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与爱的成人式
周末看了一部糟糕的电影《傲慢与偏见与僵尸》,电影虽然无趣但启迪了这篇日志的名字。
《傲慢与偏见》、《爱的成人式》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作品,一本是为世人称颂的著名小说,一部是刚在北京电影节展映的日本故事电影,凑巧的是我刚好在四月的前两个礼拜分别欣赏了两部作品,又很凑巧我想简单的谈谈一点感想。
上一次读《傲慢与偏见》好像还是初中时代,那时候的爱恨简单,简单到只顾着为丽萃与达西之间的误会着急。这次去安徽旅行期间又细读一遍才发现世界名著真的值得好好品味,书中十八世纪的封闭乡村神似我们生活的孤寂城市荒岛,书中各色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抉择也宛如现代的倒影。
刨除女主的父母班纳特夫妇,《傲慢与偏见》展示了四对各具特色新人的结合:
第一对是莉迪亚与维克汉姆,这是一桩盲目的婚姻。
莉迪亚天真却爱慕虚荣,帅哥是她唯一的追求;维克汉姆英俊倜傥,为人圆滑很懂得如何博得陌生人的好感。从莉迪亚角度来看维克汉姆就是她的白马王子,所以她义无反顾选择与维克汉姆私奔,但不幸的是维克汉姆本性是个唯利是图的烂赌鬼伪君子,莉迪亚并不是他的目标(莉迪亚父亲的遗产将由柯林斯继承),维克汉姆因欠债累累而不得不潜逃,带上莉迪亚也只是顺手,理由不过是两个人总好过一个人跑路。更糟糕的是与莉迪亚幸福的幻想不一样维克汉姆从来没想过会两人会真的结婚,他与前来试图保住班纳特家族名誉的达西之间的谈判也仅仅只是金钱上的交易,在得到赌债上的保证以及拿到一定补偿后维克汉姆与莉迪亚一同走进了神圣的教堂。
回头来看,莉迪亚如愿以偿嫁给了帅哥,但这个帅哥丈夫并不真正的爱她(甚至喜欢都没有),维克汉姆的滥赌成性也使得他们的生活越来越拮据,最后从莉迪亚给伊丽莎白的家信能体会到两人过的并不幸福。
第二对是夏绿蒂与柯林斯,这是一桩现实的婚姻。
柯林斯是个有意思的人,事业他已有所小成,不仅受到贵人提携有了份光明的前途,女主一家的遗产(女主父亲去世后)还在等着他去继承,可惜性格上他却有点笨拙兼自我感觉良好,书中创下了三天之内向两位lady求婚的记录。柯林斯对自己这么着急结婚有充足的理由:“第一,我认为每个生活宽裕的牧师(像我本人),理当给教区在婚姻方面树立一个榜样;第二,我相信结婚会大大增进我的幸福;第三—这一点或许应该早一点提出来,我有幸奉为恩主的那位贵妇人特别劝嘱我要结婚。”对结婚对象柯林斯似乎不是很在意,最开始他相中了班纳特家的大女儿简,在得知宾利已经有意简后将目标瞄准了女主伊丽莎白。从柯林斯角度来看自己娶班纳特家的女儿是一件双赢的美事,理论上应该十拿九稳,但没想到向女主的突然求婚惨遭果断拒绝。遭受打击的柯林斯并没有想明白为啥被拒,不过这并不影响他转向伊丽莎白的好闺蜜夏绿蒂,只是简单接触后柯林斯偷摸着直奔夏绿蒂家求婚,没想到第二次他真的成功了。
夏绿蒂是女主伊丽莎白的多年闺蜜,两人一样的聪明有见解,只是两人婚姻观有很大差别。在伊丽莎白眼中,闺蜜嫁给柯林斯无疑是天下最丢人的事情,她为朋友自取其辱、自贬身份的行为而难受。可在夏绿蒂眼中,自己一没有伊丽莎白漂亮,二年龄已经27岁已经没奢望去追求罗曼蒂克,夏绿蒂给闺蜜讲到:“我只希望有一个舒舒服服的家。论柯林斯先生的性格、社会关系和身份地位,我觉得跟他结了婚,也能获得幸福,并不下于一般人结婚时所夸耀的那种幸福。”
正如《傲慢与偏见》开篇第一句话而言:“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柯林斯也是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位太太来迎合主流的观念。对夏绿蒂而言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算约她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饥,能找到柯林斯这样的储藏室已使她觉得无限幸运。由此可想,这一对的婚姻里爱情并没有占很重要的位置,在书中柯林斯继续着自己的牧师事业,夏绿蒂在家安稳的当一位家庭主妇,没有生活的激情也没有冲突,就这么温温似水。
