好奇地看着我。
醴陵名不见经传,湖南省外的人多数没有听过。它在湘东,这个四线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个叫刘越的士兵被汉高祖刘邦封王,在这里建立了侯国。
我们在一个路口右转,上了桥,对面公路的上坡停着一台挖掘机。过了桥,沿着小山坡走上去,绿色的尼龙网挂着一行标语“塑造精品,质量为本”。一个六层高的楼房没有了窗户,八十年代建的混凝土房子还很坚固。二伯伯背着手说,这么好的房子,要把它拆掉。
这个大工地是醴陵市政府在去年三月启动的修缮项目。把古迹变成旅游项目,是中国地方政府吸引游客,推动发展的老办法。他们期望来旅游的人在这里消费,带动商业,最终为政府创造税收。
一个铁牌子上写着“项目规划用地总面积109亩,修缮文物建筑4604平米,总投资2.8亿元”。
政府官员们一定对这个项目充满了信心。2.8亿元是醴陵2015年的税收收入的十分之一。有些路面已经整平了,垒上了仿古的厚青石砖,旁边还是个混着泥巴的小水洼。效果图上,这里的位置是一个人工湖。
愿望是美好的。只是,书院的屋顶描了夸张的金色,屋檐下是粗糙得匪夷所思的木雕。这个快一千年的学院,颜色崭新,我有一种逛儿童游乐园的滑稽。官员们好像是用大锤子干了金刚钻的活,他们一心想着发展,没有这个耐心去琢磨。
书院前的千年古樟树才是穿越时空的永恒存在。我在树下浮想联翩,想着宋朝的朱熹,37岁,正是壮年,名气在外。他从树下走进书院,谈起了格物致知。天下万物,里面都有一个理。人的理是人性。
300年后,34岁的阳明先生王守仁,被贬到贵州当官,顺路来湖南的渌江书院游玩。他读了朱熹的著作,有一次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因此怀疑起朱熹的说法。阳明先生继承了另一种唯心论,“心”即是“理”。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理”全在人“心”,而不在“物”。
再近一点,公元1836年,左宗棠25岁时,考举人两次不中,在家待业。他的老师吴荣光,把他推荐去渌江书院当山长。他在这里待了两年,把调皮的醴陵娃子好好教育了一番,每天太阳落山后,下令把书院大门紧闭,让学生排好,由他亲自检查功课。其后,左宗棠打长毛,剿捻子,平定西北,规复新疆,身边都有渌江学子生死相随。
一百多年就这样过去了。
一个叫柏石曼的德国建筑师1906年来中国游历,拍过当时的绿江桥。照片里,挑夫和行人走在桥上,不知道他们当时在想什么呢。
1906年的绿江桥
二伯伯领着我去看宋淳熙年间的渌江书院,我们要经过一条河滨路。河滨路被石头做的栏杆围起来,旁边是渌江,湘江的一条支流。这条步行道很狭窄,散步的人要侧身,对面的人才能过去。二伯伯一路上跟着迎面走来的人打招呼,他们有点好奇地看着我。
醴陵名不见经传,湖南省外的人多数没有听过。它在湘东,这个四线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个叫刘越的士兵被汉高祖刘邦封王,在这里建立了侯国。
我们在一个路口右转,上了桥,对面公路的上坡停着一台挖掘机。过了桥,沿着小山坡走上去,绿色的尼龙网挂着一行标语“塑造精品,质量为本”。一个六层高的楼房没有了窗户,八十年代建的混凝土房子还很坚固。二伯伯背着手说,这么好的房子,要把它拆掉。
这个大工地是醴陵市政府在去年三月启动的修缮项目。把古迹变成旅游项目,是中国地方政府吸引游客,推动发展的老办法。他们期望来旅游的人在这里消费,带动商业,最终为政府创造税收。
一个铁牌子上写着“项目规划用地总面积109亩,修缮文物建筑4604平米,总投资2.8亿元”。
政府官员们一定对这个项目充满了信心。2.8亿元是醴陵2015年的税收收入的十分之一。有些路面已经整平了,垒上了仿古的厚青石砖,旁边还是个混着泥巴的小水洼。效果图上,这里的位置是一个人工湖。
愿望是美好的。只是,书院的屋顶描了夸张的金色,屋檐下是粗糙得匪夷所思的木雕。这个快一千年的学院,颜色崭新,我有一种逛儿童游乐园的滑稽。官员们好像是用大锤子干了金刚钻的活,他们一心想着发展,没有这个耐心去琢磨。
书院前的千年古樟树才是穿越时空的永恒存在。我在树下浮想联翩,想着宋朝的朱熹,37岁,正是壮年,名气在外。他从树下走进书院,谈起了格物致知。天下万物,里面都有一个理。人的理是人性。
300年后,34岁的阳明先生王守仁,被贬到贵州当官,顺路来湖南的渌江书院游玩。他读了朱熹的著作,有一次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因此怀疑起朱熹的说法。阳明先生继承了另一种唯心论,“心”即是“理”。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理”全在人“心”,而不在“物”。
再近一点,公元1836年,左宗棠25岁时,考举人两次不中,在家待业。他的老师吴荣光,把他推荐去渌江书院当山长。他在这里待了两年,把调皮的醴陵娃子好好教育了一番,每天太阳落山后,下令把书院大门紧闭,让学生排好,由他亲自检查功课。其后,左宗棠打长毛,剿捻子,平定西北,规复新疆,身边都有渌江学子生死相随。
一百多年就这样过去了。
一个叫柏石曼的德国建筑师1906年来中国游历,拍过当时的绿江桥。照片里,挑夫和行人走在桥上,不知道他们当时在想什么呢。
![]() |
1906年的绿江桥
![]() |
![]() |
![]() |
![]() |
![]() |
![]() |
![]() |
![]() |
![]() |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