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沙之味》影评

(第一次写影评,有很多不好的地方,见谅!) 未看之前,我并未搜集这部电影过多的信息,纯粹听名字觉得肯定与食物有关,“橙沙”二字也不自觉构架起美与味的融合,奔着学习厨艺的心态去了,很庆幸在土豆上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看上。
这是一个由甜点引发的故事,铁板上,金黄粘软的铜锣烧不断鼓胀起来,色泽光明,圆润可爱,好像在屏幕外面都能闻到香气,可制作铜锣烧的店长却是冰冷的脸,忧郁的表情,完全没有对生活的热爱。来这里吃铜锣烧的高中生都活泼的抱怨着学习,制服,很有生命力,唯独若菜,走路说话都怯生生的,眼神没有光亮,或者说永远在寻求天空的光亮。后来知道她有一个不负责任且生活糜烂的母亲,这样的成长环境,哪儿会有自信。她和店长,好像来自同一个世界,那个世界的精神能量是那么的灰暗,那个世界缺乏爱。

电影是在樱花季节拍的,自然而然,樱花便是一种象征意义,我觉得它就象征着第二个镜头出现的主人公:德江太太。 樱花的颜色象征着她的笑容,活泼,迷人,甚至透着年轻人的粉嫩。 夏季的午后,绿叶火热的燃烧着,只要有风, 蒸腾的呼吸好像变得清凉,德江太太又一次经过店门口抬头望了一望开的正盛的樱花,逆光覆盖了她,她鼓起勇气向店长提出想在这里做帮工的想法。这个寂寞的老人太心疼这个忧郁的年轻人,是什么,可以让一个人这么忧伤……
开始,店长委婉的拒绝了,可后来德江的红豆沙馅打动了他,德江被聘用了,开心的像个孩子,于是,她一有时间就来制馅,其实,她一直都有时间。以前的千太郎,只当铜锣烧是谋生的手段,很敷衍。但跟德江太太第一次制作红豆沙馅的过程中对老人对待红豆的态度深深震惊,德江太太的每一步都那么小心翼翼,对待红豆就像在呵护一个婴孩那般柔软(这点可能着重为了刻画日本的匠人精神)。
老太太热衷于听一切声音,鸟叫的声音,风吹树叶的声音,所以自然也爱听红豆在滚滚的热水中沸腾裂开的声音,她说她在听他们的灵魂。她的笑是那么的满足,一个上午就那么等着吧,再等着吧,等着红豆自然的融化。

红豆沙自然很受欢迎,店里多了很多生意,千太郎时不时还会有笑容了,浅浅的,害羞的(太久没笑过了,好心疼)。德江很爱这份工作,她的勤奋和对待事物的尊重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店长千太郎,尽管千太郎还是很忧伤,但至少,他渐渐学会了等待,或者说他学会了去习惯等待。
但不久德江的麻风病就被人知道了,老板娘劝说千太郎让她离开, 有了一些人情味儿的千太郎很不忍心,但由于德江的病情一步步加重,她也无法再来帮工。老太太住在隔离在外的麻风病人院里,这里完全不像千太郎和若菜想象的那样充满着冰冷、恐怖,反而是明媚、灿烂,就像个世外桃源,让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命之光。
回来之后,千太郎终于开始振作,打算制作咸味的铜锣烧,但此时,老板娘却把店转交给了侄子,解雇了他,他感觉到了又一次的抛弃,被这个世界冰冷的抛弃。若菜在麻风院外找到他,让他和她一起去看德江,但这一次,迎接他们两的,是德江的遗物和那一卡带的遗言,千太郎原本写了一封信打算把自己死死封锁的曾经告诉德江,如今却是再也没有机会了。而德江留下的遗言,卡带里吐出的字字句句,像诗一样,像温暖的月光一样,像软香的铜锣烧一样,让千太郎和若菜有了甜的味觉,有了被爱的感觉。
他们来到象征德江的樱花树下,风的声音,阳光的悠长还和影片开头一样,只是,德江永远的离开了,在树下,那个安静明亮的下午。千太郎闻了闻樱花叶香,第一次抬头凝视头顶为他而努力闪耀的阳光……若菜的嘴角有了笑容,千太郎在樱花树下叫卖铜锣烧,这一次,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铜锣烧……
故事写到这里是真正的结尾了,三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三代人,在一份甜点的味道里互相寄托着对于亲情的渴望,红豆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份情感。其实千太郎真正的重新拥抱生活,是因为德江的逝世,我想,死亡带来的,或许不仅仅只有悲痛,还有对于生命的重新认知以及对于生活的重新思考。

这个电影是那么的慢,慢而长的午后,慢而长的对话,慢而长的等待,我想,也正是因为这份慢,才体现出它的暖,暖洋洋的日光,暖绵绵的风,暖意浓浓的樱花,暖人心弦的故事。对于亲情,我是毫无抵抗能力,这种看似不完整的关系,却组成了人生最完整的三代情感。影片的拍摄十分的唯美,很多意境都通过逆光来捕捉和表达,给人淡淡的忧郁又淡淡的温情,朦朦胧胧,无法言说。 我想我们或许都在对的时间遇到过对的人,也在对的时间遇到错误的人,世间万物的相识都是一个偶然,对与错,都应该原谅这个偶然。只管踏着风声,迎着月光,向着海浪,用自己的心生活,用热烈的情感生活,用沸腾的血液生活,用精神,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