第三对是简和宾利,这是一桩波折的婚姻
简是班纳特家里最漂亮的女儿性格温和知书达理,宾利是位彬彬有礼的高富帅。两人在宾利搬过来后的第一次舞会上就相互倾心,所有人都认为两人是理所因当的一对,然而事情却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直到书中的最后两人才最终走到一起。波折的原因与两人性格有关,简心地善良但却不善于表达,虽然她心里已经许给了宾利但在之后的接触里并没有给宾利的热忱相当的回应。宾利年轻有为,却容易被周边人影响,作为宾利最好的朋友达西从旁观者角度误会到简并不爱宾利,为了哥们的幸福达西说服了宾利回到伦敦去居住。
其实在宾利回去后,简一直挂念着宾利但又被随之而来的流言困扰,因为害怕宾利真的变心而而沮丧,即使搬到伦敦小住也不敢去拜访求证事情的真相。宾利同样挂念简同样不敢主动去求证事实,最后还是达西在意识到自己犯错之后才解开宾利的心结。
第四对伊丽莎白和达西,这是一桩理想的婚姻
作为书中的男女主角,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主见,达西身份高贵性格内向为人恪守贵族以及绅士准则。两人的故事因为达西留给伊丽莎白傲慢的第一印象而一波三则,达西自信满满的求婚惨遭碰壁后终于放下姿态澄清了误会以及谣言的真相。当傲慢与偏见都解除后两个有着独立思想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这个应该就是作者推崇的爱情组合。
阿兰布鲁姆讲过《傲慢与偏见》里存在一个爱的阶梯,从底端的莉迪亚维克汉姆开始,途径夏绿蒂柯林斯以及简宾利达到顶端的伊丽莎白和达西。这里作为分阶标准的是人的幸福感,人们总是或多或少与按自己的择偶标准选出的人在一起才会幸福。但大多数人拥有的婚姻——因而也是人类关系中的一种——仅仅只是法律和公意作用的结果。只有很少的人才拥有实质性的爱恋,这种爱恋包含了因对方陪伴在身边而产生的持久的喜悦。
反观现实中我们这些剩男剩女,部分人状态是在鄙视着底端,正对着第二阶,抬头望着第三阶,脑中隐约在期盼着顶端的第四阶,由于选择可能只有一次,所以迟迟不能落脚。不过我觉得还会有一部分人其实只是在简单期盼书中那样的舞会何时能开。
如果说《傲慢与偏见》是从从前映射过来的倒影,那《爱的成人式》则是当下的一则黑暗童话。《傲慢与偏见》曾经有个名字叫《第一印象》,《爱的成人式》就利用第一印象好好的耍了观众一把,将一个屌丝与女神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嘲讽般的赤裸裸剥开。由于《爱的成人式》在剧作上耍了一些小心思,这里就不对内容做剧透,我只是想阐述一下女二对男主讲的一句话,也是片名的点题之处:“爱的成人式英文译作initiation love,爱情关系都往往被看成绝对的,只要明白到世事无绝对,才真正在【爱情】范畴中长大成人,这就是成人式。”从前我们迷信过命中注定,相信过一见钟情,幻想过可以一直走下去,只是当初陷得越深走出来也越累,最终也将变为使人慢慢成熟的养料。之前和朋友吃饭时对方曾讲到为何人们会变得越来越谨慎,那是因为每受过的一次伤都会渐渐磨灭心中残留的童真幻想,越来越现实的我们再也没办法像以前一样抛开一切的去投入。
上面扯得东西有点毫无头绪,主要原因是上上周和一位长辈的通话由于语焉不详在家里惹出了一阵小小的风波,当时的我没办法简单明了的说服别人也没有在内心深处说服自己,后来某天我看到某位哲学青年新出的一篇文章偶有所想,于是胡乱记下一些自己的杂感。
最后从这篇文章里摘出来一段作为收尾,抛出一个“爱情运气论”与大家共飨:“在几方面,我们不能否认运气在爱情里的作用:你会喜欢上什么人,大部分是你不能决定的;你喜欢的人会不会喜欢你,大部分也是你不能决定的(根本上来说,我是不相信通过“撩妹技术”就可以追到任何想追的人的);你们彼此喜欢,能不能一直走下去,也不是你们能完全决定的;在这里面,你最不可能决定的是,你们其中,会不会有一方喜欢到一半,就突然不喜欢对方了。继续投入和付出是一个办法,可是现实中照着这个办法依然走不下去的比比皆是,如果我们要否认这些事例的存在,那爱情似乎只是一种空中楼阁,用来迎合我们对某种理论的审美偏好(在她那里,就是马里翁的《情爱现象学》)”
《傲慢与偏见》、《爱的成人式》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作品,一本是为世人称颂的著名小说,一部是刚在北京电影节展映的日本故事电影,凑巧的是我刚好在四月的前两个礼拜分别欣赏了两部作品,又很凑巧我想简单的谈谈一点感想。
上一次读《傲慢与偏见》好像还是初中时代,那时候的爱恨简单,简单到只顾着为丽萃与达西之间的误会着急。这次去安徽旅行期间又细读一遍才发现世界名著真的值得好好品味,书中十八世纪的封闭乡村神似我们生活的孤寂城市荒岛,书中各色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抉择也宛如现代的倒影。
刨除女主的父母班纳特夫妇,《傲慢与偏见》展示了四对各具特色新人的结合:
第一对是莉迪亚与维克汉姆,这是一桩盲目的婚姻。
莉迪亚天真却爱慕虚荣,帅哥是她唯一的追求;维克汉姆英俊倜傥,为人圆滑很懂得如何博得陌生人的好感。从莉迪亚角度来看维克汉姆就是她的白马王子,所以她义无反顾选择与维克汉姆私奔,但不幸的是维克汉姆本性是个唯利是图的烂赌鬼伪君子,莉迪亚并不是他的目标(莉迪亚父亲的遗产将由柯林斯继承),维克汉姆因欠债累累而不得不潜逃,带上莉迪亚也只是顺手,理由不过是两个人总好过一个人跑路。更糟糕的是与莉迪亚幸福的幻想不一样维克汉姆从来没想过会两人会真的结婚,他与前来试图保住班纳特家族名誉的达西之间的谈判也仅仅只是金钱上的交易,在得到赌债上的保证以及拿到一定补偿后维克汉姆与莉迪亚一同走进了神圣的教堂。
回头来看,莉迪亚如愿以偿嫁给了帅哥,但这个帅哥丈夫并不真正的爱她(甚至喜欢都没有),维克汉姆的滥赌成性也使得他们的生活越来越拮据,最后从莉迪亚给伊丽莎白的家信能体会到两人过的并不幸福。
第二对是夏绿蒂与柯林斯,这是一桩现实的婚姻。
柯林斯是个有意思的人,事业他已有所小成,不仅受到贵人提携有了份光明的前途,女主一家的遗产(女主父亲去世后)还在等着他去继承,可惜性格上他却有点笨拙兼自我感觉良好,书中创下了三天之内向两位lady求婚的记录。柯林斯对自己这么着急结婚有充足的理由:“第一,我认为每个生活宽裕的牧师(像我本人),理当给教区在婚姻方面树立一个榜样;第二,我相信结婚会大大增进我的幸福;第三—这一点或许应该早一点提出来,我有幸奉为恩主的那位贵妇人特别劝嘱我要结婚。”对结婚对象柯林斯似乎不是很在意,最开始他相中了班纳特家的大女儿简,在得知宾利已经有意简后将目标瞄准了女主伊丽莎白。从柯林斯角度来看自己娶班纳特家的女儿是一件双赢的美事,理论上应该十拿九稳,但没想到向女主的突然求婚惨遭果断拒绝。遭受打击的柯林斯并没有想明白为啥被拒,不过这并不影响他转向伊丽莎白的好闺蜜夏绿蒂,只是简单接触后柯林斯偷摸着直奔夏绿蒂家求婚,没想到第二次他真的成功了。
夏绿蒂是女主伊丽莎白的多年闺蜜,两人一样的聪明有见解,只是两人婚姻观有很大差别。在伊丽莎白眼中,闺蜜嫁给柯林斯无疑是天下最丢人的事情,她为朋友自取其辱、自贬身份的行为而难受。可在夏绿蒂眼中,自己一没有伊丽莎白漂亮,二年龄已经27岁已经没奢望去追求罗曼蒂克,夏绿蒂给闺蜜讲到:“我只希望有一个舒舒服服的家。论柯林斯先生的性格、社会关系和身份地位,我觉得跟他结了婚,也能获得幸福,并不下于一般人结婚时所夸耀的那种幸福。”
正如《傲慢与偏见》开篇第一句话而言:“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柯林斯也是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位太太来迎合主流的观念。对夏绿蒂而言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算约她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饥,能找到柯林斯这样的储藏室已使她觉得无限幸运。由此可想,这一对的婚姻里爱情并没有占很重要的位置,在书中柯林斯继续着自己的牧师事业,夏绿蒂在家安稳的当一位家庭主妇,没有生活的激情也没有冲突,就这么温温似水。
第三对是简和宾利,这是一桩波折的婚姻
简是班纳特家里最漂亮的女儿性格温和知书达理,宾利是位彬彬有礼的高富帅。两人在宾利搬过来后的第一次舞会上就相互倾心,所有人都认为两人是理所因当的一对,然而事情却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直到书中的最后两人才最终走到一起。波折的原因与两人性格有关,简心地善良但却不善于表达,虽然她心里已经许给了宾利但在之后的接触里并没有给宾利的热忱相当的回应。宾利年轻有为,却容易被周边人影响,作为宾利最好的朋友达西从旁观者角度误会到简并不爱宾利,为了哥们的幸福达西说服了宾利回到伦敦去居住。
其实在宾利回去后,简一直挂念着宾利但又被随之而来的流言困扰,因为害怕宾利真的变心而而沮丧,即使搬到伦敦小住也不敢去拜访求证事情的真相。宾利同样挂念简同样不敢主动去求证事实,最后还是达西在意识到自己犯错之后才解开宾利的心结。
第四对伊丽莎白和达西,这是一桩理想的婚姻
作为书中的男女主角,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主见,达西身份高贵性格内向为人恪守贵族以及绅士准则。两人的故事因为达西留给伊丽莎白傲慢的第一印象而一波三则,达西自信满满的求婚惨遭碰壁后终于放下姿态澄清了误会以及谣言的真相。当傲慢与偏见都解除后两个有着独立思想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这个应该就是作者推崇的爱情组合。
阿兰布鲁姆讲过《傲慢与偏见》里存在一个爱的阶梯,从底端的莉迪亚维克汉姆开始,途径夏绿蒂柯林斯以及简宾利达到顶端的伊丽莎白和达西。这里作为分阶标准的是人的幸福感,人们总是或多或少与按自己的择偶标准选出的人在一起才会幸福。但大多数人拥有的婚姻——因而也是人类关系中的一种——仅仅只是法律和公意作用的结果。只有很少的人才拥有实质性的爱恋,这种爱恋包含了因对方陪伴在身边而产生的持久的喜悦。
反观现实中我们这些剩男剩女,部分人状态是在鄙视着底端,正对着第二阶,抬头望着第三阶,脑中隐约在期盼着顶端的第四阶,由于选择可能只有一次,所以迟迟不能落脚。不过我觉得还会有一部分人其实只是在简单期盼书中那样的舞会何时能开。
如果说《傲慢与偏见》是从从前映射过来的倒影,那《爱的成人式》则是当下的一则黑暗童话。《傲慢与偏见》曾经有个名字叫《第一印象》,《爱的成人式》就利用第一印象好好的耍了观众一把,将一个屌丝与女神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嘲讽般的赤裸裸剥开。由于《爱的成人式》在剧作上耍了一些小心思,这里就不对内容做剧透,我只是想阐述一下女二对男主讲的一句话,也是片名的点题之处:“爱的成人式英文译作initiation love,爱情关系都往往被看成绝对的,只要明白到世事无绝对,才真正在【爱情】范畴中长大成人,这就是成人式。”从前我们迷信过命中注定,相信过一见钟情,幻想过可以一直走下去,只是当初陷得越深走出来也越累,最终也将变为使人慢慢成熟的养料。之前和朋友吃饭时对方曾讲到为何人们会变得越来越谨慎,那是因为每受过的一次伤都会渐渐磨灭心中残留的童真幻想,越来越现实的我们再也没办法像以前一样抛开一切的去投入。
上面扯得东西有点毫无头绪,主要原因是上上周和一位长辈的通话由于语焉不详在家里惹出了一阵小小的风波,当时的我没办法简单明了的说服别人也没有在内心深处说服自己,后来某天我看到某位哲学青年新出的一篇文章偶有所想,于是胡乱记下一些自己的杂感。
最后从这篇文章里摘出来一段作为收尾,抛出一个“爱情运气论”与大家共飨:“在几方面,我们不能否认运气在爱情里的作用:你会喜欢上什么人,大部分是你不能决定的;你喜欢的人会不会喜欢你,大部分也是你不能决定的(根本上来说,我是不相信通过“撩妹技术”就可以追到任何想追的人的);你们彼此喜欢,能不能一直走下去,也不是你们能完全决定的;在这里面,你最不可能决定的是,你们其中,会不会有一方喜欢到一半,就突然不喜欢对方了。继续投入和付出是一个办法,可是现实中照着这个办法依然走不下去的比比皆是,如果我们要否认这些事例的存在,那爱情似乎只是一种空中楼阁,用来迎合我们对某种理论的审美偏好(在她那里,就是马里翁的《情爱现象学》)”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